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蒙古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2017-03-06 17:28扎拉嘎
老年世界 2016年12期
关键词:广林艾思奇李四光

扎拉嘎

包广林用花甲之后到越过古稀的10余年完成了《20世纪蒙古族四学者——李四光 梁漱溟 萧乾 艾思奇》。这部著作将李四光等20世纪4位蒙古族杰出学者的生平事迹,用简洁的笔触同时呈现到读者面前,这本身就是一种大创意。

这4位学者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生活在内地的蒙古族,从小受到内地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熏陶;他们都始终记着自己是蒙古族,没有放弃民族归属;他们在各自领域显示出执著于学术的坚韧精神;他们都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崇高品德。他们也有不同点:李四光是自然科学家,梁漱溟是人文学者,萧乾 是学者型作家,艾思奇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们身上凝聚着的蒙古族优秀文化精神,也一定程度上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若干重大领域的综合性缩影。将不同领域的 4位学者收纳于一部著作中,不仅有类似交响曲的多重效果,也增加了梳理和撰写的难度。

蒙古族具有坚韧执著和正直包容的民族性格,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关于蒙古族的民族性格,19世纪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尹湛纳希曾经有深刻的探讨。他说,蒙古族生活环境的最大特征是“没有麻烦”,“没有麻烦”的生活环境造就蒙古族“耿直”“公正”“忠诚”的民族性格。尹湛纳希认为,蒙古族的民族性格,是成吉思汗时代创造伟大业绩的文化根据。蒙古族伟大典籍《蒙古秘史》的记载,证实了尹湛纳希的上述观点,成吉思汗始终将真诚和遵守约定,作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真诚和遵守约定也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格的重要基础。

成吉思汗及其后人创造的伟大历史,成为蒙古族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动力。无论蒙古族个别成员是生活在蒙古族聚居区,还是生活在其他民族聚居区,都直接或者间接受到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影响。也许,就是蒙古族的民族精神和汉族文化熏陶的双重涵养,促使生活在内地的蒙古族学者李四光、梁漱溟、萧乾、艾思奇,成为各自领域的杰出人物。

地质学家李四光最重要的贡献,是立足实践,依靠科学理论的逻辑力量,摘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此前,根据西方学者提供的地质学理论,中国地下没有丰富的油矿,依赖进口石油被他们认定为不争的事实。李四光也许是在世界性重大自然科学理论构建方面,第一个向西方科学界说“不”的中国学者。李四光根据对中国地质的考察和研究,创立地质力学理论,确定中国地下有丰富的油矿,这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游戏规则的构建。在此指导下,发现了大庆等重要油田,为我国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做出巨大贡献。李四光曾经担任国家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他的代表作《地质力学概论》,被称为“地质力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李四光有一句名言:“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这句生动的感言,大约可以概括李四光为科学真理的奉献精神。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儒学奠基人。在梁漱溟倡导儒学现代价值的时候,中国正值对儒学冲击最大的时期。梁漱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和独到的洞见。20世纪初,梁漱溟出版了《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对此,包广林评价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国内外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广泛反响。”梁漱溟曾经说:“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梁漱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成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旗帜。从梁漱溟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到中国普遍倡导传统文化,经过半个世纪以上时间。可见梁漱溟思想的超越性。从包广林的描述中,可以发现梁漱溟对自己信仰的坚韧与执著,对内心良知的尊重。

萧乾是学者型作家。萧乾的执著和坚韧,更多体现在其作品对生活的感悟中。他著作等身,涉及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翻译等文学领域,还是杰出的记者和文化交流使者。包广林在书中引用著名作家冰心评价萧乾的一段话:“像他这样的,什么都来一手的作家,在现代中国文坛上,是罕见的。我又深深地理解他。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他从青年时代,就到过海外许多国家,以他的才干,在哪个国家都可以很舒服、很富裕地生活下去,但他却毅然抛弃了一切,回到他热爱的祖国……”冰心对萧乾爱国主义情怀的概括,也适合包广林书中其他几位蒙古族学者。作为北京蒙古族,萧乾自幼生活在多民族环境中,却对塞外草原和生活在那里的蒙古族同胞始终有无限的眷恋。包广林书中引用很多萧乾这类的自述。“老早就知道……我应是蒙古族……我甚至不晓得我的祖先是西蒙的牧民,还是东蒙的猎户。我大概更希望他们是猎户,常冥想他们戴著大皮帽子,穿着翻毛坎肩,背了枪,在原始森林里追逐着野兽。所以每逢人家追问起,我家究竟在什么地方,我就顺口答一声‘大兴安岭,并且觉得很威风。”……萧乾的这些话语,表现出他深深的民族认同和浓浓的民族情意。

艾思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启蒙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还在国统区时,他就冒着生命危险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后来到延安,艾思奇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宣讲和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艾思奇长期在中央党校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曾经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他为坚持自己的信仰,还出现在争鸣第一线。艾思奇去世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在悼词上增加“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等文字。20世纪前半叶,一本《大众哲学》使艾思奇的名字响彻中国。包广林引用很多重要资料证实这一点。例如,艾思奇到延安后,毛泽东主席说:“老艾不是天下第一好人,也是天下第二好人。”再如,蒋介石说:“一部《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防线。”又如,国民党元老马壁写诗说:“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犹输仰令名。”

也许,20世纪中国学术的脊梁,就显示在包广林笔下几位蒙古族学者和与他们类似的其他中国学者身上,显示在他们为学术真理孜孜不倦的坚持和执著中。

随着社会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到内地,乃至国外生活。蒙古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却不会由此而从他们身上泯灭。无论蒙古族生活在何处,都会同样依恋草原。历史铸成的那股强劲蒙古风,始终会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大潮中拂煦千里草原,掀卷江海波涛,始终会给予生活在各地的蒙古族以心灵引导。这是包广林先生给予我们的启示。

摘自《中国民族报》

猜你喜欢
广林艾思奇李四光
科学家公益宣传
——李四光
科学家公益宣传
——李四光
Waste Recycling in the UK
“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向大众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火
理论战士型革命家艾思奇人格风范及其当代价值
盯住一个点
李四光的求学之路
暖暖的伞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
湖北大老岭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