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对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满族萨满教音乐文化发展的挑战及对策

2017-03-09 02:59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4期
关键词:萨满教萨满东北地区

唐 飞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新型城镇化对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满族萨满教音乐文化发展的挑战及对策

唐 飞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变迁意义的形态,城镇化必然会对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这样的冲击主要体现在继承与发展上。满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在东北地区的分布范围、人口数量都居于首位,而其独有的萨满教音乐更是将宗教与艺术进行结合后的一种文化形态。本文以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满族萨满教音乐为研究对象,对萨满教音乐的起源、形成与文化资源特征进行阐释,结合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提出一些继承与发展的策略,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由自为向自觉转变。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型城镇化;萨满教音乐;传统文化;对策

1 萨满教音乐文化的产生与形成

萨满教作为历史最早、时间最久的一个原始自然宗教,被认定为是人类各种自然宗教的始祖,从其覆盖的地域面积来看,是北半球最广大的一种宗教。而中国的北方少数民族聚集地更被国际公认为是萨满教文化的核心区域。

萨满教是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中满一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人类社会早期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它推崇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这实际上与后来各国发展起来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是一脉传承的,因此萨满教被认为是世界文化的源头,并不是无稽之谈。后来,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文化变得愈加多元,萨满教文化仅在东北诸族中作为氏族部落的精神支柱的地位还保留的相对完整。

萨满教在其几千年的演变历程中始终是以祭祀仪式的形式出现的,萨满教音乐由此应运而生。

可考的萨满教祭祀活动,分为宫廷和民间两种,宫廷的祭祀多带有宗教的特征,民间的祭祀则又为其赋予了治病驱迷的功能。在这些祭祀的仪式上,那些具有法器职能的物件形成了萨满教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萨满教音乐的乐器。比如依姆钦、同肯、单鼓等同为鼓类乐器,它们是最具代表性的萨满教音乐的乐器,在宗教祭祀和驱魔降妖中都有着巨大的法力。西沙、轰务是摇铃和晃铃,萨满教认为,神灵到来之际都会有铃声相伴,铃声代表着神灵在行走驱妖、降福人间,它们与依姆钦的配合,代表了满族萨满教乐器的最高标志。而在最早的宗教体系中,鼓和铃并不是作为乐器出现的,它们被当做是与神进行沟通的工具,没有它们,萨满就无法得到神的旨意,完成宗教祭祀的任务。

除此之外,哈尔马力(响刀)、托力(铜镜)等也是萨满教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乐器,它们的作用基本一致,但是因为发出的声音与造成的气势不同而在音乐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萨满教的祭祀活动,要经历从人到神又由神还原为人的三次转换过程,即:请神——神灵附体——代神立言——还原。整个过程各种器乐大作,给人们传达出一种神秘、玄幻的感受,在宗教氛围的渲染中,无以伦比的情绪会从心中升腾而出,具有摄人魂魄的威力和魅力。

满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掌权者,对于萨满教文化的发展和汉文化的融合也做出了巨大的推动。萨满在北方的氏族部落被认为是人与神的中介者,因为代表的是宗教,所以要比民间文化庄严郑重,涵盖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历史、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婚姻、文学、艺术等都在宗教的体系中成为信仰者的潜意识。萨满教音乐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形态,反映的是萨满祖先对于世界和自然的认识过程,可以说萨满教与萨满教音乐是作为互相的载体,成就了萨满教音乐文化。

2 萨满教音乐的文化特征

2.1自然宗教文化特征

从萨满教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历史之久,分布之广,是任何一个自然宗教所不能比拟的,但无论其轨迹如何延伸,在音乐的领域中,始终未变的是对“鼓”的使用。鼓作为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民族萨满的象征,产生出诸多鼓语,帮助萨满教完成人神沟通,这种看似虚拟,甚至奇幻的语境成为萨满教特有的话语系统,逐渐成为教派共同的思维方式,其中,依姆钦、单鼓等作为萨满祭祀仪式中的标志性乐器伴随着时光变迁、日升月落已经走过几千年的历史与文明。最初被作为宗教法器出现的鼓在随后的几千年中被逐渐演化成为乐器,在其身上具备着自然宗教与文化宗教的双重特性,尤其是在萨满教的祭祀仪式上的出现,实际上表达的是整个宗教对于自然、神灵、生命的一种情感的态度。

2.2 象征与实用的功能

萨满教音乐因为与宗教祭祀的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在观念层面产生本质性的变异,所以说,萨满教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原汁原味的体现了宗教的基本特征。从乐器的配置规律上看,鼓与铃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从使用功能上看,萨满教音乐也一直是以祭祀为基本属性的。因此在文化象征层面,保留了自己纯粹统一的象征符号,功能性居于主导地位,审美性居于次要地位。所以,我们可以说萨满教音乐是一种实用性的文化音乐,在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民族的萨满教音乐始终坚持在自然宗教的文化当中不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甚至可以说,在萨满教人的心中,萨满教音乐并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工具。

2.3 文化与研究的特征

目前针对萨满教音乐的研究并不只在国内进行,北半球的诸多民族都在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近期提出的“一个完整的萨满教仪式或祭礼是戏剧和宗教崇拜的结合”的观点被认为有很深的研究价值。在这个观点之下,萨满教的祭祀被看作是一种原始的、不受规范的仪式,它一方面帮助人类寻找艺术的起源,另一方面建立了人类原始的艺术思维,而人类最早的音乐模式与随后的演化规律等都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空间的无限拓展,萨满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不断地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濒临消失;另一方面,萨满文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又增加了这种文化的神秘力,使其自身的价值随着人类社会对它的认识和研究而不断地升值。像是现代人经常利用的审美价值去判断和研读萨满教音乐文化的价值,这在崇尚祭祀功能的萨满教中显然不太适用,它的意义更在于是一种生存与生活的需要,而非仅仅在于艺术本身传达的美的文化形态。

3 萨满教音乐文化与东北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东北文化的历史中,萨满教因为其古老的历史和广阔的影响力,被认为是东北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源头,对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而长久的影响,甚至在现在的东北文化体系当中,萨满教作为一种精神形态,都在影响着东北人的文化创作与艺术审美。

首先,萨满教对于东北文化的影响体现在神话故事上。它用一种超越了自然的神秘力量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在萨满教的诸多神话中,既有创世神话,又有自然神话,还有很多关于动植物的神话,他们共同构成了萨满教的图腾,被广为传唱。萨满教构建了北方古代神话的体系,也表达了宗教思想,它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东北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实践经验,表达的是原始人类对于自然既畏惧又渴望征服的情感,这也成为奠定东北民间文化最为基础的部分,它们积淀在人们心灵的深处,成为代代传承的古老民风与民俗。满族的创世神话《天宫大战》一方面深刻揭示了满族萨满教的宗教文化意蕴,一方面形象地阐释了东北地区民俗的源流。满族妇女头上戴花、哈尔滨的冰雪节等都是出自神话中的情节。

其次,萨满教的神歌被视为口口相传的经典。主要是萨满族及其助手唱给神灵或者相互应答的歌词,在这种一问一答的艺术形式中,萨满教音乐文化的内容被建立起来。在东北地区,很多民间文学艺术都脱胎于萨满教,成为东北民间文化创作的启蒙者与灵感来源。萨满教神歌中的原始思维和神话思维,铸造了东北文化深层的精神底色:“数千余年来北方诸民族文化史的核心史观,便是萨满教文化的传承史。”

第三,东北地区的人民崇尚狭义,豪迈古拙,这当然与其自古以来以耕种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分不开,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人们的集体群居生活,因为个体很难在恶劣的环境和落后的技术下单独生存。商业经济的蒙化与自然条件的严苛使得萨满教始终保有原始社会的遗风,最终体现在东北人的性格特点上。而渔猎文明又使当地居民对自然充满了征服的欲望,满族的两次入关统治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些都将萨满教中原始的、野性的气质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一面是侠肝义胆,一面是强悍凌冽,塑造了东北人双重的思想性格。

萨满教没有严格的教义和明确的教规,也没有统一的教会组织,历史上也没有官方认定的政治待遇,因此其隐藏性和民间性的风格非常强烈。它们像是一道无形的网,收拢和引导着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流向。纵观整个萨满教祭祀的过程,将粗犷的音乐、豪迈的舞蹈与淳朴的诗歌融为一体,成为东北地方戏曲、舞剧等艺术形式的源头。

萨满音乐文化在萨满教的祭祀活动中用于传递信息、表情达意、渲染气氛,常常用着语言所无法起到的重要作用。萨满教的音乐文化更像是寓于萨满教中的少数民族先民在认识自然、开拓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通过艰辛的岁月书写的艺术思维。它用歌舞的形式外化出来,其本质却是“名为娱神,实则娱人”。目前的研究将萨满教音乐分为叙述性音乐和舞蹈性音乐。前者旋律优美、柔和抒情、鲜有起伏。后者却是节奏鲜明、跳跃欢快、动感十足。两种风格迥异的萨满教音乐正是东北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二人转的雏形。后来的东北大鼓也是脱胎于此。由此可知,萨满教活动已经超越了原始宗教本身意义的局限,而提升为东北地区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的一种方式,并进而演化为表现人们心灵世界和理想追求的古老的精神渊源。

4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萨满教音乐文化遭遇的挑战

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内部各要素的庞杂交错不可能通过短时间建立一个完备的系统。就东北当地的各个要素分布情况来看,新型城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正在对代表着原始文化的萨满教音乐文化发起挑战。

首先,从自然要素来看,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其在能源、矿产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另外,东北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随着近些年的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国策推行,绿色工业--旅游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举例来说,东北地区的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均居于全国之首,降水量大,土地资源丰富,这些自然要素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如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则很有可能会陷入得不偿失的境地。

其次,从人口要素来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疏,自从东北的重工业陷入低迷状态之后,人口流失的现象在东北地区也开始加速,统计到的连续三年的数据可以显示出,东北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因为自然环境的状况造成的人口分布不均,已经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第三,从经济要素来看,东北地区的农业化程度较高,但是相对于工业化创造的财政收入来说,却有些捉襟见肘。因此,经济发展程度和GDP在全国平均水平下并不占有优势。地区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久已有之,经济基础差异非常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兴行业和外资企业几乎不会选择这样历史上比较辉煌,现代已然落后的地区,因此居民收入呈现出差距甚大的不同层次。

第四,从组织制度要素来看,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前我国实施“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又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2000年前,我国的政策制定和战略发展一直是向东南倾斜的,后来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反观东北地区,因为历史因素较多较复杂,始终没有得到明显的政策性倾斜,因此生产力一直呈现出比较低迷的状态。

第五,从传统文化要素来看,东北的少数民族种类较多,因为民族问题和经济水平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平均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中、东部地区。据国家教育发展改革司2015年统计的年鉴数据来看,东北地区的基础教育发达水平只比西北地区高出七个百分点,文化教育的落后使得地区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地区现代化缺少良好的文化环境。此外,不同的民族成分、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其他文化要素造成社会的整合度低、社会管理成本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推进。

通过对上述五大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的特点是城镇化开发速度较慢、水平较低,尤其近十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长期徘徊在2个百分点左右,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城镇经济实力不强,城镇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体系不健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催生了户籍制度变革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就业、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基本生活问题,而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又使得民族文化受到挑战,加上本土民风的特点,带来了社会治安的混乱、犯罪率明显上升、社会治理难度日益加大。民族地区存在中小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城市间布局缺乏有机联系、城市管理混乱、城市功能划分模糊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东北地区萨满教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重构成为特别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5 新型城镇化下对萨满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5.1 加大萨满教音乐文化的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萨满族文化传承的社会环境

城镇化进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因为文化是一个无形的资产,因此,很多人并不将其当做是重要的问题进行解决,在21世纪城镇化的进程中,文物古迹被当作有形资产加以保护,但是精神领域的财富却没有被加以重视,尤其传统文化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舆论的保护,则会变得更加难以修复。因此,加大对萨满教音乐这种具有原始气息的文化的宣传保护力度,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环境,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5.2 坚持传统文化教学,将古老文化做成薪火相传的事业

萨满文化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这样的事业要想传承下去,其难度之大是需要被重视起来的。首先要尊重原始宗教文化,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谈及理解与欣赏,同时要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创造,使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没有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一代代新人,传承传统文化只能是纸上谈兵。萨满文化包容了宗教、哲学、艺术、文学、音乐、道德等方方面面,如果说对在校学生进行萨满教育显然不太现实,但是如果能将深受萨满文化影响的文学与艺术作品介绍并传播给学生,当然也是一件好的事情,尤其是萨满教音乐文化在东北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东北的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地缘优势,开发本土教材,开启民智民学,传承古典艺术产品的制作方法和表现形式,让中小学生建立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

5.3 强化萨满教音乐文化思想艺术对城镇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

萨满教音乐文化对于东北地区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笃信萨满教的人们会逐渐聚集在一起生产生活,从而影响整个城镇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街道布置、建筑物风格,大多体现在城镇发展规划中,并由城镇发展规划指导来实现。在城镇发展规划中注入传统文化思想艺术,体现和强化城镇的发展蓝图,能够进一步激发人们对所生活的城镇的热爱,其实城镇化建设本身就是在进行更有质量的生活的营销,对于萨满教音乐文化思想的奉行,会对整个城镇发展规划起到指导作用,那么东北作为北方文化代表的集中地,则可能会焕发出文化生机。

5.4 建立支持萨满文化健康发展的金融体系,支持其向产业化转型

萨满教音乐文化中的神话、神歌,以及乐器都是萨满文化所独有的表现形式,可以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其加以保护,如果可以的话,应该利用其原生态的文化元素与时代结合构建新的文化产品,造福当世与后世人,这才是文化的真谛所在。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的南方地区做的相对较好,东北则过于依赖实体产业,始终没有做好文化转型,因此,当地政府还是应当根据萨满文化资源,和商业金融体系有效结合,建立完整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体系,支持萨满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获得新生,完成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5.5 处理好城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使萨满教音乐文化成为一种象征性文化形态

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其实是比较敏感的,因此在选择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因地适宜,宏观上以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原则为指导,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作为东北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驱动力,是物质文明的重要依托,民族传统文化则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力量的代表。二者之间彼此依存,不可分割。《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所以我们强调新型城镇化阶段,其“新”就“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贯穿上,不因为现代文明而将少数民族的精神灵魂抹杀。尤其是根据东北地区的民风民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更应该走出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的、与众不同的道路,一方面弘扬了中华传统的文化,同时又保持了文化多样性的传承的城镇化道路。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要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开发三个方面张弛有度,萨满教音乐文化作为少数人的信仰要和主流文化无缝衔接,其中的文化形态与价值观的取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6 结语

我国目前的发展目标是大力推行新型的城镇化,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完全舍弃民族传统文化,而是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共处的点。这个点能够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加以保留,但是又去除掉某些不合时宜的糟粕。绝不能以牺牲某一方面的代价来追求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样得不偿失,也许在短期内收效明显,但是就长期来看,绝对是饮鸩止渴。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城镇化发展不仅只是城镇规模的扩张,同时也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民族传统文化为代价来推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再有,就民族自身的特性来说,萨满教音乐文化对于东北地区的深刻影响,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经济的时代,还是要有一个科学的甄别目光,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中的优秀基因尤为重要,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会给城镇化的发展带来很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调动好民族传统文化的软实力,对于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将会如虎添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实施后,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推进,会吸引到东中部地区的先进生产力、发达的科技教育等智力资源的支持,这些又对民族传统文化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提供了保证。另外,为了协调城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还要维护好两对关系:一是维护好资源经济与文化经济的关系,文化影响着资源经济的可持续性,资源又影响着文化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撑,二者都需得到重视,不可偏颇。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向来对资源经济的开发尤为重视,但我们也要充分发挥文化经济的优势。要站在全国、甚至是全球的视角,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挖掘具有独特价值、符合时代需求、具有传承性的内容,提升内涵水平,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二是维护好区域内民族间的关系,这包括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让民族地区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秉承着互相尊重的原则,互相吸收对方的先进文化,尤其是在传统文化艺术上,它其实是突破了一切客观与外在限制的,表情达意,激发生态灵魂的存在形式,只有在兼收并蓄的过程中相互吸收借鉴,才能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始终坚信的是,新型城镇化进程对于我们国家传统的宗教形式和文化形态是一次推进与继承,而要跳出以往的思想限制,走出一条和谐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王凯.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越.东北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与调控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刘升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机制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4.

[5]张媛.满族萨满神歌艺术特征之探索[J].吉林大学,2007.

[6]陈果.满族萨满音乐的文化溯源[J].文艺评论,2015,(9).

[7]田军.满族萨满音乐文化传承的现代化路径[J].文艺评论,2015,(9).

[8]赵书一.满族萨满音乐文化的多维度解读[J].文艺评论,2015,(9).

[9]冯伯阳,石光伟.中国萨满音乐的社会价值分析[J].中国音乐,1998,(4).

[10]冯伯阳.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满族萨满音乐——对萨满音乐的价值判断[J].音乐研究,1997,(2).

[11]李蕾.萨满音乐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5,(11).

[12]王一鸣.关于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之源——萨满音乐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5,(14).

[13]刘桂腾.“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之一) 满族萨满音乐[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01).

[责任编辑 金学洙]

2017-05-20

唐飞,1982-,女,满族,吉林长春人,副教授,艺术与传媒系办公室主任,钢琴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萨满教萨满东北地区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萨满文献开发利用路径探索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何为萨满:人类文明史的眼光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研究
浅析吉林陈汉军旗萨满的文化认同
关于麻扎文化形式的研究综述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