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大圩古镇的慢时光

2017-03-07 13:31张临军
莫愁·天下男人 2017年2期
关键词:漓江码头古镇

张临军

三面环水的宁静古镇

初到山奇水秀的桂林,就听说漓江边上有一座千年古镇――大圩。大圩古镇始建于公元200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漓江沿岸第一座古镇。明清时,大圩已是南北商贾云集之地,为广西四大圩镇之首。天虽下着小雨,我却难抑探寻古镇的兴奋之情,毅然从桂林三里店转盘搭上了去大圩的班车。

随着汽车缓缓前行,古镇的轮廓也愈发清晰。只见远处的大圩,古色古香,安宁静谧。它北临漓江,南靠磨盘山,东是潮田新河,西接相思江,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地方,真是“村前漓江环绕,如玉带青罗;村后奇峰雄起,似龙腾虎跃”,是个放松自在的好去处。

狭窄的石板街巷,光滑的古桥石栏,踏进古镇,扑面而来的陈年旧香气息仿佛一下就把我揽进怀里。只见高高低低的屋檐下,长满了苔藓,经年的雨滴跌落在屋檐下的台阶上,钻出了一个又一个石洞。我不敢走进古镇的深处,扫视古镇,在参差不一的古建筑群中间,我第一次感觉自己的到来是多么多余。这是一座宁静的古镇,除了远处镇外传来的一两声狗吠,就只有我轻微的呼吸声了。

雨后,阳光通过缝隙将光线反射到古老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漫步在此,仿佛进入时光隧道。洗净铅华后的老街基本保持当年的格局和风貌。老街最宽处不超过3米,窄处仅2米,挑出来的瓦檐仿佛就要相碰。石板路旁的老房子多为青砖、青瓦的两层明清建筑,房门是一排木板,早晨把木板拿掉,家里的一切是透明的;到了晚上,再把木板装上,就与外界隔绝了。每栋房子的设计都十分合理,集商住于一身,均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靠街的一般作铺面从事商业,有楼梯可上二层。正房后有门可到后院,有石阶可到江边取水、洗衣服。虽小巧逼仄,却也有些与众不同的情调。

踏着石板路漫步在古镇老街,沿街现在还保留着的许多竹编作坊、草鞋作坊、草医诊室等古老店铺,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房前有闲着无事的老人,或是坐在街边看些发黄的老书,或是聚集在一起喝茶打牌,平静地生活着、守望着这最后的古老。街上间或有肩上站着两只鱼鹰的渔夫穿着草鞋,从你身边走过,去江边捕鱼;还有相邻的妇女在悠闲地拉着家常,脚边是酣睡的鸡鸭猫狗,时间仿佛在这里放慢行进的脚步,生活显得非常平静,然而却很温馨。

旧时光染出慢生活

从漓江登岸,走过青藤蔓延的城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古镇码头了。当地人告诉我,自秦始皇开凿灵渠,连通漓江、湘江后,古镇随着漓江水运兴旺而逐渐发展繁荣起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在北宋时就成为商业繁荣的集镇和水运枢纽。

依靠水运兴盛起来的大圩古镇,自清代至民国初年共建有13个码头。码头一般长十米,宽三四米,青石砌成,伸入江中,功能各不相同。鼓楼码头多装卸白果、桐油、日用百货等大宗商品;大码头水面宽平,为竹筏停泊、起运处;塘坊码头为古代水驿塘坊,供官船停泊登岸用……

一个个码头分别与镇区垂直而伸入江中,码头多用料石镶砌,皆伸入江底,浮出水面的长方形平台,显得小巧玲珑,古朴秀美。码头顺江排列,而两者之间却并不等距,具有一种错落美感,码头靠岸的一端,多连有一段平地,均有巷道相通,依坡砌级,石板铺路,高墙夹拥,天光一线,或古榕浓荫,或龙亭飞角,或丹桂飘香,或凤竹摇曳,给码头平添了一种纵深感和活力。

十三码头见证了古镇水运的兴衰。在古镇鼎盛时期,赶圩人数高达万余人,沿江码头上泊船多达两三百艘,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顺流下广州”之说。旧时的繁华已成过往云烟,现在古镇江边只能看到两三个码头停泊着几艘渡轮。然而古韵犹存,江上晨渡的招呼声,午时往来的游船和机器声,傍晚巷尾此起彼伏的吆喝,使古街在现代与历史中交错,让人恍然如梦。

即便不再光鲜,但是一点一滴,生活最质朴的气息和历史最动人的韵味赋予了古镇充盈的内容,不禁让人萌发一种逃离都市喧嚣,到古镇体味平静生活的淡淡感动。这或许正是今天的大圩虽繁华褪尽,却仍令人留恋与向往的魅力所在。

青龙卧江影如月

相传,明代著名文学家、翰林学士解缙曾从漓江弃船登岸至大圩,徜徉其中,诗兴大发,触景生情作诗《大圩》:大圩江上芦田寺,百尺深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昏后,壮人荷叶裹盐归。

古镇的千年往事,早已如梦似幻。追寻着解缙诗句的遗韵,一步步走上万寿桥。石阶上斑斑驳驳,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记忆里,这座如今仍雄跨镇南的虹式单拱石桥,还曾为电影《刘三姐》的取景之地。影片中,刘三姐与阿牛哥乘坐小船横穿漓江,定情在这座桥下,那首“山顶有花山脚香,桥下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的曲子,就是在这里唱出的。

万寿桥始建于明代,是一座石块砌起的虹式单券石拱桥。桥四角有四柱,柱头有造型美观别致的石狮。桥砖也早已失去往日的光亮平整,但见青绿的小草从砖缝钻出,给石拱桥的沧桑平添了几缕生机。

桥下是马河,与漓江相接。马河东接古镇泗瀛街,西连青板街,远望似青龙卧江,近看桥影如月,与两岸古朴的民居相依,颇具小桥流水的典雅妩媚。而万寿桥古老的石拱倒映在清幽的马河上,形成一个美丽的圆环,让人仿若进入“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水中天”的梦境。

可以说,桥是大圩的玉骨,水是大圩的肌肤,桥和水的碰撞,勾画出大圩古镇的风情,成为它的一大特色。

据说,每到端午节,古镇坊间举办的龙舟赛仍是其不可或缺的传统节目,桂剧、彩调、龙船歌和送船歌都是当地人喜爱的传统曲目。佳节上的美食也分外诱人,鲜美滑嫩的漓江清水鱼、醉也不上头的大圩米酒,还有那徐霞客赞誉有加的熊村蛋面,都让人口舌生津。

万寿桥無疑是极好的观景台。站在桥上,看漓江渔舟穿梭,听小镇古曲轻扬,远望对岸,磨盘山上白云悠悠飘荡……一幅闲适安逸的生活画卷就此在眼前无限延展。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猜你喜欢
漓江码头古镇
大块头和小不点
漓江真美
漓江之美
同里古镇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
前往码头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在码头上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