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元杂剧对日本能乐的影响

2017-03-07 09:12赵壮平孙青
戏剧之家 2017年2期

赵壮平+孙青

【摘 要】在近两千年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上,艺术交流成果硕果累累。本文拟就宋元时期中国戏曲杂剧与日本戏曲能乐之间,在表演形式、美学特征、叙事性等方面的异同及相互间的关系做简单探讨。

【关键词】中日文化;宋元杂剧;能乐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55-01

中国与日本乃历史渊源较深的两个国家。宋元之时,中国和日本在政治上的往来虽减少,但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却从未间断过,交流方式多以贸易和僧侣间的往来为主要载体,并辅以其他传播途径,将中国文化持续输入日本。作为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化,杂剧是这一时期艺术成就的主要代表,特别是元朝时期,杂剧进入发展黄金期,并以其鲜明的特色和成熟的戏剧表演体系为后世中国戏曲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古典戏曲产生了影响。

一、宋元杂剧与日本能乐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思想艺术领域在继承隋唐文化的基础上持续发展,达到鼎盛期,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风格的宋元文化。这期间,中国科技文化高度发达并对欧洲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日本戏剧也完成了由“大陆艺能输入时代”向“日本化时代”的转变。稍后的南北朝时期,日本戏剧在民间艺术“猿乐”“田乐”的基础上,与统治者武家势力紧密结合,诞生了全新的假面歌舞剧——能乐。能乐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宋元杂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受其深刻影響,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杂剧”一词最初出现于唐代,但更多学者认为,虽然有史料可证明“杂剧”出现于唐代,但却并不能了解唐代“杂剧”之实质,仅可将“杂剧”这一名称出现的时间推至唐代而已。本文所言宋元杂剧,其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剧目繁多,而且有唱、念、舞、筋斗、音乐伴奏,表演过程中,剧中人物常“搬演古今事,出入鬼道门”,具有自己独特的演出格局,是具备真正戏曲意义上的杂剧。

宋代都市经济的发达,使文化素养较贵族文人低、社会见识比山野村民广的市民阶层更为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一种不同于贵族与士人情调的市民文化——杂剧便应运而生,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在勾栏瓦舍的演出中很快占据重要地位。

日语中“能”的意思源于汉字的原意,指能力、才能,后来逐渐包含了“艺能”之意。“能乐”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戏剧艺术之一。能乐就其广义来说,包括“能”和“狂言”两部分,“能”是一种以“歌”“舞”为主的象征剧;“狂言”则是在能乐演出前表演的以“科白”为主的滑稽剧,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现实生活,具有批判和讽刺精神。

能乐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是在综合了猿乐和田乐,以及一些文学经典的基础上产生的。其表演形式从演出结构来看,一般只有两到三个演员,一个担任主角,负责一切歌与舞的表演,其余的演员作为配角辅助演出。能乐的结构分为“序”“破”“急”,“序”是交代剧情;“破”是展现情节发展;“急”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尾。

二、宋元杂剧东传日本

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中国文化已经开始东传日本,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也随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密切往来流入日本。杂剧东传的历史背景是宋元时期,这一时期与日本的关系较为特殊,官方交往日渐减少;元朝时,由于战争的缘故双方官方的往来也时断时续,文化艺术交流主要通过民间交往的方式实现,如以佛教、中日间的贸易往来等方式传入日本,并在日本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三、日本能乐中宋元杂剧的戏曲元素

要考察日本能乐是否受到宋元杂剧的影响,可以从戏剧构成及其体现的精神等方面分析。对比能乐与宋元杂剧的戏剧构成,不难发现,能乐表演艺术中所渗透的宋元杂剧的戏曲元素。

首先,能乐的演出内容含有杂剧的艺术因子。一是从杂剧与能乐的剧本来看,杂剧的剧本由曲文、宾白与提示语三部分构成。能乐的剧本与此十分接近,现存的能乐剧本由科、白、曲构成,虽然名称叫法不同,但是作用基本类似。二是日本能乐的演出形式和宋元杂剧十分相像。二者表演时的开场很接近。三是能乐和杂剧都有“上场诗”。

其次,能乐在角色设置上类同于宋元杂剧。杂剧的四折和一楔子中的曲子,全部由一个角色主唱到底。主唱的角色只能是正旦或正末,其他角色只能有科白和科诨。在能乐中,一出戏有一个主角,叫做“仕”,其他的都是配角,叫做“肋”。“仕”相当于杂剧中的“正旦”或“正末”,而“肋”相当于杂剧中的“副末”或其他配角。从能乐的这种角色设置上看,基本等同于杂剧的角色设置。

最后,宋元杂剧对日本能乐美学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杂剧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十分注重意境的表现,通过对舞台上的景物和念白中的环境描述,来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感情。能乐的剧本也十分擅长以景生情,情中有景,景情交融。二者在美学上有共通性。

参考文献:

[1]田同旭.元杂剧通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2]张本一.元杂剧艺术生成论[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3]西村夭囚.日本宋学史·宋学与元曲·元曲与谣曲[M].日本:梁江堂书店,明治四十二年.

[4]郭燕.对元杂剧和谣曲叙事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