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背景的高职成人教育改革

2017-03-07 22:55冯国文马启鹏
职教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改革

冯国文+马启鹏

摘 要:中小民营企业在提供就业,增加税收,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下的全球经济大调整,使中小民营企业为了“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等转型之需承载着沉重的人才短缺压力。而企业接班人危机、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和高技能生产员工不足等问题的解决,对高职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模和质量规格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职成人教育必须破解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制约、内部体制障碍、办学定位困惑、教学质量下滑等困境,创新管理,充分打好市场主导、科学定位、校地共育、强化实践组合拳,切实改变高职成人教育服务的供给侧。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高职成人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冯国文(1967-),男,浙江杭州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马启鹏(1962-),男,浙江余姚人,宁波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软科学研究课题“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高职成人教育改革研究”(编号:KX13C~53),主持人:冯国文。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3-0058-08

一、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人才“瓶颈”

民营企业是民间投资、民间所有、民间经营的经济实体,其在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增加税收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全国而言,早在2011年6月底,民营经济就超过了全国GDP总量的50%,税收总量的50%,并提供了全国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而那些民营经济较发达的省区占比更高,如浙江省,据2014年底的相关统计,“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生产总值、80%以上的外贸出口以及90%以上的就业岗位。”[1]

然而,民营企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初始发展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本世纪初的提高发展阶段后,当下却步入了停滞甚至下滑的换档转型期。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致使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动能不足,相当时期内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制约及自身累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问题势必得不到根本性解决。资源要素约束的加大和各类成本的快速上升,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遇到了用地难、用电难、用工难、融资难等“四难”问题,从而使得那些靠“拼资源、拼环境、拼价格”的企业面临生存的考验。实践证明,解决“四难”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四换”,即:

一是通过“腾笼换鸟”,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因为,从产业结构和层次看,当前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从事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属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

二是通过“机器换人”,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技术的创新。中小民营企业只有更加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才能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因此,“机器换人”不仅仅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其实质是“换人”,即要么是对那些不适应新机器生产线的老员工换成掌握新技术的新工人,要么对原有员工的老经验换成能适应新产业的新技术。

三是通过“空间换地”,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和创新发展。实现从“以总产论英雄”向“以亩产论英雄”的转变,必须推进民营企业集约发展和绿色发展,鼓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发展“优、新、高、特”产业,这是破解资源要素和环境制约、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民营经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四是通过“电商换市”,让传统制造业找到新市场,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从传统市场的现金易物到网络交易的电子商务转换,使之线上线下、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结合中“买全球、卖全球”,以提升中小民营企业的市场控制力,这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又一个必由之路。

如果说“四换”是推进当前中小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不二之策,那么,制约这一良策实施的“推进器”则是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因为,产业转型升级固然需要领军型创新人才的引領,但更加需要来自一线的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遗憾的是,目前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才储备普遍薄弱,人力资源的“瓶颈”令人忧虑。

首先,企业家队伍面临代际交接。首代创业者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老化严重,二代接班者或因兴趣爱好不在父辈事业中不想接班,或想接班但由于学历、专业等原因接不了,由此出现了“接班人危机”和企业家的短缺。因此,社会面临着艰巨的加快培养新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压力。

其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严重不足。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始终旺盛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的统计显示,从2001-2012年,全国10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由13.56万人增加至83.27万人,总规模增长了5倍多,平均增幅42.85%[2]。相反,从人才供给的情况看,据2012年第四季度全国不同区域的上海、重庆、石家庄、福州、郑州、武汉、成都等城市的求职人数,岗位空缺相当严重,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达1.07、1.10、1.04、1.27、1.39、1.28、1.01[3]。何况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及配置专门的产品研发型技术人才。据调查,浙江小型工业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比率仅为6.0%[4]。这就严重地制约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三,生产服务一线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缺乏。据2013年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4个城市第四季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达到1.79、1.89[5]。也以浙江为例,据2008年对乐清市、绍兴县、青田县等6县市的抽样的调查,民营经济的从业队伍呈现“三少”特征:一是在全体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少,研究生、本科、专科学历分别只占0.2%、2.3%、5.1%,多数一线工人处于中等及以下学历层次;二是在专业技术岗位中,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人才少,中高级职称约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2.3%,初级或无职称人员却占到77.8%;三是在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分别只占0.19%、0.79%、2.72%,三类人员共占全部工勤人员的3.7%[6]。

人才瓶颈的直接后果是民营企业转型延缓,升级乏力。因此,负有人才培养责任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必须积极应对,以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精准施策,有所作为。

二、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成人教育提出新要求

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必须依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供给。因此,能否培养和培训数以亿计掌握先进技术和现代机器生产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既是制约我国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企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成人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高职成人教育,顾名思义,是由成人教育与高职教育复合构成的教育体系。它不仅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补充,是成人教育“职教化”与高职教育“社会化”的复合。高职成人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专为成人或各类在职学员提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提升的一种教育服务,因此具有明显的高等性、职业性和成人性;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又始终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依托地方,服务区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区域内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职成人教育的社会责任,自然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命运共同体。那么,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具体提出了那些新要求呢?

首先,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引发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了就业结构的改变,高职成人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模数量必须切合这一脉动。

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会推动就业结构相应的变化,受国家政策的导向和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验证,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最终会形成“三二一”的发展格局,相应地,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也必将随之发生正相关的趋势演变。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6-2013年全国就业情况相关数据,正好证明了这一趋势,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在不断递减,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却连续增长(见表1)[7]:

统计数字表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于2011年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跃居第一,此后逐年增加,已成为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另外,在同一产业内部,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战略调整,也牵引着就业人口的流动。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因此“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是:第一产业主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第二产业发展方向是高端制造业,实现工业信息化;第三产业调整的主要方向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见表2)[8]。而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将会走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前沿,向业态新型化、生产智能化、产品品质化、管理现代化、创新常态化方向发展。综合产业间调整和产业内流动的双重叠加影响,今后高职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必然是面向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其次,中小民营企业产业层次的升级,提升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层次,高职成人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质量应当符合这一要求。

产业升级的过程,实质就是技术生产替代传统劳动的过程,是对高层次技术人才需求大幅增加的过程。这必然出现企业一线生产劳动者为掌握新技术而迫使自己积极参与劳动技能培训,以提高自身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的状况。因此,高职成人教育必须着眼于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等岗位空缺严重的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与本科高校的成人教育、中等教育的职业培训错位培养,减缓既有的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据2011年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17座城市的就业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数据,从需求看,对文化程度要求硕士以上、本科、大专、中职的比例分别为0.3%、7.7%、17%、59.3%;从供给看,相应学历的比例分别为0.4%、11.5%、22.3%和58%[9]。二者比较,专科、本科及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岗位空缺数量要小于供给的数量,这从表象上看,我国人才市场似乎已呈现出了高层次人才供過于求的局面。但其实不然,由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错位,重学术轻技术的培养模式导致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应用能力的低下,致使“就业难”与“用工难”的并存。

其三,中小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不仅提高了其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也增加其对人才的需求总量,高职成人教育的体量必须与区域民营经济对人才市场的各类需求变化相对接。

高职成人教育的区域性特征强调了高职成人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是为区域产业发展“量身定制”的地方性人才。而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对技能技术人才需求的数量规模和质量规格也就不同,因此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规格不能一致。这就要求高职成人教育要及时与中小民营企业沟通,优化专业结构、层次和类型,创新培养模式,努力使自己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企业需求相一致,人才培养重点与地方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以主动适应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其四,中小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在保持员工队伍相对稳定的同时,注重员工的潜质,高职成人教育由此必须侧重培养企业最看重的职工核心素养。

那么,中小民营企业最看重职工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呢?笔者于2016年7月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萧山区、宁波市余姚市、慈溪市56家中小民营制造企业(其中16家企业员工人数为100人以下、19家企业员工人数为100-200人、15家为200-500人、4家员工人数为500-1000人、2家员工人数为1000-2000人)的人事部门进行了问卷和访谈,分析出中小民营企业最看重职工的十大核心素养(见表3):

如果以“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作为企业对职工素养“看重”的标杆,那么,调查结果显示,中小民营企业最看重的职工素养依次为:效率与责任(99.6%)、沟通与团队意识(97.7%)、岗位专业知识(97.4%)、问题解决(97.2%)、学习能力(96.9%)、创造力与创新(95.7%)、灵活性与适应性(93.8%)、思想道德修养(92.8%)、计算机能力(64.9%)、外语水平(54.5%)。说明企业在用人中不仅要求专业智能,更讲求奉献精神道德品质;不仅要求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追求潜在的学习能力;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公共知识适度够用,专业技能却能灵活适应。

总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这意味着现阶段我国高职成人教育的发展,既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改革挑战。

三、高职成人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实困境

检视当下的高职成人教育,不难发现其因面临种种困境而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对人才规格和数量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为:

(一)办学外部环境的制约

首先,学历教育的办学思维导致了高职成人教育的招生长期处于本科大学的客观打压之下。长期以来人们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获得学历文凭,成人高等教育也因此成了实质上的“学历补偿教育”。而文凭的社会认可度普通本科学校的成教文凭远比高职学院的文凭亮丽。因此,高职学院在成人学历教育的生源争夺中长期处于劣势,以致多数学校招生不足,有的甚至招不到一个学生,影响了办学规模。

其次,违规办学的行为挖下了不可持续发展的陷阱。为改变生源颓势,有的学院打起了政策擦边球,对外与中职学校搞起了所谓的“3+2”、“五年一贯制”等成教中高职合作模式,在中职课程教学中嫁接了所谓的“大专课程”,实行“先上车后买票”;对内讲求“肥水不流外人田”,给在校就读的全日制大专学生提前进行“专升本”课程对接,有的学生连大专是什么都还没搞清楚的情况下已经“被本科”了。这样的招生行为自然要遭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限制,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规定:不能举办委托全日制或各类成人本科(含专升本)教育,未组织在校高职生参加各类成人专升本学历教育。因此,当政策大棒落下之时,也就是办学困境出現之际。

(二)内部管理体制的障碍

近年来,由于成人教育的发展确实能给学院带来“收入”,因此,高职院校基本设置了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学院(中心)。该机构的功能多数学校把它视为创收的窗口,主要通过开展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及各类职业资格鉴定、职业培训等获取收益。可见,该机构是一个集办学、管理、财务于一体的“实体”,兼有教学管理、办学、创收三大功能。这种“管、办、收”合一的管理体制,产生了许多弊端:

一是“多劳多得”的思维惯性致使该机构人员的收入会普遍高于其他专业分院和机关员工,“分配不公”的矛盾招致相关部门对成教办学在政策上的卡关;

二是该机构的行政级别与其他专业院系是平行的,相对独立的双方主体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有的也只是“双赢”的合作关系,当合作不能“双赢”时,专业院系的师资力量和实验实施对成教办学来讲已经虚化,造成了教学资源的短缺;

三是“创收”思维在教学质量与经济效益矛盾时,自然会牺牲前者,规范要求与教学过程的“空心化”成了不二的选择,学校对成教办学的投入趋少,对办学中的糟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形成监控缺失。凡此种种,必然造成成人教育的质量下滑,社会对高职成人教育的认可度也随之更低。

(三)发展定位模糊的困惑

办学定位的科学性是高职成人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办学定位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功能定位偏差。如前所述,成人教育既有经济功能,又有社会服务功能,关键是我们侧重什么,关心什么。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要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

二是层次定位跨界。从事成人教育的学校和机构众多,光高校就有重点大学、普通本科大学与高职高专之分。按理,不同层次的学校应举办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优势的学校开展不同专业的教学,扬长避短。可现实恰恰不是如此,大家都热衷于学历教育、学科教学。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它与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三是类型定位模糊。在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就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了分类:1.对已经走上各种岗位,以及需要转换工作岗位或重新就业的工人、农民、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2.对已经走上岗位而没有受完初等、中等教育的劳动者,进行基础教育;3.对已经在职而又达不到岗位要求的中等或高等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的人员进行相应的文化和专业教育;4.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行继续教育;5.为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成人开展丰富多采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教育。面对“岗位培训、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继续教育、生活教育”,当下的高职成人教育似乎什么都想有所作为,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四)教学质量下滑的忧虑

影响高职成人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是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低匹配。大部分高职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重文轻理”,热衷于开设“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会计”等对教学实训设施要求低、师资又容易解决的专业;很少区分产业分布的区域,“千校一面”,导致有些专业扎堆,有些专业空缺,开设的专业不欢迎,欢迎的专业没开设。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就不符合本地经济建设的要求。

二是课程设置与学习实际需求不对接。大部分高职成人学历教育的培养计划“重理轻实”,虽然设有“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模块,但总体上看还是“厚基础、宽口径”的那套,理论课程占据了极大部分,实践课程受实验设施的限制而过度节制。其实,对参加高职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最需要学习的往往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是工作技能、岗位技术、创新素养。因此,这种学用脱节的教学计划很难培养出既有特色又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合格人才。

三是课堂教学书本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训练不相称。大部分课程的任课老师不具有“双师”资格,课程教学存在严重的“重知轻技”。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通班招生的扩大,普通教学任务日益趋重,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时,一般为先普通教育,后成人教育,专业教师也是把成人教学当成副业,存在着重普通教育,轻成人教育的认识误区。因此,短缺的“双师型”教师就很少活跃在成人教育的讲台上了,即使有也因为部分教师的“副业”思维而缺乏对实习实践指导的投入,“满堂灌”的知识传授影响了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基于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高职成人教育改革策略

构建适应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职成人教育,必须以破解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人才瓶颈为旨归,以国家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导向,以企事业看重的职工素养为指针,努力摒除制约成人教育规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内外障碍,打好市场主导、科学定位、校地共育、强化实践组合拳。

(一)市场主导: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设置专业

无论是成人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培训,高职成人教育在设置什么专业、各个专业计划招多少学生,都不能继续“拍脑子”决策了,而是必须经过必要的调研,要组成一支专门的市场研发团队,随时进行专业开设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并且着重做好以下二点:

一是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前置工程,理论上讲,专业设置要解决的是为了明天的人才供给而不是应对今天的人才短缺。因此,尤其是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至少要前瞻3-5年,否则就缺乏生命力。专业前瞻的依据当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方向。根據表1和表2的信息,今后高职成人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向第一产业的农业现代化、第二产业的新型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倾斜。

二是专业设置的地方性。地方性高等教育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它只能在对区域经济建设的贡献中谋地位,只有接“地气”了才能聚“人气”。由于不同区域的产业重点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区位也同样存在产业发展的块状结构或带状分布,因此人才需求的重点行业也各不相同。如浙江省“十三五”时期的主导产业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其技能型人才需求也主要集中在信息经济、节能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部门;而福建省的“十三五”规划则显示其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和机械装备,建成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的沿海集成电路产业带,湄洲湾、江阴为中心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区,龙岩三明闽西北机械装备产业基地等,因此,各地高职成人教育应培养与电子信息配套的集成电路制造及封装、集成电路测试与设计、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及彩色滤光片、微波通信、工业机器人镜头及应用系统、精细化工、机械装备等产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应用型人才(见表4)[10]。

(二)科学定位:根据所需人才的层次、类型和学校优长确定办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办好一种教育的前提,但只有在充分了解区域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层次、类型、数量和掌握自己的优长之后,才能作出合乎科学的策略。一般地,高职成人教育在决策办学定位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在办学层次上,要与重点大学、本科院校及中等职业教育的成人教育错位。不同层次的学校均有特定的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教育是一种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教育。因此,无论是普通高职教育还是高职成人教育,不论成人学历教育还是职业培训,都要明确这一应尽之责。我们既不能好高骛远,盲目地追求“高大上”,与重点大学拼高端培训,更不允许高职专科学校违规地与本科教育争夺生源,充当本科教育的办学主体,也不要与中等职校抢市场,做好自己该做的、做自己会做的教育。

二是在培养模式上,要与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分界。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成人教育的对象不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也就相异。普通高职教育的招生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高中同等学历者(中职/中专毕业生)及往届高中毕业生(中职/中专毕业生),他们普遍地年龄偏小,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学习时间充裕,但自卑心理、自我意识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知识缺乏系统,又无实践工作经验;相反,高职成人教育的招生对象主要是社会考生,包括高中同等学力者、各级高校毕业的学生、大龄人员、社会青年、企业在职人员等,他们普遍心智成熟,知识丰富,学习目的性和自制能力强,但新技术新技能缺乏,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时间碎片化。因此,一些高职成人教育搞“普教化”“学科化”的模式,注定不受学员的欢迎。

三是在教育类型上,非学历培训应与学历教育协调、优先发展。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人才短缺主要是掌握应用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并不一定要通过系统的三年学制培养来供应,而是可以通过对现有在职员工进行“短平快”式的针对性培训求得满足。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培养成本、缩短培养时间、增加人才供给,还能够随时捕捉需求信息,调整培训方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也更加符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提出的高职教育要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的政策要求。因此,高职成人教育不能偏好学历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要并举并重,并逐渐实现向培训转型。

四是在教育功能上,要把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成人教育获取一定的办学收益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教育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无可厚非,但这不意味着经济效益是办学的“至上”目的。教育,具有先天的公益元素,如果我们的教育过分追求“赢利”,那么肯定会出现对学员无助,对学校无利,对社会无益的“三输”局面,这是所有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必须秉持社会效益优先,教育质量至上的理念,通过向社会提供急需、实用、规范、优质的教育服务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校地共育:根据中小民营企业看重的职工核心素养推送课程

专业知识曾经是企业选人的首要素质条件,但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已经生变,企业看重员工的不仅仅只是职业技术,更看重职工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见表3)。这是因为,企业的成功不外乎内聚力和外张力的相互作用,内聚力有赖于团队精神,外张力得益于不断创新;而创新必须团队合作,无论是技术创新、项目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无不依靠齐心协力、优势互补、荣辱与共的合作团队。同样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团队合作,高校、企业、政府一个也不能少,三方都是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为落实“校地合作”,必须做到三个“强化”:

一要强化人才培养中的“素养导向”。高职院校要把企业看重的“十大核心素养”贯穿于具体的课程、计划、管理和培训方法等各项要求之中,改革传统课程比例和计划,围绕核心素养探索创新课程体系,坚持指标引领,按图索骥,因人施策。

二要强化人才培养中的“企业主体”。企业不是人才培养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企业不仅要向学校转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还有义务协同学校怎样培养人才。因为,中小企业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举办自己的企业大学或培训中心,但这并等于在人才培养中可以无所作为,应当积极地配合学校在职工培训中出资金、出基地、出师资、出评价,与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订单式、顶岗式、工学交替式等合作培养模式。

三要强化人才培养中的“政府责任”。地方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推进学习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建设,搭平台,推项目,当好企业与学院的红娘,做好人才培养的后盾。学院要加强与各级政府的合作,向政府决策提供有效可行的建议,并积极参与政府推出的各类培训招标项目,真正做到“校地合作”。

(四)强化实践:根据技能训练的规律开展实践教学

实战发现问题,理论点化智慧。技能教学不是不要基本理论,而是为了指导实践。因此,在理论知识够用的情况下不要再作过多的“知识化”“模拟化”,而是应该“实战化”“技术化”。可是,当前很多高职成人教育因种种原因仍喜欢搞“学术”而不愿意授“技术”,课程结构中实践性教学不足50%,并且还没有搞清楚竟是理论课程服务实践课程呢,还是实践性教学为了配合理论教学的因果关系。其实,实践教学是为了掌握技术,训练技能,而不是去验证理论。因此,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依规训练,不能偷工减料,应该做到:与全日制教育共享实验实训设施、基地,获得“仿真技术”,强化现场教学;优化实习教学,通过“教学做结合”、“工学交替”、“干中学”、“顶岗实习”等模式,注重技能的积累;校企合作,产学对接,在真实职场中掌握技术;与行业通用的岗位技术标准接轨,强化“资格证书”考试,熟练技术;提高师资水平,扩大任課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在动态教学中规范技术;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实行多种主体考核,综合评定创新技术;合理利用网络课件资源,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训练,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处理好系统化训练与碎片化学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省委党校2014年秋季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三组,着力推进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浙江经济,2014(22):30-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EB/OL].(2012-12-05).http://www.mohrss.gov.cn/gb/zwxx/ghytj.htm.

[3]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2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2013-01-15).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sjfx/201301/t20130115_66151.htm.

[4]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对策研究[EB/OL].(2013-02-15). http://www.zjdpc.gov.cn/art/2013/2/25/art_233_505

033.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陈金德.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人力资源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8(11):44.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4.

[8]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2011-03-16).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1-03/16/con

tent_22156007_4.htm.

[9]2011年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2012-01-08).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sjfx/201203/t20120

306_66147.htm.

[10]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EB/OL].(2016-02-01). http://zjnew

s.zjol.com.cn/system/2016/02/01/021009972.shtml;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EB/OL].(2016-03-04).http://news.ijjn

ews.com/system/2016/03/04/010943377_03.shtml;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EB/OL].(2016-05-12). http://news.hf365.com/system/2016/05/12/014964596_04.shtml;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EB/OL].(2016-03-18).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16/3/18/10

373221.shtml.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改革
中小型民营企业核心员工流失分析及应对策略
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对人才流失问题分析研究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