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控”对大学生的危害及解决对策

2017-03-08 17:45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危害大学生课堂

杨 晨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手机控”对大学生的危害及解决对策

杨 晨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近些年,智能手机逐渐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沉迷于手机之中无法自拔,逐渐沦为名副其实的“手机控”。文章分析了“手机控”的危害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手机控”;大学生;危害;解决对策

一、引言

1973年时任摩托罗拉总设计师的马丁·库珀带领他的团队研制出“便携式”的移动电话——手机,此后手机行业迅速发展。尤其是1999年岁末摩托罗拉推出了一款名为A6188的手机,而它正是现在智能手机的真正鼻祖。

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由于手机的价格持续降低、功能愈发齐全,手机网民用户不断增加,手机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青睐。手机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的通讯、交流工具,而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新型媒介。

然而,手机这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提供高科技服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带来危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于依赖手机,玩手机已经成瘾,成为它的“奴隶”——“手机控”。最早关于“手机控”的报道是在2000年,有一位因为沉迷于发手机短信无法自拔的患者到丹麦的一家诊所就诊。该诊所网络治疗服务中心的带头人Michael Joersel预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发短信无法自拔而就诊。随后在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家也开始报道关于“手机控”的案例。从此,“手机控”成为各国心理学家普遍关注研究的现象。

二、大学生“手机控”的具体表现形式

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绪)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大学生“手机控”是指大学生手机不离手,眼睛一直盯着手机,并且脑海里一直都是与手机相关的东西。无论在家、教室、宿舍、食堂、体育场还是公交车等等地方,都喜欢抱着手机不放。

一旦外出没有带手机会感到浑身不舒服,担心有人会给他打电话或者朋友圈里出现新消息。甚至有的大学生会出现“幻听”的现象,感觉手机在响,经常用手去摸口袋。有人认为出门只需做到“伸(带身份证)手(带手机)要(带钥匙)钱(带钱包)”即可。有“手机控”倾向的大学生就好像“与手机结婚了”,每天与手机“黏在”一起,与手机分开一会儿就会“想念手机”。

三、“手机控”对大学生的危害

(一)对大学生的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手机属于电子产品,其产生的电子辐射对人的大脑危害较大,尤其是许多大学生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把手机放在枕头旁边,等于把“辐射源”置于自己最重要的大脑旁边。部分女生经常把手机挂在胸前当作饰品,认为这是时尚的表现。其实这种做法对心脏和内分泌会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手机长期放在裤兜里,对大学生尤其是男性大学生也会产生较大的危害。

当大学生聚精会神地玩手机时,眼睛需要长时间盯着屏幕。现在智能手机的屏幕一般都比较亮,屏幕上不断变换的光影会对眼睛造成持续的刺激,特别是在颠簸的、不稳定运动状态的公交车上玩手机对视力危害特别大。

有人把玩手机的群体称作“低头族”,经常低头玩手机会对大学生的颈椎造成损害。手机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大学生的皮肤造成损害,电视上也报道过“长时间使用手机被烫伤”的新闻。

(二)干扰课堂教学秩序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人注意力最多集中50分钟,一般都在20分钟到半个小时。因此无论手机是否在身边,这种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的状态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大学生在课堂上不玩手机也会分心,在课堂上玩手机其自身的学习效率更会降低,不利于其学习成绩的提高。

正常的课堂应该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同学们在下面认真听讲、认真做好笔记,有的课堂可能需要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和交流。可是自从手机尤其是有着许多现代功能的智能手机进入大学课堂之后,传统大学课堂的授课模式受到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授课教师的注意力,如果教师把一部分精力甚至是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大学生是否在玩手机”这件事情上,会大大降低教学的实际效果。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看到的不是充满求知欲的大学生,而是沉迷于手机虚拟世界的同学,不管授课教师的备课多充分、自尊心多强,其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教师授课的激情会渐渐消散,讲课的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影响大学生社交能力,不利于其融入集体生活

手机中的许多内容都是虚幻的,在这些不现实内容的长期熏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影响。他们会逐渐相信这些非现实世界的东西,一旦脱离手机中的虚幻世界进入到与手机中不一致的现实世界时,他们会不适应,不利于其在现实生活中社交活动的展开。

有些人在QQ、微信的朋友圈中评论、点赞表现得非常积极踊跃。好像他跟所有的人关系都很融洽,你也许会认为他是一个很阳光、爱好广泛、谈吐自如的人。可是如果你见到他本人的话,你可能会“大跌眼镜”,因为在现实交往中,他可能会很文静,不爱说话,甚至都无法正常地开展人际交往。

20来岁正是大展宏图的最佳年华,大学生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可是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手机,满足于手机游戏通关、网络小说、影视作品等等,不习惯过与人交往的集体生活。这难免会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寒心,甚至会让父母的精神崩溃。

四、解决高校大学生“手机控”的对策

(一)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大学生

要想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大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听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折磨。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课本上的知识又晦涩难懂,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会使得大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困难。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并且在课堂上使用新媒体教学方法,用漂亮的板书、绚丽多彩的幻灯片以及与课程贴近的影视作品和一流的口才来吸引大学生,并积极和大学生互动,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大学生放下手机,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

教师在上课前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充足的准备。一是要备好课,在备课的内容中要加入一些案例和新闻,使得课程知识生动形象,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二是要和大学生做朋友,和他们打成一片,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以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和大学生交流,不能“唱独角戏”,不能高高在上让学生有压力,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把知识输送到大学生的头脑当中。

(二)给予“手机控”学生更多关爱,使其脱离手机虚幻世界

“手机控”的大学生在手机虚幻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来回转换角色,非常痛苦,所以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摆脱手机的束缚。这并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学校的领导可以专门召开类似于“关爱手机控大学生”的会议,号召领导、老师、同学共同参与。教师可以与有“手机控”倾向的大学生交朋友,逐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当他们感到孤独时,老师可以以朋友而不是长辈的身份和大学生聊天、谈心,给予他们温暖,让他们逐渐摆脱手机。舍友、班干部或其他同学可以以同龄人的身份与其进行交流,举办活动时,要第一时间带上他们,使他们感觉到现实世界和集体生活的美好。让“手机控”的大学生在现实中感受到关爱,不需要手机虚拟世界带来的虚幻和假象。家长见到自己的孩子不停玩手机时,也不要过于愤怒,要一步步引导,加强和子女情感的交流,消弱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三)大学生科学、合理安排手机使用时间

许多大学生认为,在经历了痛苦的高三生活之后要好好享受一下美好的大学时光。于是变得懒散、堕落,不思进取,沉迷于手机之中。其实,大学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大学四年里,虽然学习任务没有高中阶段的重,但是还是需要的。除此之外,社交、参加社会实践、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谈恋爱、锻炼身体、去公司或者行政部门实习都是必不可少的经历。如果觉得烦闷或者压力大,适当的玩玩手机放放松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手机使用时间。

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比青少年和儿童的自制力要强,要学会控制自己,把玩手机的时间降到最少。如果觉得自己的自制力不够,可以寻求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让他们监督自己。把时间和精力多放在有益于自己的事情上,少放在虚幻的手机世界里。

时间是有限的,每天只有24个小时,1440分钟,86400秒。不管你珍惜不珍惜,时间都不会增多。如果你虚度光阴,把时间大部分都用在玩手机上,而其他的大学生珍惜时光,那么久而久之,他就会比你优秀。所以大学生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争取做到少玩手机甚至不玩手机。

[1]周颖,沈艳秋.手机发展史[J].科技信息,2010(33):599.

[2]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信息网络安全,2016(8):89.

[3]张殊岐,沈庆.大学生“手机控”现象探析[J].考试周刊,2013(4):163.

TheHarmof"MobilePhoneControl"toCollegeStudentsandtheCountermeasures

YANG Che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In recent years, smartphones have gradually come into people's daily life, and it also has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s while improving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Many college students are so addicted to mobile phones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extricate themselves. Gradually, they become "phone freak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harm of “mobile phone control”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get rid of mobile phones and to be the sunny, aggressive and promising youth.

mobile phone control; college students; harm; countermeasures

杨晨(1992-),男,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1-3974(2017)03-0027-03

2017-05-05

猜你喜欢
危害大学生课堂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药+酒 危害大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大学生之歌
酗酒的危害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