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研究

2017-03-08 06:11张秀丽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0期
关键词:常态化志愿服务大学生

张秀丽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建设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对策,以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大学生在有组织的条件,以志愿服务精神为依托,在无报酬的情况下,运用知识、技能等自发、主动的为社会服务,为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而参与的社会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大学生志愿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让大学生提前接触到了社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难以维持。因此,研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面临的问题,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建设,是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1.组织者自身能力不足

目前各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一般都是由校团委发起,各二级学院基层团委负责组织、具体策划和实施,主要组织角色是教师,他们的身份一般都是各二级学院分团委正、副书记,专业课老师很少参与。他们一般都是从专职辅导员提拔上来的,组织策划能力基本比较强,但是他们中很多人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几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志愿服务培训,有的也从未参加过任何志愿服务活动,因此自身对于志愿者招募、培训以及管理等各方面明显经验不足,从而不能很好的指导志愿服务开展。

2.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单一,且和专业联系较少。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方面:关爱留守儿童、看望孤寡老人、环保、支教、义务献血等阶段性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领域,内容单一且大多数流于形式,而且很多志愿服务活动与大学生专业不对口,不能有效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特长,因此导致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志愿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3.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不健全

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是志愿者基本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而类型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其培训要求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志愿者往往是通过网络、海报、学生会、社团的宣传等途径发布招募公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报名,留下联系方式,走过场的面试过程,就被录用了,没有专业的培训,大多数高校也没有开设相关的志愿服务方面的课程,导致招募到的志愿者缺乏志愿服务精神,没有端正态度,对志愿服务活动认识不够,遇事就临阵脱逃,志愿团队稳定性,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效率和质量不尽如人意。

4.对志愿服务组织者缺乏有效的激励

激励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目前很多学者都是研究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的建立,而对于志愿服务组织者缺乏相应激励机制的研究。志愿服务组织者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负责人和指导者,他们期待自己的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故应适当的给予他们相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否则将在长期志愿服务工作中丧失工作热情,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将受到影响。

二、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对策

1.完善志愿服务培训机制

志愿活动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志愿活动组织者和大学生志愿者,他们都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都应该接受相应的教育培训。首先,志愿活动能否能做到有序开展,是否流于形式,与志愿服务组织者有很大关系,而造就高素质的组织者则要靠扎实系统的培训工作,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工作中的学习、个人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及培训交流活动,从而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创新志愿服务队伍管理观念和方式方法,提升他们的指导和管理能力,督促他们有效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他们的合作意识、奉献意识,鼓励他们的正确引导行为。 其次,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鲜活力量,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起着带头作用,应该接受全方位的、系统的培训与指导,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一定的培训,内容应囊括从思想上到专业技能上,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可以尝试将志愿服务课程化,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开设与此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把志愿服务精神普及到所有在校大学生,为志愿服务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应请专业教师进行讲授,以便正确指导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2.创新服务形式,拓展和志愿者专业相匹配的活动领域

每年春季的学雷锋活动月,各高校都会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儿童福利院进行志愿服务,出现志愿活动重复,志愿者扎堆的现象!也存在一部分志愿服务活动纯粹为了完成任务而组织的,只简单的走走过场,拍几张照片,没有真正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的开展没有实际意义。目前大多数志愿服务未能与专业相结合,不利于志愿者个人的成长。很多活动仅仅停留在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陪小孩做游戏等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的层面上,体力劳动比较多,无法发挥、锻炼专业技能和帮助大学生志愿者专业成长,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一次献爱心活动,所以这种类型的活动无法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应注意培育和专业有关的品牌项目,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打造更加宽广的平台。

3.完善奖励制度,保持组织者工作热情

各高校对于志愿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新闻宣传和活动后期的总结比较重视,而对于活动组织者的奖励往往忽视。这樣难免会使组织者误认为,无论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个样,既没有物质奖励,也没有精神奖励,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者工作的积极性就自然而然的下降了。志愿服务虽然属于自愿、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行为,但是为保障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活动能更好的推广和实施,使组织者保持高度的热情,完善奖励制度是最好的措施。较为科学有效的奖励方式应该是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对优秀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应该授予他相应的荣誉证书,最好规定该证书在职称评定时有用,相信这种奖励更能激发志愿服务组织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静,李梓源、冯博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价值和实践途径[J].学生管理,2016(1):236-237.

[2]蒋莹,陈虹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问题的研究[J].管理咨询,2015(12):29-30.

猜你喜欢
常态化志愿服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