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传承与音乐剧关系之探讨

2017-03-07 21:43吴亚娟
戏剧之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坚守音乐剧传承

吴亚娟

【摘 要】传承是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代中国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戏曲传承的实践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坚守与创新两种传承方式;而后对传承方式进行了思考,认为传承是使命,创新是需求;最后探讨了戏曲传承与音乐剧的关系,认为可借音乐剧之长,做戏曲传承之用,亦可借音乐剧之形,固传统戏曲之本。

【关键词】戏曲;传承;音乐剧;坚守;创新

中图分类号:J8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34-02

一、戏曲传承之实践

(一)坚守式传承。坚守式的传承方式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专业团体复排传统剧目、戏曲类电视节目、传统戏曲进校园等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始于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含162项传统戏曲剧种。非遗工作从多个方面开展戏曲传承工作,包括搜集整理戏曲资料、丰富演出形式、开拓市场、培养和资助传承人与演出团体、进行理论研究等。专业团体复排传统剧目屡获成功,如商丘市豫剧三团的豫剧《目连救母》,武汉汉剧院的汉剧《宇宙锋》,常州锡剧院的锡剧《红楼镜》,北方昆曲剧院的昆曲《续琵琶》,中国评剧院的评剧《良宵》,四川省川剧院的川剧《白蛇传》,国家京剧院的京剧《宝莲灯》等。戏曲类电视节目为戏曲传承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与广大的受众,如河南卫视《梨园春》、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中央电视台《过把瘾》、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等。传统戏曲进校园始于2008年由教育部发起的京剧进中小学课堂,在10个省份试点并逐步推行至全国。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践行平台很快由中小学弥漫至幼儿园、高中、高职、高校,并逐步演变出专业团体校园专场演出、非遗继承人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校园戏曲比赛等多种形式。

(二)创新式传承。创新式的传承方式中,最为瞩目的是戏曲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用,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是戏曲对电影、歌剧、话剧、音乐剧、交响乐等艺术形式的借用。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特色,又发挥了电影的特长,是戏曲与电影完美结合的产物,如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白蛇传》,越剧电影《红楼梦》、《五女拜寿》,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豫剧电影《花木兰》、《朝阳沟》等。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作品是传统京剧借用话剧、歌剧、交响乐元素的典型代表,其音乐结构借鉴歌剧,加入了的序曲、幕间曲、闭幕曲;其声腔板式较少运用传统京剧固定的声腔板式,转而像歌剧一样根据人物性格的需要自由组合或创新,如一句旋律兼具西皮二黃的韵味、借鉴西皮流水板创出二黃流水板;其乐队在保持三大件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采用交响乐队;其念白借鉴话剧,更靠近北京话的口语;其舞台表演与美术基本放弃传统京剧的写意特征,具有了歌剧中的写实特征,如脸谱被写实性的化妆取代、一桌两椅被实实在在的布景道具取代,演员充满想象力的写意化表演被生活化的表演取代。戏曲对音乐剧的借用上,黄梅戏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如《秋千架》、《贵妇还乡》运用音乐剧的场面与舞美,音乐还是黄梅戏为主,包含了许多黄梅戏经典唱腔。

二、戏曲传承方式之思考

戏曲传承的实践与研究都证明了坚守与创新应当携手并进,坚守和创新是戏曲传承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只有二者都健康发展,戏曲的传承之路才能走得更加稳健。

(一)坚守是使命。中国传统戏曲除了综合性这一世界音乐戏剧的共性之外,它还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与美学特征。首先,民间性是戏曲的基本属性。以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为代表的中国戏曲,音乐源自当地方言、民歌及说唱音乐,剧目则是中国人民世代集体创作的成果。其次,写意性是戏曲的基本美学特征,观众对时间、空间、事件的理解均通过演员写意性的表演来实现。戏曲不采用灯光、布景表现时间,演员一个眨眼,一句戏词,观众就明白眨眼间数年光阴已过。戏曲舞台是一个抽象的空间,可大可小,自由转换,演员走一个圆场就可表示千里跋涉,出将入相就代表从一个地点转到了另一个地点。事件的表达分有道具和无道具两种,深闺中的小姐两手空空地穿针引线,战场上的英雄手持马鞭来一套趟马便可驰骋疆场。再次,程式化体现了传统戏曲对于生活的高度艺术化的凝练,音乐、剧本、角色、表演、化妆、服装都被程式化,并在不同的剧种和剧目间反复使用。音乐的使用分为文场和武场,音乐结构采用程式化的曲牌体或板腔体,如昆曲采用曲牌体,京剧使用板腔体。剧本要根据音乐归韵,采用规范的韵文。角色程式化为生、旦、净、丑等行当,每个行当采用程式化的服装和化妆,生、旦使用素面略施脂粉,净、丑使用脸谱勾红抹绿。表演中的唱念做打是戏曲演员的四项基本功,四者皆有程式。生旦净丑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唱法。念白也被规范为韵白和散白,演员均需长期磨练才可掌握其精髓。“做”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手、眼、身、步各有程式,如髯口、翎子、甩发、水袖各有多种固定技法,关门、推窗、上楼等皆有固定的演法。“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毯子功的翻滚跌扑有高难度的标准,把子功的刀枪剑戟都有其固定的套数。

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一体化、趋同化势不可挡,西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强势且高调地影响了中国几代年轻人,80、90、00后的年轻人品着红酒或者喝着可乐,情有独钟地哼唱着《memory》而不是《苏三离了洪洞县》。在这样一种文化生态之中,坚守,并且抱着敬畏之心去谨慎地坚守传统戏曲就成为戏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含蓄的审美与表达方式的高度体现,因而,我们应该怀抱着使命感去保护传统戏曲民间的朴实之美、写意的诗意之美、程式的凝练之美。

(二)创新是需求。一部中国戏曲史,即是一部戏曲创新的历史。中国戏曲的每次繁荣都与创新关系密切,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再到京剧与各地方剧种的兴盛,莫不是创新的结果。以国粹京剧为例,京剧从诞生到成熟再到鼎盛,每个阶段都在创新。京剧诞生于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经徽调、汉调、秦腔的合流,并借鉴昆曲、京腔而成,曲调板式更加完备,唱腔结合了板腔体和曲牌体,声腔是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黃腔,采用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吐字。京剧成熟于19世纪80年代,谭派唱腔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它是谭鑫培对京剧进行创新发展的成果,融合了昆曲、梆子、大鼓的唱法,采青衣、花脸、老旦各行当之长而成。20世纪20年代是京剧的鼎盛期,流派纷呈、名角辈出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以梅兰芳的梅派为代表。梅兰芳的创新以深厚的传统京剧功底为基础,以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为准绳,创编了大量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这些新戏中,创新俯拾皆是,如传统青衣对花衫表演的借鉴,旦角可以表现为不同性格和性情的女性,头饰、服装、舞蹈也要符合时代的审美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剧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革命现代京剧,它是传统京剧借用话剧、歌剧、交响乐等西方外来音乐形式而成。

创新是一切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时代必然经历以继承和借鉴为基础的创新,创新是艺术本身要获得繁荣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不同时代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我们不必讳言戏曲的衰落,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必将经历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戏曲也不例外。承认戏曲在当代的衰落,而后不遗余力地进行保护性的传承,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甚至是创造出新的戏曲剧种,中国戏曲才可能再次繁荣。

参考文献:

[1]陈刚.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比较研究[J].戏剧,2000(2、4).

[2]郑晖.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J].中国音乐学,2006(3).

[3]居其宏.本土化探索的曲折历程[J].人民音乐,2005(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15BYS002。同时为2015年河南中医学院科研苗圃工程“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项目编号为:MP2015-57。

猜你喜欢
坚守音乐剧传承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