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及演奏分析

2017-03-07 12:27王晗
戏剧之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演奏分析曲式奏鸣曲

王晗

【摘 要】《“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音乐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巅峰之作,这首作品无论是从创作手法和形式,还是从作品内容与情感方面,都可以看出作曲家的创作不再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逐步显现出自己的风格,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篇论文将从曲式和演奏分析两个方面入手,对这首奏鸣曲的核心乐章第一乐章进行分析,使我们对这首作品的理解与演奏更加准确,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深入感受贝多芬钢琴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贝多芬;《“热情”奏鸣曲》;曲式;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91-01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与海顿、莫扎特一同被称为“维也纳三杰”。贝多芬的作品形式多样、情感丰富,尤其是贯穿他整个创作生涯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展现了日耳曼民族的勇气与理性,他推翻了古典奏鸣曲“快-慢-快”的创作形式,使奏鳴曲的创作更加自由。《“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的杰作,在整个西方钢琴音乐创作史上也有着较高地位。创作这首乐曲时,贝多芬受到当时德国“狂飙”时代的影响,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人生观,这首作品也体现了极强的英雄主义思想。作为奏鸣曲的核心乐章,第一乐章是整首作品最为精华、最为丰富的一个乐章,也是研究这首作品的核心。

一、《“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乐章,f小调,12/8拍。

(一)呈示部(1-65小节)。1-16小节为单一性开放式主部,开始由f小调分解和弦构成动机a,第8小节出现第二个动机b,颤音使动机b充满不安感,表现出作曲家对光明的渴求。第10小节出现了如同命运之声的动机c,坚定、不屈不挠的音乐感如同英雄品质的爆发。连接部由f小调转入降A大调。35小节开始的副部主题严肃而深沉。结束部属于织体性音型旋律,以收拢型旋律进入展开部。

(二)展开部(66-135小节)。展开部由呈示部材料发展而来,第79小节展开动机a,这一部分调性多变,犹如作曲家在困难中不断探索。

(三)再现部(136-204小节)。主部(136-151小节)f小调,由四个乐句组成,三连音音型营造出一种不安的气氛。相较于呈示部,再现部F大调的连接悲壮、严肃。这一部分充满热情,就像作曲家不断膨胀的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四)尾声(205-262小节)。205—210小节是动机a的展开,由f小调转到降D大调,214小节展开的动机b,以激烈的十六分音符琶音使音乐情感得到升华,充满激情。257-262小节旋律由高到低,力量由强渐弱,最后消失在主和弦的延长中。

二、《“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一)分解和弦的演奏。贝多芬在其奏鸣曲的创作中,将分解和弦的音域增加到八度以上,这一点在《“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1-8小节)就得到了充分体现。演奏这种分解和弦时,要先明确手指的弹奏位置,手腕顺着旋律方向按节奏移动,手指触键与通常的触键方式也有所不同,要多用指肚部分,有把握地轻轻弹奏。14-15小节是演奏速度较快的分解和弦乐句,练习时要从慢速练起,结合高抬指的变速练习,使手指独立、有力,之后逐步提速,要注意手指贴键,身体要主动随着手指的跑动进行移动。

(二)柱式和弦的演奏。这一乐章17-22小节的连接段落,连续的大和弦将这一乐章推向了高潮。演奏时要注意运用大臂及身体的力量带动小臂,注意爆发力的运用,使声音结实有力。练习时可将这些和弦分解成单音进行训练,熟练控制音色之后再将它们整体弹奏,注意要达到整齐划一的音响效果。

(三)同音反复的演奏。同音反复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中极为常见,单音的同音反复一般以轮指的形式进行演奏,以达到极快的速度。在《“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中,这一演奏形式一般以三音一组的形式出现。在演奏过程中,一般使用“3-2-1”的指法弹奏,要注意避免节奏的不平均,同时保证音色及音量的平均。如乐曲24-34、92-98、134-150、162-174小节等。

(四)音色的控制。钢琴演奏中,音色的处理一般根据手指触键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演奏者应将对音色的想象力、控制力贯穿于音乐表现的始终,才能充分体现作品的特点。

《“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始终贯穿着三连音的节奏音型,在演奏时,指尖要始终保持紧张感。三连音中第一个音的演奏要突出,给听众一种紧张而紧凑的感觉。在第一乐章尾声部分,有许多音量极为强烈的和弦音,演奏时,要用极其强的甚至疯狂的力度去弹奏这些和弦。同时,尾声处还有一些较为轻柔的段落,要注意手指力度的瞬间收敛,使强弱对比尽可能的鲜明。

三、总结

无论是从创作手法与形式,还是从作品的内容及情感表达方面,《“热情”奏鸣曲》都可以看作是贝多芬钢琴音乐创作的巅峰象征,作曲家本人的思想性及技术性在乐曲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乐曲调性布局复杂、和声语汇新颖、主题发展手法丰富、曲剧冲突强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作者简介:

王 晗(1992-),女,汉族,河南省邓州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级艺术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猜你喜欢
演奏分析曲式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春天的奏鸣曲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