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研究生导师团队组建模式的思考与探究

2017-03-07 08:58梁海鹰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

梁海鹰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现状,单导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局限和束缚,阐述了校企合作研究生导师团队的组建模式以及该模式的内涵和形式,提出了实施该模式的几点建议和可行性方法,为拓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校企合作;导师团队;组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22-02

一、国内外导师队伍现状

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两大研究生培养体系,一是以德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师生关系是在科学研究活动和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一对一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每周必须与导师进行至少一次双向互动、座谈式的辅导授课,科研活动以及研究生毕业论文等也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导师与指导小组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学科制度和导师与指导小组相结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一位导师或一个指导小组能影响和指导该学科或其他相近学科的多名研究生,这种模式更注重班级教学和集体培养。

我国研究生教育从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试行导师制。通常是学生入学后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每位导师可招收一定数量的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导师将指导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以导师的科研项目为主要载体来完成自己的科研、发表论文、毕业答辩等环节,直到顺利毕业。这种导师培养模式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加之,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出诸多问题。一是导师数量不能满足研究生的培养需求,一个导师所带学生过多,有的学校部分学科专业,生师比甚至达到l∶10以上,导师无暇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很难实现对学生的一对一辅导,对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不利;二是培养方式无法满足研究生的培养需求,现有模式是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的培养计划、选题、论文设计直至毕业答辩都是由导师安排,长此以往学生无法独立思考,缺乏主动性,容易形成依赖性;三是导师的学科背景无法满足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导师往往侧重于某个研究方向,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而当今社会往往需要多方面复合型人才,这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脱节。

二、校企合作导师团队组建

研究生导师团队组建模式主要分为校内合作导师模式、校际合作导师模式和校企合作导师模式三种基本模式。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入深水区,而改革的源泉来自创新,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显而易见,企业将成为创新的主体。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大部分研究生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进入企业工作。因此,如何将创新的血液注入研究生的科研学习,探索校企合作研究生导师团队模式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全新且有益的尝试,校企合作导师团队的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校企合作导师团队由一名校内的主导师、一名企业的副导师、两名校内跨学科的辅助导师和一名导师助理组成。主导师专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这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企业的副导师负责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了解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辅助导师负责生物信息学软件的应用、数据处理和信息分析、中英文文献检索、学术论文规范写作及投稿指导;研究生导师助理负责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这样各位导师各司其职,最大程度发挥导师的专长,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模式下,导师所带领的研究生团队可以发挥其学术专长,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帮助,企业也将有更强烈的科研动力。同时,企业将创新型血液融入研究生团队,让研究生了解最新行业前沿,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研究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显著提升。

该模式根据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背景,聘请相应学科的知名企业技术专家或企业管理者作为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副导师,以学校培养为主体,以企业培养为补充,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选择科研项目、组织论文答辩,并推荐研究生到该企业实习工作,为研究生提供了解社会和相关产业发展、行业前景的机会。该模式既能夯实研究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加研究生的社会经验,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又能有效缓解企业生产和科研任务重、高层次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也能为学校的科研课题在生产一线开展提供解决途径,架起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实现研究生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可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优势,使三方受益。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拓展

摸清研究生和导师团队各位成员的想法和思路,集思广义,集体讨论,形成共识,确定最佳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体系设计时应遵循系统性、全程化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以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并重为目标,由导师团队共同制定培养计划。重点对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按照学科研究方向进行整合,同时,兼顾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按照基础知识、技能知识、辅助技巧、综合能力等标准对课程进行分类。这样能避免相同或者相近课程的重复设置,实现课程设置和课程选择的科学化。

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学术环境,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培养能适应和引导社会及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培养过程中,把导师团队各成员所带的研究生组成一个课题小组,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由高年级研究生汇报实验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低年级研究生讲读文献,大家共同学习提高,牢固基础专业知识;由导师团队成员进行专题讲座,拓宽研究生知识面,了解相关学科产业的发展。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科技讲座,了解各个学科的前沿动态,增加研究生实践创新的渠道和条件。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外出参加一次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其他高校的学科前沿动态,不断扩大研究生的视野,培育其创新思维意识?

組建校企合作导师团队,尝试突破现有研究生单导师培养模式,推荐研究生到学校产学研合作企业基地实习,培养研究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积累实践生产经验;支持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研究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实现走出校园到进入企业过渡期的最小化。

结语:

校企合作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个成熟的良性互动机制尚处于摸索实践阶段。部分高校重学术而轻实践,研究生尚处于“象牙塔”中培养学习,很难真正掌握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前景,研究生走出校园后往往进入茫然期,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因此校企合作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实现了研究生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地补充研究生实践方面的欠缺,无疑也令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均有所受益,该模式的建立是意义深远的。

参考文献:

[1]陈军,曹群辉.团队式导师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39-241.

[2]苏菁,江丰.基于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8):62-63.

[3]田兴华,张表,王梦佳,等.导师主导的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8):28-30.

[4]覃丽,朱能,肖嫩群,等.基于跨学科导师团队的例会制度在药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275-276.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udents' Tutor Team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single-advisor model,describes the meaning and form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of postgraduate advisor team,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of the mode and the require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and provides a constructive discussion on how to expand graduat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ir competence and how to train 21-century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advisor team;organization structure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