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妈妈,17年魂系“困境儿童”

2017-03-06 11:14正裕
金秋 2017年23期
关键词:戒毒所义工小城

文/正裕

一位退养中年女子,没在家养病享福,没去兼职赚钱,只做了一件事:奔波于看守所、戒毒所、福利院、法院和学校间,把不上道的孩子领上道。连续17年,千余次亲情走访,3000多封沉甸甸的书信。她创建湖南首家民间社团“长沙孟妈妈青少年保护家园”,近2000名流浪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及特殊群体子女得到亲情关爱和心理疏导,帮助250多名失足少年重生、升学、就业。让数千家庭重燃希望。她名叫孟繁英,头上桂冠无数,最耀眼的是“中国十大最美志愿者”!

退养女子充满激情踏上义工路

62岁的孟繁英说:“孩子内心其实很淳朴,很多孩子因父母情感缺失,走上迷途,只要给他一点点关爱,他们会反思自己过错。我心中,没有坏孩子,引导好坏是关键。”

2000年,45岁的孟繁英从电信公司退养。一天傍晚,得知女儿班有个女生,因与同学吵架酗酒过量被送进医院,孟繁英立即赶到医院看望。女孩身边没人陪护,孟繁英守候在旁,倒尿、擦洗、看吊瓶,整整一个通宵……当女生睁开眼睛看到一位陌生慈祥女子在身边,眼泪夺眶而出:“阿姨,我再不做蠢事了!”一夜守候感动女生,也感召孟繁英。她思忖:当今社会,多少叛逆孩子离家出走;多少冲动孩子违法犯罪;多少吸毒少年被送往戒毒。这些特殊个体和家庭都需要帮扶和关爱,如果自己关心帮助一个人,一个家庭,带给他人安慰,多么快乐和幸福!从此,孟繁英走上义工之路。

2006年4月,小李等6名在校高一生因故意伤害案被告。孟繁英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庭审中,她对小李等被告铮铮劝诫,对旁听学生警示教育。合议庭结合案情做出对小李拘役3个月,其他5名被告免予刑事处罚判决。事后,孟繁英得知学校拒绝他们复学,她几次跑到校长室,以陪审员身份结合所掌握同类型案例做学校工作,校长最终答应接收。

“其实,还有群孩子更特殊,他们的父母因各种原因走上犯罪道路身陷囹圄,除了缺乏完整的家庭关爱,他们在同龄人中备受歧视排斥,稍有不慎,更容易坠入歧途。”孟繁英感慨,这些孩子,不仅要关心生活,更应关注心灵。

社区的小瑞本该有个幸福家庭,可因父母吸毒,孩子与祖父艰难生活。2008年一天,孟繁英见他时,他表情麻木,晴天穿雨鞋。孟繁英一阵心酸。接下来,她常给小瑞买生活用品,筹集助学金,给小瑞补课、辅导。小瑞爷爷患病时,接送孩子读书,解决老小生活困难。孟繁英体贴入微与关爱传到监狱,感动着阿伟夫妇安心戒毒,夫妻俩流着泪水:“我们最终找到回归路,最感谢的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孟妈妈’!”

小城原住雨花区一社区,父母离异,他跟父亲生活。小城读了两年书,辍学跟父亲四处流浪躲债。后来,父亲因诈骗入狱,他便由爷爷抚养。2014年5月,爷爷因病去世,亲人没了,唯一住处被变卖抵债,孤苦无依的小城只能由父亲交予一友人代为监管。家境变故让活泼开朗的少年沉默寡言,周围伙伴都被父母告知“不能跟小城玩”。

7月上旬,知晓情况的孟繁英找到11岁的小城,要帮他重返校园。小城满脸疑惑地面对陌生大妈。孟繁英冒酷暑四处奔走,在雨花区教育局支持下,学校为他减免一切费用,解决小城入学难题。当小城走进雨花区一所小学,成为三年级年龄最大学生时,他泪流满面。此后,小城成为孟繁英家庭一分子,“只要有时间,我就把他接到自己家一起吃饭,带他健身,参与‘青护园’孩子聚会,让他感受家庭温暖。”孟繁英真诚付出,让一度自我封闭的小城打开心结。“曾经的我失去家,如今的我找到家,有您的地方就有我的家。谢谢您,孟妈妈!”在名为《我的家》作文里,小城如此写道。

2015年11月17日,孟繁英和志愿者带着月饼、学习用品和牛奶,转两趟车来到平江县南江镇集义村看望12岁小燕和10岁小毛。小燕姐弟的父亲染上毒品,一年前被送到戒毒所,母亲出走失去联系。去年,大山里的房子被洪水冲走,姐弟俩与爷爷借住镇上亲戚家仓库。孟繁英说着神色黯然……这次小毛成绩进步很大,尤其英语由期中48分提高到96分,孟繁英说,“一接到小毛电话,我特别高兴,问孩子,想要我给他带点什么?孩子们轻声说,‘孟妈妈,能不能给我们带瓶牛奶。’后来我知道,孩子们距上次喝牛奶已有1年多时间。”

竭尽全力挽救涉毒少年

每天忙碌不息的孟繁英还是长沙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形象监督员。她与禁毒工作结缘,得从2003年国际禁毒日说起。

2003年6月26日晚,孟繁英在电视里看到:一位与女儿同名的吸毒女年幼迷失,母亲自杀。女孩的讲述强烈震撼着孟繁英,她决心用母爱唤回“迷途羔羊”。孟繁英家离女孩戒毒所二百多公里,她不顾路途遥远,乘公交、转中巴,花去一整天时间,顶烈日来到戒毒所。当女孩听说孟繁英长途跋涉专程看她时,惊讶万分!与迷途少女倾心长谈,临走孟繁英将学习用品和100元钱塞给女孩,女孩拽住她泣不成声:“孟阿姨,我不要钱,只要你常来看看我!”“好,我一定常来看你。”此后一年多,孟繁英坚持每周一趟到戒毒所看她。“一次去时女孩生病,我替她端汤送药。”天气冷了孟繁英为女孩送去暖暖棉衣。

“孟妈妈,我曾经沉迷毒品不能自拔,是您挽救了我。您无私的关爱,让我感受到久违的母爱,谢谢您给我母亲般的关爱……”女孩走出戒毒所那天专程赶到孟繁英家道谢。

“过惯放荡日子,关进高墙铁窗觉得自己毁了。”小晴回忆说,当时16岁的他因贩卖毒品被判进省未管所服刑2年。幸运的是,他遇到“孟妈妈”。孟繁英定期给他写信,带礼物看他,和他促膝谈心。渐渐,小新认识到自己错了,主动为比他小的失足青少年做心理辅导。由于表现良好,小晴被减刑3个月提前释放。

欣慰的同时,孟繁英发现失足青少年所面临种种困境,她起草“建议书”,建议在社区成立青少年禁毒基地。2006年10月,由孟繁英一手创办的廖家湾社区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诞生。利用遍布全区的义工组织做禁毒工作……2007年“6·26”,某戒毒所学员亲手为“孟妈妈”做了一百只千纸鹤表达戒毒决心。每逢佳节,学员都在戒毒所排队给她打电话送上祝福!此时,孟繁英特别开心。

“妈妈,我想您,无论儿在哪里,还记得小时候在您怀里哭泣,给我呵护和疼爱的您。妈妈,我想您,想您在儿梦里,每当月圆时候,儿总想跟您团聚……”这是2014年11月10日一封从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寄给孟繁英的音乐创作《妈妈,我想您》手稿。写信孩子叫小新,一名爱好音乐的农村留守儿童。

2009年前,小新因憧憬城市生活,初一辍学,从贵州来到长沙,交友不慎和“江湖义气”,让他被毒贩利用,多次伙同他人贩毒,获刑8年。庭审过程中,陪审员孟繁英发现小新态度倔强,情绪对抗。她意识到,一定要走入小新内心,感化他,否则他很容易重蹈覆辙。小新获刑,母亲从没看过他,让他自暴自弃。孟繁英得知很担心,她一次次到未成年犯管教所,以书信、探视、帮教等形式对其延伸帮教。开始,小新对孟繁英态度流露着深深质疑,甚至排斥,交流中一声不吭。孟繁英没有放弃,凭着赤诚之心,与小新长达3年交心鼓励,一点点感化小新。

重新感受到母爱的小新看到希望,有了改过自新的勇气,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变化,并在未成年犯管教所重新写自己喜欢的音乐。2011年文艺汇演中,小新唱出自己新写的歌《妈妈我想您》。观众感动落泪。小新把歌词寄给孟繁英,在信中写道:“孟妈妈,请原谅我,曾几何时,我对您有过疑虑,以至抵触。对于我们这样的‘另类’群体来说,触犯法律那一刻,我们就被贴上‘标签’,除了亲人,谁会来关心一些被唾弃的人?三年里,我真切看到您做的事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不是金石,却真正被您的精诚所感动……”“孟妈妈,我希望通过您让更多的人听到这首歌……每首歌都会有一个故事,我和妈妈的故事,全写在这首歌中!”

在孟繁英关爱下,积极改造的小新获得连续3次减刑。离开管教所那一刻,远在贵州的父母和孟繁英同时赶来接小新。面对素昧平生的孟繁英,小新父母跪下谢恩。孟繁英把小新接到“青护园”做义工,他加入民间禁毒宣传队伍,到学校、社区现身说法。如今,小新成为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改造学员先进典型,2015年11月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专题报道孟妈妈真情帮助小新“新生”的故事。

“孟妈妈青少年保护家园”横空出世

孟繁英深深感到:只要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孩子,多一份关怀理解,能予以帮助鼓励,孩子的心扉就能打开,孩子的脸上就会灿烂,更多家庭就能温暖。

做义工多年,孟繁英已把关爱困境孩子融入生命。“一定要更好地挽救失足儿童,呵护身处社会底层的困境孩子。”2008年5月,经过紧张筹备,孟繁英创办湖南首个保护青少年成长社团组织——“长沙孟妈妈青少年保护家园”,常年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我的行动得到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支持,干警专门给我办理‘特别接见证’。设立‘孟妈妈’信箱,孩子们的信不断地从未管所发出,架起‘青护园’和失足少年心灵沟通桥梁。”随后,吸引长沙30多所大、中、小学师生及爱心团队加入“青护园”,设立社区、学校、单位“青护分园”20余处,参加志愿者6万余人。全国人大内司委、公安部、司法部、民政部和湖南各级领导对“青护园”高度评价……

“感谢您鼓励我、开导我、关心我,您对我做的,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现在真想大声喊,孟妈妈,我爱您……”2013年5月10日,园长孟繁英正在读失足少年小亮写给她的信。每年“母亲节”,孟繁英都会收到很多“礼物”,有信件,也有孩子做的小手工。信中,孩子们对她称呼都一样——孟妈妈。与小亮这样的迷途少年结缘,缘于深深的母爱。孟繁英柜子里珍藏着上千封书信。每封都诉说孟繁英与一个迷途孩子间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是我最珍贵的宝贝!”孟繁英欣慰中泪光闪烁。

苗族未成年人小松,参与抢劫,案件2016年8月在雨花区法院不公开审理。由于当事人汉语不流利,庭审前提出请苗语翻译,以便准确表达请求。孟繁英按照法院少年合议庭提议,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她四处联络,通过凤凰苗网找到一位大学生义工“翻译”,庭审中为当事人提供语言帮助。小松一个农村娃的请求得到满足。他连向“孟妈妈”鞠躬致谢!进入未成年犯管教所,孟繁英对小松帮教继续延伸。由于他家境困难,加之父母恨铁不成钢,不想见儿子。孟繁英不顾身体不适,专程去五百多公里外、交通十分不便的小松老家做工作,最终将其父母接到长沙看望服刑的儿子。亲情的拉近、“孟妈妈”的关爱使小松热泪奔涌。半年后小松获减刑,出了未成年犯管教所到“青护园”做义工、学技能。如今,小松已有了份满意工作。

62岁的孟繁英由“孟妈妈”变成“孟奶奶”。她患有颈椎病、高血压、晕厥症,繁忙的社会活动使她无暇顾及身体,体力严重透支,数次发病晕倒,摔得鼻青脸肿。因为忙,孟繁英只能早晚照顾瘫痪在床十年的老父,和年近九旬重病缠身的母亲。她唯一的亲兄因患脑溢血英年早逝,弥留之际将治病余下五千元交给妹妹济困行善,并嘱咐去世后捐出眼角膜,用这种独特方式支持妹妹做义工。孟繁英做义工,一干就是17年,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众人戏谑,孟繁英退养,却反而成了头不知疲倦的牛!孟繁英坦言:“是呀,困境孩子需要我,我心系他们。”至于有人说她“傻”,这么多年不去做事挣钱,花钱费心当义工。她一笑了之。

2017年6月2日,孟繁英不慎跌伤,拍片显示骨折。医生建议打上石膏、卧床休息。但她心里装着“工作”,还是忍着疼痛,每天拄双拐一瘸一拐来青护园“上班”。

其间,曾有公司老总找上门,想高薪聘请她,都被孟繁英婉言谢绝。有人说她“一根筋”,孟繁英不理会,“别人接受我的帮助,是我最大快乐。这个义工我会继续做下去!”“我曾经因为帮助一名少年毒贩被一群人堵截打伤;我也曾接到恐吓电话,让我别多管闲事。丈夫几次劝我不要再折腾。”“可当孩子们亲切地叫我孟妈妈或奶奶时,我感到天职所在,就要担当!”

作为湖南省、长沙市两级人大代表和长沙市中院、雨花区法院人民陪审员,孟繁英向省、市人大提交《关于关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的建议》《关于加强网络管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关于加强对闲散未成年人的关注、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等十余个议案,引起人大立法机关高度重视。为了挽救更多失足青少年,她主动配合法院积极探索未成年人人格调查,深入社区全面了解未成年犯罪人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性格特征、社会交往等,分析其犯罪主客观因素,形成独到体系。多次到学校普法,使学生深受感染和教育。

孟繁英说,她最大心愿是困境孩子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实现梦想。17年帮扶路,孟繁英风雨兼程,用无痕大爱和社会责任为困境孩子撑起一片蓝天。先后荣获“全国十佳优秀志愿者”“中华慈善人物”“首届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等殊荣。面对如潮鲜花和赞美,孟繁英淡定地说:“身上好像装了发动机,做起事来更有激情和动力。同时感觉肩上担子更重,我愿继续做一名快乐义工!”

猜你喜欢
戒毒所义工小城
小城雪花
小城大爱
即使从未走出小城的孩子,也不会有逼仄的童年
音乐治疗戒毒的有效性研究——以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例
心系戒毒事业 情注灵魂救赎——佳木斯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国际义工,一段在国内未曾有过的经历
厄瓜多尔一戒毒所发生火灾致18人遇难
“偶遇”一次义工活动
我要当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