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白毛女》试谈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

2017-03-07 09:06焦俐
戏剧之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白毛女民族

焦俐

【摘 要】中国新歌剧《白毛女》流传至今。本文通过分析《白毛女》的音乐、文化特征以及演员的二度创作,浅析现代歌剧的现状并探讨其对今后中国歌剧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白毛女》;中国歌剧;民族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47-01

歌剧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是以歌唱为主,集诗歌、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为一体的戏剧形式,在我国上世纪20年代,文化新局面的开拓者黎锦晖,受启蒙运动影响,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是中国歌剧的雏形。虽然该作品形式过于短小,但已运用音乐、舞蹈、语言、表演等综合艺术来表现。

中国歌剧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20年代至1949年,这是中国歌剧的萌芽探索时期。该阶段作品分三类,一是儿童歌舞剧;二是留学归来的作曲家按西方歌剧的形式创作的中国歌剧;三是采用民间音乐素材反映革命生活的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1945年创作的《白毛女》成了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作品,之后的歌剧虽以其为范本却未能超越它。第二阶段是1949年—1966年,这是中国歌剧的黄金时期。正确的文艺政策与民主的文艺空气使歌剧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下取得大丰收,作品有选择地借鉴西方歌剧,吸收中国传统戏曲,创作出表现革命生活、贴近大众的民族化作品,如《小二黑结婚》等。第三阶段是1966年—20世纪80年代,这是中国歌剧的低谷时期。由于政治原因,歌剧成了京剧的代名词,此时期都是革命样板戏。第四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是中国歌剧的创新阶段,政治上放宽,中国与世界接轨,音乐文化相互交流,创作得到重生,题材也涉及各个方面。

作为民族歌剧的典范,《白毛女》的成就在于其极具民族化风格。选材上,以民间传说的“白毛仙姑”为主题,以新、旧社会为对比,以人民翻身做主为题材,通过贫农佃户杨白劳之女喜儿遭受地主恶霸黄世仁迫害逃往深山,后在共产党帮助下翻身解放获得新生的故事编写而成。语言上,唱词“高粱谷子望不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既表现了农民佃户的欣喜又体现他们的愁苦,喜的是收成好,悉的是辛苦劳动的最后依旧是两手空空。表现手法上,运用比兴,此手法在民歌中属常见类型,如“东家在高楼,佃户们来收秋,老人折断腰,儿孙筋骨瘦,这样的苦罪没有头”,将旧社会地主与农民佃户的生活形成对比,反映出农民佃户渴望逃脱封建制度的压迫,也从侧面反映了旧社会农民佃户对生活的绝望。

舞台表演上,演员的细节动作对刻画人物性格起着决定作用。在过去,留辫子的是姑娘,挽成发髻的就是媳妇了。如该剧有一个场景是喜儿练习挽发髻,大春突然从外面进来,这时喜儿的脸一下子就红了,连忙把头发放下来。喜儿与大春的爱情贯穿全剧,这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主题贯穿全剧。另外,舞台上的道具都有其用处,如一只猫突然跑到卤水旁边,喜儿说了句:“药死你,这卤水哪能喝?”这也为杨白劳之后的死做了铺垫。

该剧在音乐上采用传统戏曲、北方民歌为素材加以改编,如刚出场时,背景是高粱谷物大丰收的场面,根据河北民歌《青羊传》改编的曲调欢快热情。喜儿怀着强烈仇恨从地主家逃跑时,用高亢激昂的河北梆子来凸显喜儿性格的变化。刻画杨白劳的性格曲调是根据山西民歌《捡麦根》改编的,调式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

该剧在伴奏上,有西洋管弦乐队,也有民族乐器,如板胡、竹笛、板鼓、锣等。此外,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加入合唱、重唱,使其有了厚实的和声支持。在表演形式上,该剧借鉴传统戏曲,将吟诵、道白、歌唱三者有机结合。

现代歌剧发展举步维艰,原因有多种,如老百姓不了解歌剧;剧本、演员表演等方面欠缺。《白毛女》之所以深受人民喜爱,是因为它道出了人民的心声,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歌剧的发展首先在选材上要贴近人民生活,照顾各个年龄段的审美要求。现代歌剧主要以革命或历史传说为题材进行创作,内容单一,不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进而使得现代的影视艺术逐步取代了歌剧舞台艺术,所以要在民族化的基础上追求时代性。其次,歌剧演员目前处于严重缺失状态。再次,随着外国音乐的引进,现代歌剧戏剧化的评价標准都是以西洋歌剧为标准,如纯美声唱法,非专业人士未必能欣赏。所以现代歌剧应注重民族唱法,适当加入通俗以及美声的演唱形式,满足不同层次欣赏者的要求。最后,歌剧的演出票价要符合大众的消费水平,不能过高。

综上所述,歌剧创作应该反映不同时代的特点,在时代化的基础上去寻求民族化,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去寻求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探析——从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和《原野》的音乐创作谈[J].河南大学学报,2008(4).

[2]万和荣.戏曲与民歌音乐元素在歌剧《白毛女》中的吸收与运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3).

[3]李晓爽.歌剧《白毛女》的历史价值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J].艺海,2012(10).

作者简介:

焦 俐(1992-),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白毛女民族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创作排演史事考
我们的民族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民族之歌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