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兰茂《滇南本草》在云南地域下的理论与运用发展研究

2017-03-04 20:04秦竹籍莉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发展研究

秦竹+籍莉

摘要:兰茂为明代云南地区代表性医家,其代表著作《滇南本草》影响重大,对《滇南本草》在云南地域下的版本及作者、附方、临床应用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进一步深入挖掘其思想理论特色,为深入研究《滇南本草》奠定基础。

关键词:兰茂;《滇南本草》;云南地域下;理论与运用;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2-0093-03

《滇南本草》系云南明代医家兰茂历经20年所著的一部记载和研究滇南地区特色药材和民族民间用药经验的一部本草学专著。其所载的中草药性味、疗效及用药方法在医药学上贡献巨大,成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00多年。本文从《滇南本草》版本及作者的探源、附方的理法方药、临症思路研究三方面对目前的《滇南本草》在云南的发展及研究进行梳理:

1《滇南本草》版本及作者探源

据研究发现《滇南本草》目前的版本共计13个,其中刊本6个,抄本7个。张廷瑜等[1]经过研究认为现存的《滇南本草》的各个版本是依托兰茂的盛名而作,并非其本人的作品。现今流传的版本主要为“范本”、“务本”、“丛本”,且认为“范本”的真实作者是范洪,“务本”的真实作者是管氏昆仲,其他抄本著者应为首抄者。杨国祥[2]经过考证对“依托”之说提出质疑,其认为《滇南本草》确为兰茂所著,只是其原著至今尚未发现,且其原著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后人的不断增补,形成了如今众多的版本。

从目前几位专家学者对13个版本研究来思考兰茂应确实著有一本《滇南本草》,但尚不能证明哪个版本为兰茂的原本,且各个版本均存在兰茂后人、传人、后学者思想添加情况,现存的《滇南本草》或许为众人合力所创之品更为恰当。

2《滇南本草》理法方药

2.1“理”通过目前对《滇南本草》的理论研究,将其理论特色归纳为: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传承了《神农本草经》以来传统的本草学理论体系和论述方法[3]。重视医药结合。多数药物后附有单方、验案,据统计全书附方有517首[4]。突出辨证论治。如升麻汤治疗小儿痘、痧疹不明,发热头痛,伤风咳嗽,乳蛾痄腮,若咳嗽加桑白皮、陈皮、杏仁;若喘加苏子、川贝母[4]。④善于多途径多方法治疗疾病。例如:栀子花条附方2首,其一:治疗肺有实痰、实火,肺热咳嗽,用栀子花三朵蜂蜜少许同煎;其二:治鼻血不止,用栀子花数片焙干为末,吹入鼻中[4]。⑤养生保健,尤重调补肝肾。据统计书中有补益肝肾作用的药物较多[5]。⑥女性注重补血。《滇南本草》中对于女性虚损疾病的治疗,往往配有补血药[5]。

目前对《滇南本草》理论的研究发现本书缺乏深入、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的研究,多是从本书的用药特色进行宏观归纳总结,缺乏特异性,尚不足以突出体现《滇南本草》的理论特色。

2.2“法”李昊蓉[6-10]对《滇南本草》中药物及其附方进行治法的研究,分别对书中体现解表法、清热法、健脾法、补肾法、活血祛瘀法进行理论的归纳与分析。此外还对书中带下病的治法进行分析与总结。孔庆玺等[11]对书中体现祛风法的药物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祛风法。

通览全书不难发现原书本身未对附方的治法进行阐述,虽然李昊蓉、孔庆玺对《滇南本草》的治法从功效方面进行了部分研究,但对于研究《滇南本草》的治法特色尚缺乏系统性的整理研究。且对于各种疾病的治法特色归纳尚少,亦缺乏系统性研究整理思路与方法。

2.3“方”赵荣华等[12]对《滇南本草》附方研究发现517个方中内科方291个,外科方104个,妇科方45个,儿科26个,五官科51个。张汉涛[13]对附方中药味进行统计发现两味药以上的235首,独剂单方有128首。下面从目前附方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2.3.1配伍研究认为《滇南本草》附方的组成,大致分为以下3种情况:其一,不是简单的药味堆砌,也不是单纯药效的相加,而是根据症状和药物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组合而成。其二,有的附方药味不多,君、臣、佐、使或有缺如但不影響药效,如治疗赤白痢的主药钻地风,辅药赤地榆煎服,显然缺少佐药、使药成分。其三,还有不少的附方是以单味药组方,加上辅药如童便、蜂蜜、烧酒以及鸡肉、牛肉等共用。主要针对病情简单轻浅,只须选择有针对性的单味药物,即可取得良效[14]。

2.3.2剂量赵荣华等从杨国祥编撰的《滇南本草附方研究》中选取517个附方,研究其药物的剂量,统计发现517个处方中有464个有完整准确的剂量,约占89.6%[15]。剩下处方中以少许、适量、一匙等为单位。如治疗面寒疼痛,黄龙尾不拘多少为末,点烧酒煎服。

2.3.3剂型《滇南本草》的剂型特色在于其善于运用酒剂。据夏丽等[15]的研究发现《滇南本草》收载了近600首附方,而在附方中使用酒的将近280处,用的最多的是水酒,约105处,另外还用到烧酒、白酒、无灰酒、黄酒等。此外,书中尚有汤剂、散剂、膏剂、丸剂等剂型的使用。

2.3.4炮制对《滇南本草》的炮制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大体分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例如火制中的烧灰,绣球藤烧灰治鼻疳疮。再如水火共制中的煮制,黑老鸭血,滚水送下。可见《滇南本草》的炮制涉及到多种中药炮制方法,不仅应用了传统中医药炮制方法,还收纳了民族民间医药的特色,具有实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16]。

2.4“药”赵荣华等[17]对《滇南本草》附方中305味药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使用频率在8次以上的药物16种,其中川芎使用的最多。使用最多的药对为牛膝配秦归,而使用最多的药组为川芎、黄芩、甘草。下面就专家学者对《滇南本草》中药物使用特色进行简述。

2.4.1善用药引据夏丽等[18]研究发现《滇南本草》中药引共出现360余处,且以调味品及酒品居多,分析认为书中不同病症善于使用不同药引,如止咳类方药多以蜂蜜为引,消痈散结类多以醋为引等。

2.4.2提倡药膳即将治疗运用在食物中,如将草血竭同鳅鱼煮吃之,并在治疗上将药膳作为治疗方式之一[19]。研究表明书中有药膳方73方,且具有云南地方特色。例如云南昭通地区,将麻雀去毛及内脏后剁为肉泥,拌猪油及盐少许,蒸熟后服,可滋阴补肾,多用于小儿疳积、肾虚及阳痿等症。

2.4.3善用鲜药经过研究认为善用新鲜药材为《滇南本草》的一大用药特色[20]。认为许多民族民间用药常可就地取材,将新采集的药物捣烂、捣汁,或内服,或外用,以治疗疾病。如用鸡蛋煮荠菜治疗肺热咳嗽;玉兰花治面寒疼、胃气疼,引热烧酒服;紫苦菜捣汁,水煎,点水酒服治妇人乳结红肿疼痛等。

2.4.4现代研究目前国内外开始关注对《滇南本草》中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并已对虎掌草、白蔹、臭灵丹、马蹄香、金荞麦等进行整理与研究[21]。例如:夏晓玲,孙强明等通过萃取臭灵丹不同部位进行体外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发现臭灵丹中乙酸乙酯提取物和石油醚萃取物在体外对甲型H1N1病毒有明显的中和作用和对抗病毒增殖作用[22]。

2.4.5药用价值自从云南白药远销国内外起,作为其主要成分的滇重楼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再比如用于脑血管意外所致后遗症、风湿痛、冠心病的灯盏花及丽江“虎潜丸”、腾冲“曼陀罗药水”、“红黑丸”等主要成分均可在《滇南本草》中找到记载[23]。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关注《滇南本草》中丰富药物资源,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寻找契机。

3《滇南本草》临床思路研究

3.1古代医案研究《滇南本草》44则病案中,35例是兰茂自己医疗实践记录,而9例则是介绍他人治疗验案。通过目前对医案的研究,专家学者认为《滇南本草》中医案具有案方精当,理法方药齐全的特点[24]。病案中单味药物或单味药加童便、酒等引药者18方,8味药以上者1方,8味药以下者25方。且在44则病案中,内、外、妇、儿、骨伤科均有涉列,就整体而言,这些病案的论述,始终贯穿着中医理、法、方、药。

3.2现代临床研究内科:昆明名中医苏涟等善用《滇南本草》中药物[25],如曾用白芍汤治胆结石、胆道蛔虫引起的绞痛30余例,效果显著。兰狗屎花根、金钟茵陈治疗黄疸型肝炎。金丝桃加减治疗各种原因产生的肾盂积水等等。这样的单方、验方民间还在广泛應用且疗效显著,其皆首载自《滇南本草》。

儿科: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老中医刘以敏常用《滇南本草》的药物治疗儿科病症。如应用兰花参、红土瓜治疗小儿多动症、抽动症;用荠菜、荠菜花治疗小儿夜卧不安、烦躁之证等等[26]。

脾胃病:云南省中医医院应用马蹄香治疗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例如在治疗脾胃湿热型消化不良时在健脾祛湿药的基础上加用马蹄香,以发挥其祛湿,醒脾和胃的功效,疗效显著[27]。

4小结

《滇南本草》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全书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将明、清以前云南及各少数民族防病治病的经验与特色进行收集与总结,为云南少数民族防病治病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为补充和完善中医药的理论知识提供重要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廷瑜,邱纪凤.《滇南本草》的版本与作者[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12(1):30-34.

[2]杨国祥.《滇南本草》的作者与版本探述[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1):20-24.

[3]杨国祥,马培洲.浅论《滇南本草》的学术特点及其影响[J].云南中医杂志,1983,(5):52-55.

[4]蔡永敏,崔晓飞,刘永业.《滇南本草》研究述要[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3(S1):90-91.

[5]夏丽,赵洁.浅论《滇南本草》养生思想的特点[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4):11-13.

[6]李昊蓉.论《滇南本草》的解表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5):49-50.

[7]李昊蓉.论《滇南本草》的清热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79):75-77.

[8]李昊蓉.论《滇南本草》的健脾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4,(68):134-135.

[9]李昊蓉.论《滇南本草》补肾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6):33-34.

[10]李昊蓉.论《滇南木草》的活血化瘀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5):325-327.

[11]孔庆玺,李昊蓉.《滇南本草》的风症治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42-44.

[12]赵荣华,戴万生.滇南本草附方统计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6):19.

[13]张汉涛.《滇南本草》附方的启示[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11):6-7.

[14]杨国祥,吴宗柏.浅谈《滇南本草》附方[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04:27-32.

[15]夏丽,刘云.试论《滇南本草》水酒方的用药特点[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2):11-13.

[16]李昊蓉,孔庆玺.论《滇南本草》的炮制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S1):118-119.

[17]夏丽.《滇南本草》药引使用规律探析[J].四川中医,2013,31(12):22-23.

[18]却翎,李昊蓉.论《滇南本草》的用药特色[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1):8-9+13.

[19]孔庆玺.论《滇南本草》的药膳特色[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13(3):9-11.

[20]魏均娴,杜元冲.《滇南本草》的整理及植物药实验研究和开发应用简介[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5):5-7.

[21]夏晓玲,孙强明,王晓丹,等.云南特色中草药臭灵丹体外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8):3688-3692.

[22]胡晓,肖林,张秋云.《滇南本草》对现代云南医药的研究和利用价值[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6):23+25.

[23]杨国祥.《滇南本草》病案探述[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13(4):30-32.

[24]苏涟,陈集才.《滇南本草》方药新用拾遗[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20(4):45-46.

[25]杨若俊,苏艳,何平.刘以敏主任临床运用滇药举隅[J].中医药导报,2011,17(7):8-10.

[26]陈羲之.《滇南本草》药物马蹄香在脾胃病科的应用浅述[C].云南省中医药学会(首届兰茂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论文汇编),昆明:2014.

[27]杨国祥.滇南本草附方的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3.

(收稿日期:2016-07-18)

猜你喜欢
发展研究
我国文化类真人秀节目的突破
贵州高铁经济带发展研究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新方向跨境电商发展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儿童早期工作记忆发展研究
略谈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