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实施新版《造林技术规程》的思考

2017-03-08 12:02王恩苓
林业资源管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旱区规程树种

王恩苓

(国家林业局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北京100714)

贯彻实施新版《造林技术规程》的思考

王恩苓

(国家林业局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北京100714)

对201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造林技术规程》进行了研究,提出要从加强学习培训、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林木种苗基础、营造混交林、处理好旱区造林与形成森林资源的关系、湿润地区搞好有林地补植、加大珍贵树种培育力度、城乡绿化四旁植树要多种防雾霾抗污染能力强的保健树、造林过程中注重充分利用自然力并保护和利用好有培育前途的幼苗幼树与林地生境等方面贯彻落实新版《造林技术规程》。

造林;规程;实施

2016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6年第8号公告,批准发布新修订的《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代替GB/T15776-2006)(以下简称《新规程》),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进一步规范、指导全国造林工作,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提高科技兴林水平,提升造林质量和成效,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新规程》对旧的规程修订调整力度较大,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和科技含量,引入了造林新理念,注入了造林新技术,调整了造林密度和造林分区,引导营造混交林,注重造林地生境保护,突出了旱区等特定区域的造林成效考核评价等,针对性、科学性、先进性、操作性强。要使《新规程》得到有效贯彻实施,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新规程》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要义

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从中国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到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新规程》是最基础的林业标准之一,适用范围广,指导性强,是科学推进造林工作的技术统领,是其它造林标准制修订的基础,是造林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检查监督、成效评价、科学管理以及预算定额、核算成本、完善政策等的科学依据。科学推进造林绿化,提升造林质量和成效,应认真贯彻实施《新规程》。要充分认识《新规程》发布实施的重要意义,领会掌握《新规程》的基本内涵,核心要义,特别是要掌握修订后的变化内容。通过层层举办培训班,加大培训力度;编撰、出版《新规程》解读,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使各级各类相关人员知晓、掌握并应用于造林管理和生产实践,为科学推进造林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 依据《新规程》调整完善顶层设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特别是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应依据《新规程》对现行相关规定进行调整、完善,搞好顶层设计,才能使《新规程》得到贯彻实施。具体来说,要依据《新规程》,做好以下工作:

1)对相关的林业重点工程管理和技术规定进行调整完善。以《新规程》为基础搞好衔接,特别是涉及旱区、高寒区、岩溶石漠化以及干热(干旱)河谷等区域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管理单位,应认真梳理现行工程管理和技术规定,对照《新规程》,该调整的调整,该完善的完善,做到与《新规程》相互衔接基础上的彰显特性,避免出现工程管理各自为政、地方不知如何执行的不协调情况。

2)国家林业局相关司局应依据《新规程》尽快修改完善与营造林相关的检查验收技术和管理规定,力争做到从2017年开始与《新规程》同步实施。

3)调整或废止一些管理规定。比如“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的规定”(林资发〔2004〕14号)。凡是《新规程》中规定的半干旱、干旱、极干旱、高寒及岩溶石漠化、干热(干旱)河谷等区域都应允许营造灌木林,改变过去降水、蒸发等自然条件几乎没有差异,但有的区域纳入有的没有纳入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的状况。比如辽宁西部旱区朝阳、阜新两地一些县(市、区)同属半干旱区,但按林资发〔2004〕14号规定,国家特灌林地仅包含朝阳所属的县市区,阜新市却没有纳入特灌林地范围,灌木不允许作为造林树种,只能营造乔木林,不仅造林难度大,成本高,也不利于合理配置造林树种科学推进造林绿化。《新规程》实施后,辽宁阜新市一些县(市、区)作为半干旱区,就应允许营造灌木林,按半干旱区指标与标准考核评价造林成效,灌木也应允许计入森林资源。

4)各省、区、市应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本省的技术细则或具体规定。

5)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做好对《新规程》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的检查评估工作,以便及时修订完善。

3 强化林木良种造林夯实林木健康生长的物质基础

1)按照“两优先两不宜”的原则,使用林木良种和适宜的苗木规格造林。造林用种除遵循“两证一签”的总要求外,还应做到优先采用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生产的优良种质材料,优先采用优良种质材料培育的优质壮苗,不宜使用来源不清、长距离调运、未经检疫、未经引种实验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0.067hm2以上的成片造林不宜使用胸径5cm以上的树木。《新规程》对城乡绿化中使用来自苗圃培育的大苗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和限制,但在城乡绿化工作中须严格执行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树木移植管理的通知》精神和相关要求。

2)种子调拨要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提倡使用同一种子区的种子,跨种子区或大跨度调拨种子应先进行种源实验。由北向南调拨种子不宜跨纬度3度,由南向北调拨不宜超过纬度2°;东西向调拨经度不宜超过16°。

3)注意解决容器苗窝根问题。宜采用可降解容器,栽植时应对生长出容器外的根系进行修剪。不易降解的容器,栽植时应进行脱袋处理。

4)注意苗木幼化,解决无性繁殖材料老化、携带病毒等问题。插条宜从优良母树根基萌发的幼化枝条上选取,根部容易萌生不定芽的树种,可从发育健壮的母树根部挖取。可进行插干造林的树种,宜选用1~3a生枝干。

4 控制营造纯林提倡营造混交林

混交林可形成层次多或冠层厚的林分结构,在充分利用空间和营养面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优于纯林。执行《新规程》过程中,1)要注意遵循造林树种配置“防护林应严格控制营造纯林,优化空间配置,相邻地块宜采用有互助作用、无相互感染病虫害的不同树种”的原则规定;2)要注意纯林、混交林概念的变化,纯林、混交林界定时,主要树种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比例由80%降到65%,65%(不含)以上为纯林,65%以下为混交林,相当于对纯林界定标准放宽了,对营造纯林要求更严了,对混交林的界定标准提高了,并将混交树种个数作为考核混交造林小班是否合格的一项重要指标;3)要注意纯林、混交林营造的适用条件和配置要求。纯林营造适用于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或生态学特性适于单一树种栽培或以景观营造、科学研究等为目的,需要单一树种栽培的,同时树种配置应做到“两不宜一缓冲”:同一树种或同一造林模式集中连片面积不宜超过100hm2,同一树种或同一造林模式在同一年度集中连片面积不宜超过20 hm2,两片同一树种或品系造林地块间应有其他树种、天然植被或非林地形成缓冲,林地形成的缓冲区间不少于50m。混交林营造适用于5种情形:①以防护为目的;②以培育大径材为目的、需要长周期培育的;③生物学特性宜混交、伴生的;④单一树种栽培易引发病虫害、火灾等灾害的;⑤造林地上有培育前途的天然幼苗、幼树较多的,应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培育目标和种间关系等选择不同混交树种和混交方式,不同区域、不同面积的混交造林小班,树种个数要求分别达到2种、3种和5种以上。

5 旱区要以水定林处理好造林绿化与形成森林资源的关系

水是制约旱区造林绿化的关键因素。以水定林,适地适树,是旱区造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在造林树种选择、苗木规格、密度设计上,有的地方尚未能完全做到发展“雨养林业”;另一方面,不顾降水条件,一味追求造林必须形成森林资源,不管什么降雨水平,灌木盖度至少达到30%才算造林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不具备水分条件的地区不科学地推进造林绿化。宁夏中部降雨量200多mm的地方,以“两行一带”方式种植柠条,带间距达到6m,是相对理想的密度选择,但达不到灌木盖度30%的最低成林标准。为追求盖度达到30%以上,必须设计带间距4m以内。如果带间距3m,带间不仅草本植物不能生长,柠条也需要年年补植才能达到设计的造林密度,也就是说这样的造林密度超过了天然降水对植物生长的补给能力。这种劳民伤财的不科学做法主要源于造林绿化与形成森林资源的关系未能妥善处理。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依据《新规程》,具备水分条件的湿润地区,到规定的年限,必须达到郁闭度0.2或盖度30%的成林标准;不具备水分条件的旱区等地,就要因地制宜,以水定林,只要达到有效造林标准即可,不必追求造林3~5年后,必须达到盖度30%或郁闭度0.2。有效造林标准,是按照量水而行、以水定林、以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针对旱区等区域,在自然状态下林木存活数量并能正常稳定生长提出的。有效造林标准可理解为低覆盖度或低初植密度造林。实施低初植密度造林后,要搞好封禁管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林与自然生长的林草植被相融合,将使人工林向天然化发展,发挥稳定的生态功能。有效造林标准引入后,不改变过去规定郁闭度0.2或灌木盖度30%的最低成林标准。这样,将会引导旱区造林向适宜的覆盖度方向科学发展。

经过专家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在干旱缺水的旱区,低覆盖度或低初植密度造林,发展生态林业,是较好的林业生态治理模式。提倡适宜宽度的“两行一带”整地和造林模式,这样在同样覆盖度的情况下将发挥更好的生态功能。以防风固沙、修复退化土地为目标,从提高水分利用率、植被稳定性和加快修复速度的角度出发,营建低覆盖度(15%~25%)造林治沙体系,形成的乔灌草覆层结构,能促进土壤与植被快速修复,治理成效显著。

6 湿润地区要以培育珍贵树种为主体搞好有林地补植改善森林结构培育优质森林

在《新规程》划分的9个造林区域中,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5个区域是以气候带划分的,总体上处于湿润地区,水分条件较好,适合乔木生长,森林资源相对丰富,但林地生产力水平和森林质量有待提升。这些区域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木材生产基地。要按照《新规程》,以培育珍贵树种特别是红木类树种为主体,搞好有林地补植。补植的珍贵树种能够在林冠下正常生长发育,并能与已有林木形成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以珍贵树种为主体的有林地补植过程中,要注意需补植林分的选择和确定,依据《新规程》将郁闭度0.4(不含)以下且依靠自然力难以提高郁闭度并需改善林分结构的中幼龄林作为补植对象;要搞好补植作业设计,实施过程中注意保护好有培育前途的已有幼苗幼树。要依据《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管理办法》《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建设成效考核评价办法》抓好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建设工作。落实政策措施,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以珍贵树种培育为主体的国家储备林基地,改善森林结构,培育优质森林。

7 城乡绿化与四旁植树要多种防雾霾等抗污染能力强的保健树

降低PM2.5浓度,树木起着重要作用。城乡绿化中要充分发挥树木的“绿肺”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PM2.5的危害。专家认定,叶片上有茸毛、能分泌汁液、叶片粗糙的树种,吸附灰尘、降低PM2.5浓度的效果比较好,叶片光滑的树种不易于吸附灰尘等;叶片数量多、面积大的树种,吸附灰尘等比叶片数量少、面积小的树种效果更好;常绿乔木树叶长期存在,比落叶乔木吸附效果更好。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的红豆杉,吸附PM2.5的能力相当大,龙柏、侧柏、油松等具有同样的生态功效。这些科研成果弥足珍贵,在选择城乡绿化树种时,应优先选用这些防雾霾树种。在居民居住集中区,应加大力度培育“吃”污染物能力强的树木。植物学家们通过对不同植物的长期测试和研究,目前已发现几百种植物对人类具有保健功效,它们能散发多种含有杀菌素、抗生素等化学物质的气体,这些物质通过肺部及皮肤进入人体,能够抑制和杀死原生病毒和细菌,起到防病强身的作用。比如,喜树、三尖杉、长春花等植物散发的气体可抑制癌细胞生长;松柏科植物枝叶散发的气体对结核病等有防治作用;樟树散发芳香性挥发油,能帮助人们祛风湿、止痛;夹竹桃对二氧化硫、臭氧等有毒有害气体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城乡绿化要逐渐淘汰“飘絮”的杨树、柳树等。四旁植树、城乡绿化执行《新规程》的同时,也要参照执行2016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3个行业标准,即《乡村绿化技术规程》(LY/T2645-2016)、《城乡结合部绿化技术指南》(LY/T2646-2016)、《通道绿化技术规程》(LY/T2647-2016)。在LY/T 2646-2016中,列出了抗二氧化硫、硫化氢、氯气和氯化氢、氟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氮、臭氧、过氧硝酸乙酰脂、氨气等抗空气污染、抗土壤污染、滞尘和杀菌等乔灌草植物,种类较多,针对性强,各地可选择使用,以在居民集中居住区,加快培育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群落,形成局部森林小气候,打造祛病强身的保健生态社区,发挥森林、林木特有的生态、保健功能。

8 造林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利用自然力保护和利用好有培育前途的幼苗幼树与林地生境

《新规程》对“造林”概念进行了修订,整地中要求保护和利用已有植被、一般不应全面清林、禁止全面炼山、能小规格则不采用大规格,允许将造林地上已有的符合培育目标要求的幼苗幼树计入造林初植密度。造林地生境保护独立成章,在旱区等特定区域实施低覆盖度造林,提倡“两行一带”造林模式,将纳入初值密度的已有幼苗幼树一同参与年度造林质量和造林3~5年后造林成效考核评价等规定,都体现了近自然育林理念。这些规定既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力,营建“人天混”的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利于降低造林成本。因此,各地在执行《新规程》过程中,无论是设计还是实施人工造林、更新,一定要充分保护、利用自然力,保护和利用好有培育前途的幼苗幼树、林地生境。

[1]GB/T15776-2016,造林技术规程[S].

Thinking 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ly Revised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Regulations

WANG Enling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Forestry Working Stations,SFA,Beijing 100714,China)

The newly published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Regulation implemented in 2017 was studied.Eight aspects of suggestions and measurements were proposed to carry out and implement the new regulation.

afforestation,regulation,implementation

S72

A

1002-6622(2017)01-0003-04

10.13466/j.cnki.lyzygl.2017.01.002

2017-01-01;

2017-02-20

王恩苓(1957-),女,辽宁海城人,学士,主要从事营造林管理工作。Email:1684708543@qq.com

猜你喜欢
旱区规程树种
加气对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棉花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基于规程法的雷击跳闸率计算
宁南旱区沟垄集雨结合覆盖对土壤水热肥与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四川省工伤认定工作规程(试行)》出台
基于GC-MS流苏树种子挥发性成分分析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树种的志向
树种的志向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