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道德光辉

2017-03-04 23:07吴姝徐璟玮付莹莹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爱因斯坦科学

吴姝+徐璟玮+付莹莹

摘 要:爱因斯坦是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高峰的伟人,本文着眼于其高尚品德的角度,从其对待金钱和科学荣誉的态度,捍卫学术自由,主张科学宽容和造福人类几个方面,阐述其道德魅力和特质,爱因斯坦的道德实践切实而感人,其道德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一、引题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是一位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光量子理论,科学地解释光电效应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创立了科学史上最为辉煌的科学理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从而开创了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被世人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然而,更令人赞佩的是,爱因斯坦的道德修养和伦理风貌都达到了纯洁高尚的境界,他的一生心志高洁,厚德薄利,令人敬佩。从很多爱因斯坦的著作言论中,可以看出他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按照不完全统计,他在所有的809篇著作论文之中,有418篇涉及了有关于社会政治性的言论[1];而在所有的社会政治性言论中,有很大篇幅中都会谈到相关科学与道德问题的阐述[2]。

二、平淡高尚的价值观

爱因斯坦淡泊名利,朴实无华;他的风格和崇高的人生紧密相连,有口皆碑[3],所有的言论也都一直与简朴善良形影相随。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信奉金钱至上主义;具有无限魔力的金钱,炫目耀眼的东西有时可以用来购买他人的生命及灵魂。不过,爱因斯坦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丝毫不为所动,反而认为“金钱会破坏恬淡的心境”。早在19世紀的40年代,1933年时爱因斯坦受聘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教授一职[4],当院方问他有何特殊需要时,他回答:“我看,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铅笔就行了。”而对于收入和工资的标准,爱因斯坦对研究院院长弗莱克斯纳新淡然一笑:“大约3000美元一年应该就足够了”。爱因斯坦铿锵有力的回答使见惯了大世面的弗莱克斯纳新当场石化,这位吃惊的研究院院长连忙摆手:“no,no,no,这明显与一个教授应有的身份太不符合了。” 弗莱克斯纳新院长心想,假如真的给予爱因斯坦3000美元一年的薪金待遇,甚至“会让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社会上的地位受到不利影响”。到了最后,院长不得不跟爱因斯坦好说歹说,一再磨嘴皮,“迫使”他最终接受16000美元的年薪待遇。这样此事才告一段落。

认真对待科学事业,轻慢个人的金钱与财富,这是爱因斯坦与生俱来的品质。当时,有一家德国著名杂志的主编曾经与爱因斯坦进行了联系,许以1000马克的重酬,只是想要爱因斯坦的某一篇讲演重新进行包装和发表。爱因斯坦对此一直表示反对,不予搭理;后来,这位编辑换了个思路:“您应该重新发表这篇讲稿,因为这是很重要的,是对科学发展应尽的义务”,爱因斯坦闻后竟然立刻点头应允了。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还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稿费必须减少至600马克”。人们这样评价爱因斯坦平淡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当你对一个人的价值进行归纳时,不应该看他得到了什么,而是应该看他做出了什么贡献。”

正如70多年前,爱因斯坦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候的最后话语:“我个人非常确信,仅仅依靠财富是不能帮助整个人类进步的,即使财富本身被那些对人类发展事业最为热心的群体所掌握,结果依然会也如此。引导我们产生高尚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只有依靠伟大和纯粹的人物榜样,金钱唤起的只有自私自利之心,而且自然而然会导致产生各种弊病。”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世界充满诱惑,利益纠葛也很频繁,但是道德高峰永远是整个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所需要仰视与努力进行攀登的一环[5]。

三、对一切哗众取宠的厌恶

众所周知,名与利总是极具有引力的;科学工作者也不能免俗,因为荣誉和风光彰显着整个社会、他所从事的相关科学群体等等,对他的科学成果的社会价值所表现出的一种肯定与奖励。不过,爱因斯坦却从不迷恋个人的荣誉,并且一心一意地献身于科学事业,对于荣誉的防御力始终得以保持。有一次表彰他成就而举行的舞会上,美国各地的社会名流对他大加赞扬和吹捧,让他很不舒服。尤其是当名流们的赞扬和吹捧不断提升时,爱因斯坦最终忍无可忍,他几乎恼怒地从沙发上立了起来,他说:“谢谢各位对我不予余力的称赞!可是,如果我真的相信这些话语全部是出自各位的肺腑,那么我一定就是一个疯子。不过我自己清楚我不是一个疯子,所以我对此无法相信,同时也希望你们不要再迸发出这些令人作呕的赞誉!”

爱因斯坦一再真诚而明确地表示,最了解本人的肯定是自己,因而“把公众对我的能力和成就的估计和评价与实际情况作对比,这是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情”。在科学语言方面,爱因斯坦的观点是“所有的国家和所有的时代,都是依靠最好的头脑建立起来的”。所以,他不屑于那些虚荣,这种源自内心的美德出自于自己对科学性质与特点的理解。他对同行朋友是这样勉励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从自己同胞那里所汲取的回报,总是会大幅地超过他本身对自己同胞在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爱因斯坦一再强调,没有建立在两个伟大数学家高斯和黎曼工作之上的基础,他的广义相对论是不会出现的[6]。他一直很坚定地认为:所谓科学,这是不仅是社会的也是集体的事业,与此同时个体的知识与精力一定只是有限存在的;没有前人在该方面所进行的铺垫,没有对前人的继承和同僚的广泛合作,是不太可能取得科学上的巨大成就的,过分地对个人的成就进行过分褒奖和赞扬,这种行为本身就不是一种科学和客观的态度。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在1953年3月,德国柏林隆重举办了纪念光量子理论和狭义相对论创建50周年的庆祝活动。可是。当爱因斯坦收到冯·劳厄等著名物理学家的邀请参加该会时,他诚恳地回复道:“衰老和疾病使我不得不放弃参加本次活动,但是我很高兴这样也可以让我自由一些,这应该是上帝的安排。人们都知道,我本人一直对各种各样的个人崇拜极为反感,尽管在当今这种状况下,热衷于参与这种活动的人确实大有人在,这些还使我更加感到厌烦。”1952年时,以色列的许多政治家还曾邀请他就任该国的第二任总统。但是面对这样的诱惑和力利时,他对地位和权势的初衷依然没有改变,最终婉言进行了谢绝。正如《爱因斯坦传》的作者赖泽所描述的那样:“他的声望所产生的变化,并没有使他在人性本质上发生任何的变化。对于那种声誉所可能带来的一切的荣誉,成为了了他的一生始终在逃避的危险。对于虚华与虚名,他一直感到厌恶,即使如今站在如此高的高度,他依然如此保持本心[7]。”

四、以宽容精神来倡导和实践科学

爱因斯坦有着许多伟大而深邃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人类的思维和行动都产生了很大的启迪和影响,其中最为耀眼的两颗明珠就是科学宽容思想和科学宽容精神[8];谦逊待人、从不计较得失,这是“爱因斯坦的信仰”。他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诞生,不过他在那篇的论文的后记中,不吝笔墨地提及与米歇尔·贝索的讨论对该论文起到了很大作用,并由衷地对贝索和有价值的建议的帮助进行感谢。而就广义相对论而言,他也多次强调,没有格罗斯曼的帮助与合作,这些是不可能完成的。相对论的伟大成是大多数人终极一生无法实现的,这也奠定了爱因斯坦在科学界牢不可破的地位,不过他却依然不忘初心,对于一些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讲演,他依然还是坚持虚心地去听取。正如德国著名科学家冯·劳厄对爱因斯塔的评价:“对于他人文化价值的尊重、自身品格的谦逊,以及在对一切自负表现的厌恶的方面,应该没有人可以超过他;任何有幸亲近过爱因斯坦的人,对此都是熟知的[9]。”

宽容精神的实质是对不同的观点与信念的尊重,承认并正视差异。爱因斯坦不为名望所累,也从不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他的另一段言论证实了这个观点:“如果用一个大大的圆圈来表示我所学的知识,显然在圆圈之外还是存在许多的空白之处。对我而言,空白的地方就意味着无知。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自然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广。由此可见,我自己感到疑惑和无知的地方还大得很呢。”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爱因斯坦也会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性审视。当时,统一场论的研究进行得十分艰苦,而爱因斯坦却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冷静,他说道:“我认为这项研究非常有可能实现,因为物理学不是建立在场的概念上,也不是建立在连续体之上。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所构想的包括引力理论在内的空中楼阁,会连其他现代物理学也一样,全部都将荡然无存[10]。”科学成果是要受到实践检验的,因而无法弄虚作假,自己以前的认识或论断不正确,即使别人还未发现,但是如果自己发现了,就要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不能去掩饰自己的错误。他对一些科学工作者这样进行了告诫:“做我们这样工作时,最需要注意的是两点,就是要毫不疲倦地进行坚持,但同时又要随时准备抛弃任何为之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的东西。”他不止一次地向自己的朋友表示:“如果随着知识的逐渐增长,我的论断被否定了,我也不会感到难堪,反而会觉得很高兴。”到了1936年,他阐述了“不可能存在引力波”的论断,不久后便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他听说之后非常重视,并对他人的意见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反复的推敲,最终他同意了了别人的疑义,并在之后的学术报告中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时摒弃了自己原先有关的结论[11]。

五、献身社会与造福人类

坚决维护人类正义事业,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法西斯主义,是科学家为人类谋求福利的一个重要特征。爱因斯坦既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又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不屈战士,他一生为使科学造福社会、使人类免为祸害而奔波呼吁。191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为此,在一份仅有4人同意的反战宣言上,他毅然签上了自己的大名,随后他还积极地参加了相关的地下反战组织活动。第一次世界战争结束之后,他不辞辛劳,奔波于英、法、荷等国,为恢复各国人民的相互间谅解大声呐喊。1937年,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他立即发表文章声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明确指出日本是侵略者;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第一个遭到打击的对象:家庭被抄查,房屋被捣毁,财产被没收,他的著作也被焚烧,更为甚者以20000马克悬赏他的项上人头。然而,爱因斯坦完全没有被法西斯的残暴和威吓所吓倒;他积极参加各种集会,公开发表激烈的反纳粹演说,向全世界疾呼:“希特勒就是法西斯的代名词;法西斯就是战争的代名词;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和平。”

德国纳粹鼎盛时期,爱因斯坦产生了一种极为厌恶的情绪,终于在1936年离开了德国;之后他再也没有踏上这片土地。在美国讲学时,爱因斯坦发表了《不回德国的声明》,其中有句名言让人直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国家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建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的存在而出现的”;他还表示:“真善美的理想将我脚下的道路点亮,同时不断地赋予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面对生活。”当时,这些言语既是对纳粹主义的直接挑战,也是对人类和平美好未来所充满的憧憬,这些言论表现了爱因斯坦这位荣获伟大科学家及杰出思想家双重殊荣的伟人,他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心声和睿智愿景[12]。在与强权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畏强权、伸张正义的伟大人物,爱因斯坦的道德品行与科学成就毫不冲突、相得益彰。换言之,爱因斯坦也是值得每一位知识分子认真学习的榜样[13]。

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追思會上进行的一段感人肺腑的讲演,这不仅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提到了很高的高度,同时也是他自身的“伦理修养和道德风貌达到了纯洁高尚境界”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著名学者李政道在纪念爱因斯坦的文章中说:“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地球上,正是因为有爱因斯坦这个智慧的存在与出现过,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才会比宇宙的其他部分更显特色,更有智慧,更具有人的道德[14]。”毫无疑问,科学的理性思维和善意的行动,当这两者在爱因斯坦身上出现时是相得益彰的,而且“只有按最初的道德行事,才能将美与尊严赋予给自己的生活”[15]。可以这样说,爱因斯坦不但是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科学巨匠,也是一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世界公民;他为人类贡献了广博的科学知识和伟大的人文思想,也给人类带来了永久不能磨灭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许良英,赵中立,张宝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C].商务印书馆,1979:562.

[2] 沈静.论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感——爱因斯坦的科学伦理学思想述评[J].安徽工学院学报,1981,(1):63-70.

[3] 聂世镛.崇拜自然尊仰生命——纪念爱因斯坦诞生123周年[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5-10.

[4] 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上)[J].中国市场,2013,42:180-188.

[5] 许良英,赵中立,李宝恒,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77:396.

[6] 邓雪梅.爱因斯坦并不是孤独的天才[J].世界科学,2016(1):52-55.

[7] 夏小斌.浅议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J].前沿,2003(1):112-114.

[8] 陆秀红,梁国钊.爱因斯坦的科学宽容思想与科学宽容精神[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4):96-101.

[9] 许良英,赵中立,李宝恒,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77:132.

[10] 夏劲,杨志军.论爱因斯坦科学实践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1):5-10.

[11] 施郁.从引力波谈爱因斯坦的幸运[J].自然杂志,2016(2):120-124.

[12] 沈栖.纳粹时期的爱因斯坦[J].领导文萃,2015(24):65-67.

[13] 杜严勇.爱因斯坦:麦卡锡时期的自由斗士[J].科学文化评论,2014,11(4):51-62.

[14] 李政道.在我的祖国纪念爱因斯坦[J].科技导报,2005,23(5):4-5.

[15] 高志凯,编译.爱因斯坦论人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83.:爱因斯坦 道德价值观

猜你喜欢
爱因斯坦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你和爱因斯坦的时间一样多
成功来自谦虚
“爱因斯坦”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