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边缘传统村落改造模式初探
——以青岛市黄岛区上庄村为例

2017-03-09 04:09
绿色环保建材 2017年10期
关键词:旧村村落村庄

佟 岩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城区边缘传统村落改造模式初探
——以青岛市黄岛区上庄村为例

佟 岩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城市化进程中的旧村改造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往的旧村改造过程中往往较为粗放,产生了诸多的遗留问题。本文针对位于黄岛区市郊的上庄村进行了初步调研,通过深入了解其周边情况及存在问题,运用建筑以及规划的专业知识,对提出适用于本地区的规划改造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城市化;旧村改造;上庄村

1 引言

青岛市黄岛区作为国家划定的国家级新区,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城市急剧扩张的同时,其周边存在的传统村落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代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大部分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整治甚至是拆除。在这个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分析村庄现状,并提出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黄岛区的上庄村具有传统村落的典型特征,且毗邻珠山山系,具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十分具有改造意义和价值。本文在客观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未来改造和发展方向做了初步探讨。

2 上庄村概况

2.1 区位简介

上庄社区位于小珠山山系下,面积约为6.26平方公里,共有446户人家,1462口人。南邻齐长城遗址与胶南市灵山卫镇一山之隔,西靠柳花泊风景区,北靠柳花泊青石湾。三面群山环绕,东于下庄社区接壤。村落整体卫浴低洼地带,有三条河流从村中穿过,居民居住比较分散,分沟东、沟西、河南、河北、西河、南河、崖坡西、刀山沟、双朵口、黄金坪。

2.2 历史沿革

村庄自建成以来大约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具体时间难以考证,600年的说法也是由村中古树的树龄推测而来。建村时只有于、万两姓人家,随着村庄规模壮大逐渐迁入了其他姓氏,共有11个。在改革开放前,上庄社区的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由于山脉的阻隔以及交通不便,导致村庄业态活力较低,村民收入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村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遗留问题。

3 调研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发展定位不清晰,产业结构不合理

上庄村发展规划初期定位为生态农业路线,但是由于资金以及其他客观原因的限制导致缺少系统的规划,因此造成了生态农业的开展定位不准,开展不彻底等各种问题,目前虽然仍在运转中,但效果并不好。整个村子发展过程比较粗放,没有较好的利用周边的资源环境,这也是村子发展中最终要的问题。

除去外地务工人口,本地以新型农业与养殖业为主,合并发展生态农业以及旅游业,但是规模较小;个别住户从事技术类工作以及在周边从事服务行业。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本地的青年劳动力有所回流。

加工、养殖、餐饮:牛牛花园、青岛小珠山清明泉饮料有限公司、珠山茶叶、龙凤庄园、四季乐农家乐、桃源山庄、养鸡场、养猪、养蜂场。传统农业种植业有茶叶,花生;土地保有量大约在700-800亩。

3.2 路网布局不合理

村内的路网布置十分混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地势,但是缺少系统性的规划,一方面并没有维持住原本的合院式建筑组合形式,同时也没有明确的道路分级,人车混行严重,各种流线之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交叉。

由于村子坐落在山系之中,因此村内高差复杂地势变化较多,目前已有的建筑虽依山势而建,但是却没有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反而显得封闭、混乱。

3.3 水系污染状况严重

有三条河流从村中穿过,河水上游水质整体较为良好,但是流经村庄以后由于居民生活垃圾原因造成了水质的污染,使得河水周边环境很差,同时由于排水系统混乱,导致大量污水流入村庄河流,甚至出现同一条河流兼具排污与生活用水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村内缺少排水管线,通过走访,得知村内并没有直接的走水管线,生活污水大部分由居民自主进行排放,在村内也随处可见排污管,有些甚至直接排入河水中,导致了水质的污染。

(2)河床无人清理导致垃圾堆积,环境极为恶劣。在许多路段,河水的水质还是比较清澈的,但是由于河岸以及河床中都不同程度的堆满了垃圾,因此导致了水质的污染。

(3)居民生活习惯导致污水池乱建,河水乱用现象严重。

3.4 建筑的形式、质量、材料混乱

由于村内人口流动的变化导致村内建筑形式以及质量良莠不齐,差别极大。通过调查发现村内的传统建筑以北方地区的合院式建筑为主,但是在后续加建以及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变化,包括在山墙上增加院落入口使建筑的私密性降低而开放性增加,以适应功能的变化。另外,由于缺少系统规划,村内的建筑在材料的运用、形式的选择、地形的呼应上十分混乱,缺少整体性。

村庄建筑没有明显风格,同时对于传统院落形式保留的也无法令人满意。大量存在的危房旧房亟待拆除,许多建筑甚至只留下了山墙,使得村落缺少生机活力。

3.5 公共设施匮乏

在村内随处可见路边休闲的老人以及在道路上或者脏水边玩耍的儿童,结合调查发现村内的优质公共活动空间比较匮乏,缺少活动场所。已有的互动场所比较老旧,利用率很低,公共设施需要更新。

3.6 绿地有效利用率低

村内绿地量并不少,村内有丰富的数目以及植物资源,村子整体绿化覆盖率很高,植物种类较多,整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但是在村内部绿化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植被虽然多但是显得很混乱,急需绿地系统的更新与再设计。同时,村子内有许多历史很长的古树,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4 初步规划思路

4.1 明确发展定位,挖掘发展潜力

在尊重上庄村现有业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并给出明确的定位。结合周边的旅游以及自然资源,上庄村适宜发展生态农业以及旅游业的路线,其所在片区的上位规划也重视旅游资源的发展与利用。

同时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需要本地产业发展来刺激人才流入,因此对于上庄来说,定位为旅游景区周边的休闲度假村以及生态农业的体验区是比较合适的,在激活产业的同时可以保留原生态的村落环境。

同时,由于周边学校较多,可以结合教育活动进行后续发展,例如写生基地、农业体验基、第二课堂试验基地等等,并且藉由区位学生人数较大,形成文化产业,适当结合文化节、音乐会等等文化活动,形成多样化发展。

在发展理念上尊重传统村庄文化和生态脉络,以都市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使农业生态空间与村庄居住空间的融合,村庄生活交流空间与整体大地格局的系统衔接,构建村庄聚落再现、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农村经济新活力的农村农业一体化发展模式;以休闲、旅游为主线,把上庄打造成村庄与农业一体的新型田园村镇,都市生活休闲的第三空间——生态的休闲度假圣地。

在功能分区将上庄社区分为5个区域,分别是:

富民宜居新社区:尊重传统院落形式,完善居住配套设施,打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片区。

旅游服务配套区:依托珠山、林果资源的旅游、登山、骑行、摄影,商业等服务设施配套区。

都市农业休闲区:以林果、苗木、花卉为主,打造都市农业休闲区。利用上庄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传统的村落文化,为城市居民提供多样的生态农业体验。

养生度假休闲区:突出生态宜居的建设主题,游客可在此体验民俗节日、户外运动、度假休闲、艺术写生和休闲养生活动.

生态农业示范区:以茶叶、林果产业为支撑,进行农业综合规划,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

4.2 区域路径重规划,打通重要节点的交通流线

结合区域定位,首先将其进行功能区域划分,结合道路分级对村庄内部流线进行重新规划。在路线规划中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并将其进行分流——比如村民生活流线、游客游览路线、商务洽谈流线、货物运输流线。

对村中的重要节点——具有特色的历史建筑、河流、公共建筑,设置可以通达的路径。村庄整体的体量不大,街区尺度类似“里弄”,因此最好采用局部人车分流的策略,在进一步规划中创造适宜的街区,街区内部杜绝车辆驶入,外部设置适宜的停车区域以及通畅的机动车道路。

4.3 水流污染治理,河道重建

对于水环境的改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原有河道垃圾的清除

(2)村落排水系统的重新规划

(3)区分水系功能——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参观游览等

4.4 建筑风格化,激活传统院落空间

将现有建筑进行分区的同时进一步对建筑本身进行分类,由于村民的任意改建,目前村内传统的两进院落基本破坏,十分可惜,但是单纯保留传统建筑的做法并不能适应村民生活需求以及村庄定位的变化。因此将主要建筑分为以下几类:

(1)一般性居住建筑,用于村民自住,形式上尽量保留原生态,对建筑材料进行规范和限制,对立面进行重点改造,一部分危房进行拆除。

(2)重点民居建筑,用于展示以及游览,完全保留原始院落形式,对周边环境进行重新设计。

(3)公共建筑,提升建筑质量,风格上加以限制而对建筑形式不做过多处理,使其成为建筑群中的活跃元素。

(4)创意展示类建筑,用作文化展览,娱乐活动以及与旅游相关的其他活动,将原有院落组合形式进行更新,用更为现代的方式进行呈现。

(5)商业建筑,保持开放性,形成商业群落或街区,局部风格统一。

4.5 增加用来模糊界限的公共空间

村落公共空间过少一方面压缩了居民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村落缺少使人停留的区域,缺少活动发生的容器,在后续设计中,将在合适的节点处通过空间的变化引导活动的发生。同时,现有街区的收放缺少规律,在后续规划中将依据行为的发生以及适用对象的需求变换街区尺度,使行为的发生合情合理。

4.6 保护重点植被,清理无用植被

(1)年限较高的古树列为重点植被进行保护,同时围绕其设置景观节点以及观赏路线

(2)普通植被进行评估,及时清除无用的植被

(3)对农业用地形态进行整治,使之与景观相融合,功能用地观赏化

(4)在小尺度的合院内进行模块化的景观规划

4.7 充分利用高差拓展步道,增加活跃节点

将高差处理成景观步道的重要依据,村落沿高差布置的形态十分具有观赏价值,因此结合高差以及景观规划将其建成“步行”活动的主要容器,在关键处设置节点从而使其容纳的公共活动种类更加丰富,并注意区分不同的使用对象的需求。

5 总结

城郊传统村落往往面临着保护的限制因素,不仅不能进行大规模、大体量的开发,同时需要对保护建筑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维护修缮,因此很多开发商因为投资回报问题而放弃,需要在保持老建筑外观的基础上,对其内部功能进行改造,通过与高附加值产业的结合,如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等。在规划方向确立上,应当将宏观与微观因素充分考虑,通过提升区位价值达到盈利,实现自我平衡的目的。

[1]曹凌寒.不同开发主体下的旧村改造模式分析[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10.

[2]孟莹莹.山东省旧村改造模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

[3]许玉镇,毕荣.我国旧村改造中利益相关者合作治理模式探析——以山东沈泉庄的改造实践为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47~153.

[4]苏本善.新农村建设中旧村改造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佟岩(1995-),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猜你喜欢
旧村村落村庄
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周边旧村改造的困境与策略——以广州番禺余荫山房周边旧村为例
我的小村庄
新政!广州旧村改造整合土地及异地平衡工作指引出台
村庄,你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现场考察
浅谈旧村改造住区景观设计探索研究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