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李安的一次尝试

2017-03-07 12:30郑彦盛
戏剧之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比利李安

郑彦盛

【摘 要】自2016年11月11日上映以来,李安导演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便一直处在风口浪尖的位置,遭受着两极的评论。给予好评的人,认为这部高帧率作品的流畅画面改变了电影语言的表达,创造了新的历史;而给予差评的人,则认为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没必要用这么复杂的技术去创作……本文从李安导演的四部代表作出发,结合每部作品中的尝试和突破,分析在其作品里,电影技术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的尝试给整个电影业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李安;电影技术;推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99-03

一部电影是好是坏,从来就不是上映后的几天就能决定的。不管《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到底是不是一部好电影,影史终究会给它一个最适合的评价。但李安,不管这部作品最终的评价如何,他都注定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华人导演。笔者如此大胆地评价李安,不仅是因为他已获得过两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和一个最佳外语片奖。而是因为,他在电影上一次次地尝试,在不知不觉中,将电影的可能性推向更远。

接下来,笔者从李安的《推手》开始,以《推手》《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四部具有里程碑价值的作品为主,其他作品为辅,去看看这位导演在每次转身之后,给整个电影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推手》与“父亲三部曲”:剪辑、色调与内容的相得益彰

毫无疑问,不管李安的作品在技术变革上有多少千变万化,他的叙事能力以及他的作品中体现的人文关怀是从来不可否认的。从第一部长片作品《推手》开始,他便展示出了如何将技术贴切地服务于故事的杰出能力。

说到电影《推手》最大的亮点,大多数人肯定觉得是中美家庭观的碰撞与结合。其实,不管在哪个年代,这类亲情主题,跨文化碰撞的作品并不是我们想得那么稀缺。哪怕李安导演把这个故事的冲突发挥得再淋漓尽致,也不能代表单凭一个故事而收获金马奖十项提名,其中还包括最佳剪辑、最佳摄影这两项技术奖。

在《电影评介》2016年第16期里,尹从老师的文章《推来推去,左右难平衡手心手背,中西一家人——《推手》拍摄艺术赏析》就曾如此评价:“整个影片的前半部分着力强调老朱与儿媳玛莎之间的紧张关系。从画面来说,基本全部采用紧凑的画面(tightly frame),造成‘局限之势;同时每个画面又加入大大小小的各种‘框框来强化这种束缚。”[1]可见,《推手》里文化冲突并不是仅靠故事就能表达得淋漓尽致的。

除此之外,影片中导演将蒙太奇剪辑用于两种家庭文化的镜头,让观众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两种文化差异的细微之处。用剪辑帮助观众理解,用技术服务于故事,这样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何《推手》作为一部以故事出彩的作品,能拿下金马奖的最佳剪辑提名;在影片的主人公老朱展示推手时,镜头表现出来的推拉摇移,则成了最好的辅助。

刚入行的电影导演们往往很容易有偏科的状况,有的导演想把故事讲好,却忽略了镜头语言的细节;有的导演展示出了强大的镜头功底,却讲不好一个故事。

所以,《推手》作为李安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能在一个以人文情怀为主的故事中表现出极高的电影素养,这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在《推手》之后,李安导演接连创作了《喜宴》和《饮食男女》,组成了有名的“父亲三部曲”。在《推手》后的《喜宴》,将叙事中的矛盾和冲突放得更大,更具有冲击性。

而《饮食男女》整部影片的色彩也格外考究,肉的颜色、鱼的颜色,甚至是演员身上服饰的颜色都围绕着故事,把控在一个最舒坦的程度,不过于艳丽,也不过于黯淡,将故事和菜肴都衬托得尽善尽美,这或许就是无论老朱和锦荣的忘年恋多让人诧异,却还是能让观众大方接受的原因。和《推手》《喜宴》相比,《饮食男女》的故事并没太大的冲突感,可细腻的人文刻画和考究的色彩,却让它的价值不断上升。

近几年,我们常常看到许多所谓大格局的作品去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可《喜宴》和《饮食男女》这两部以家庭琐事为背景的故事却接连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虽然很多人喜欢把这点和李安的美国生活背景扯上联系,但我们的电影人是不是更应该思考,究竟技术和内容,哪个是本质呢?

二、《卧虎藏龙》:中华文化精髓在声、光、色中的完美结合

在“父亲三部曲”和三部好莱坞作品之后,李安来了个他职业生涯上最华丽的转身——《卧虎藏龙》。若说武林大侠都不拘小节,那李安导演则让我们看到了武侠电影的另一种可能性。在《卧虎藏龙》里,李安导演将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以往武侠故事里最容易被当成配角的女性人物,更是拍出層次感。这点,仅仅在玉娇龙一个角色身上便体现出来。玉娇龙不同于以往武侠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她的内心十分复杂,一方面,她以决绝的态度练就了一身强大武艺;另一方面,她的内心深处却格外渴望着简单、质朴的爱情。所以当罗小虎将一个崭新的世界带到她面前时,她那孩子般的好奇心战胜了恐惧感。这样的一个角色塑造,不仅仅是因为原著的精湛,还有李安导演在将文学作品搬上大银幕时,对于人物的深刻把握。

在7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卧虎藏龙》收获了包括最佳外语片和最佳摄影在内的4项大奖,被称为第一部扬名奥斯卡的华语电影。《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的收获,一方面得益于影片中展示出来的精湛中华武术和精致中国风的美术设计和布景;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李安导演在表现这么一个东方故事时,虽然把人物设计得丰满、复杂,可对于故事的处理,却是简洁、流畅,不故弄玄虚,不过分含蓄。所以,东西方观众都自然而然地能够轻松看懂这部电影,并被里面的角色所打动。

作为一部拿下奥斯卡最佳摄影的华语片,影片中章子怡饰演的玉娇龙和周润发饰演的李慕白在竹林里打斗的一场戏,更是精湛,且拍摄难度极高。叶锦添先生将中华传统风格的布景和道具把影片的中式风采发挥到极致。音乐大师谭盾先生谱写的中式乐章荡气回肠,这点,李丽梅老师和周箐老师刊登在2009年第6期《电影文学》中的文章《胶片中流淌的音乐——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综述》说明了这部作品的音乐有多重要:“为东西方文化、情感与动作、高雅与通俗化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开始了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他的音乐以中国文化作为根基,并融入世界音乐。”[2]

可以说,李安导演把《卧虎藏龙》在电影上的所有分工都做到了极致,不仅让世界看到了华语电影的可能性,也让华语电影工作者意识到,自己身边的一切都可以如此珍贵。

《卧虎藏龙》是将人物探索和电影分工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也是一次出色的中华文化展示。在这部作品中,李安导演把中华武侠文化的精粹通过美术、音乐、摄影展现得大气磅礴,也把一个跌宕起伏的武林故事用东西方人都能看懂的方式娓娓道来。这对于我们的华语电影创作而言,也是极大的启发。

《卧虎藏龙》过后,李安挑战了《绿巨人浩克》。这是李安第一次尝试漫威漫画改编的作品,这部作品确实不像以往的漫威电影,其视觉上的冲击和叙事手法仍然出色。或许,在《绿巨人浩克》过后,观众们真心觉得李安更适合拍人文情怀深刻的作品。不过,李安凭借这部把人物内心挣扎和冲突发挥到极致的影片拿下了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然而,他真正让世界惊艳的作品,应该是为他拿下第二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用3D讲好故事

毫无疑问,将3D电影带到观众眼前的,是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阿凡达》让观众感受到了3D电影的逼真和震撼效果。而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则把3D技术和故事结合到极致。该影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它把人性最深处对于善恶的无限思考与想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看原著的人,是通过文字去感受人物的内心,那么李安导演则用3D画面做到了这点。

在2013年第16期的《电影评介》里,陈曦老师在《从文学语言到影像叙事: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电影改编》一文中如此评价:“导演李安展现了独特的视觉风格并巧妙地呼应了电影主题。”[3]

可见,这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并没让原著失色,而是通过电影技术,将原著还原到观众眼前。影片中,当鲸鱼跃出海面,绕过少年的头顶跳入水中,观众很难不被这个逼真的3D画面打动,进而感觉到了自然万物的可怕力量,同时,也为人物接下来的遭遇感到深深担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上映后一直备受好评,其开放式的结局更是引起了观众热烈讨论。可以说,李安把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而3D效果不管有没有成为这部影片的噱头,观众都仍然被故事打动,被画面打动,故事与技术相得益彰。可以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于李安的第二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来说,是实至名归的。

四、《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总有人要第一个挑战真实画境

最后,让我们把目光放回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该片即将上映之前,几乎所有媒体对于这部作品的关注,都重点放在了4K、3D、每秒120帧上。电影上映后,观众们对于这部作品的争议,大多也是这个故事究竟是否需要这么先进的技术去支持之类的话语。或许,观众想看到的每秒120帧,并不是一个人从表情到眉眼间的细节带来的情绪,而是像其他战争电影里所谓的大场面。

可别忘了,这是李安的作品,他怎么可能会打造一部仅仅靠场面吸引观众的作品。战争的可怕之处,是对一个人由内向外的摧毁,每秒120帧下展示出来的细节带来的不安和恐惧,这或许才是李安导演眼中的真实。相比之下,人们对于所谓大肆轰炸的大场面的关注不是一件更可怕的事吗?如果我们看完这部电影,最先的感受是战争场面拍得很震撼,那么请问,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在哪里?相反,正是因为有了李安对人性最深处的挖掘,我们才会通过电影明白他想表达的是和平的重要性,才会知道,在这个19岁的青年心中,他最向往的,只是稳稳的幸福,而不是成为一个被商人用来炒作的所谓“英雄”。但可惜,在所谓庆典过后,他的不安和恐惧却更加难以停止。

所以,李安导演愿意将技术服务于故事,这丝毫没有改变他的初衷。毕竟,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他已经将3D技术用来服务故事了。只是这一次,他拍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且他是第一个尝试每秒120帧技术的人,自然难免遭到争议。如果李安这次没有利用这么先进的技术来讲这个故事,那么,这部电影肯定不会遭受这么多的非议,甚至在最后可能会以不少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好评收场。可惜的是,这一次,大家的眼光都放在了技术改革上,实在难以静下心来去感受故事。

只是,电影工业不可能永远原地踏步。即便李安不尝试,也不代表别的电影导演不来挑战。只不过,李安导演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他不可能为了展示技术而减少人文上的表达。他想让观众看到的真实,不僅是通过每秒120帧展示在大银幕上的画面流畅里的真实,还有深入到故事里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这部作品,不是李安导演一个人的尝试,而是让更多电影人看到了一项技术与故事结合的可能性,只是与以往带来的效应相比,这次多了一些争议的声音罢了。

五、结语

或许,只有李安在他的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中的那句话,能够说明为什么他永远乐于尝试——“我觉得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展示我们未知的部分。”[4]

其实,李安导演的未知,何尝不是大家的未知呢。当大家都把他捧得高高在上时,他大可以不必冒险,安心发挥自己叙事上的特长和充满哲学思想的人文情怀去打动观众。可他愿意一次次地去“冒险”,这就是李安导演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吧!无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最后的成绩如何,笔者仍然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期待着他带来的下一个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尹从.推来推去,左右难平衡手心手背,中西一家人——《推手》拍摄艺术赏析[J].电影评介,2016,(16):24-26.

[2]李丽梅,周箐.胶片中流淌的音乐——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综述[J].电影文学,2009,(6):127-128.

[3]陈曦.从文学语言到影像叙事:论《少年派的的奇幻漂流》的电影改编[J].电影评介,2013,(16):59-62.

[4]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469.

猜你喜欢
比利李安
幸运的“比利”(下)
幸运的“比利”(上)
李安电影视听语言的美学特征
布尔和比利
布尔和比利
布尔和比利
布尔和比利
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