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经济下沿线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

2017-03-05 03:37陈银高琪媛
商情 2016年5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陈银+高琪媛

【摘要】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方法,探究高铁经济对三大产业的推动作用,并对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铁经济 沿线少数民族地区 产业结构调整 三江侗族自治县

一、引言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正式通车运行,三江也成为我国首个通高铁自治县,高铁的开通将很大程度的改善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带动三大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产业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优化调整产业机构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二、数据分析

为了探究高铁是否促进了三大产业格局的变动,通过收集高铁开通前后,三江县的主要经济数据指标,对比分析高铁运营前后不同行业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指标分析

表1 2013-2015上半年三江县宏观经济统计表

如上表可知,高铁开通后,三江县GDP总体保持增长,第一产业保持稳定增长、第三产业较快增长,第二产业小幅增长。三大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尤为突出,这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贵广高铁的运营。

众所周知,三江县的农业资源极为丰富,其农业占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随着贵广高铁的开通,三大产业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15上半年三大产业结构的比重为36:22:42,上年同期的比重为42:27:31。显而易见,三江县的产业结构正逐渐从农业主导型向第三产业主导型转移。

表2 2013-2015上半年三江县农业、工业、旅游业产值表

(二)对农业的影响

三江县是茶叶之乡,每年的茶叶产量都有一万多吨,其产值是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最大的一部分,茶叶支柱地位也在不断提升。该县一直都在加大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着力促进茶业增产、茶叶增质、茶农增收。

从表二可以看出,三江县特色现代农业持续壮大。尽管贵广高铁的開通与农业年产量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可以打开更广阔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尤其是茶叶销售市场。贵广高铁可以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将三江县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引出去,并将大批游客引进来参与体验式的乡村旅游,这就推动了三江县的服务业发展。

(三)对工业的影响

由于区域经济落后,三江县经济规模小,实力弱,一直以来,其工业发展比较滞后。目前,三江县工业主体以民营小型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优势不明显,尤其是立足三江“两茶一竹”、水能、风能等可循环资源型企业份量不足,对经济发展贡献小。

由表二看出,三江县工业GDP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产值逐年减少,高铁的开通并未改变工业落后的格局。但随着三江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不断提升,为了迎合“高速时代”,三江县正在积极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推进生态工业经济,大力引进大型风电项目,及时淘汰高耗能企业,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高效益与质量。

(四)对旅游业的影响

贵广高铁的全线通车拉近了贵阳到广州的距离,开辟了我国西南地区“4h旅游圈”的新纪元。而高铁旅游本身具有舒适、快捷、方便的特点,为常态化的旅游发展开拓了新格局。

三江县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侗族民俗风情浓郁,人文与自然资源完美结合,资源优势以丰富多彩的独特民俗风情和优美的生态景观为代表。在贵广高铁通车以前,三江县经济规模小,实力比较弱,交通系统不完善,使得第三产业很难发展。

从表二可以看出,三江县旅游人数和收入是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在2014年—2015年上半年,高铁开通后,增加的尤为明显。仅2015上半年全县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快赶上2014全年,这与贵广高铁的开通密不可分。由于交通的改善,区域的可达性提高,贵广高铁为三江县侗族异质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旅游市场,使得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旅游发展空间有了巨大的提升。同时,这也开拓了三江县的农业经济,作为一个号称“广西茶叶之乡”、“中国茶油之乡”、农产品极为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对特色产品的传播也非常有利于该县的经济发展。

(五)总结

根据以上数据对比分,近几年,三江县工业产业有所发展,农业生产初具规模,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产业,2014年贵广高铁的运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三大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旅游业。

三、合理化建议

贵广高铁的开通将通过发挥同城效应、枢纽效应、放大效应,促进三江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三江县也应警惕虹吸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大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周边地区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与中心城市、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进行有效对接,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和产业转移的迅速承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三江县的总体产业发展战略。

(1)打造三江民族特色品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可持续发展。

(2)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产业、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3)提升民族城市服务质量,推进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晓东.民族地区产业机构优化与税收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柴小春.高铁对沿线城市经济效应的影响[D]. 长安大学:柴小春, 2014.

[3]张晓阳.把握高铁经济时代的战略机遇及应对策略[N].贵州日报, 2014.

[4]赵庆国.高速铁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 2013.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调整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我国工业部门节能政策效应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小企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上海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论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A市汽车城产业发展困境研究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龙山镇农村经济发展
河南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