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发展影响城乡二元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2017-03-09 16:14张瑜等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4期

张瑜等

内容摘要: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不均衡发展,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选取2004-2014城乡居民消费的数据,从消费和收入两个渠道实证检验了商贸流通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具体影响机制。实证发现,商贸流通从消费渠道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但是从收入渠道来看反而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为此,文章提出:加快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商贸流通环境;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减少商贸流通的中间环节,营造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商贸流通发展 城乡二元消费结构 消费差距

问题的提出

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与不确定性的状态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逐步放缓了速度。我国的投资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直至2014年投资率达46.03%之后,投资的进一步扩张受阻。而我国的出口总额自入世以来保持持续增长之后,也在2015年出现首次下降,2015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下降13.2%。而国内消费更是经历了一个寒冬,尤其是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偏低,成为制约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常态下,扩大居民消费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且长期的一项战略政策。居民消费包括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尽管目前居民消费呈现总体的增长趋势,但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城镇居民的消费无论是整体消费水平还是总的消费数量都要显著高于农村居民。

同时,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在成熟发达的经济体中,第三产业应当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为3.5%,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7.5%,相较于亚洲其他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流通产业作为连接第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重要环节,在第三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我国长期“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使得我国目前的流通产业发展不完善,流通产业内部的失衡问题较为严重。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了流通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城乡居民二元消费结构与流通业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对于促进流通业发展、完善合理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从而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概述

对于城乡流通的研究,目前國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建立城乡流通体系必要性的研究。这类研究往往主张建立城乡双向流通体系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任保平(2011)提出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市场对接有效的情况下,建立城乡双向流通体系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他认为如果农村的流通体系不完善,农村的产业化链条就会断裂。除此之外,建立城乡双向流通体系也是破除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重要举措(张智,2009)。二是关于统筹城乡流通体系的战略选择研究。张如意(2011)认为应当根据不同农村的特点,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分别建立以大型农资企业、连锁超市以及农业合作社为核心的三种多元化多层次的流通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商贸流通的效率。刘东明(2001)从农民是流通经济中的主体这一角度出发,探究了制约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的因素,认为政府应当创造必要的条件培育和完善农村的商贸流通,建立健全农村流通体系。易开刚(2006)从构建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角度,提出构建现代化的农村商贸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路径之一。焦伟伟(2007)认为建立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流通体系,可以进一步缩小城乡流通差距。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完善物流体系是实现城乡双向流通的一个重要途径。宋宇(2011)认为推进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主要在于健全的物流体系,而流通体系的健全关键在于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升农村现代化服务水平。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供应链的角度考虑城乡流通业的发展。柳春岩(2007)研究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类型以及农村商贸流通的现状,提出建立新型的农村商贸供应链。魏婕(2011)研究了西部地区商贸流通格局的特殊性,基于供应链的视角和网络连接的模式强调建立供应链、服务链以及价值链一体化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目前国内对于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研究文献较多,但是从商贸流通产业这一角度研究的还比较少,没有深入到流通产业内部去研究;其次,对于流通业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居民的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等方面,而对于城乡二元消费结构与流通业之间的双向关系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从城乡流通差异的角度出发,研究城乡二元消费结构与城乡双向流通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分时段实证分析了商贸流通业对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影响机制,为缩小城乡流通差距和消费水平差异,提升流通业整体效率和水平提供可靠的证据和现实的政策建议。

城乡流通差异的表现

(一)消费能力的差异

城乡商贸流通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城乡居民购买力和消费能力之间的差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是由购买力决定的,而城乡居民的购买力差距较大,这也是引起城乡间商贸流通存在差异的原因。其次是城乡居民在消费水平方面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对于不同档次的消费品有着不同的需求。虽然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大件耐用性消费品的消费数量在增长,但是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仍然较落后。从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来看,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要远高于农村居民,并且两者消费能力的差距在逐渐扩大。如表1所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从本世纪初开始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这说明城市的消费市场发展速度要远远快于农村。最后,城乡之间消费的差异来源于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的差异。除了工资性收入外,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相比城镇居民所占比重要大,而城镇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占据收入总额的较大一部分。如图1所示,2012年城乡居民在收入结构上存在差异,表现在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的差异,这一收入结构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

(二)商贸流通中间方式的差异

商贸流通的中间方式包括电子商务交易、现金交易以及实体交易等多种类型。虽然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和网购发展迅速,但是农村商贸流通的交易方式仍然以现金交易和实体交易为主。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在农村的普及发展与城市相比差距巨大。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比较落后,相比电子交易或者是非现金交易,他们更倾向于现金交易和实体交易。另一方面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的发展依赖于完善成熟的物流体系,而在一些落后或是偏远地区,物流体系不健全,因而很难建立起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

(三)商贸流通环境方面的差异

流通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适宜的环境作为支撑。当前我国流通业城乡之间差异较大的原因在于城乡流通环境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城乡市场环境的差异。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设备齐全,并且设备设施的现代化程度高,产业结构也较完善,交易市场规模也很大。而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设备较落后,产业结构尚处在发展和调整时期,交易市场的规模比较小。这些差异导致农村和城市的流通市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其次,城乡流通差距还表现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比较完善,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容易尝试和接受新事物,在这样宽松自由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城市的流通业发展会比相对闭塞落后的农村要快许多。最后,城乡流通业发展还取决于技术环境的支持。我国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技术的创新可以带来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变革,并且带来流通业在流通制度、企业组织以及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的技术创新环境相比农村要好很多,这有赖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教育体系的健全,而农村的创新环境要远落后于城市,这使得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物流技术的发展在农村都比较缓慢。

城乡二元消费结构与流通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说明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选取2004-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就商贸流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检验。流通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文章选取的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选取的指标如下:

被解释变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congap。该指标采用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之差来衡量。

解释变量: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cd。目前国内一部分学者对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利用指标进行测度研究。石忆邵、朱卫峰就商貿流通业的规模、发展潜力以及结构等方面进行测度;文启湘和梁爽则从流通业的人数、流通企业的集中程度等方面来衡量。本文采用流通业的产值规模、劳动力规模、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人均市场交易成交额四个指标构建衡量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对于四个指标体系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用主成分分析合成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综合指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ingap。从商贸流通业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来看,一方面由于商贸流通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壁垒较低,所以有利于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居民就业,进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农村商贸流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因此,本文在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后拟建立如下模型,考察商贸流通业不同渠道对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

(1)

其中, t表示年份, β1表示商贸流通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整体效应, β2表示商贸流通业通过城乡居民收入渠道影响消费差距的效应,则表示流通业发展通过其他渠道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效应。

(二)实证及分析

1.综合指标的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将多个指标转化为综合评价指标,从而避免了信息的重叠,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如前文所提,本文在此将流通业的产值规模、劳动力规模、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人均市场交易成交额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合成衡量流通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

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均达到90%以上,说明主成分分析效果很好。

下面,以三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构建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通过上述模型最终得出2004-2014年样本期间内商贸流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

(2)

2.商贸流通发展影响城乡消费差距的实证分析。根据模型(1),利用EVIEWS6.0软件分析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的估计结果显示,商贸流通业发展系数为负值,说明商贸流通对于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具有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城乡二元消费结构问题。cd*ingap系数为正,说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一定的正向作用,进而加剧了城乡二元消费结构问题。通过系数的分解可知,商贸流通业对城乡消费差距的缩小主要是通过消费刺激实现的。

一方面,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消费渠道的拓宽,进而刺激居民消费。首先,零售网点数量的增加带来居民日常消费购物的便利性,降低了消费成本和流通成本,刺激居民消费。其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新的产业业态的丰富和完善,从而多元化、多层次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最后,随着商贸流通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流通企业之间通过促销方式或者广告宣传等形式进行竞争,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也吸引消费者进行选择和购买,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由此,通过不断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商贸流通业缩小城乡二元消费差距。

另一方面,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究其原因,首先是商贸流通业发展对从事该行业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在农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农村大部分劳动力整体素质达不到商贸流通从业人员的要求,这一就业门槛限制了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正向促进作用。其次,商贸流通业发展带来农产品价值链的攀升,而处在生产位置的农民收入份额则随之下降,加之流通环节存在行政垄断、进入壁垒等诸多阻碍因素,进一步妨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对城乡居民二元消费结构问题带来不利影响。

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对策

本文从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城乡消费差距的效应出发,分别从消费刺激渠道和收入刺激渠道两方面探析商贸流通业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研究发现,商贸流通业从消费渠道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但是从收入渠道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反而起相反作用。因此,根据前文的研究结果就如何通过商贸流通业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提出如下对策:

(一)加快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商贸流通环境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物流发展滞后问题对农村居民消费增加的阻碍作用越来越明显。为此,应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物流网络的分布,进而降低农村物流运输成本。同时,还应当开展农村物流技术相关人员的培训,普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知识,从而降低农村居民从事商贸流通业的门槛,让农民在从事生产的过程中也能参与销售,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根据前文的分析,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不明显,使得商贸流通业从收入渠道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能产生正向的作用。因此,在刺激农村居民消费的同时,首先应该着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为此,应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乡镇企业的建设发展,促进更多的农村居民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另一方面要结合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建设更高层次的商贸流通体系,同时改变农村居民以往的消费观,努力培养新型的消费观念,进而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

(三)减少商贸流通中间环节,营造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

城乡商贸流通的差异之一就是中间的流通环节。为此,应通过改变传统的商贸流通方式,减少中间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改善流通渠道,进而降低流通成本,形成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绿色通道。另外,还应当注重农村网络体系的建设,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农村商贸流通效率,促进物流体系及配送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综上,为了使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我国城乡消费差距缩小起到正面作用,应当努力改善农村商贸流通环境,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村商贸流通的中间环节,努力构建和谐高效的农村商貿流通体系,最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缩小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

参考文献:

1.任保平.建立城乡双向流通商贸流通体系的必要性及战略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

2.张智.论城乡商贸统筹中商贸流通[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18(1)

3.张如意.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11(3)

4.刘东明.流通主体缺位造成农村商品流通力低下[J].商业研究,2001(9)

5.易开刚.我国农村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82(12)

6.焦伟伟,张丽,丁森林.河北省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07(41)

7.宋宇.城乡双向流动的物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3)

8.柳春岩.基于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农产品供应链—商贸流通业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之一)[J].中国市场,2007(49)

9.魏婕, 任保平.西部地区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及实现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11(5)

10.臧泽华.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性及对消费二元结构的动态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

11.李先玲,王彦.中国城乡流通水平与城乡消费差距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