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

2017-03-07 09:10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潮建设文化

石 超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

石 超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实现文化自信已经被国家提到了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本身就包含着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从文化自信出发可以找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多重挑战,我们必须自信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外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从而更好地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着力点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等重要的位置,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我国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手段,从文化自信视角出发,贯穿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找到文化发展、价值观构建的正确路径。

一、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的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批判、反思、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2]。从国家、民族、政党层面来看,文化自信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于自身文化发展的脉络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客观地看待自身文化的内涵与发展,对于自身的文化理念、价值、学说、体系等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同时还体现在与其他国家、民族、政党文化交流对比的过程中保持着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始终能够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个人层面来讲,文化自信是指个人对于所属国家、民族文化内涵、文化形态、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充分肯定和认同,这种国家、民族的文化能够真正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通过个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来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社会生活中确实还有一部分人存在着文化不自信的倾向和表现,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催人奋进的革命文化、卓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样态不能完全实现认同,甚至是对我国优秀的文化进行诋毁和反对,而这部分人对于西方文化观念却在很大程度上予以赞扬,不分青红皂白地对西方价值观给予充分肯定,借此来贬低中国自身所独有的文化。这种文化不自信的危害是极大的,对于国家、民族、政党和自身的发展都极为不利,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人民完全有理由对我国文化充满信心,展现出强有力的文化自信。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吸收先前的意识形态理论,并在亲身参与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顺应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需要而创立起来的思想体系。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丰富,“它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思想,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及实现这一使命的一系列的基本战略和原则,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3]71列宁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在对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都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中国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五四”之后开始在中国传播,直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成为了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标志性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巩固不断提供理论支撑。

(三)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助力。文化与意识形态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意识形态是一种带有强烈阶级意识的特殊文化,体现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文化的呈现样式具有制约、规范作用。文化的外延则比意识形态要大一些,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又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例如,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实践性。当然,在肯定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时还要清楚文化在公共领域的普遍性。就当前现实来看,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无疑能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助力。首先,保持文化自信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发挥不同于军事征服和武力控制,而是需要在价值理念上形成认同。而文化这种软性特征正好为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手段,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文化手段将体现阶级的内涵和价值诉求转化为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其次,保持文化自信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功能。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渗透性,这种渗透性贯穿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如何实现意识形态的渗透,文化的作用不言而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结了社会发展先进的智力成果,能够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改变人们旧的观念,促进新思维的产生。最后,保持文化自信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离不开载体,而保持文化自信,创新文化的多元传播方式正是宣扬意识形态的最好途径。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到增强文化实力时曾指出:“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4]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和迫害,充分发挥文化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助力作用。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文化全球化日益成为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大趋势,多元文化的竞争与冲突难以避免。多元文化背景下,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积极吸收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从而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元文化的冲突实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的冲突,在文化冲突的过程中,一些意识形态力量对我国思想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必须给予高度警惕。

(一)多元文化冲突导致我国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多元文化冲突必然带来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管控都十分严格,在国际上除了与苏联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些有限的思想文化交流外,对于西方文化思想持完全防御的态度,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保持明确的界限,很少有思想文化交流;对于国内也是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尤其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年代以及历经十年“文化大革命”时代,意识形态的斗争不断扩大化,对国家正常的文艺、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冲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外思想文化层面的互动也不断加强,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在此时也涌入我国,例如,自由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虚无主义思潮等。对于多元化社会思潮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看待,但不可否认的是,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存在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重大考验,多元文化冲突显现。“当文化成为一种舞台,上面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而文化绝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各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5]265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其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各种优势,在进行资本扩张的同时,对于我国文化领域的渗透也愈加猖狂。就当前来说,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化思潮、新权威主义思潮、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等。这些社会思潮以某种观念形式反映了某一阶级、阶层或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要求。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必将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产生巨大影响,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中西文化的冲突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明的发展,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加大了意识形态领域思想统一的难度。就中西文化最基本的特征而言,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西方文化则重视个人主义,崇尚保护个人权利,发扬个人主义精神。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必然会造成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碰撞,如果不能做好中西文化的融合借鉴,则会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造成严重的削弱。首先,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比过程中,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西方文化观念的传入,让人们对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都有了相应的了解,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人并不能客观地评价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当前状况显示,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政治、经济实力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差距。因而,有许多人就会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论断产生质疑,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而实际情况是这部分人并没有从长远来看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看不到资本主义最终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实质。其次,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社会思潮瓦解着人们的主流价值观。西方自由主义崇尚个人潜力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进行利益获取的需要,而在这一过程中便会不可避免地淡化掉集体意识。此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盛行,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带来思想滑坡、道德沦丧。最后,中西文化的冲突对于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也带来挑战。一直以来,我国意识形态教育都以灌输和说教为主,这种方式给人以距离感,并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形式则更为灵活多样,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文化作品、文化产品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反思自身在文化传播上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要认清西方意识形态的本质,增强自控能力。

(三)多元文化传播的网络化容易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毫无疑问,在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利用互联网,发挥好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引导,那么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作用不可估量。相反,如果不能严格把控意识形态内容传播的正确性,任由人们在网络上发布不实言论,诋毁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其后果不堪设想。就当前现实情况来说,建构好网络平台上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迫在眉睫。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在网络上的技术优势,占领了网络宣传的高地,在网络上大肆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与中国主流价值观唱反调,严重冲击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影响人们正确的价值认同。除了外国敌对势力意图利用网络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外,一些中国的别有用心人士在网络上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了有预谋的破坏。他们在网上散布各种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进行抹黑、丑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极尽讽刺挖苦,对于所谓的西方“民主”大肆鼓吹叫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反华势力一旦借助网络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等进行破坏,其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我们必须净化网络环境,坚决同网络恶势力作斗争,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借助科学的理论指导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三、做好文化自信的三重维度,助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助力,如何实现文化自信,发挥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向心力、整合力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就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播来讲,我们必须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传播这三个维度做好文化自信。

(一)自信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筑牢根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建和发展的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如此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沉淀和凝结了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丰富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同样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体现。比如,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在不同时代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家的榜样人物和先进集体,无数仁人志士为我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民族气节,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子忧道不忧贫”的忧患意识。随着历史发展到20世纪中叶,最终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找到了适合中国发展的新道路,即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升华,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再如,民本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统一。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都有着浓厚的民本思想,孔子的“仁爱”,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韩非子的“利之所在,民归之”,近代康有为大同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等都体现着鲜明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是当下民本思想的升华,体现着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坚持为人民谋利益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和诉求,脱离了人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必将失去生命力和持久力。由此看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承载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良特质,我们要自信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筑牢根基。

(二)自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指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6]17-18。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规范社会思潮的发展、引领社会思潮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发挥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社会思潮的整合。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性与真理性的统一,是指导人们前进的指南,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全党、武装人民。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理论界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著作的基础上,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内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第二,吸收社会思潮的有益部分为我所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正是在与社会思潮不断碰撞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得以发展,每一种社会思潮背后都蕴涵着特定人群的意志、观念,对于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我们决不能一棒子打死,我们要以理性的态度对部分社会思潮给予改进和提升,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指导多元思想,真正做到为我所用。第三,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身的影响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取决于自身到底具有多大的影响力,是否真正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能够为人民所接受。为此,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关注社会现实,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总结好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状况,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基础。

(三)自信于中外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开拓境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并不是闭门造车,断绝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联系,而是在与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确立自身的优势所在,从而实现文化自信,构建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实壁垒。实现中外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开拓新境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注意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吸收的是国外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国外的文化糟粕,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为我所用,决不能让其喧宾夺主,破坏我国原有的主流价值观体系。第二,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主体应该是而且理应是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的文化,而不是中国社会非主流的文化和价值理念,中国只有不断向世界输出先进的文化、健康有益的文化才能够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认同,才能让他国了解到中华文化的优秀因子,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实现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才能真正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第三,关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手段,我们必须借助文化企业、文化机构等来实现。例如,通过在外国建立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或是教育载体可以扩大我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树立中华文化的品牌价值。再如,政府要不断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国门,减少文化贸易壁垒,创新文化对外交流的机制,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只有不断完善文化交流共享的方式才能为促进文化的“和而不同”提供机遇。第四,积极学习外国有益的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应该也不能够害怕对比,我们在做好自身文化理念吸收整合的基础上,要积极学习外国有益的文化因子,只要是“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7]都应该为我所用。我们要将这些优秀的成果积极改造成有益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 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24.

[3] 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5] [美]乔治·索罗斯.走向全球的开放社会[M]//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编辑:王 玮

2017-02-17

石 超(1991—),男,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猜你喜欢
思潮建设文化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