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的青岛市市北区主导产业选择探析

2017-03-08 07:58薛纪宾
产业经济评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市北区主导产业分量

薛纪宾

(青岛市市北区统计局,山东,青岛 266033)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的青岛市市北区主导产业选择探析

薛纪宾*

(青岛市市北区统计局,山东,青岛 266033)

本文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结构和竞争力两个维度动态地对市北区主导产业进行甄别。首先,基于国内外主导产业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城区主导产业的时空特性,提出选择原则、选定方法。其次,介绍SSM方法原理且构建了数学模型。然后,利用SSM对市北区经济部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现阶段发挥主导作用的部门为批发和零售业、营利性服务业两个行业部门,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两个行业部门的作用应给予关注。最后,结合区划后市北区区情,基于区域主导产业更替规律,提出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主导产业;偏离-份额分析;市北区

纵观较长时期一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表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系统中主导产业的演变。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状况集中代表着区域经济的专业化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竞争力高低。正确选择区域主导产业,能够使区域蕴藏的经济优势得到恰当发挥区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意义、现状及方法选择

(一)研究意义

首先,主导产业代表着区域产业发展方向,认清主导产业发展规律,正确判断当前区域主导产业,有利于了解产业发展趋势、把握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其次,区域主导产业的更替和演化就是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选择并培育不同阶段的主导产业,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再者,选择和培育适合本区域的主导产业,有利于区域优势资源有效利用,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并发挥规模效应和扩散效应,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此外,在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下,准确判定市北区现阶段主导产业,为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提供参考依据,对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主导产业理论

主导产业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A.O.Hirschman)提出的,而对主导产业理论进行明确、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国外主导产业理论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

赫希曼产业关联度理论。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1958)中,主张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不均衡求均衡的发展战略。认为供给和需求不一致是经济增长的促进剂,直接生产活动部门中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部门应该作为主导产业部门。他依据投入产出原理指出,应以关联效应的大小作为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标准,其产业关联度理论为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标准提供了正确思路。

熊彼特(J.A.Schumpeter)创新理论。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用“创新”及均衡的打破等观点来解释经济发展,为主导部门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认为经济研究的重心不是讨论如何实现均衡,而是如何打破均衡;提出了研究主导产业的非均衡动态分析思路,对主导产业发展的规律作了一种解释。

罗斯托经济成长理论。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自身固有的特性: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部门增长率;具有较强扩散效应,对其他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起决定性的作用。罗斯托把经济的各部门分为三类:主导增长部门、辅助增长部门、派生增长部门,强调主导产业部门对经济的带动以及革新的力量。

筱原三代平双基准理论。20世纪50年代,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条基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也称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指人均国民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对某产品需求的变化。他认为在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应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即有着巨大潜在社会需求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指应当选择技术进步速度较快、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另外,国外学者还从主导产业演变与产业结构优化两者相互关联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库兹涅茨(1971)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就是由不同阶段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不断演变来实现的;钱纳里、鲁宾逊、赛尔奎因(1986)认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产业结构演化联系密切,提出在工业化进程中要根据工业化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等等。

(三)国内主导产业理论研究

国内主导产业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外主导产业理论研究与应用与主要先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联系紧密,以国家宏观层面主导产业为研究对象、侧重建立选择基准及其定量分析;与此不同,国内学术界对主导产业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学习借鉴国外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实际问题侧重于实践应用。较早的研究主要有王东京(1987)在《调研与信息》上的《主导产业选择略论》、曾新群(1988)发表专门论述主导产业的《产业主导部门分析论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周叔莲(1988)编著的《国外产业政策研究》是早期研究主导产业的代表著作。自此,主导产业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基于我国国情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创新性引入比较优势理论,并从国家宏观区域层面延伸至市县级中观区域层面,极大地推动了主导产业理论在中国的发展。90年代,国家“九五”规划中明确了要大力发展石化、机电、汽车、建筑四大支柱产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州)、区(县级)各级政府在国家或上一级政府“九五”规划的框架下,相继在各自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提出自身要培育和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时,相关理论的研究呈现新高潮并延伸到省、市、县级行政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在中观层面的研究发展成为国内学术界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研究原则与方法

综上,主导产业虽然与支柱产业、先导产业等不同分类表征上具有不同程度相似,甚至在特定区域特殊时期产业指向一致,但其内涵却有根本不同。基于不同角度,主导产业定义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强调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强调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本质上就是主导产业更替过程;三是强调主导产业的关联或扩散效应,通过产业自身发展前向、后向或旁侧效应带动经济整体发展;四是强调产业发展与创新因素的融合,能迅速引入技术、制度、管理等创新因素的产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发展迅猛。

与宏观的国家层面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成果不同,本文研究的区域范围为县级城区区域,着重考虑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地方特色。对主导产业选择的认识和把握更注重产业在研究区域以及大区域内的比较优势,基于资源要素的配置具有较好的基础,基于产业的成长具有良好的结构,基于区域发展前景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考虑到构建城区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指标代表性和指标测算等问题,其困难程度都比较大,本文选择偏离-份额分析法(简称SSM)进行定量分析。其一,SSM相关指数的测算,公式固定、意义明确,便于操作和应用;其二,SSM在产业经济分析中对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评价效果显著;其三,SSM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既可以考察影响因素又可以评价影响程度的大小。

二、SSM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

(一)SSM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hift—Share Method,缩写为SSM,又称为Shift—Share Analysis)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在我国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偏离-份额分析法从动态视角研究特定区域的经济变化,把经济变化看作一个变化过程,设立参照系、构建模型;将所研究区域经济指标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分解为三个不同分量,分别为区域增长分量(the nationa1 growth ef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1 mix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the competitive effect),构建数学模型测算结构因素和竞争因素的指标值,并据以评价区域经济部门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判断研究区域在参照区域内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也可以具体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变动的原因,找出发展或者衰退的原因。

(二)SSM数学模型及机理

偏离-份额方法模型应用假设前提:研究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ot之后,其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两者均发生了可量化的变化。通常,研究区域某经济指标期初(基期)规模为期末(报告期)规模为 bt;按照一定规则,将经济总量划分为 n( j = 1,2...n)个部门,分别表示研究区域j部门期初、期末该经济指标总量。同时,结合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区域所在的大区(或全国)为参照区,并以表示其期初、期末该指标经济规模,分别表示参照区 j部门期初、期末经济规模。

按照参照区产业部门结构标准化研究区域产业期初指标,公式为:

在[,]ot时间段内,研究区域 j部门经济变化量jG分解为三个不同分量jN、jP、jD,则有公式:

Nj为区域增长分量,代表部门平均增长效应。它是标准化区域中的j部门按照参照区 j部门增长率变化所产生的偏差,值越大说明研究区域 j部门以参照区的结构比例和平均增长率发展变化量越大,部门发展的基础越好。

jP为结构偏离分量,代表部门结构效应。它是研究区域j部门由其比重与同期参照区该部门比重差别而产生的偏差,即排除行业区域增长速度差异按照参照区j部门增长率变化所产生的偏差,jP值越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

Dj为竞争力偏离分量,代表部门相对竞争力效应。它是研究区域j部门由其增长率和参照区该部门增长率差别引起的偏差, Dj值越大说明研究区域j部门在参照区范围内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大。

PDj为总偏离分量,代表区域优势效应。它是指研究区域j部门总的增长优势,综合反映j部门区位比较优势。

同时,为了便于把握部门总体发展特征,引入区域产业综合特征指标:区域相对增长率指数l、区域结构效果指数w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

l>1说明研究区域部门增长水平高于参照区部门平均增长水平,G越大发展越快;反之,l <1则说明研究区域增长水平低于参照区平均增长水平,发展比较缓慢,G越小差距拉得越大。w >1说明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基础好,经济部门中朝阳产业、发展较快的产业比重较大,P越大,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反之, w< 1说明区域经济产业增长乏力,经济部门中夕阳产业、衰退产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u> 1说明研究区域多数部门发展较快,整体竞争力强,D越大竞争力越强;反之, u< 1说明部门普遍缺乏竞争力,地位下滑。

三、市北区主导产业实证分析

(一)市北区发展概况

(1)区情与发展定位

市北区建制始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历经数次调整;1994年青岛区划调整,原市北区、台东区合并,并划入四方区部分镇、街道为新市北区;2012年底经国务院批复,撤销青岛市市北区、四方区,设立了新的青岛市市北区,行政区域为原市北区、四方区的行政区域。市北区是青岛市主城区之一,现辖19个街道办事处、135个社区居委会;西部濒临胶州湾水域,东部毗邻崂山区,北部接壤李沧区,南部连接市南区,全区海岸线总长17.83公里,辖区总面积达65.4平方公里,2015年年末常住人口107.27万人,人口密度1.64万人/平方公里。

区划后,区委、区政府立足“主城中心区”的功能定位,确立“十三五”期间构建活力强劲的创新创业体系,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功能完善的高品质城区商务环境,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主城中心区”的新目标[4]。

(2)发展现状与瓶颈

2015年,市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40.17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8.3%(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13.39亿元,增长8.8%;二、三产业比重为19.8:80.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3.92亿元,增长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60.04亿元,增长1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0.1亿元,增长8.4%。整体来看,区划后市北区工业逐步萎缩、投资增长乏力、外贸出口形势严峻、服务业动能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大。另外,财政增收面临新困难、区际经济竞争激烈、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产业转型升级亟需加速,商务地产去库存迫在眉睫,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与城区重点工作诸多难题共存。

(3)发展机遇与挑战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复苏乏力,地缘经济和国际分工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充满变数。国内经济一改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政策消化”叠加;但中国经济体量大、市场广阔、韧性足、回旋余地大,为中国经济在面临国际国内诸多挑战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动能创造了基础条件。从青岛看,随着西海岸获批国家级新区、蓝色硅谷列入国家海洋战略重点和设立国家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青岛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青岛高调迈向全域统筹发展新时期,这为市北区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二)数据搜集及处理

本文以区划年2012年为基年,2015年为末年,搜集2012-2015年研究区域市北区和参照区域青岛市相关经济指标数据;考虑到指标数据的代表性、可比性、实用性和易获性,按照地区生产总值核算部门分类划分区域经济部门,并搜集地区生产总值及九个行业部门增加值数据。根据SSM数学模型公式测算市北区偏离-份额分量(表1-3)。

表1 市北区2012-2015年分产业部门增加值偏离-份额分量表 单位:亿元

表2 市北区2012-2015年分行业部门增加值偏离-份额分量表 单位:亿元

(续表)

表3 市北区2012-2015年偏离-份额综合特征指数表

(三)基于SSM的实证分析

1.按产业分部门的偏离-份额分析

(1)静态来看,区划后,市北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在2012-2015年累计增长140.11亿元,其中区域增长分量(N)为78.08亿元、结构偏离分量(P)为82.59亿元、竞争力偏离分量(D)为-20.56亿元、总偏离分量(PD)为62.03亿元,说明市北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产业结构因素贡献的,产业竞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产业区域竞争力不强。从二、三产业划分看,第二产业对市北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区域竞争力不强且整体上呈现萎缩;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区域竞争力,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远超二产,主导拉动区域经济较快增长。

图1 市北区地区生产总值偏离-份额分量趋势图

图2 市北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偏离-份额分量趋势图

(2)动态来看,地区生产总值总增量逐年下滑,产业结构基本保持了原有优势,而产业区域竞争力逐年减弱,期末变动明显(见图1)。从二、三产业划分看,第二产业在2015年出现较大幅度的萎缩,拉动GDP净减少34.99亿元,区域竞争力锐减(见图2);第三产业年增量呈波动调整增长态势,竞争力偏离分量由负转正,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见图 3)。未来三产竞争力分量的变动值得关注,以进一步准确评价三产区域相对竞争力的提升因素及程度。

2.按行业分部门的偏离-份额分析

(1)静态分析。九大行业部门对地区经济累计贡献为正向的七个;贡献为负向的两个,分别为工业-27.51亿元、住宿和餐饮业-3.19亿元。从行业整体区域优势看,总偏离分量(PD)位列前三的行业部门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42.53亿元、房地产业27.61亿元、营利性服务业24.80亿元;而工业、住宿和餐饮业、非营利性服务业相对于全市平均水平处于劣势,总偏离分量分别为-39.53亿元、-5.90亿元、-2.18亿元。鉴于非营利性服务业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部门,故不作为市北区主导产业待选部门。

图3 市北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偏离-份额分量趋势图

从行业发展基础看,增长分量(N)前三位分别为工业(6.84亿元)、批发和零售业(3.40亿元)、非营利性服务业(2.82亿元),第四位为营利性服务业(2.46亿元)。从行业结构看,结构分量(P)前三位分别为:营利性服务业(30.36亿元)、批发和零售业(26.07亿元)、非营利性服务业(25.41亿元),第四位为金融业(17.66亿元)。从行业竞争力看,竞争分量(D)前三位分别为:房地产业(16.60亿元)、批发和零售业(16.46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2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工业(-43.93亿元)、非营利性服务业(-14.09亿元)、住宿和餐饮业(-11.19亿元)区域竞争力处于显著弱势,而营利性服务业(-5.57亿元)、金融业(-2.99亿元)区域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动态来看,九大行业部门区划后对经济增长贡献逐年增强的行业部门仅一个,营利性服务业(2013-2015)总增量(G)分别为6.44亿元、8.14亿元、12.68亿元;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波浪式走强;另外,金融业、建筑业对经济仍有积极拉动,但贡献呈减少趋势。对经济增长贡献逐年减弱的行业为:工业总增量分别为6.64亿元、3.78亿元、-37.93亿元;另外,非营利性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正转负。从行业整体区域优势看,营利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区域优势提升显著,总偏离分量(PD)分别为5.96亿元、7.38亿元、11.46亿元,6.11亿元、5.92亿元、30.50亿元,4.61亿元、2.91亿元、13.89亿元。

从行业基础看,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发展基础逐年加强,增长分量分别为0.48亿元、0.76亿元、1.22亿元和0.87亿元、0.99亿元和0.99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呈先降后升波浪式增强趋势,增长分量分别为1.21亿元、0.90亿元、1.29亿元;另外,除金融业基本维持原来水平外,其他行业部门不同程度弱化。从行业结构看,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结构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正转负外,其他八类行业部门结构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均有贡献,其中营利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优势进一步提升。从产业竞争力看,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区域竞争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竞争力分量分别为-0.96亿元、0.58亿元、17.07亿元,-3.14亿元、-0.67亿元、21.03亿元和2.21亿元、-2.27亿元、14.08亿元;其他行业竞争力因素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弱,除建筑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为正外,工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均为负,竞争力低于青岛市行业平均水平。

3.进一步分析

以上从发展基础、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三个角度定量考察了区划后市北区经济各部门区域比较优势、增长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

(1)通过部门综合特征指数观察区划后市北区经济整体发展特征(表3)。增长率指数大于1,说明市北区部门经济增长高于全市各部门经济平均增长水平,发展较快;结构效果指数均大于1,说明市北区经济增长的结构基础较好,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贡献,部门中朝阳产业、发展较快的产业经济比重较大;竞争力效果指数小于 1,说明市北区各产业部门区位竞争力较低,城区经济增长结构因素贡献度高,整体竞争有待提高。

(2)通过部门结构比重观察行业对区域经济贡献(表4)。

表4 市北区各行业部门增加值比重表

从经济总量构成看,工业对市北区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弱,期末贡献效应显著为负,总偏离分量为-34.35亿元,低于青岛市工业平均发展水平。工业增长分量6.84亿元、结构偏离分量9.58亿元,且期末占全区经济总量的11.11%,较区划年19.72%的经济比重下滑明显,对市北区城区经济的增长贡献和总量支撑均显著弱化。需要强调的是:其支撑作用逐年减弱、行业竞争力不强、占全市工业总量比重很低,这与青岛市全域统筹城区工业陆续外迁有直接的关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金融业期末实现增加值分别为62.18亿元、55.68亿元、54.65亿元,占市北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9.71%、8.70%、8.54%,对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批发和零售业、营利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且呈不断加强态势,期末分别占区域经济总量19.07%、16.12%;且行业优势显著,总偏离分量分别为42.53亿元、24.80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对经济的累计贡献为负,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属于弱势产业。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累计贡献28.18亿元,仅次于批发和零售业部门;期末部门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为9.98元,在全市行业总量中比重达 13.32%。但由于中心城区土地规模有限、建成商住楼宇库存压力显现以及长期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高,该行业高速发展不可持续。非营利性服务业部门特殊,主要涵盖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五个门类,主要是向非公领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故不作为主导产业的选项。

(四)研究结论

市北区作为青岛市中心主城区,主导产业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发展基础好、结构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具有显著区域比较优势且对经济具有支撑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第三产业主导了区划后市北区经济增长,对经济贡献具有绝对优势份额,且第三产业增长基础、结构优势和竞争力在青岛市范围均高于产业平均水平,区域比较优势显著。②工业、住宿和餐饮业两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处于比较弱势,虽均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结构优势但竞争力明显处于弱势;且前者处于不断萎缩状态,后者经济比重较小,属于弱小行业。③批发和零售业、营利性服务业两部门对经济增长贡献达52.2%,区域比较优势显著;期末部门增加值合计完成225.22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 35.18%,是市北区现阶段的主导产业。④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两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区域比较优势显著,其发展基础、结构优势和竞争力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⑤建筑业、金融业两部分对经济增长均有积极贡献,区域比较优势明显,结构因素相对于竞争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突出;但对区域整体经济的支撑稍显不足,特别是金融业的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综上,区划后市北区现阶段主导产业部门为:批发和零售业、营利性服务业两个部门;动态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两个部门的表现值得期待。

四、市北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建议及措施

与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体系完整、更加注重经济安全不同,区域主导产业更加注重产业优势,突出特色,实现“错位发展、跨越发展”。城区经济既是宏观经济中的空间要素,又是中观层面的独立利益主体,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存在多目标、多层次和多样性,决定着特定研究区域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为此,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及其培育应是多层次的体系;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的管理主体,其经济利益目标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基于地方政府在城区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看得见的手”角度考虑,谈几点市北区发展主导产业的看法。

(1)发挥政府在主导产业培育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观察日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以及国内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政府实践和经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区划后的市北区在内忧外患和兄弟区市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关系,主动作为,发挥政府积极作用,以简政放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并优化公共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抢抓青岛市全域统筹战略机遇聚集高端要素等为工作抓手,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发展和培育主导产业,使其有序更替,这是实现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2)科学制定以主导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切实通过主导产业的培育、发展和更替来带动存量产业的优化升级,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展开全方位的研究论证、立足当前发展基础谋划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着眼于第三产业中“高”“精”“尖”“特”领域,科学谋划聚集高端要素积蓄动能做大增量、做优存量,从而带动城区经济的整体持续较快发展。

(3)坚持“创新驱动、高新技术产业接续”促转型。以国字号产业园区和孵化器作为全区创新驱动战略的前沿阵地,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探索创新融资机制、落实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围绕主导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孵化一批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企业。大胆探索国际金融创新,打造“胶州湾东岸蓝色经济高端商务带”。以推进“游轮母港城”和“欢乐滨海城”建设为抓手,突出国际金融、游轮经济功能属性,创新方式方法打造市北区世界开放的重要窗口。

(4)围绕重点功能区项目建设高端要素聚集载体。围绕现有产业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转型以及未来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抢抓“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借力青岛市在国家战略中的突出地位,加快推进重点大项目建设。抢抓近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机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青建集团等优势建筑业企业走出去融入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基建互通、产业对接”的大潮。进一步开发城区金融资源潜力,积极探索并深化特色金融创新,不断引进金融高端要素,丰富金融业态、加强金融合作,为城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5)围绕大项目建设和项目二次招商聚集主导产业业态。存量产业园区、街区和楼宇以及重点商业地产、产业地产项目是市北现在和未来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重要载体,加快推进东部、西部、南部、北部“组团发展”,结合经济发展方向规划定位建设项目;同时,以建成项目二次招商引资完成产业布局,通过产业集聚、做大增量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实现城区产业接续、经济持续发展。一方面,突出产业导向,推进“游轮母港城”、“欢乐滨海城”、“中央商务区”、“新都心”等重点功能区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强化商务楼宇和产业园区资源整合,加强基础配套设施硬件建设、提升产业聚集发展服务软实力,聚焦高端元素,加大项目二次招商。

(6)创造高品质的城区营商环境和保障体系招财引智。“财”和“智”既是产品和服务生产的要素,更是企业、产业乃至城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源。市北区发展和培育主导产业实现城区产业接续、经济持续发展,就是要发挥政府区域经济这个治理主体的主观能动,统筹区域内部、外部资源,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途径,通过不断优化城区营商环境、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围绕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完善政府、企业、人才、资本与科研成果各主体要素间信息交换或交易流动的平台,培育健全主导产业发展和培育的中介配套服务体系。

[1] 孙吉亭,孟庆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2(30):90-96.

[2] 刘鹏.试论山西主导产业的选择[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08.

[3] 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4-72.

[4] 青岛市市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B/OL]. http://shibei.qingdao.gov.cn/n1651931/n1652056/n2610212/n2610224/ n2610226/c4027440/content.html,2016-04-01.

[5] 薛纪宾.青岛市市北区主导产业选择及其培育措施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Selection of the Leading Industries 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in Shibei District, Qingdao City

XUE Ji Bing
(Shibei District Statistics Bureau of Qingdao Shandong 266033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leading industries are screened 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 dynamically from two dimensions of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ness in case of Shibei District, Qingdao city. Firstly, the time and space characters of urban dominant industry are abstracted on the base of understanding the theories and researches about the dominant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principle and the SSM are chosen. Secondly, the mechanism of SSM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its mathematical model is constructed. Thirdly,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sectors of Qingdao city from two difference categories in details. Wholesale and Retail Trade industry and For-profit Service industry play the dominant roles at present and Transport, Storage and Post industry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dustry worth looking forward in the future. Finally, the paper give a few advise to develop leading industries.

Leading industry; Shift-share Method; Shibei District

F222.3 [文献标示码]A

2095-7572(2017)01-0031-14

〔执行编辑:秦光远〕

2016-11-09

薛纪宾(1980-),男,硕士研究生,青岛市市北区统计局统计师.

猜你喜欢
市北区主导产业分量
山东:青岛市市北区总工会“2+3”特色联动模式助职工维权
帽子的分量
一物千斤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城市“互联社区”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瑚琏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基于瞬时对称分量法的三相四线制D-STATCOM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