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音乐伴奏的传统魅力与现代变革

2017-03-07 18:51苑希
戏剧之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伴奏声腔变革

苑希

【摘 要】川剧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它的音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其中的川剧锣鼓和川剧乐器更是风格独特,富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在多年推陈出新的大变革中,交响化的乐队伴奏让川剧音乐大放异彩,使这支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

【关键词】川剧音乐;声腔;伴奏;变革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13-02

川剧在我国三百多个剧种中,是极富生命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一朵艺术之花。川剧有别于话剧、电影等其它艺术形式,由戏剧和音乐两大部分组成。“戏剧是骨架,音乐是灵魂”,此言道出二者的紧密关系。川剧音乐来自民间,宋元时期,四川流行南戏、川杂剧。随着贸易往来频繁,“弋阳腔”传入境内。明末清初,一些民间职业戏班入川谋生,商贾们也带来戏班作为消遣。这些南腔北调的移民文化在经过与四川民歌、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等的多年融合,造就了完整的川剧艺术表演形式和五大声腔体系音乐风格。由于笔者在剧团从事乐队演奏工作多年,本文仅从川剧音乐伴奏的一个侧面去探究它的傳统和现代的发展历程。

一、川剧音乐伴奏的传统魅力

川剧音乐由两部分人来完成:一是台上演员的唱腔;二是台下伴奏及帮腔,共同表达剧情和人物思想感情,完成艺术创造。

(一)乐队形态。在传统川剧音乐中,占据核心位置的乐器是打击乐,常称为“川剧锣鼓”。川剧打击乐有完整的曲牌、套路,在舞台表演中,从头至尾离不开川剧锣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特别介绍一下各类打击乐器的名称及功能:

小鼓:呈圆形,敲击面蒙牛皮,敲击时听来似击板声。音色脆亮集中,在打击乐中属高音区乐器。小鼓与板共同指示节奏,起指挥作用,因而在川剧中被称为“司鼓”;堂鼓:呈长圆形,腰身微突出,上下方均蒙牛皮,共鸣箱很大。堂鼓声音浑厚饱满,常用于战斗场面或低沉情绪等,属于偏低音乐器;锣:锣分大锣和马锣(小锣)两种型号,黄铜铸成。形状呈圆形,锣的大小决定音的高低。小锣音质明亮,常用于表现喜悦心情和旋律结束处,大锣常用于战斗场面或武将上场以及乐曲结束处等,它在乐队中扮演重要角色;大钹:由两个对称的类似草帽形状的黄铜铸成,左右手对击发出声音。由于质地较厚,它的延时音不及锣长,音色独特,沉闷俏皮,音高适中,在打击乐中起到桥梁作用;梆子:用木头做成,下有一凹槽使声音产生共鸣。梆子声音脆亮,属高音打击乐器。一拍一击,常用于数板腔中,如奔跑、骑马、紧张、欢快等情绪节奏,极富表现力。

(二)川剧五大声腔中的乐器运用。川剧音乐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将南腔北调的移民文化与四川的方言土语、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现在看到的高腔(弋阳腔)、昆腔、胡琴(皮腔)、弹戏(梆子腔)和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其中,高腔是五种声腔中最具代表性,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声腔。演员采用清唱形式,不用丝弦笛箫伴奏,调高也由演员嗓音条件决定。腔调自由灵活,半说半唱,咏唱性很强。旋律舒畅优美,在曲牌音乐框架下演员有二度制作的空间。

高腔音乐中,打击乐占据主导地位,常由五位打击乐手加上两支唢呐共七人组成,称为“七贤会”。在演员唱腔的自由抒缓进行中,每个乐句尾音板敲击一次,以示气口停顿,然后接唱下句。整个乐段唱完,帮腔、锣鼓跟进,锣鼓充当乐队主力,运用艺术表现力极强的锣鼓曲牌,掌握调度全场主要节奏,音乐层次分明,人声与伴奏交相辉映,形成鲜明对比,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川剧《秋江》中,陈妙常隔江呼喊艄翁要搭乘他的船赶路一场戏,在锣鼓点子的配合下,通过演员无实物虚拟动作表演,很生动地把观众带入特定情景中,让人感到江水和船的存在,舞台表演和打击乐声把观众想象力诱发出来,随主人公一起荡漾在秋江河上,勾勒出一幅风景秀丽、人情温暖的山水画。这就是川剧艺术传统魅力所在。

在弹戏里,加上了盖板子演奏。盖板胡琴属拉弦乐器,是川剧弹戏里的主奏乐器,演奏风格粗犷泼辣,音色高亢明亮,音量大穿透力强,具有浓厚的川剧特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如川剧《拷红》中,丫环红娘被老夫人拷问时的机敏回答唱段,盖板胡琴充分发挥其音色特点,与红娘唱腔配合默契,共同塑造了一个聪明大胆、机智过人的人物形象。

在胡琴戏中自然离不开京胡、二胡等拉弦乐器。而昆曲是最古老的唱腔艺术,在乐队伴奏中加入了笛、箫等吹奏乐器,如今的“川昆”不同于“苏昆”,“苏昆”行腔节拍缓慢,一字唱三音,形成字少腔多的特点,不熟悉的观众很难听懂唱词。而“川昆”行腔明朗,依字咬音,讲究字正腔圆,因而容易听懂唱词。

昆、高、胡、弹四大声腔都是外地传入,唯有灯戏是土生土长在四川。它源于民间小调、民歌、嫁歌、神歌、劳动号子等唱腔音乐。曲调质朴明快、优美动听,与民间歌舞关系密切。乐器伴奏开始极为简单,最早只一把胖筒筒、一面盆鼓和老大锣、一人伴奏,不时可听到“咚旦”的锣鼓声。因此,灯戏唱腔,无论是民歌演化的正调或是地方小调源起的杂调,皆较易学习掌握。演员还需有即兴演唱的本领,见啥唱啥,类似“古傩戏”的风格。灯戏的川味十足,形成了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民俗性共存的艺术风格。优秀剧目如《包公照镜子》、《闹隍会》、《郑板桥买缸》等均在国内外演出中获得赞誉。

(三)乐队、帮腔与台上演员的互动关系。任何一个群体艺术都是由若干人去共同完成的,一台戏也是如此,台上演员与乐队帮腔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传统戏中演员在台上看不见乐队,因而在正式演出前必须经过多次的排练。演员熟悉唱腔、背熟锣鼓点子,乐队和帮腔更要眼观演员的表演动作和唱腔而互相配合,在“帮、打、唱”的过程中,做到绝对准确不出差错。乐队的进出要看司鼓的指挥和台上演员的节奏。经过认真的排练,台上台下达成一种默契互动关系,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做到心灵沟通。

二、川剧的现代变革

在旧社会,艺人们的地位低下,各方面均处于弱势群体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工作。在体制上进行了大变革,将省内大小民间剧团改为国有制,一切费用由国家负担。任命了一批优秀的、有才华的老艺人担任团领导,一批名演员当选为全国或省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给予很高政治待遇和荣誉。这些老艺术家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国家文化艺术的宝贵人才。

1951年中央发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文件。次年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中,要求“各地戏曲改革工作要以当地群众影响最大的剧种为主要改革发展对象。”川剧是大剧种,素以剧目丰富著称,拥有1000多种剧目,理应走在改革的前列。

(一)剧目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一些不健康的、低俗的戏取缔,或对内容、台词进行加工整理,使传统剧目增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另一方面组织创作班子,创作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整理编印了上百个传统剧目出版,鉴定演出300多个剧目,有了完整的文字资料和部分音像资料。如出版《川剧剧目鉴定演出剧本选》共11集,《川剧》系列剧本88集等川剧精华。除排演那些参加全国戏曲演出获好评的《柳荫记》、《秋江》等戏外,还重点排演了《鸳鸯谱》和移植的《十五贯》等新编历史剧,创作了《丁佑君》、《红岩》等现代题材戏。近年来,步伐迈得更大更坚实,如我团创作改编的现代戏《尘埃落定》、重庆川剧院的《金子》、省川剧院的《巴山秀才》等一批新剧目都受到好评,不少剧目还荣获多个大奖。

(二)音乐创新。川剧的改革除剧本文学部分外,音乐也随之改革创新,仅用传统的曲牌套路已不能适应新内容需要,因而在唱腔及乐队诸方面都有了历史性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组建专业音乐创作队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整理出版传统剧目工作中,引进了一批新的音乐工作者,如李兆鸿、杨为等受过专业高等音乐教育的人才,他们一方面普及音乐知识,一方面记谱、整理和研究川剧唱腔、高腔曲牌等,将老艺人世代相传的音乐记录下来,先后出版了《川剧高腔曲牌》、《川剧锣鼓牌子》等书籍。对保留川剧音乐精髓,提供川剧音乐改革资料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后各院团又陆续引进一批年青音乐人才,他们在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音乐创作中发挥了才干,既继承传统又打破传统,注入新的活力,使唱腔音乐更为丰满动听。如在高腔音乐中,进行了六大腔类、唱腔之间的各种组合,同时还有五大声腔体系中的跨腔系唱腔组合,甚至还有横向的唱腔组合。特别是在现代题材大戏中,作曲家们要创作开场曲、尾声曲以及各场之间的间奏曲(过场音乐)、主要角色唱腔设计等等,相当于写一部歌剧,只不过音乐不离开川剧音乐风格罢了。由此可见,新的川剧音乐已有了很大的包容性和渗透性,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气息。

2.乐队编制的扩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剧目内容篇幅的扩大,以及人们审美变化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乐队不能仅停留在过去的“七贤会”编制水平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改革中增加了琵琶、二胡、扬琴、笙、阮、低音提琴等乐器,组建成一个小型的民族乐队加打击乐。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改革步伐迈得更大,艺术形式也更为包容。在现代题材大戏中,根据内容需要还加入了西洋乐器和电声乐器,以符合剧情,增强时代感。如近年来我团创作的《尘埃落定》在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中乐队参演人员达60余人。各类乐器有梆笛、曲笛、高音笙、低音笙、圆号、高音唢呐、加键唢呐、定音鼓、镲、钢片琴、哑铃、扬琴、柳琴、中阮、古筝、二胡、大提琴、和川剧锣鼓等,十足一个混合交响乐队编制。由于有了西洋乐器和电声乐器的加入,和声更为丰满,它的音乐效果更具震撼力。

3.有了专职指挥。在传统川剧音乐伴奏(唱)中,没有专职指挥,司鼓即代替指挥一角,负责掌握全场节奏。改革后的剧目,由于乐队编制的扩大,声部增多,设置了專职指挥,有了总谱,音乐更加规范化、多样化,立体感厚重感更为强烈,增加了音乐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几十年的改革出新带来了川剧的繁荣和发展。出了作品,出了人才,多次在全国性汇演中获奖。许多剧目还走出国门,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受到国外观众的赞誉。特别值得喜庆的是近年又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中国的这支传统艺术之花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

参考文献:

[1]苑树青著.戏曲音乐传统与未来之我见[A].四川音乐学院著.中国戏曲音乐论文集[C].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钟善祥著.川剧高腔音乐散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伴奏声腔变革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变革开始了
论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的艺术价值
简论戏曲锣鼓经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