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视阈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

2017-03-07 09:10魏小羊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魏小羊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3)

国家治理视阈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

魏小羊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3)

新形势下,在国家治理视阈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做好整体顶层设计,搭建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改进政府行政管理,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以打造联动互通的体制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展开;通过开展生态宣传教育,培育生态价值观,培养生态消费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以培育繁荣的生态文化,坚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自信。

国家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 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已然成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核心执政理念,并从价值、主体、目标、原则、方式方法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事业发展指明了道路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总布局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研究探讨如何在国家治理视阈下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普遍且深远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构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

国家治理推崇法律法规对于保障多元主体有序参与治理实践的独特作用,具体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也是如此。加快构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助于有效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不断走向法治化轨道。

(一)推进生态文明立法工作。立法工作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的“第一粒扣子”“第一道关隘”,这一工作做好了,后续工作才能有序跟进,方能为当前和今后的建设实践提供长期的、稳定的、持续的保障,不容忽视。做好这项工作,要求行使立法权的人民代表具备正确的立法理念,明晰科学的立法原则,彻底摆脱看重单一经济效益的短视观念、落后思维,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文明意识贯穿到生态文明立法工作全过程。研究论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章》和《宪法》的可行性,为子孙后代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永久遵循。紧密结合当前国情和实践,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法》,健全覆盖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努力打造全方位、一体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司法力度。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司法力度不够,导致现有法律法规流于形式。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司法力度,通过司法途径打击破坏生态文明建设行为,迫在眉睫、任务繁重。建议加强环保司法骨干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理论、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司法能力,不断提高司法队伍正规化、科学化水平。建立落实责任机制、考核机制,层层分解任务和责任,对环保司法工作设定标准、施加压力。严肃查处审理污染环境的大案要案,在全国树立反面典型,对潜在污染行为起到强有力的威慑作用。督促各级法院从严从快审理判决各类污染环境案件,通过个案审判打击生态犯罪行为。加强对生态保护领域“老赖”的曝光程度,增加群众获得环境保护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保护群众的知情权,引导群众行使监督权,培养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司法监督的主人翁意识。

二、培育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搭建生态文明的共建格局

与传统的统治和管理不同,国家治理的最本质特征体现在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公民个人乃至国际社会等诸行为者,它们之间是共赢合作的伙伴关系,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完成对应的任务,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艰巨复杂的工程,实现公共效益最大化。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国家治理不排斥更不否定政府在治理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具体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实践,政府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主体,占据着主导地位。有效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保持同步,科学制定关于当前和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方向性蓝图规划,做到既有总体规划,又有具体规划;既有短期规划,又有长期规划。进一步加强立法司法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国际合作,提供资金物资保障。其中重点做好以下工作:适时调整国土空间结构,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协调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使生产空间更为高效、生活空间更为宜居、生态空间更为山清水秀;充分考虑到我国现有资金、技术、管理水平、劳动力等因素,由相关部门制作清晰长远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为后续具体实践提供方向性指导。为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实践提供法律、制度、资金、舆论、平台上的支撑。

(二)推动企业生产生态化转型。在国家治理视域下审视企业,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实践中有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作为普通的治理主体,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另一方面作为环境污染的产生主体,企业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针对这一独特情况,积极推动企业生产生态化转型,就显得极为重要、极其必要。生产企业要紧密结合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敏锐把握社会绿色消费需求,勇于革新管理经营理念,努力引进绿色生产技术,改造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提高领导层、管理层和一线员工的生态素质,不断加强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协调统筹环境保护与企业盈利关系,对难以避免的环境损害进行相应补偿,确保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生产企业还需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要求,紧跟国际发展大势,打造专业生态品牌,提高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生态竞争力。同时,积极推进“绿色”行动计划,支持和赞助民间环境保护行动,构建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和能力。

(三)吸纳环境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组织是参与国家治理的关键主体,有着独特的自身优势。一方面,它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拥有广泛的信息收集渠道,能够准确把握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并及时反馈给政府各个部门。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成员主要由来自各行业各领域的志愿者组成,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奉献意识强,有的甚至具有专业特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行动,作出回应。因此,在国家治理视域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特别是环境类社会组织的建设性作用,允许、鼓励、支持各省各地区成立多样化的环境类社会组织,在注册、管理、扶持等方面引导环境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引导其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治理实践中来。充分发挥环境类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打造有效的社会监督渠道,引导全社会力量合力共建生态文明新社会。

(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治理视域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从根本意义上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广大人民群众是主要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是一切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每一位公民做好促进者、支持者、参与者,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自觉主动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动用各种喜闻乐见的载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法律法规和理念,通过法律确认和保障其环境权,切实维护其环境权益,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激情。建立健全参与机制,拓宽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积极发挥监督作用。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环境保护具有全球性质,大多数环境问题需要区域性乃至国际性合作才能解决,我们要以更高的境界、更远的眼界来认识正在快速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进程,有效开展国际环境合作,带头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的良好局面。为此,必须在全球范围内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和谐共生”理念,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没有国界,走向生态文明,一个国家都不能少,否则,其它国家的环保努力都将费时费力、劳而无功。必须消除国际间环境保护技术共享障碍,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促进环境保护技术在欠发达国家间的共享和转让。协调解决不同国家之间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环境保护上的矛盾问题,努力形成国际合作共识,加快营造国际合作氛围。我国可借此契机,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中来,提供中国方案,承担大国责任,构建以生态文明价值观为主题的国际话语体系,在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三、打造联动互通的体制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展开

国家治理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强调“过程性”“延续性”和“全面性”。在国家治理视域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能搞“一刀切”“一阵风”“运动式”,不能“盲人摸象”,而是要注重打造联动互通的体制机制,整体性谋划、全方位展开、持续性推进。

(一)做好整体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一环,与其它四个方面,与“四个全面”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国家治理视域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更宏观的视野来思考、来谋划,统筹协调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任一环节的失误和停顿都将导致整个事业的失败和停滞,生态文明建设也不会长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全会先后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做好了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体现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协同治理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实践只有在国家层面总体部署、顶层设计的战略指导下才能顺利推进。

(二)搭建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1]342按照国家治理的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考验着我们国家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能力。这就启示我们尽快搭建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水平,根本任务是扬弃国内外的宝贵经验和失误教训,变革传统局限于“一城一地”的工作思路,构建一套系统、完整、定型的制度体系,把主要精力和智慧放在加强制度建设上来。其中,需要重点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奖惩制度,国土保护、耕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等基本制度体系,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等。

(三)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在传统政府职能中增加生态治理模块,并据此改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政管理实践,与国家治理的一般规律相吻合,也与党的治国理政方略相贴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时代课题。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行政管理能力和表现,直接决定着我国生态治理的成败。当然,由于传统思维惯性、利益固化等因素制约,完成这项任务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下大力气解决。为此,可以考虑在不同层级政府中成立统管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制定政策、执法、管理、奖惩等方方面面的事务。与此相配套,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实绩的考核机制,在现有考核指标体系中引入“生态”因素。建立终身负责制,严格落实责任制,对于失职的部门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员加大追责力度,倒逼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行政管理实践中提高认识、认真对待、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四)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这一机制应当包括监督机制、回应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奖惩机制、补偿机制,等等。完善监督机制,倡导鼓励多元主体监督、举报环境违法行为,有效发挥“第四种权力”的独特作用,全过程、无死角监督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完善环保舆情监控与回应机制以及生态治理评价机制,及时回应群众和舆论关切,坚决回击蛊惑造谣言论;完善激励机制,严格奖惩,对于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等不同治理主体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给予适当奖励,依法督察问责,严惩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完善生态治理补偿机制,强化资源能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污染问责制度,综合运用财税、价格、贸易等经济手段,灵活调节资源和环境价值,尽可能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四、培育繁荣的生态文化,坚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在国家治理视域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培育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坚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自信,搭建多样化生态文化载体,全社会协调联动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

(一)开展生态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宣传教育,有助于引导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人民群众搞清楚、弄明白生态文明是什么、为什么建设、怎么建设的问题,把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活的强烈需求转移到支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上来。各级政府要把生态宣传教育当作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在法律、资金、舆论方面给予支持,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普及度、实效性。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对社会公众的示范带动作用。将生态宣传教育纳入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从小抓起、从早入手,及早培育青少年儿童的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群众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平台来开展宣传教育。对企业管理层、员工定期开展教育学习,提升其业务素质和能力,强化其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企业环保信用。

(二)培育生态价值观。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提炼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并在全社会积极培树之,有助于从思想根源上解决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问题,引导其理解、认同、支持、参与生态治理。达此目标,可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寻找启发、汲取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哲理思想。例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启发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天人合一”;儒家的“生态伦理观”从宇宙观出发,倡导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倡导大众以仁爱精神善待天地万物,把人类的友爱推广到一切自然之物,反对无节制掠取自然,否则将招致上天谴责,导致人与自然“共亡”,等等。据此,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在全社会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文化,彻底抛弃“人与自然对立”的错误观念,努力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

(三)培养生态消费理念。在国家治理视阈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计划有目标地推动社会公众生态消费理念的成熟定型,倡导绿色消费,鼓励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意义重大。否则,奢靡攀比、纵欲过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既会引发生态危机,又将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正基于此,致力于培养生态消费理念,需从以下方面入手:宣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鼓励社会公众购买绿色产品,节约资源能源;倡导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一次性水杯、筷子;倡导适度消费、简单消费,拒绝过度消费;鼓励社会公众根据自身情况理性消费,反对跟风攀比和享乐主义,反对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勤俭节俭,提倡节约办活动,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创作优秀生态文艺作品,满足社会公众的社会、精神和审美需求,倡导人们积极参与旅游、娱乐、艺术欣赏活动,等等。

(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尝试设立“生态环保日”, 帮助人民群众改变现有一些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努力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崇尚践行生态价值观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深厚的社会和群众基础。在“有所为”上,人民群众要在行动上配合,广泛使用绿色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消费品。城乡建设规划要体现生态价值观,注重保留传统民俗文化,协调好传统与现代、实用与艺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在“有所不为”上,不购买过度包装产品,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不在公共场合吸烟,不过度追求时尚和潮流,等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旁观者,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主角和“局中人”,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新形势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编辑:杨桂芳

2016-12-21

魏小羊(1988—),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