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宣纸见人生
——记“大国工匠”周东红

2017-03-06 11:14尹晴
金秋 2017年23期
关键词:大国工匠泾县姨夫

文/尹晴

周东红在工作间

国画大师张大千曾说:“宣夹二纸,堪称二宝。”把安徽泾县宣纸与他深爱的四川夹江纸相提并论,足见大师对泾宣认知程度。“纸寿千年,墨韵万变”。泾县宣纸在一千多年不断传承过程中,与泾县人、山、水、地已然融为一体,难以分离。今天讲的便是捞纸工匠周东红。

“捞纸也能出状元”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说的是宣纸质地。宣纸生产中,捞纸是成纸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序,技术含量非常高,要求捞纸工既要吃苦耐劳,又要心灵手巧,因此先人称捞纸工“匠”。

十几岁时,周东红理想并不在造纸作坊,因为太苦太累。上世纪80年代,谁家娶媳妇都把木匠请到家打家具,好木匠一年四季不得闲,木匠这一行当很吃香。周东红姨夫在十里八村很有名,他想跟姨夫学木匠。姨夫手把手教了一段时间,看他不是“鲁班”的料,就实话实说:“木工这活,可不那么好学。”

舅舅说:“学艺要趁早,别荒废了,木匠当不成来我厂当学徒。”舅舅是小岭村宣纸厂厂长。那是1986年,周东红成了捞纸工。

所谓“捞纸”,就是两人抬着纸帘,在水槽左右晃动,一张湿润宣纸便有了雏形。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但是宣纸好坏、厚薄、纹理和丝络,全在这“捞”上。

捞纸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基本功要扎实,观察力要敏锐,还得有创新头脑。和学木工不同,周东红一脚踏进“捞纸”行业,着了魔一样,走路、吃饭、睡觉都在琢磨手捧竹帘姿势、动作和感觉。

捞纸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周东红至今保持一个令人敬畏的纪录:30年来,年均完成生产任务145.54%。这个数字意味着,每天至少需要在纸槽边站上12小时,一天下来,相当于走了几十公里路。

周东红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坚持就是30年。每年经他手捞的纸超过30万张,没有一张不合格。因为技艺精湛,他加工的纸成为国内不少著名书画家“御用画纸”。

2015年4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时隔36年再次以最高规格表彰劳模。周东红站在台上接受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

从生产能手到全国劳模,周东红在捞纸槽整整捞了30年,捞出一个“大国工匠”美誉。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宣纸,自唐代开始,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古典造纸工艺程序繁琐复杂,三番寒暑才是一个宣纸生产周期。与先期的檀皮砍条、蒸煮、晾晒、选草、剥皮、浸泡等相比,捞纸过程需要操作工既耐得寂寞,又要跟搭档默契配合。不同光线下,不同季节中,将宣纸的厚薄掌握得如此精到,需要极其深厚的眼力和扎实基本功。

上世纪80年代,周东红所在宣纸厂就能生产100多种宣纸。每种宣纸技术要领都不同,周东红要逐一掌握100多种技术要领,熟悉100多种水浆动态,练就100多种分寸得当手感,体味其间细微差别。

周东红的师傅是当时厂里最棒的捞纸工。周东红从给师傅打下手开始学艺,为了尽快全面掌握捞纸各项技术要点,学徒期间,他每天早上班、迟下班,仔细揣摩、钻研捞纸技艺要领,遇到技术难题,虚心向师傅请教。

三伏天,闷热难耐,作坊里没有空调设备,双手长时间浸泡在混合野猕猴桃汁液(工匠称为“纸药”)浑水中,不小心会感染;而江南特有阴冷的三九天,更是难熬,手上冻疮一个冬天都不能痊愈,周东红忍住了。

“耐住寂寞,方得始终”

当年几百人小厂,如今发展成为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1000多人造纸企业,周东红是少数技术骨干之一,他能捞出最薄的纸,一刀(四尺规格)2.8斤,也能捞出最厚的纸,一刀(四尺规格)11.4斤。

“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要领是,双手摆到水面上,不要动,绳子一样吊着,然后整个手抬起45度角,抬得齐肩高。要从正中间下水,用双手舀水往前走大概15厘米左右深度。这上下一两,指的是做成的每刀宣纸的重量不能超过上下一两误差,也就是说做成每张宣纸的重量误差不能超过1克。周东红说,“这30年来,我捞的每一刀纸误差都不超过一两,这就是我的手艺。”

多年捞纸经验,周东红总结出的要诀是,“心手合一,气定神闲,收放自如”。做到这些,才能让水帘上的纸浆薄厚均匀,捞出来的纸才会薄似春云,润若美玉,柔比织锦。

“造纸工匠,世代传承”

安徽泾县小岭村,是周东红母亲曹菊云老家。山环水绕,林木苍翠,溪水潺流,素有制造宣纸的“九岭十三坑”之说。

曹氏宗族世代造纸。有据可查的是,宋末元初,曹家祖上迁徙到泾县西乡小岭,以制宣纸为生。如今小岭一带,曹氏宗族主导的宣纸作坊仍有13处之多。从母亲家族看,周东红虽不是曹家直系,也算传承祖业。遗憾的是,如周东红一样执着于这一行当的人太少。

2009年9月30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正式批准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宣纸传承与保护掀开崭新一页。

即便这样,造纸工匠也是越来越稀缺,年轻人宁愿到外面打工,也不愿意站在水槽边捞纸。

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经历300多天,18个环节,100多道工序。纯自然的原材料,纯原始的工艺,一代一代这么传下来,怎么样才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收一批学徒10个人,不到一年,徒弟便走了一半。“现在年轻人浮躁,耐不住寂寞,愿意学这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谈到传承,周东红忧心忡忡。

“学这行太苦,冬天水槽里冰冷刺骨,即便生了冻疮也要下水捞纸。凌晨4点起床捞纸,捞到下午五六点下班,一站十几个小时,现在年轻人受不了这个苦。”周东红说,最初从事捞纸行业,是为生计,这么多年下来,面对一摞摞纸张,满心里都是成就感和自豪感。

培养能独立顶岗技工,最少需要八个月时间,培养一个成熟捞纸工,需要5年以上。在公司,周东红带出徒弟最多,先后带了20多个,部分徒弟如今在厂里也成了老师傅。

“我现在特别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学习捞纸,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周东红说。

猜你喜欢
大国工匠泾县姨夫
姨夫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男子信用卡诈骗10万余元还不上钱玩“躲猫猫”
“大国工匠”张翼飞
泾县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的思考
坐姨夫新车的感觉真不爽
我的“作家”姨夫
姨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