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为带状疱疹的狼疮性脂膜炎八例原因分析

2017-03-06 10:13
临床误诊误治 2017年4期
关键词:膜炎红斑狼疮医学杂志

张 璇

误诊为带状疱疹的狼疮性脂膜炎八例原因分析

张 璇

目的 分析狼疮性脂膜炎(lupus erythematosus panniculitis, LEP)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以降低误诊率。方法 对2008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例误诊为带状疱疹的LEP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8例中女性居多,年龄(40.26±8.32)岁。表现为皮疹伴疼痛、带状潮红斑、索条状或不规则状红斑,部分伴有溃疡。误诊为带状疱疹和(或)感染7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例。平均误诊时间(8.20±3.30)个月。8例均在我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LEP,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病情明显缓解。结论 LEP较罕见,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该病临床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对长期存在红斑样病变或痛性皮疹者,应及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诊。

狼疮性脂膜炎;误诊;带状疱疹;感染;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狼疮性脂膜炎(lupus erythematosus panniculitis, LEP)为介于盘状红斑狼疮(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is, D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间的中间型,是红斑狼疮的一个特殊类型[1-3]。因LEP临床较为罕见,若以带状疱疹样症状为首发表现,常易导致误诊[4]。我院2008年1月—2016年1月收治58例LEP,其中8例误诊为带状疱疹,误诊率13.79%,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中,男2例,女6例;年龄30~60(40.26±8.32)岁。病程6个月~3年(1.86±0.12)年。有高血压病史2例,糖尿病史1例。平均误诊时间(8.20±3.30)个月。

1.2 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

1.2.1 痛性皮疹并溃疡1例:1例因左侧前臂皮疹伴疼痛6个月,加重3 d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侧前臂出现一绿豆大小青斑,伴有轻压痛,当地诊所诊断为带状疱疹,予阿昔洛韦等对症处理1周后病情缓解。1个月前皮损逐渐扩大1倍,呈淡红色斑块,表面出现溃疡,痛感明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给予相应治疗无效,因病情加重转我院。入我院初期亦考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进一步查体见左侧前臂一约5 cm×5 cm浸润性暗红色斑块,质硬,表皮萎缩伴轻度色素脱失,其上有3处约小指甲盖大小溃疡面。

1.2.2 带状潮红斑2例:2例分别于6个月前和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带状潮红斑,偶有瘙痒,无明显疼痛。病程中皮损处渐出现黄豆样大小丘疹,簇状分布,偶有疼痛,当地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予抗病毒等治疗病情稍好转。近1个月2例原皮损明显加重,伴中低度发热,故来我院治疗。

1.2.3 簇状红斑1例:患者8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臀部簇状红斑,继之皮损处见直径0.5 cm溃疡伴疼痛,当地诊所诊断带状疱疹,予抗病毒等治疗后病情稍好转。2个月前原红斑渐增大,患处溃疡部分结痂坏死,仍有疼痛且伴下肢放射痛。

1.2.4 索条状红色斑块1例: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颊部索条状红斑,无明显不适,未重视。10 d前红斑增大且出现一圆形溃疡伴疼痛,以按压时为著,伴发热(37.9~39.2℃),遂入我院。查血白细胞13.82×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53 mm/h,初步诊断为带状疱疹伴感染。

1.2.5 不规则红斑3例:患者分别表现为右侧上臂、右侧及左侧肩胛部不规则红斑,病程3~8个月。红斑处很快出现大小不等溃疡面,1例自行予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病情稍好转,2例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予相应治疗病情稍缓解。1~3个月前3例原有红斑逐渐增大,溃疡处部分结痂坏死,间杂少许色素沉着萎缩斑,且伴全身多处疼痛不适。入我院查血白细胞(12.60~17.62)×109/L,中性粒细胞0.74~0.82,ESR 52~62 mm/h,结合患者病史及检查结果均初步诊断为带状疱疹伴感染。

1.3 确诊及治疗 8例入我院初均误诊带状疱疹和(或)感染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进一步检查发现ESR明显增快(48~56 mm/h),抗核抗体(ANA)阳性(颗粒型),效价1︰100~1︰496;2例IgG 23~26 g/L,IgA 5.12~5.86 g/L,补体C4 0.58~0.86 g/L。遂考虑LEP,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或不全,表皮萎缩,毛囊口角栓形成,基底细胞空泡化或液化变性,真皮浅中层附属器周围出现浸润,真皮深层见少量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慢性炎性浸润;直接免疫荧光可视基底膜带IgM呈颗粒状沉积。均符合2005年WHO LEP诊断标准[5]。确诊后均予泼尼松30~50 mg/d口服,1例予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4例同时予羟氯喹0.4 g/d口服并对症处理,3周~4个月后病情明显缓解。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 目前LEP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为表皮萎缩、基底层液化变性、毛囊口角栓形成及真皮胶原坏死,在真皮中层的皮肤附属器及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某些区域则被无定形嗜酸性物质所替代[6-7]。

2.2 临床特点 发热和痛性皮损是LEP最早期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8-9]。该病皮损通常境界清楚、质硬,且为深部或皮下的一个或多个坚硬结节,表面为肤色或淡红色,少有溃疡,有的结节可吸收,有的可逐渐扩大或融合形成斑块,待吸收后留有皮面凹陷,若坏死、溃疡,愈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10-11]。结节好发于面颊、臀部、上肢,其次为下肢、胸部,单发或多发,可与DIE或SLE伴发,多伴有全身症状[12]。LEP实验室检查可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显著减少,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ESR增快,30%的患者ANA、类风湿因子阳性,免疫球蛋白升高[13]。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皮下脂肪改变及表皮DLE样改变,直接免疫荧光示脂肪小叶间隔血管壁有免疫球蛋白沉积[14-15]。

2.3 诊断标准 LEP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16],合并SLE者至少需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LEP诊断标准中的4条[17]。LEP病理诊断标准[18]:①淋巴细胞呈滤泡样浸润;②脂肪坏死;③伴有小叶性或间隔性脂膜炎;④出现钙化;⑤表皮呈DLE样改变;⑥淋巴细胞性血管炎;⑦表皮下出现带状玻璃样变性,并出现黏蛋白沉积;⑧浆细胞或嗜酸细胞浸润,且组织细胞可呈肉芽肿样改变。确诊必须符合上述①~④项。

2.4 误诊原因分析 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LEP临床较为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多发于女性,发热、痛性皮损等早期临床表现与带状疱疹相似,故常误诊为带状疱疹[19];②对LEP缺乏认识:临床医生对该病缺乏了解,相关鉴别诊断知识欠缺,加之未能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导致诊断依据不足;③未能全面分析病情:临床医生未能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对患者临床症状未能认真分析。

2.5 防范误诊措施 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临床医生应加强对LEP及其相关疾病的认识和了解,接诊各种红斑病变尤其伴溃疡的患者,应详细询问了解病史,对病程迁延者不应满足于带状疱疹的诊断。②仔细鉴别诊断:对皮损部位及疼痛性质应和带状疱疹详细鉴别。LEP多以皮损为主,皮损周围伴有轻微压痛,而带状疱疹疼痛多为针刺样疼痛,且呈带状分布,并非仅局限于发疹部位。③开拓诊断思维: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详细、全面分析,诊断不应仅局限于常见感染及神经源性疾病。

[1] Leblanc R E, Tavallaee M, Kim Y H,etal. Useful Parameters for Distinguishing 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 From Lupus Erythematosus Panniculitis[J].Am J Surg Pathol, 2016,40(6):745-754.

[2] 杨宇峰,朱剑,茹晋丽,等.系统性红斑狼疮380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5):69-72,93.

[3] 程玉萍,李丽.检测抗核抗体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中的意义[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1):63-66.

[4] 黄志芳,李新伦,李红霞,等.Th17细胞及白介素-1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J].空军医学杂志,2014,29(1):28-30.

[5] 赵庆利,李铀.霉酚酸酯及伊曲康唑治疗难治性妊娠期疱疹样脓疱病一例[J].空军医学杂志,2014,29(3):182-183.

[6] 李静,杜强国,王晓云,等.结节性脂膜炎伴胸腹腔积液及肺部结节一例[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9):116.

[7] 杨新英.结核性腹膜炎因保肝利尿有效误诊隐源性肝硬化一例(下)[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6):286-288.

[8] 毕世鹏,杨雪琴,宫姝,等.空军某航空兵部队常见皮肤病防治教与学[J].空军医学杂志,2015,30(3):158-160.

[9] 顾蔷怡.血浆置换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与护理[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3(S2):420-422.

[10]储红颍,杨桂斌,王建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联合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5):2042-2044.

[11]夏权斌.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3(S2):362-364.

[12]金兆清,吴庆军,殷智颖,等.某部官兵外伤或手术创面继发湿疹28例诊治[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4,32(4):371.

[13]王元.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室检查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5):390-392.

[14]高东旗,马克,刘旺,等.某部新兵麻疹免疫效果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8):105-108.

[15]王丽昆,曾跃平.狼疮性脂膜炎[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3(8):328-330.

[16]杨志刚,周丽梅,郁洪峰,等.某海防部队官兵心身性皮肤病发病情况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33(2):215.

[17]毕淑英,张俊红,岳颖,等.儿童表皮兜甲蛋白及内披蛋白的表达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探讨[J].空军医学杂志,2015,30(1):26-28.

[18]袁小英,党育平,庞晓雯,等.以苦豆子油搽剂为主的阶梯式方案治疗慢性湿疹皮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J].空军医学杂志,2013,28(2):107-109.

[19]Yuan W H, Li A F, Hsu H C,etal. Isolated panniculitis with vasculitis of the male breast suspicious for malignancy on CT and ultrasound: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Springerplus, 2014,3:642.

250000 济南,山东省立医院(西院)皮肤科

R593.24

B

1002-3429(2017)04-0035-03

10.3969/j.issn.1002-3429.2017.04.012

2016-11-17 修回时间:2017-01-25)

猜你喜欢
膜炎红斑狼疮医学杂志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海军医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简介
“脚跟疼”小心足底筋膜炎
《转化医学杂志》稿约
毫刃针治疗背肌筋膜炎30例疗效观察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带状疱疹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