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长城长

2017-03-04 11:18吕达超
老年世界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四王明长城烽燧

吕达超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精神与力量的象征。几千年来,在各民族之间金戈铁马、逐鹿争雄时,无论是早先的赵长城、秦长城,还是后来修筑的明长城,都曾充当过重要角色。然而,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化,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当作历史遗迹保存、保护。据统计,内蒙古是我国长城最多、里程最长的省区,而清水河县又是全区长城最多、里程最长的县市。

据考,清水河县境内早在战国时期就筑有与长城有关的军事设施,今老牛湾镇单台子村那个高土台,曾有人考证系战国时期的烽燧设施。北魏、北齐均在清水河县境内修筑过长城,但多数被后修的隋长城和明长城叠压,即使文献有记载,也很难找到准确遗迹,对此又众说不一,有待学界定论。现已被认定的主要是隋长城和明长城。

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隋长城

隋朝修筑的长城共两条。宁夏和陕西之间有一条,另一条在内蒙古境内,内蒙古境内隋长城西起清水河县,往东经和林格尔南抵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东北入丰镇市界止,全长约200公里。

在清水河县境内的隋长城,西起黄河、浑河与清水河三条河流相交汇的岔河口附近,经宏河镇二道塔村北、石壁西南跨浑河到五良太乡境古勒半几河口,又偏东经咬刀兔,黑蛇沟村至黑台子入和林格尔境内,长110公里。今这段长城遗迹因年久风化或人为损毁,已被淹没殆尽,只见多处烽燧(亦称烽火台)。这段长城史书里是有确切记载的,《隋书·炀帝纪》载:“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今浑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绥远·要隘考》载:“古长城其南境城址,起清水河之北,缘胡山以东,跨和林格尔南……乃隋大业所筑。”

《隋书》《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隋代前后筑长城7次,但大多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补修的,新修仅有二条。一条是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由崔仲方督修的灵武朔方长城,西起今宁夏灵武县境内之黄河东岸,东至今陕西绥德县西南,全长约350公里。另一条则是隋炀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所筑的在今内蒙古境内的隋长城,亦称通溪长城。

最著名当属明万里长城

要说清水河县境内最著名的长城,那还应属明万里长城。明长城分明大边和明二边,两边在清水河縣的长度总和近200公里。

明大边(亦称外长城),东起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在四海冶与内长城(内边)分岔,西北行经张家口、又西经大同、内蒙古兴和县,止于清水河县境北堡乡口子上村。明大边在内蒙古境内共长495公里,南有内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长城辉映,北有明二边长城的拱卫,气势雄伟,居万里长城中段。明大边在清水河县境内西起北堡乡口子上村,东到井儿沟附近五洞山(清水河、平鲁、右玉、和林格尔四县交界处)。途经北堡、韭菜庄、盆地青,长约105公里。

明大边始建于建文年间(公元1399~1420年)。《明史·兵制》称:“建文中,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壕,峰堠相结。”《明史》载:“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一千三百里。旧有墩百七十,增筑四百四十一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月可成,诏明年即工,而岁比不登,上下难之。”按此虽因“上下难之”半途而废,还是增筑了一些,加之“旧有墩百七十”,当时已雏形初具了。《明史》载:“正统以后敌患日多”。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以丫角山(今北堡乡附近)为界,东归大同镇所辖,西属山西镇所管。由于隶属不同,这段边墙在后来的修筑中,以丫角山为界分两段进行。

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命兵备郝忠义修补过丫角山经老牛湾至河曲石梯隘口此段边墙。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总督宣化、大同、山西军务的都御使翁万达又上疏请准修复了宣(府)大(同)边墙,“东起四海冶,西至山西西阳和,又自大同东阳和西低丫角山”。

明大边在县境内依崇山,傍悬崖,为明长城险要地段之一。城墙有土筑、有石砌。重要墩台、城堡、关口均为砖石筑成。每二十五里到三十里设一堡,烽燧因地势而设。当地有“三里一台,五里一墩,堡见堡二十五”之说。

明二边(亦称次边),西起清水河县老牛湾镇青草峁与明大边分岔,向东北延伸,经和林格尔县、凉城县绕经丰镇市隆盛庄镇,止于兴和县平顶山。成弧形与明大边隔山相望,全长350公里。在县境内西起青草峁,东到盘山(与和林格尔县交界处)途径老牛湾、小庙子、五良太3个乡镇,长约80公里。明二边建筑始于明代初年。据丰镇市隆盛庄镇东山角山出土的石碑碑文载:“大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岁次丙子四月甲寅吉日,山西行都指挥司建筑”。内蒙古境内明二边的建筑略早于明大边。

明二边在建筑上与明大边不同,明大边是一道墙,重要地段全是砖石建筑,而明二边是两道土墙并行,均为夯土筑成,形如水槽,两边高突,中间为壕堑。县境内这段明二边亦均用土石筑就,因多年风雨冲刷,除四王墓到边墙壕至杨树峁一段存有部分旧墙(完整处高达1米,底宽2米)外,其余均已坍为土垅,并时断时续,时有时无。

明二边从县境小庙子墩至四王墓墩改为单道夯土筑墙,至四王墓止,单墙长约20公里。从四王墓到青草峁段,再无土筑边墙,只有烽燧连成一条线,长35公里,烽燧由四王墓墩开始,经三王墓墩、二王墓墩、大王墓墩、红台子墩、山神庙墩,到达青草峁村南与明大边相交。

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山西镇总兵王玺筑边墙,东起老营的丫角山,西抵老牛湾,又沿黄河南,折入河曲石梯隘口,长120公里,号为新二边。

县境较为完整的烽燧,依次有山神庙墩、红台子墩、大王墓墩、二王墓墩、四王墓墩、台子梁墩、小庙子墩、边墙壕墩、石胡梁墩、高家山墩、四犋牛墩、朔州窑墩、杨林子墩、五良太沟墩、孔读林墩、后窑子墩、盘山墩入和林格尔县。

明长城到清水河县境这一段很复杂,有内长城、外长城,有大边、二边、新二边,有紧边、急边,对长城有不同的叫法。更有趣的是内外长城、新二边长城在北堡乡丫角山海拔1700多米高的群山之中纵横迂回相交,犹如一把巨扇展开,景观及其壮阔。连同丫角山内外长城交接点,长城上下共有五处节点,总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丫角山、柏杨岭、好汉山和野羊窟四处相围相结,巧妙地构成一个美丽长城结。与此同时,这里还演绎出许多有关修筑长城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差修边”的故事很有意思,讲的是秦始皇跑马修边墙,走到这儿休息时喝了一碗水,前边人忙碌着修边墙,由于秦始皇未骑马引路,选错了路线,导致长城从五眼井堡差修到老营20多公里,故这20多公里的长城被当地人称为“差修边”。其实不然,这段长城既没差修,更不是秦始皇修的边墙。

清水河县明长城由于特殊地势和特殊地理位置,因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现象,留给后人的更多是惊叹。

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与长城学专家罗哲文先生曾在考察清水河与平鲁偏关交界处的长城后,赞叹称:“这段长城西濒黄河,位于外长城与内长城的交汇处,建筑非常有特色,外部全部由砖石包砌,较之北京八达岭、河北山海关等处长城毫不逊色。这里不少敌楼都高达22米,而其他段的长城敌楼多为17~18米高”。

清水河县长城长,可谓是名不虚传。清水河人爱长城,保护长城,研究长城。长城作为清水河县的一个重要地标,当地又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长城文化旅游产业,不久的将来它会以新的姿态发挥新的作用。

摘自《北方新报》

猜你喜欢
四王明长城烽燧
群星璀璨时
——四王吴恽与四僧书画特展
新疆昌吉州境内烽燧遗址病害特征及成因
古人如何戍边
放眼明长城
考古发现还原唐朝士兵戍边生活
清初“四王”的摹古与创新
南宗余脉——苏州博物馆藏清初正统画派四王吴恽及其传人山水画展
新疆和静查汗通古烽燧遗址调查
天津博物馆举办清代“四王”绘画作品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