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

2017-03-06 05:01谢文瑶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防范措施我院血液

谢文瑶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重庆 400054)

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

谢文瑶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重庆 400054)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4例纳入研究,采集风险事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其不安全因素,提出防范措施,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73例纳入研究,实施优质血液透析护理,对比防范措施实施前后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在血液透析护理事件发生率上,2015年为15.63%,2016年为4.11%,明显低于防范措施实施前,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提出防范措施并加以实施,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采纳应用。

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防范措施

血液透析是一种临床常用的肾替代治疗手段,能够帮助尿毒症等肾脏功能障碍患者净化血液,延长其存活时间,但是由于其疗程较长,在治疗期间,极易发生毒性分子累计、低钠血症、血栓形成等风险事件,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提出防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4例纳入研究,采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基本资料为: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25岁-63岁,最小者25岁,平均年龄为(45.75±8.42)岁,病程为1年-9年,平均病程为(4.70±2.35)年;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73例纳入研究,其基本资料为:男性43例,女性30例,年龄23岁-65岁,平均年龄为(46.17±8.03)岁,病程为1年-8年,平均病程为(4.52±2.7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组成、病程等资料上的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在其监管下进行[2]。

1.2 方法 2015年,我院发生血液透析护理风险事件10例,发生率为15.63%,分析上述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安全因素:①护理人员因素。血液透析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护理项目,护理人员对于血液透析的治疗流程、护理注意事项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护理操作不过关,临床护理经验不足,缺乏优质服务理念,就会引起护理不当、操作不规范等风险事件的发生;②患者因素。长期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会因为疾病的困扰、高额的医疗费用,产生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导致其治疗依从性较低,自我管理意识差,未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及进行饮食控制,影响到治疗效果;③突发事件。老年肾病患者常出现心跳骤停、休克等事件,主要是因为血液透析前未做好静脉补液工作,导致治疗时血压骤降。

根据血液透析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防范对策,并从2016年1月开始实施。具体方案为:①建立健全血液透析护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制定血液透析治疗的护理流程,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确保其理论知识水平及技术操作达标,提高血液透析室整体护理水平;②心理护理干预。多与患者进行交流,让患者消除心理戒备,敢于跟护理人员沟通自己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在长时间的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患者以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引导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同时建议患者家属陪同患者,给予心理支撑;③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准备事项及注意事项,治疗前不得食用油腻刺激的食物,治疗后不得剧烈运动;血液透析的治疗时间比较长,长时间的用药极易引起营养供应不足的情况,合理的饮食计划,能够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糖尿病肾病患者宜食用低脂高蛋白、含糖量少、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改善控压降糖效果。对于体质较弱的老年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应做好静脉补液的准备,提供营养支持,以防治疗期间血压骤升引起心跳骤停、休克等风险时间;④并发症防护。血液透析治疗前,对透析机的相关导管进行消毒,治疗后在动静脉导管中依次注入20 mL的生理盐水和2.0 mL的肝素,进行封管处理,以免血栓形成。治疗时,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有无发生红肿、感染以及导管渗漏的情况,一经发现立马采取解决措施,采用抗生素等进行治疗。

1.3 判定标准 记录2015年、2016年我院血液透析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例数,计算发生率[3]。对比两组风险时间发生率,评价防范措施的应用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5年,我院发生血液透析护理风险事件10例,其中护理不当4例(占比6.25%),医嘱处理不当2例(占比3.13%),违规护理2例(占比3.13%),护理投诉1例(占比1.56%),意外事件1例(占比1.56%),发生率为15.63%(10/64);2016年,我院发生血液透析护理事件3例,其中护理不当2例(占比2.74%),医嘱处理不当1例(占比1.37%),发生率为4.11%(3/73),明显低于防范措施实施前,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肾脏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器质性病变,比如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等,这些病症不断发展,将造成不可逆的肾脏损害,演变为终末期肾病(ESRD),肾脏功能障碍无法支持机体的正常运转,只能进行肾脏替代治疗[4]。常见的肾脏替代疗法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前者较为普及,治疗周期长,医疗费用比较高,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自我管理不到位,影响到治疗效果。血液透析相对来说比较特殊,对于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常常发生各类风险事件。此次试验通过分析血液透析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防范措施,结果显示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综上,分析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提出防范措施并加以实施,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值得采纳应用。

[1]周丽梅,邓丽敏,周晓东.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8): 237-238.

[2]吴丽妍,马万里.不安全因素和防范对策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9): 16-17.

[3]钱成利.血液透析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7): 107.

[4]郑叶花.血液透析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0): 255-256.

猜你喜欢
防范措施我院血液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多彩血液大揭秘
网络支付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神奇血液
网络监听的防范措施
PPP项目中的常见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血液偏型
我院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