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梁启超儒家心性的“趣味主义”

2017-03-04 20:44赵瑜荣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2期
关键词:梁启超

赵瑜荣

摘 要: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了趣味主义这一思想,其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心性,这一学说是在儒家静坐养心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梁启超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美学思想,在其思想中,无所为而为是理论的精髓,这一精髓具有高度的本土性以及统一性,趣味主义的出现连接了儒家心性以及中国现代美学,让二者具有了一定的关联性,所以是中国现代美学中具有本土特点的学术案例。但是人们真正关注到梁启超趣味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此之前,人们更关注的是王国维以及蔡元培等学者关于教育以及文学的思想,在很多美学的研究中,也并未提及相关方面的思想。

关键词:梁启超;儒家心性;趣味主义

趣味主义的核心在于人生的最大价值是趣味,梁启超所提出的趣味主义将美学与哲学产生了一定的联系,趣味是在很久以后才成为美学概念的,在英国经验主义中,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美学本质的问题,客观的美以及客观的丑是毫无意义而言的,人心才具有最大能动作用的部分。趣味可以对审美进行判断,对梁启超产生了影响,他在总结了西方学者对美学的研究以后,建立起了以儒家心性为中心的趣味主义,所以趣味不仅是在感官层面上的一种感受,还与人们的精神感觉具有十分重要的关联性,在我国早期的音乐欣赏中就有所涉猎,随后的诗歌品评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拓展,所以趣味主义在我国美学的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梁氏“趣味“美学观的本质

梁启超并没有详细的阐明趣味的本质以及内涵,但是他提出了无趣的生活,用以形容无趣的生活,最贴切的两个词是干瘪以及萧索,在这样的生活中是没有任何创造性而言的,所以生活也就失去了生气以及自由,反倒成为了禁锢人们生活的一种枷锁,所以通过无趣的生活,我们可以对趣味生活进行界定,一是能够为生命带来活力,二是能够创造自由,这样的生活内质才可以称得上是趣味性的,在此基础上,梁启超构建了具有美学逻辑思想的趣味主义,趣味主义在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中可以称得上是最核心的命题,能够将人生观与美学观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在趣味理论中,他认为人生的动力就在于趣味,如果没有了趣味,那么人生将会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表现,要将这种观点突破理论的枷锁,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从梁启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趣味并不是在表象上的一种表现,而是在很多领域中都有所涉猎,例如教育、艺术以及工作等众多的方面。其应用在各个实践活动中,并且是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这是一种自然的人生态度,缺少了趣味性,那么就不能稱得上是生活,所以只有高出生活趣味的一种精神状态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趣味在内质上的主要表现是能够成为引导人们生活的风向标,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趣味化的生活中,只有超越了个体的生活,才能通向一个理想的、自由的境界,但是趣味是要不断去追寻的,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发现生命的真谛或者说是价值。趣味可以作为主体与客体甚至是二者结合下的产物,这种状态下的生活是和谐与自由的,主要表现在能够为趣味的出现营造一个合理的条件,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交融的环境下能够产生趣味。其具体的途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是“对境之赏会与复现”。即便是再繁忙的个体也能够有机会看到自然界中的景物,所以可以对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产生趣味。第二,“心态之抽出与印契”。以上是阐明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希望与人交好,渴望被人理解或认可。生活中的苦与乐都希望有人可以分享,这对于每一代人都是弥足珍贵的,这种状态使人开怀,是人生一大乐趣。第三,“他界之冥构与蓦进”。这一点他试图强调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梁启超特别推崇精神活动,因为个体物质活动很多情况下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精神活动则是绝对自由的,而精神活动的绝对自由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物质活动。个体面对物质生活的困顿之时,运用诗意想象和联想理想世界,回归本真,可使个体超越现实的桎梏,从而使个体能品味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以此产生巨大的乐趣。这也体现了趣味哲学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

2 梁氏“趣味”美学观的理论价值

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时代。梁启超的趣味理论也并不单单从纯理论的角度提出来的,同时也是那个特定时代和民族的共同遗产。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国之不为国,人民任人宰割的状况,迫使晚清以来的许多仁人志士进行了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探索。本着改造社会的目标,梁启超首推文艺和审美。趣味理论不仅体现了改造社会的理想,更体现了对个人自由解放的终极问题的关怀。

第一,救国救民的时代意义。在梁氏看来,救国救民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趣味性的文艺,在此基础上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世界革命”的口号产生,改良文艺界是梁启超找到的新途径。如马尔库塞所说:“文艺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他能够致力于变革男人和女人的意识和冲动,而这些男人和女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梁氏试图通过趣味文艺来开通民智、新民改造,以此开掘民族自立自强的道路。梁启超还通过趣味性文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和维新思想。他特别推崇政治小说,认为政治小说的社会功用最大。

第二,对其教育事业的影响。欧洲游历之后,他退出政界,专门从事教育事业。梁启超谈论当时颇为流行的美育问题时,使用的名词是“情感教育”。之所以把情感作为趣味教育的基石,是因为无论从性质还是目地上看,趣味教育就是对“情”的教育,对“情”的立趣。趣味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趣味之方式,在开心愉悦中达成情感教育,在此过程中,审美本身成为其目的的教育。审美,本身与寻常百姓似乎离得很远,而梁启超通过趣味把审美送到大众的身边,把高雅的艺术殿堂搬到日常生活领域,使审美不再“高冷”。也是在“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艺开始在普通大众中兴起。

结束语

趣味需要在生活中体现出来,但是生活中并不完全充斥着趣味,所以不能单纯的用趣味对物质生活进行支撑,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趣味只是生活中一部分的这一结论,可以将趣味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在物质文明的世界里,要想实现趣味化的生活,还是要满足最基本的温饱,才能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经营自己的精神世界,否则一切活动都是不显示的,没有物质基础就无法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人们应该从不切实际的生活中清醒出来,营造一个具有物质基础的审美至境。

参考文献

[1]金雅.论梁启超美学思想发展分期与演化特征[J].浙江学刊,2004(5).

[2]自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J].商务印书馆,2005:90.

猜你喜欢
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故乡乡名异说考辨
梁启超人性思想研究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论书绝句·评梁启超(1873—1929)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梁启超《朝鲜哀词》(五律二十四首)试析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