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育

2017-03-07 21:31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姜 浩 杨 鑫

(石家庄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5)

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育

姜 浩 杨 鑫

(石家庄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5)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道德智慧的培育。当前大学生道德智慧缺失现象严重,究其根源唯科学主义、唯经济主义以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等对高校产生负面影响,使道德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智慧品性。高校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育,采取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的教育策略,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大学生; 道德智慧; 培育

道德教育应该是充满魅力的,高校德育对大学生更应该有其独特的吸引力。然而现实的德育却失去了它原本丰富鲜活的性格色彩,变得枯燥乏味,使其原本充满魅力的面孔变得“面目可憎”。在高校,德育相关课程、活动成了最不受欢迎的内容,被冠以“枯燥”“假大空”等名号。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源是当前的高校德育没有立足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失去了其固有的智慧根源。高校德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智慧,通过教育让学生超越客观知识,获得智慧的生活方式,真正认识生活和把握生活,运用智慧深层次地认识和理解周围关系世界,实现教育与人生的高度契合。

一、道德智慧与道德教育

(一)道德智慧解读

智慧是人的一种生命的本性,是人的理性的根本体现。道德智慧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关照,指明人的灵魂的最终向往。它包括人们不断提升的人生境界,不断超越的理想追求,不断享用的幸福情感。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智慧的活着,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道德智慧唤起人们生命的激情,它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个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关系,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和精神寄托,指引着人们不断奔向应然的价值追求,实现人类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这是人的本质的根本体现。道德智慧内化于个体的道德心理要素,这包含深刻的道德知识认知,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坚定的道德意志品质,知行一致的道德行为。道德智慧是人们理性与善性的结合,揭示了人们对美丽人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道德智慧——道德教育的最终旨归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追求人类的进步,培养人类的智慧,发扬人性,完善人性。当前道德教育除了应有的社会功能之外,更应该关注其个体关怀功能。道德教育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这里主要是指要促进人的品德发展。然而,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教育是使人之为人的活动,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它所面对的是全面人性的激发与培养。如上所述,人的本性体现在人的道德智慧之中,因此,道德教育必须以培养人的道德智慧为最终旨归。要启迪人们的道德智慧,培养人们的生活志趣和主张,帮助人们摆脱现实的物质枷锁,追寻失去的精神世界的自由。要激发人们思想深处善的品质,以此引领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人生的终极目标,以智慧的思维与眼光透析整个世界,理解道德的真正价值定向。

二、大学生道德智慧的现状与寻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得到不断加强,教育内容不断充实,各种新的教育方式、教育途径得到不断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高校德育工作总体实效性不强,面对大学生新出现的道德精神状况,教育者显得束手无策。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高校道德教育失去了其固有的智慧品性。道德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智慧,道德教育的目标以及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都应该是充满着智慧的,失去了智慧品性必然导致高校德育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导致大学生道德智慧的缺失。

(一)大学生道德智慧缺失的现实表现

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道德智慧在他们的身上有着特殊的表征。当前大学生就如同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只有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阶段,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共同的心理特性,但在道德和精神发育方面,在认知自我和把握自我方面却水平低下。大学生的平均智商较高,而相关研究表明,伴随着高智商出现的却是大学生幸福度的降低。大学生有着较高的理想抱负,自我评价过高导致容易受挫,再加上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困境面前容忍能力较低。此外,就业、学业、人际交往等因素给大学生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他们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他们的心理却越发脆弱。在市场经济和多元价值的冲击下,学子们变得越来越迷茫,心里躁动不安,不知所措。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体现了道德智慧的失落,他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自处,找不到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失去了精神的寄托。

(二)大学生道德智慧失落的根源分析

当前大学生道德智慧失落的原因是复杂而深刻的。高校德育偏离了大学生道德智慧培养这个方向,从而走进了教育功利化的陷阱。然而,原因挖掘到此并不能止步。追根溯源,哪些因素导致高校德育走错了方向,偏离了它的本真意义?

1.唯科学主义理性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绑架。科学主义开启了现代化的时代,它使人的思想得到启蒙,人性得到了提升。科学与技术迅速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也无法避免。科学主义来带了教育观念重大发展的同时,也对教育实践产生了复杂的不良影响。具体到高校德育来讲,受建立在经典科学基础上教育理念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彰显出科技理性的色彩和人文精神的失落。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高校德育培养的是唯理性的人、大写的人,德育过程坚持的是“机器人”式教育观,采取的是千篇一律的科学教育范式。它以传统的认识论为教育过程的起点,强调学生接受式的学习。在这种德育模式下,大学生不再是教育的目的,而沦为教育的附庸和从属,人沦为工具。

唯科学主义将高校德育驱赶进了“形而下”的物质世界中,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失去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这必然导致其道德智慧的缺失。而事实上超验的精神家园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保证。每个人都会以其独有的方式去追求无限与永恒,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幸福的体验。作为高智商、高学识的大学生,他们的精神诉求更加迫切,然而其道德世界与精神世界却出现智慧品格的缺失,空虚、迷茫、焦虑、萎靡不振等成了描述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常见词。

2.唯经济主义取向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冲击。唯经济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它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在改变人们生活状态的同时,却又使人们陷入实用主义的奴役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了我国各个领域,大学生道德教育也被纳入到这一规则之中。教育的经济功能已经占据了支配的地位,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高校德育也无法避免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唯经济主义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德育目的、德育体制以及德育内容,其理论基础在于实用理性,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标准过于功利化。

通常情况下孕妇的生产方式有两种:自然分娩和剖腹产分娩,分娩过程中会产生出血现象,一般我们认为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是指自然分娩出血超过500ml,剖腹产分娩出血超过1000ml的情况。其中自然分娩的产妇分娩后的出血症状比较不易被察觉,因为顺产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产出以后,产妇会产生子宫收缩乏力的情况,这时胎盘的血窦不能及时闭合,就会有大出血的现象发生。若产妇分娩后阴道血流量达到200ml,该产妇患此病的几率将大大增加,由于在收集或实测的过程中,会造成产妇流失不必要的血流,一般状况下产妇的估测失血量仅占实际失血量的二分之一,所以很容易发生分娩后出血的状况,所以通常情况下没有引起重视。

不可否认,教育的功利化和功用化是必要的。当今时代是教育成为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化的学习社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就是要满足人的生产和生活等实用理性的需要[1]213。但是,在教育中,尤其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必须要坚持价值理性对实用理性的引导和约束。在唯经济主义浪潮中,面对物欲的诱惑和人性的贪婪,如果没有科学的价值引领,大学生会很容易失去理智。当前大学生自私冷漠、急功近利正是唯经济主义功利化的间接反映。高校德育偏离了它的本真意义,成为了一种实用主义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

3.多元化社会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当前,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多元化影响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反映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必然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重要影响[2]24。我们要承认多元化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它不仅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和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还在客观上促进了大学生德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同时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更新了学生的观念。

然而,多元化这把双刃剑对大学生德育带来的负面效应更加深刻。他弱化了主流思想的指导地位,导致价值相对主义,使道德成为“唯我”的道德和无善的道德,消解了道德的终极关怀。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陷入了价值的困惑与迷茫,甚至出现道德认知模糊、道德信仰危机和道德情感的冷漠。此外,传统的高校德育追求的是统一的思想观念,强调学生思想、行为的同一化,这显然与多元化的时代格格不入。多元化使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困境,面对这一困境我们至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

三、大学生道德智慧培育的策略

智慧是道德教育本身的内在力量,是道德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支撑。因此,道德智慧应以理性的反思人类的道德生活为起点,以理解和把握教育的本质为制高点。基于对道德智慧的理解与认识,我们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质上就是教育者运用智慧在教育过程中采取科学性的、人文性的和艺术性的教育观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智慧。

(一)科学性

道德教育要坚持科学性的教育观,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客观性。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会受到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等制约,因此,大学生道德智慧培育有一定的外在规范性,不能随心所欲的开展。

2.必然性。大学生道德智慧培育开展过程中的诸多关系都有其必然性。如,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者培养方式与大学生身心发展,大学生价值取向与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等。

3.普遍性。诚然大学生个体之间有着复杂的差异性,体现出个性化,但是大学生群体作为一种类的属性,总是存在着普遍性和共同之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要遵守的共同规则。

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需要科学的教育观。作为教育者必须要认识科学、相信科学,把握科学的本真内涵。我们要将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看待,深刻认识其科学精神、科学理性以及科学方法方面的特质[3]327。大学生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道德智慧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来处理各种矛盾,正确把握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大学生身心、思想发展规律,同时还要考虑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做到“既依律办事,又因人而异”。要重视外部环境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时俱进。

引导大学生把科学主义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和人类美德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或工具。科学本身所体现出的严谨、求实、谦虚、执着等性格,本身就是人类道德智慧的一种外在体现。因此,对科学的向往本身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高层次追求,是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追求科学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是人自身价值的体现,人们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体验着壮丽的幸福。

(二)人文性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智慧,除了坚持科学性的教育观之外,还要坚持人文性的教育观。传统意义上认为,科学性与人文性相对立,而事实上二者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这一点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有所体现。人文性的教育观可以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和价值的判断尺度,能够深刻揭示生命的本质意义,而教育的目的正在于此。

对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要改变过去“目中无人”的教育习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道德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要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生命的活力。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形成学生和谐的人格。在道德智慧培育的实践中,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就是要坚持主体教育、情感教育、幸福教育、希望教育等人文主义道德教育理念。

坚持教育的人文性,要避免主知主义的道德教育倾向,使大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得到平衡的发展。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求高校德育要以学生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人之为人,而不是把人当成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高校德育要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帮助每个学生聪明的活着,幸福的活着,像样的活着;其次,以超越的人性观为基础。人性是完满的,并且是美好的。人要不断地超越自我的实然状态而达到应然状态,这就是人自我实现和不断超越的本质。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选择和目的。要把学生培养为成熟的、具备完整人性的自我实现者,能够真实宽容地接纳客观现实,培养其积极平和的人生观和对全人类的真挚情感,使其具有个性与创造性,并具有对美的认同;最后,采取非强制性的教育方法。高校要建立一种重人性关怀和人情味的和谐校园氛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发展个性,完善人性。要针对大学生阶段特点,侧重其创造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激发,加强对大学生感受性的训练。要教育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注重培养其道德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

(三)艺术性

大学生道德智慧培育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晓之以理。道德知识认知是道德智慧形成的基础,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离不开对道德知识的积累。晓之以理就是要让学生对道德知识形成科学的认知,对真假美丑、是非善恶都要有科学的判断。在课程当中,教育者要讲清楚教学材料中所蕴含的道理,挖掘其中蕴藏的精神,组织学生主动去寻找和发现这些道理和精神。具体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探讨等多种形式。在说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学习的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要启发和触动学生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道德知识的传授要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力求生动有趣,使学生喜闻乐见,并乐于去实践。

2.动之以情。道德情感是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育必须要重视其道德情感的培养。要寓教于情境之中,通过预先设置的情境来感化和熏陶学生。第一,人格感化。作为教师,要培养高尚的师德,对学生充满真切的关怀和真挚的爱,要语重心长、态度诚恳、以诚待人,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叩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第二,环境熏陶。高校要为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如美观庄重的校园,整洁朴实的校舍,合理有序的学习生活秩序等,从而保证学生品德健康的成长。第三,艺术陶冶。通过音乐、美术、文学、影视等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性情,从而获得启示,受到教育。

3.练之以意。良好的道德意志是道德智慧的重要表现。练之以意就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道德实践,以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意志。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锻炼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实践使大学生对所学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要求的目的和意义加深理解,提高他们遵循和执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第二,通过道德实践对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力及时进行强化。这种强化可以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强化,也有可能是从他人行为后果中的间接强化。第三,可以通过形象的、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大学生们提供道德意志顽强的榜样示范形象,给学生以正确的方向和力量。第四,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激励,克服困难,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导之以行。大学生道德行为是其在行动上对自我、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这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智慧的根本落脚点。教育的本源意义是教育者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导之以行就是通过教育者各种形式的导,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行为活动去实现品德的建构、获得[4]1。导之以行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导之以行要回归学生现实生活,立足于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和具体问题的解决;第二,导之以行重在育人,突出学生自身态度的改变、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第三,导之以行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品德的自主建构;第四,导之以行的过程打破课程的限制,强调在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中、在学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中、在师生交往中随时随地地进行。

[1] 陆有铨,石中英. 现代性与教育——后现代语境中教育观的现代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范树成,等.多元化视阈中的德育改革与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 [英]W.C.丹皮尔.科学史:上册[M]. 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 范树成.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编辑:王玮

2017-06-08

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当代高校德育中的学生道德智慧培育研究”(201703040102)

姜 浩(1981—),男,石家庄学院讲师,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杨 鑫(1984—),女,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