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发展重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2017-03-04 11:43钟真宜李慧颖钟剑平张栖余小玉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课程体系绿色

钟真宜 李慧颖 钟剑平 张栖 余小玉 夏志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是以新科技革命为科学范式主导,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目标的体系[1],即包括了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包括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国家要开创的发展新局面应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绿色发展首先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角度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在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下,环保职业教育需要面向绿色发展重新定向。因此,研究基于绿色发展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意义重大。本文将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重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绿色发展及人的绿色发展的内涵

(一)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与绿色发展

从专业内涵讲,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能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具有环境污染治理及环保设施运营管理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基于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治理和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更多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从而实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二)职业教育与绿色发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从职业教育内涵讲,职业教育是以教育为方法,以职业为中介,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体生命开发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教育。在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下,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人的绿色发展。人的绿色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从训练人的专业能力走向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从学生机械性地适应走向创造性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总结性的学习走向终身学习,从单纯的专业技能开发走向职业素养的综合开发[3]。

(三)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教育与绿色发展

职业教育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绿色发展能力的外延包括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我们应该改变教育理念,在原有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坚持人才的现实发展与将来的发展的对接;坚持培养专才与通才的结合。这样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在今天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而且在将来具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和空间[4]。

职业教育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绿色发展能力培养的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培养高素质环境工程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及专业特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形成广泛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拓展绿色发展适应面;二是要以目标岗位核心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科学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过程的载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于绿色发展,依据职业能力标准,重构环境工程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培养绿色发展能力的关键。

二、职业能力与中高衔接课程开发

(一)职业能力分析

通观国际上职业教育典型课程模式,如MES课程模式(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课程开发模式)、CBE课程模式(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TAFE课程模式(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BTEC课程模式(以职业资格为课程开发标准的模式)、双元制课程模式(在学校进行专业理论教育和在企业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等建构都有一项具体而又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对课程所对应的岗位或工作进行分析[5]。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必备的本领,以及在工作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科学思维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又称为“综合职业能力”,一般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来表述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是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础和关键[6]。从传统的专业能力的分析外延至职业素养的分析,就是为培养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和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教育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开发路径

职业教育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与普通教育课程有着不同的特征,体现在目标的应用性、内容的职业性、方法的行动性、评价的社会性和实施的昂贵性。因此,职业教育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开发离不开职业能力分析[7]。基于职业能力的中高衔接课程开发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职业能力的中高衔接课程开发路径

基于绿色发展重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构建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实现。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又可分为专业通用能力、专业特定能力、跨专业职业能力。这样,就可建立起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学生绿色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外,更多地需要通过公共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实现。

图2 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关系图

三、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职业能力分析

(一)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通过对环保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及其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并对调研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和研究,形成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表,如表1所示。

代表高职毕业生优先经历的职业生涯路径。

(二)专业核心岗位

根据前期供需调研确定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岗位。环境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目标岗位有:环保设施運营技术员、化验主管助理(环境监测技术员)、环境工程业务员、环境工程设计员、环境工程施工管理员;中职毕业生就业目标岗位有:污水处理调试运营员、化验员(环境监测员)。

(三)核心职业能力分析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目标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分析。通过“二维四步五解”法按照“确定岗位-制定表格-分析职业能力-汇总整理资料-企业专家反馈-修改完善定稿”等步骤制定职业能力分析表。最终得到了环保设施运营技术员、化验部主管助理(环境监测技术员)、环境工程业务员、环境工程设计员、环境工程施工管理员、污水处理调试运营员、污水处理化验员7个岗位的34个工作项目,128项工作任务共计501条职业能力。另外,还确定了各岗位通用的10项65条职业素养。具体如表2所示。

四、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衔接课程体系重构

(一)培养目标

1.专业培养目标

中职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环境保护产业,能从事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管理、环境监测等岗位工作,具备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及设备日常维护、环境污染因子采样、预处理及分析化验等职业能力,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以及继续学习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初中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高职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环境保护产业,从事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初步设计及其施工、调试、管理,环保产品及技术营销等岗位工作,具备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运行监控及设备维护维修、环境污染因子监测、环境工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及工艺调试等职业能力,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创新精神等职业素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2.课程教学目标

在以上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对中高衔接的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必须体现分层与衔接。例如《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是一门中高衔接的课程,中职和高职的课程教学目标如表3所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项目)驱动的模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融入法规政策、设计规范、操作规程、安全环保等专业能力,达到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时锻炼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团队协作、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职业素养,从而完成素质目标。

(二)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重构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化学工程、生物学、土木工程、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体系庞杂。长期以来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坚持“管用、够用”的原则突出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必然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过窄,缺乏职业素养及较强的适应和创新能力,难以实现人的绿色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绿色发展,课程体系构建应在“厚基础 、宽口径、模块化”“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养成”,甚至是“跨界培养”中找到最佳的融合点。基于以上考虑,依据以上分析的职业能力,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在着力培养环境工程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多地考虑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构建了“4+1+1”模块化中高衔接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4个校内课堂教学模块、1个校内第二课堂课程模块和1个校外实践与顶岗实习课程模块组成具体课程体系设置如下图3。中职实施2.5+0.5学制,总学分不少于170学分。高职实施1.5+0.5学制,总学分不少于90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学分占约30%,專业核心课程学分占约30%,专业方向课程学分占10%,校内外实践课程学分占20%左右,剩余10%的学分主要用于专业拓展课程和其他课程。

1.优化专业课程,厚实专业基础知识

目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为了加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对基础知识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正慢慢弱化甚至消失。中职教育考虑到中职学生学习态度、能力和习惯都较差,对学习数学、英语、化学、电工等基础课程普遍有困难,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更不愿意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存在内容严重缺失的现象。这样既不满足于升学后高职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的绿色发展。基于人的绿色发展,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满足其以就业为导向的“一技之长”,更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未来适应的能力以及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更多是需要建立“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本课程设置把化学、物理、电工、微生物等列入中职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了厚基础的设计思路,从而保证了中职学生具有高职学习的厚实基础,也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绿色发展。

图3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2.强化校内外结合和课程联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校内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指学校、学生团学和社团组织等开展的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类思想政治、科技、文艺、体育、志愿服务、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等校园活动。校外实践课程主要是指学校安排或学生自主参加的企业实习、实践和顶岗实习活动。这两类课程虽然不是课堂主体教学,但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将这两类课程也纳入了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设计。校内第二课堂活动规定一定的学分进行置换。校外实践与顶岗实习课程则加强全过程管理,联合企业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学和管理。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和校外。通过校内外的结合和各类课程的联动,不仅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结合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由团学组织开展“环境工程设计与模型制作暨环保创意设计大赛”,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亲自设计和制作中,增强了岗位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了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环境工程设计岗位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切实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

3.加强课程及内容的整合渗透,促进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融合

首先加强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的补位整合,解决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游离问题。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是理工类专业,除了思政类、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外,还设置通识跨界课程,如人文艺术类的公共艺术、历史、文学、摄影等,与职业素质相关的交际礼仪、演讲与口才等必修或选修课程。考虑到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还设置了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风险投资、团队管理等课程模块融入其中。同时,在课程教学中,挖掘一些综合性项目,把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诚实服从等素养融入到基础课程学习中。其次,整合专业课程的内容,把职业素养教学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制定环境工程类课程职业素养养成训练指导意见,设置职业素养训练模块库。专业教师根据所授课程选择部分或全部模块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同时,建设真实情境的实训环境,开发真实项目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和任务的实施,规范学生职业习惯,强化学生职业意识,从而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4.深化校企协同和产教融合,形成校企培养学生绿色发展能力的合力

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课程调研、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课程、共同评价课程,将行业企业需要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聘请企业高技能兼职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真切感受企业专家的岗位精神和职业情怀;将企业文化引进课堂和活动中,提供学生全方位的职业素养体验和训练的途径,促进职业关键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校企协同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培养学生绿色发展能力的合力。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第二批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課程标准研制立项项目《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主持人:钟真宜;广东省高职教育一类品牌专业建设《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主持人:钟真宜。]

参考文献:

[1]郝栋.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4(1).

[2]黄志斌.论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的全面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3).

[3]赵欣.由技能为本走向生命发展——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未来职业教育的创新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4]俞志敏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合肥学院学报,2009(2).

[5]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杜怡萍.“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5(9).

[7]杜怡萍.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能力到课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6-30.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课程体系绿色
油田开发后期的采油工程技术应用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数理逻辑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探析
水池结构设计中几个易忽视问题的探讨
追踪绿色的秘密
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贵州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