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天麻温胆汤治疗老年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急性发作30例临床观察

2017-03-04 19:48周敏崔佳佳张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眩晕临床观察

周敏+崔佳佳+张俐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天麻温胆汤治疗老年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急性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天麻温胆汤,2周/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血流变、血脂、心电图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3.3%、26.7%,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天麻温胆汤治疗老年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急性发作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加味天麻温胆汤;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2-0075-02

脑动脉供血不足是老年人临床常见的一种的疾病,常表现为头昏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昏仆、晕厥。加味天麻温胆汤为全国名老中医罗铨教授拟定的经验方,主要由天麻、法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丹参、红曲、荷顶、葛根、砂仁、水蛭、甘草等药组成,具有豁痰化浊、活血通络,定眩止晕的功效。导师张俐教授是罗老学术继承人,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在临床中运用罗老的经验方治疗痰瘀互结型老年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急性发作,获得良好疗效,且未发现不良反应。近一年来,笔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加味天麻温胆汤治疗老年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其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来自云南省中医医院老年病科2015年7月1日—2016年7月30日脑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眩晕急性发作的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年龄60岁到80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O例。治疗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3~80岁,平均(66.8±4.5)岁。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6O~78岁,平均(67.5±7.2)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参照《脑血管疾病MRI、CT、DSA与临床》[1]及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关于“眩晕”的“痰浊中阻”“瘀血阻络”的内容制定:①具有典型眩晕症状;②经颅多普勒(TCD)提示:脑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下降;③年龄60岁≤t≤80岁,病程小于1周;④符合中医辨证为痰瘀互结型者;⑤患者愿意接受本研究治疗者。

1.3排除标准①年龄<60岁,或>80岁者;②经相关检查证实由脑梗死,脑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外伤及耳源性引起者;③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⑤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及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

1.4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H10930003),规格5 mg/粒]5 mg,口服,1/晚;治疗组在上述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加味天麻温胆汤加减(天麻15 g,法半夏15 g,陈皮10 g,茯苓15 g,竹茹10 g,枳实15 g,丹参15 g,红曲6 g,荷顶3个、葛根30 g,砂仁(冲,后下)8 g,水蛭(冲,吞服)6 g,炙甘草6 g等)1剂,汤药统一采用云南省中医医院煎药室中药蒸气煎药机煎药,上方头煎加水500 mL,浸泡30 min,煎煮20 min,取汁250 mL;二煎加水400 mL,煎煮20 min,取汁200 mL,两煎相混,1剂药煎取汁450 mL,装袋,每袋150 mL,口服,3次/d。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

1.5观察方法

1.5.1中医证候参照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关于眩晕轻重分级标准:①轻度:自觉头晕目眩,无自身及景物之旋转感或晃动感;或单纯头部昏沉而不影响活动;②中度:自觉头晕并有自身旋转感或晃动感,但不影响生活;或单纯头昏而影响活动,但能坚持工作;③重度:自觉头晕并有自身和景物旋转感,头身不敢转动;或单纯头昏,心烦意乱,难以胜任工作。

1.5.2脑供血不足治疗前后分别给予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记录脑血流情况。

1.6疗效判断标准参照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①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②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③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④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及加重。

1.7观测指标临床症状、肝肾功、血脂、血流变、安全性指标血、尿、便常规、心电图等,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1.8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以P<0.05作為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1眩晕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血流速度TCD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2组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见表2。

2.3安全性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尿常规、便常规均无明显变化;但同时相对对照组而言,治疗组中患者血脂、血流变异常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中1例出现疲乏症状,1例有胃部烧灼感症状。

3讨论

脑动脉供血不足,是老年常见病之一,以眩晕为其主要表现,此病的发生与老年人的血压、血脂,血黏度、血管狭窄、动脉硬化等异常、密切有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以扩张脑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调脂,对症等治疗,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但是西药往往具有副作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容易导致嗜睡、疲乏,失眠、焦虑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胃部烧灼感,胃纳亢进,进食量增加,体重增加等消化道症状;皮疹,口干,肌肉酸痛等其他症状;临床上长期使用上述药物,可能出现抑郁症,不自主运动、强直等椎体外系症状,患者不易耐受,依从性差,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而中药的联合使用可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症状,还能缓解西药的副作用,增强患者的依从性。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当属于“头眩”、“掉眩”等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认为:“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汉代张仲景提出“痰饮”是导致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元代朱丹溪则提出“无痰不作眩”;临床辨证治疗应审慎。罗老认为本病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失调,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肝气郁而化火灼津为痰,痰浊上扰清窍,故发为眩晕;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气机升降出入不畅,气滞则血凝,故“老年多痰、多瘀”。基于上述认识,罗老衷中参西,创立了本方。方中天麻定眩止晕,法半夏燥湿化痰,丹参活血通络,三药相配定眩止晕化痰通络,共为君药;竹茹化痰和胃止呕,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降气导滞、消痰除痞,红曲活血化瘀、健脾消食,水蛭活血通络,共为臣药;佐以茯苓、砂仁健脾渗湿、理气和胃,荷顶升清降浊,粉葛益气生津;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定眩止晕、豁痰化浊、活血通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天麻的有效成分天麻素、香夹兰醇等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3]。丹参有效成分二萜醌类化合物和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改善脑缺血、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功能等药理活性[4]。半夏所含挥发油等多种成分,具有祛痰、降低全血黏度等作用[5]。红曲含有莫纳克林类、色素类及其它聚酮类活性成分,使其具有降脂、降压、降糖、防治老年痴呆等功效[6]。葛根的有效成分总黄酮和葛根素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運用加味天麻温胆汤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说明加味天麻温胆汤加减具有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急性发作的疗效。同时,加味天麻温胆汤与西药的联合运用对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显示的脑血流情况有所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另外,加味天麻温胆汤在改善患者血粘度、血脂、睡眠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优势,提示加味天麻温胆汤能针对患者的病因进行调理,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在治疗过程中,笔者发现对照组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而治疗组患者均无明显异常反应,且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起效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有一定的优势,这表明示两者的联用可以更及时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缓解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期间2组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提示加味天麻温胆汤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本次实验的局限性在于观察周期较短,观察例数较少,因此有待于后期增加观察例数、延长观察周期,对其疗效进行更全面的观察;以及动物实验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为本方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和广泛推广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隋帮森等,脑血管疾病MRI、CT、DSA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1辑:1993:24-25.

[3]徐磊,魏桂芳.天麻的鉴别与药理作用[J].陕西中医,2011,32(6):750-751.

[4]马丙祥,董宠凯.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房,2014,25(7):663-665.

[5]姚军强.半夏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配伍运用[J].中医研究,2013,26(2):3-5.

[6]李雪梅,郭树仁.红曲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2):2989-2991.(收稿日期:2016-09-17)

猜你喜欢
眩晕临床观察
从痰辨治高血压病经验浅谈
常规针刺加四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33例临床观察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