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单元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2017-03-06 01:07邓燕玲
师道·教研 2017年1期
关键词:单元教学计时教学内容

邓燕玲

《科学课程标准》的制订,为科学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明确的指向与广阔的空间。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教学内容丰富,也就意味着科学探究的时间、科学课课时也需要同步增加。但是,以语、数、英学科为主要学科的课程设置中,科学教材与科学课时的新矛盾,也为科学教学迎来了新挑战。如何才能合理运用我们的教材实施有效的科学探究教学?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归,科学整合“单元教学”的目标,强化突出小学科学教学的指引性

《科学课程标准》是小学科学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现使用的科学教材基本上都是围绕《课程标准》制订各教学单元、各课程的教学目标的,但由于过分的细化,表面上看似“面面俱到”的教学目标反而显得纷繁复杂,导致教师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达成所有的教学目标而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严重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更有甚者把各教学活动变得亳无深度可言,严重阻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良好养成。

为了扭转这一负面发展态势,我们必须打破常规教学,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宗旨,认真分析现有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情况,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发展水平的规律,大胆、科学地把教学单元中的各课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的简化整合,为小学科学教学提出更明确的指示方向,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以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教学目标整合前与整合后的对比表为例,我们看到:

1. 整合前后的教学目标,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渗透,保持着绝对的一致性,让我们更明确清晰地把握“单元教学”的方向。例如:教学目标4是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制作、控制、调试计时工具的技巧,在完成目标4时,促进了教学目标1、2的完成,之后还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及掌握关于时间的一些常识,完成教学目标3。

2. 整合后的教学目标,有更强的“单元教学”指引性,能明确“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让我们的教学勇往直前。例如:教学目标3是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及掌握关于时间的一些常识,教学目标4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制作、控制、调试计时工具的技巧。这些带有很强目的性的教学目标不仅能让教师明白要设计哪方面的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还能为教学目标1、2的实现奠定的契机。

3. 整合后的教学目标,有更强的“单元教学”可执行性,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肯定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是“单元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指标。例如: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计时工具”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加深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理解。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正是在落实教学目标4(培养学生一定的制作、控制、调试计时工具的技巧)的教学活动中得到落实。

二、以《科学》教材为参考,巧妙重组“单元教学”的内容,深化突显小学科学教学的联系性

现在虽不主张刻板地“教教材”,但更大力提倡“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纵观整个教学单元的教材内容,针对已制定好的“单元教学”目标,精心筛选,巧妙地把整个教学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重组。由于“单元教学”目标有很强的相互联系性与相互渗透性,重组后的“单元教学”内容也必然忠实地为“单元教学”目标服务,所以,“单元教学”内容间也必定会具备紧密的联系性、连贯性、递进性与综合性。

以下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中,教学内容重组前与重组后的对比表(表1 教学内容重组前后对比表)。

以下是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中,教学内容重组前与重组后,让试验班与对照班的学归纳出各计时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情况对比表(表2 教学内容重组前后教学归纳结论对比表)。

两个对比表(表1、表2)显示:

1. 重组后的“单元教学”內容,主题更加简要突出,有利于学生对教学探究活动的把握与关注。例如:教学内容1 找联系,学生一看就知道需要通观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找出与时间相关的知识联系,然后将了解到的与时间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联系,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以后知识归纳时的试验班的高正确率奠定了基础。而对照班,由于没有一个很好的学前梳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没有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而对学习的内容出现含糊的缺陷,导致在知识归纳时出现错漏百出的情况。又例如:教学内容3研究水钟和教学内容4研究摆钟都是把原本的2至3课的教学内容整合到了一个内容,所以学生就能更明确学习探究的重点,虽然简化了教学的内容,但却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拓展。

2. 重组后的“单元教学”内容,有更明显的连贯性与递进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逐步深入。重组前的教学内容由于分割得较细致,有些教学内容分布得比较分散,不利于学生对各教学知识的关联建构。例如:重组前,研究水钟和研究摆钟是相对独立地提出研究目标,而且这些教学探究活动都分割为较多的课程内容,学生容易把它们看作要独立研究的两种计时工具,而不是一个递进的探究历程。所以,到最后要归纳各计时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情况时,对照班就容易出现失误。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后,为学生呈现一条关系链的知识架构,学生就会顺理成章地把重组后的各教学内容有意识的联系在一起,将学习探究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递进升华。

猜你喜欢
单元教学计时教学内容
畅游计时天地
腕表计时2.0
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化
24时计时法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