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产业园模式探索

2017-03-04 01:14廖益谷丽洁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产业园协同校企

廖益 谷丽洁

本文以协同创新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为依据,探寻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产业园模式构建;从组织统筹系统、政策保障系统、资源共享系统和评价补偿系统等方面探索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业园模式运行机制,并结合实际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

教育部于2012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等文件,全力推进协同创新实践工作。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要不断完善知识共享、课程更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交流任职、员工培训、协同创新等制度”,协同创新已提升到战略高度,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对接产业园区,职业学校如何与企业更紧密地合作,在国家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已成为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而集成性的、高端化的产业园区的发端与成型,也对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面临着校企合作的表层化、企业被动参与、企业与学校权责不清、在合作中存在制度性障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受益性不高等问题。探索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产业园模式,是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双赢,创新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引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人才共育、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企协同创新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随着新校区建设的推进,不但重视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已由四年前5000人发展到15200人,而且重视学校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组建广东省工贸职业教育集团,将协同创新的机制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做了一些探索。

一、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产业园模式的理论基础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同组织形式、不同利益主体、不同的组织之间如何合作、如何协同、如何创新、如何利益共享,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学校合作的对象是企业(行业),从经济学和组织学的视角看,下述理论可以共同构成基于校企协同创新产业园模式的理论基础。

1.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由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对高职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是指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联合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创新力量等创新主体,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打破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建立协同创新的平台,充分释放人才、资本、知识、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通过加强系统内部以及外部的建设,形成有序、高效、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及可持续的创新主体,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2.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强调组织体的生存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资源,需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资源依赖理论提出了4个重要假设:组织最重要的是关心生存;为了生存,组织需要资源,而组织自己通常不能生产这些资源;组织必须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的因素互动,这些因素通常包含其它组织;组织生存建立在一个控制它与其它组织关系的能力基础之上。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假设是组织需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没有组织是自給的,都要与环境进行交换。如果一个组织非常需要一种专门知识,而这种知识在这个组织中又非常稀缺,并且不存在可替代的知识来源,那么这个组织将会高度依赖掌握这种知识的其他组织。在校企协同创新过程中,职业院校组织中稀缺资源为资产资本、实物资本;而企业稀缺的资源为人力资源、科技攻关、技术革新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需要互相依赖,互相为对方提供所需的资源来获得各自长足的发展。

3.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是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市场的运作绩效,以及处于市场中的企业和政府的行为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任务是分析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揭示企业之间关系变化的规律及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企业群集是产业组织一种发展形态,是指在特定领域内,一群具有竞合关系并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基础上建立的柔性聚集体,企业集群由于空间地理的接近,通过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将集群内资源、品牌、资金、信息等要素进行优势互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使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企业集群扩展到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现代企业集群,把高职教育作为一个参与社会竞争的组织与企业合作,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组织。

4.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语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84年,这一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协同创新,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既有学校、企业,又有政府、社会、学生、教师等,要推进校企合作,必须兼顾这些相关者的利益及其诉求。

协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使多个相关主体的资源得到整合与优化,并在合作过程中进行创新。产业园是某产业的聚集区或是技术的产业化项目,是孵化平台,是企业走向产业化道路的集中区域。在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中,涉及到多个相关的组织和利益主体,不同组织中存在资源的依赖和互相补充,不同相关的利益主体将如何协调,以上四种理论对校企合作产业园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校企合作产业园“双主体多方共赢”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构建提供了现实观照与重要遵循。通过创建校企合作产业园,将行业企业、高等职业院校、政府等多个参与主体有效聚集在一起,并发挥各自优势,在多方通过对知识、市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达到互利互惠、知识的合理分配、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终实现协同创新。

二、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产业园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一)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产业园模式

在校企协同创新的产业园平台上,从校企合作的主体驱动力视角来看,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分为四种模式:

1.政府行政驱动模式

政府行政驱动模式依赖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驱动,政府是校企合作中最主要的驱动力量,政府通过设立相关机构,颁布各种政策文本或采用其他干预措施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这种合作一般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建立,但由于对企业需求和学校实际的适切度把握不够,合作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职教园区模式,北京市采用政府贴息贷款、资产置换和财政投入等方式,筹措资金20亿元,重点建设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职教园区,这个模式就是典型的政府行政驱动模式。

2.校本发展驱动模式

校本发展驱动模式以职业教育联盟最为典型,由学校牵头组织一批行业内的企业,组建职业教育联盟,校企共同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企业接受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 企业与学校互派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和技术工程师。企业捐赠部分设备,支持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从国际视野来看,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丹麦“模拟岗”模式、荷兰“产业式”模式等都是校本发展驱动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合作发展的层次较浅。国内如宁波园区校企结合的高职教育模式,保税区内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园区高职学院的地域优势,积极整合专业资源,不断加强与园区对口企业的交流合作,在基本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探索形成了学工交替、项目化教学、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厂模式,该院成功借鉴新加坡、德国等国家的先进职教经验,依托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工厂”,先后与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蘇州分公司、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等著名跨国公司合作共建了 100余间校内实训室。重视实践操作,建设了具有生产级的“教学工厂”,强调“先会后懂”,按企业的生产流程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实践能力提高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享受学习的过程。学校日常管理遵循企业标准,创新性地推行“柔性化管理”,在学生学完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后,第三年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随时就近进车间生产实习。

3.企业(行业)发展驱动模式

企业(行业)发展驱动模式,是指在校企合作中驱动力来自行业(企业)主体,企业(行业)。为了企业(行业)主体发展的需要,建立与学校的合作关系,政府在政、校、企的合作中起到宏观调控和协调作用。从国际视域来看,日本的企业内培训与德国的“双元制”以企业为本位的校企合作发展模式属于这种建构类型。典型以行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即“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是由政府、国家培训总局、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和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共同管理的全国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模式是目前国内比较欠缺的模式。

4.联合发展驱动模式

联合发展驱动模式以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标志。职业院校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英国“工读交替”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是校企并重型模式,学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上的投入相当,互惠共赢,培养的是综合型素质人才,合作层次深。国内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开始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园校企”模式。“园校企”模式是能够促进多方协作参与职业教育育人活动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实践证明,在众多校企合作模式中,“园校企”模式具有较强的优势,在理念、机制等方面实现了创新。

以上四种模式各有利弊,在四种校企合作模式中,校企合作产业园模式属于联合发展驱动模式,校企合作产业园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良好平台,而协同创新是在校企合作平台上创新性的组织模式,能成功的将行业企业、高等职业院校、政府等多个参与主体有效聚集在一起,并发挥各自优势。

(二)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产业园模式的运行机制

在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过程中,内生动力和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影响都非常重要。要形成比较符合该模式的运行机制,需要在政府、学校、企业、市场等的共同作用,打破原有体系与壁垒,兼顾各方利益,改革建立组织统筹系统、政策保障系统、资源共享系统、评价补偿系统,构建形成动力内生、整合高效的运行机制。

1.组织统筹系统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间的资源依赖产生了其它组织对特定组织的外部控制,在校企业协同创新的深度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组织内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尤其是在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中,整个组织的特征就随之而改变。

首先,改变组织目标。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目标是重要的第一步,要将传统的知识传播改变为知识应用和服务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其次,革新组织构成。要通过创建新的组织单元,以不同方式连接大学与相关社会机构,促进高职院与外界在人员、信息和资源等方面交换,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师生进行创业活动。如在很多地方已经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这个新的组织单元,就能较好地连接高职院校与其他组织在人员、信息和资源等方面的交换。再次,创新组织运作。除了拥有传统高校所具有的教学、科研等核心运作方式外,还要直接参与创业活动与商务运作。最后,创新组织文化。要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形成注重实效与倡导创业的生态环境。

2.政策保障系统

政策保障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政府、学校、企业等有关部门和相关利益方为了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实现共同的目标和恰当的利益。为此,需要制定导向性明显、可操作性强的鼓励政策,从制度上对校企合作予以支持,从而实现对参与校企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人事、信贷、税收、奖惩、考核等方面的有力的政策导向,进而调动校企双方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资源共享系统

在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园过程中,如何发挥学校的资源作用,利用企业的优势,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局面,必须建立起资源共享系统。企业与高校合作主体要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设备、实验、资料、信息、场地等方面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对一些资源可以给对方提供无偿使用,对另一些资源可适当收取一定的成本、消耗等费用,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相关资源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实验、科研等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合作双方都应挖掘潜力,为协同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4.评价补偿系统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运动过程,在发展中不断改进、自我完善与提高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工作,除需要领导重视、制度保证等措施外,还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活动可以对协同创新的各个环节、内容目标、施行效果等方面提出要求和分析,通过评价的形式,及时查找和发现问题与不足,及时反馈到相关组织管理部门,从而进行改进、优化和完善,保证校企协同创新工作的科学引领,进行正确的实践,不断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工作的有序、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系统发挥着各自应有的作用,同时这些系统既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又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产业园模式的运行机制。

三、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产业园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办学开放性、多元化办学理念、“政校行企”多方联动的办学模式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为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产业园发展奠定了相应的基础。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广东工贸职教集团合作平台,以资本、契约为主要联结纽带,建立有“利益共同点”的新型办学组织模式,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形成企业与学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产业园模式。

1.协同育人产业园平台的校企合作

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携手发展,互相依赖彼此的资源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学校可以利用入园企业资源解决办学经费不足、实习实训条件不足与双师型素质教师培训等问题;企业可利用学校的师生资源解决生产与研发人员不足、员工培训等问题。通过零距离的校企资源共享、零距离的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实现协同育人,提升校企合作和产教对接的力度与深度。通过深度的产学研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提升企业的员工素质和研发能力,提高入园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学校探索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大平台,并培育出1~2个由入园企业与相关系或专业产教对接的协同育人中心。如建立测绘地理信息协同育人中心。以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广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南方测绘集团、广州建通测绘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为核心协同单位,成立“测绘地理信息协同育人中心”,通过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人员、设备、项目和资金资源,建立“企业工作室”“教师工作站”“工程技术应用开发中心”和“学生创业孵化工作室”等载体开展协同育人。实现“教学与工程项目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创新,推进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育人团队柔性聚集机制和“现代学徒制”建设,破解“校企融合”难题,培养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技能人才,该项目获得广东省2014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人才培养方案的校企共商

在校企协同创新中,学校需要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为行业企业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这是学校的核心组织目标。对于全面培养优秀人才而言,一套科学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协同企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此,必须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形成企业协同办学和专业建设的协调机制。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组建由企业专家、优秀校友、校内资深教师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不定期召开1~2次专业建设研讨会,注意重点听取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上半年针对企业人才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下半年根据企业施工动态对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研讨,做到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动态调整。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工学交替、两轮顶岗”“职业情景、项目主导”“产品导向、项目递进”“OPC(行业订单、项目递进、三证结合)”“分层递进、工学交替”“分布式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系和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协同牵头,在广东工贸中央财政支持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整合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等校内资源,联合广汽集团、一汽丰田等企业,借助企业拥有的强大创新团队,通过科研机制体制协同创新,组建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开发团队,校企共建“广东工贸五洲龙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工程技术应用开发中心”,开展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与营销、检测与维修、培训与技能鉴定等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应用服务。

3.教学团队建设中的学校与企业互派交流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教育部实施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提升工程分批安排教师到行业企业访学、顶岗实践锻炼和技术交流。分年度有序安排中青年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接受为期3个月的技能培训或提供技术服务。专业教师每2年到合作企业参与工作实习、技能培训、技术服务或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累计不少于2个月。同时,引导专业教师结合专业教学需要考取各类职业资格、执业资格证书等,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学校教师根据实际与企业签订互派协议,帮助园区合作企业对员工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帮助企业策划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道德观、质量观等文化品牌。同时,聘请企業工程师、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并来学校举办讲座,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引进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近年来,聘请了一批行业企业有影响力、热爱育人工作、有责任心的企业人士来我校授课,其效果非常明显。

4.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互补更新

高职院校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模式可按实训基地资源主体和实训基地教学运作模式划分。按实训基地资源主体划分为:公司运作模拟模式、“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共建模式等。按实训基地教学运作划分为:半工半读模式、“冠名”模式、“订单式”模式等。高职院校需要重构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实施办法、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良好合作机制的建立。使实训基地各方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整合校内实训资源,扩建、改建、新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升校内实训基地装备条件和技术水平,按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建设多个重点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努力建设融合四个平台,即构建面向地方产业需求集科学研究与人才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的人才培养平台,校企紧密结合资源共享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平台,教师课题与科研训练结合的大学生科研活动与学术竞赛平台。通过打造四个平台,在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和深度融合,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产业园模式建设上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在校企“五对接”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对于推进校企合作如何充分调动各方主观能动性,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等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通过引企入校共建“校企合作产业园”,以契约或者股份制形式与专业对口企业合作共建 “校中厂”“厂中校”,创新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等方面也仍需继续探索和不断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教改项目“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校企合作产业园模式研究”(20130101007)阶段研究成果;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BJA11008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军.职业教育共同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林慧英.“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华亿学校为例[D].江西农业大学,2013.

[3]杨振.对接园区产业的校企合作研究——以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裴芳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模型与策略研究——基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周晓刚.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新途径——教学产业园的建设构想[J].继续教育研究,2013(8).

[6]邓志良等.职业教育”园校企”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9).

[7]黄芳.国外职业院校合作教育互动机制的运行特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8]袁颖.把握校企协同创新的切入点[J].江苏高教,2014(2).

[9]龚成清.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的探索[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10]廖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動力机制研究.国家督学谈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产业园协同校企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