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河北五将”

2017-03-09 13:08王靖楠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官渡袁绍曹操

王靖楠



试论三国“河北五将”

王靖楠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袁绍麾下麹义、颜良、文丑、张郃及高览五人,堪称三国“河北五将”。他们凭借各自的优势增强了袁绍的军事实力,又皆因自身特点而落得不同结局:麹义傲主被杀,颜良、文丑短智而亡,高览降曹再无事迹,唯智勇兼备的张郃终成一代名将。文章以官渡之战为线索,对“河北五将”在此前后的不同事迹展开探讨,旨在加深对袁绍阵营的一系列认识,更期望唤起对三国时期非传统“大人物”的历史作用的重视。

袁绍;麹义;张郃;三国;河北;官渡之战

“河北五将”,系指汉末河北军阀袁绍麾下的五员大将:麹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①。五将骁勇善战,威名远播,为袁绍集团壮大立下汗马功劳。其中,麹义死于官渡战前,颜良、文丑先后死于官渡战役中,张郃、高览投降曹操,后因高览事迹无从考究,“河北五将”实存张郃一人。又鉴于张郃在降曹后,多年间功绩卓著,故在《三国志》中,除张郃外,其余四将未见独传,因而研究史料十分有限。学界以往对三国政治、经济、军事的研究不可胜数,其中人物研究往往限于曹操、诸葛亮、关羽等知名的“大人物”,而对诸如“河北五将”等三国重要军事将领的专门研究却鲜有论及。每个人物对于历史都有一定贡献,“小人物”群体的合力不容忽视。人们对“河北五将”的认识亦多源于《三国演义》中“斩颜良诛文丑”等情节,学界涉及“河北五将”的相关研究或多作为官渡之战研究的一部分而出现。对颜良的研究,更多着眼于文学艺术角度,如戏剧《斩颜良》;而对张郃的研究,如王舒彦《张郃之死献疑》[1],张鸣《不起眼的张郃》[2]等,研究成果不多,且多作为诸葛亮北伐的附带研究。“河北五将”凭武功使袁绍集团强大,其命运亦与袁绍集团休戚与共,以官渡之战为分水岭,“河北五将”又可分为前官渡时期、官渡时期以及后官渡时期,其中前官渡时期以麹义为主,后官渡时期以张郃为主。就此,笔者不揣浅陋,试释“河北五将”以呈现其背后的历史,或有助于加深对袁绍集团、官渡之战等问题的再认识。

一、前官渡时期

袁绍在汉末军阀混战初期,先取代韩馥占领冀州,后击败盘踞幽燕的公孙瓒,终成河北四州之主②。除凭借出身优势外,还得力于三大集团的支持③:其一,“是与袁绍同时从洛阳逃奔冀州者”,如逄纪、许攸、淳于琼等人。[3]3其二,是前冀州牧韩馥的本籍同乡,如荀谌、郭图、辛氏兄弟等人,这些人本为“韩馥从本籍接来,到达时袁绍已据韩馥之位,遂接受袁绍任命”。[3]3其三,即河北本地人士,也亦即最重要的一股支持力量,其中就包括文人集团的田丰、沮授、审配、崔琰等人,以及武人集团的麹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人。其中,前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谋略筹划上,而后者的贡献无疑便是军事部署与攻城略地。那么,“河北五将”何时效袁,其出身与经历又如何?

麹义,生年不详,据史料记载,其先世乃“平原鞠谭,其子閟避难,改曰麹氏,后遂为西平著姓”,故史书中所见“麹义”、“鞠义”实为一人[4]1922。麹义本为韩馥手下大将,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反叛,韩馥亲自率兵征剿却遭失败。此时袁绍正无依傍之地,亟需获得一块地盘,在谋士建议下,袁绍计划夺取冀州,于是“乃与义相结”,作为援助之力,共同逼迫韩馥让出冀州,袁绍如愿成为冀州牧,而麹义亦自此为袁绍效力[5]2377。此后关东军阀联兵讨董,袁绍、张杨及匈奴单于於扶罗会合,於扶罗却中途叛逃,并挟持张杨同去,于是袁绍“使将麹义追击于邺南,破之”[6]251。初平三年,盘踞幽燕的公孙瓒意图消灭势力尚未成型的袁绍,以其弟公孙越之死为借口发兵南向,与袁绍对峙于界桥南二十里处,磐河之战由此展开。公孙瓒以步兵二万余为方阵,骑兵万余为两翼,“白马义从”为中坚④。麹义时为袁绍别驾从事,其先世避难西凉前已有述,因而深谙与羌胡战斗之法,其手下兵士皆锐不可当,故袁绍命其“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6]193。公孙瓒欺麹义兵少,便以骑兵冲锋,麹义命士兵伏于盾下不动,待敌迫近,“一时同发,瓒军大败”,阵斩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及以下首级千余,公孙瓒军败逃,麹义追至界桥再破残兵,继而到达公孙瓒军大营,“拔其牙门,营中余众皆复散走”[6]193。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公孙瓒袭杀幽州牧刘虞并尽得其地,袁绍命麹义联合多股为刘虞报仇的力量,“将兵与辅合击瓒”[6]243。屡败于袁绍的公孙瓒不得不退保易京,“开置屯田,稍得自支”,麹义所部与其相持多时,终因军粮告罄,“士卒饥困”,不得已而撤军。由上可知,麹义在袁绍取冀州至消灭公孙瓒这段时间内出力甚多,但其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以后便不见史料记载。细查之下,原来正因功勋卓著,麹义“恃功而骄恣”,终为袁绍诛杀[6]194。而建安三年袁绍致公孙瓒书中“前以西山陆梁,出兵平讨,会麹义余残,畏诛逃命,故遂住大军,分兵扑荡,此兵孤之前行,乃界桥搴旗拔垒,先登制敌者也”一言亦可为证[6]246。就此或可推断,麹义当死于公元195—198年之间。

囿于史料匮乏,颜良、文丑及高览三人生卒年月皆无从考证。而在《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的最早“出场”是在关东联军讨董时,因敌将华雄屡斩联军大将,袁绍叹恨道:“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7]25二人于此出现之用意,当是罗贯中为引出“关公温酒斩华雄”之事铺垫,并为后来关羽在官渡之战时“斩颜良诛文丑”埋下伏笔,以烘托关羽的勇武,且演义小说之言,又不足以作为史料参考。同见《三国演义》,张郃、高览亦仅在官渡战时方才出现。张郃,字儁乂,河北鄚县人,其生年不详。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后,张郃应朝廷征募剿灭黄巾军,凭战功升迁为军司马,隶属韩馥。在袁绍夺取冀州后,张郃与麹义一样归顺了袁绍,被委任为校尉以对抗公孙瓒。建安四年,公孙瓒在大本营易京被攻破后自焚,袁绍由此一举兼并其地,而张郃在此役中因“功多”又升迁宁国中郎将[6]525。据正史记载推测,颜良、文丑及高览皆应参与了前述袁绍与公孙瓒的几次重大作战,若无战功军威,颜良、文丑在官渡战前又怎能统领袁绍河北四州的大军,更何来“勇冠三军”之名?[5]2286笔者分析,袁绍手下大将在前官渡时期以麹义为核心,从时人王粲在其《英雄记》中为麹义独作一传,亦可知麹义在当时颇有名气,其地位自然非同一般。而当麹义死后,颜良、文丑、张郃及高览的事迹渐次凸显,并逐渐取代麹义成为袁军核心将领。

“河北五将”以地方武人力量的形式支持袁绍,极大地充实了袁绍的军事实力。官渡战前,袁绍凭借“河北五将”之武勇统一河北,坐拥冀、幽、青、并四州之地,实力较反董初期大增,从而拥有了挥师南下与曹操一决雌雄的资本。鉴于曾为袁军核心的大将麹义已死,那么“河北五将”的其余四将在官渡战时又将有何作为?

二、官渡时期

建安五年,雄踞河北的袁绍拥兵“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准备南攻曹操的大本营许昌。此时的曹操虽已平定了张绣、吕布及刘备的威胁,暂使后方无虞,但士卒在连年征战中伤亡甚众,面对强势的袁军,曹营一时人心惶惶。荀彧为安抚众心,以“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反击孔融“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一语,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河北五将”已是勇著天下。战前,张郃曾进谏袁绍,认为虽然袁军败少胜多,但当下不应与曹操大战,只要“密遣轻骑钞绝其南”,曹操便可不战自破,但飘飘然的袁绍没有采纳这一建议[6]525。以下不作官渡之战的详述,仅就四将战时表现逐一讨论。

袁军先攻黎阳,袁绍命颜良进攻白马,此时沮授进谏,以颜良“性促狭”,虽骁勇善战却不可独当一面,袁绍并未听从[6]199。曹操在吸引袁绍分兵后立刻趋赴白马,颜良仓促迎战。曹操命张辽、关羽对阵,关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下令军队渡河,扎营于延津南,派文丑、刘备挑战曹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弃辎重于地,以期引诱敌军[6]19。文丑果然中计,与刘备率五六千骑兵前后追至,阵型因卒伍争抢辎重而散乱,曹操趁势还击,大破袁军,斩杀文丑。“勇冠三军”的颜良、文丑皆为一时名将,两战而尽为曹军所杀,袁军大震。

尽管连折上将二员,但袁军总体实力依然较曹军占优。在粮队为曹操奇袭后,袁绍遣淳于琼等率万余人迎运粮草,淳于琼接到粮草后屯扎于乌巢。张郃在得知曹操自率轻骑前往乌巢偷袭后,再向袁绍献计:“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6]525郭图却认为此时应当攻其所必救——进攻曹军大本营即可使曹操不得不撤军,因而提出反对。张郃认为曹营坚固,一旦攻之不拔,而淳于琼又兵败,则“吾属尽为虏矣”。[6]525最终,袁绍派高览、张郃等进攻曹操大本营,仅派少量轻骑救援乌巢。正如张郃所虑,曹营坚固难克,而淳于琼果真又被击败,导致袁军大溃。此时郭图担心会因此前所言激怒袁绍,于是进谗:“郃快军败,出言不逊。”[6]525张郃得知此讯既气又惧,万般无奈下,与高览率其所部“烧攻橹降”[6]324。笔者分析,促使张郃降曹的原因,除郭图的谗言外,袁绍的屡不纳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兼之袁绍经此役后大势已去,作为河北地方武人力量的张郃与高览,及时选择即将成为河北新主人的曹操加以支持方为上策。

“河北五将”剩余四将,经官渡一役仅存张郃、高览。颜良、文丑纵然勇不可挡,但身为将领,性情急躁、有勇无谋却是其死穴,终于因此丧命。而张郃之名虽不及颜良、文丑,但凭借其灵活的头脑终得与高览在曹营安身立命。官渡战后的袁绍一蹶不振。随着袁绍败亡,河北易主,“河北五将”亦渐失去其往日光辉。那么,降曹的张郃、高览在后官渡时期有又何举动?其最终结局又将如何?

三、后官渡时期

高览投降曹操之后的事迹无从可考。就赤壁之战后,陈琳约于公元212年前后所作《檄吴将校部曲文》中“官渡之役,则张郃、高奂举事立功”一语,可推断“高奂”即高览,或为传抄之误,或为高览别名[8]1749。但在此后,无论高览高奂,皆已不见记载。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不问出身尊卑贵贱,因此虽是降将二臣,但张辽、徐晃、庞德等人皆能抹去自己变节的污点而成就一番功勋,名垂史册⑤。高览此后未有记载,或许正是其缺乏过人表现,而失去了其作为将领的价值,最终无闻而终。在《三国演义》中,曾在官渡战场上与许褚、徐晃等猛将不分胜负的高览,投降曹操后被拜为偏将军,随军南下平定盘踞汝南的刘备,战不三合斩杀刘辟,却为赵云一枪刺死[7]168。虽是演义情节,但也似乎是高览的最好归宿。

而同时归顺曹操的张郃,其际遇却与高览大不同。曹操甚为器重这员智将,乃至将张郃来降比作“微子去殷、韩信归汉”,更拜其为“偏将军,封都亭侯”。自此,张郃凭借其出身河北的地方优势,为曹操讨伐袁绍余部,先从军攻拔邺城,又“从击袁谭于渤海,别将军围雍奴”,皆获大胜,并柳城之役后升为平狄将军[6]525。赤壁战后,张郃先后跟随曹操平马超于西凉,讨张鲁于汉中,又迁荡寇将军。定军山一役,刘备率精兵万余急攻张郃,张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使得刘备“惮郃而易渊”[6]526。夏侯渊被杀后,曹军军心动摇,郭淮以“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一言号令全军,于是暂推张郃为帅,张郃亦不负众望,镇定自若地排兵布阵,于是“众心乃定”[6]526。降曹后的张郃凭借军功不断升迁,亦由此逐渐成为曹军核心将领。

曹操死后,曹丕任张郃为左将军,进爵都乡侯,汉魏易祚后又封鄚侯。此后,张郃奉命与曹真讨乏“安定、卢水胡及东羌”,“别督诸军渡江,取洲上屯坞”[6]526。待曹叡即位,张郃又随司马懿击退孙权的进攻。诸葛亮出兵北伐,张郃加位特进,都督诸军,先于街亭大破马谡,再平定三郡之叛,迫使蜀军无功而返。诸葛亮复出祁山,陈仓危机,曹叡急招张郃赴京,亲自“置酒送郃”,并“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6]527。当被曹叡问及“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时,张郃算准蜀军少粮不能久攻,答以“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6]527。果然,张郃进军南郑时,诸葛亮已然退军,张郃又被拜为征西车骑将军。通识变数、善处行伍营阵的张郃,常能料敌于先,判明作战情形,使得诸葛亮甚为忌惮,急欲除之。待蜀军再出祁山时,诸葛亮用计诱司马懿来追,张郃认为:“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但司马懿执意命张郃率军追击,最终,张郃果然遇伏,蜀军万箭齐发,张郃就此身殒,谥号壮侯[6]527。

四、结语

张郃中伏身死日,“河北五将”终结时。麹义先扬名,骁勇善战,然弗克其终;颜良、文丑勇冠三军,恃武而无谋,果应一战可擒;高览同以军功知名,而未鉴其行事,故未副所闻;张郃“以巧变为称”,智勇兼备,终以五子良将得显⑥。“河北五将”之命运随袁绍集团的起伏而动,麹义之傲以及颜良、文丑之愚,或许也正是袁绍败灭的重要原因。而张郃之所以能名震一时,使“河北五将”之名终得延续,甚至在死后得以配享曹魏太庙,其种种殊荣无不有赖于其智谋。三国纷争之世,刀光血影伴随尔虞我诈,将领若是有勇无谋,必被过早湮没。观夫张郃一世,堪为武将典范,而“河北五将”其余四将之事,亦可为武将之鉴。历史上的种种原因,遗留至今的三国历史的相关资料或偏或缺,即便得以保存,部分内容又是真假难辨。因此,对于学界同仁而言,对三国相关史料的考辨与挖掘工作是不可停歇的,唯有更多的史料被呈现于世并考证无误,方可使三国研究在今时基础上更跃一步,亦可使人们对于三国更增一分认识。

[1]王舒彦. 张郃之死献疑[J]. 安徽史学,2008(6).

[2]张鸣. 不起眼的张郃[J]. 廉政瞭望,2014(11).

[3]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6辑[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4]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5]范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6]陈寿. 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7]罗贯中. 三国演义[M]. 长沙:岳麓书社,1986.

[8]萧子显. 昭明文选[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苏红霞 校对:朱艳红)

①关于“河北五将”一说系笔者首创,有一说法“河北四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而麹义作为袁绍初创基业的一员主将,虽死于官渡战前,但观其战功表现仍应算入河北名将,参见张国良:《河北将颜良出兵白马坡曹操危困》,《千里走单骑》第三回,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至于袁绍手下其他武将,如淳于琼,系与袁绍从洛阳共同出逃,并非河北籍或已属河北势力之将,而韩猛、焦触等人,无论官渡战时阵亡,或者战后降曹,观其表现皆无法与麹义、颜良、文丑、张郃及高览并列,仅可算得偏将,不在本文研究之列。

②袁绍因反对董卓而从洛阳逃往冀州,董卓为笼络人心拜袁绍为“勃海太守,封邟乡侯”,参见陈寿:《三国志·袁绍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190页。

③袁绍祖上自袁安至袁逢兄弟,四世居三公位,政治得势,享誉四海,《三国志·袁绍传》谓其“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对于袁绍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政治优势,如能顺应时势,必可有一番大的作为,参见陈寿:《三国志·袁绍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190页。

④“白马义从”,据《英雄记·公孙瓒传》记载,一说公孙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一说“胡夷健者常乘白马,瓒有健骑数千匹乘白马,故以号焉”,参见陈寿:《袁绍传》注引《英雄记·公孙瓒传》,《三国志》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194页。

⑤张辽、徐晃终成曹魏“五子良将”,庞德更是以抬榇大战关羽一事名扬天下,参见陈寿:《张辽传》,《三国志》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59;陈寿:《徐晃传》,《三国志》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59;陈寿:《庞德传》,《三国志》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⑥曹操得建一世武功,离不开得力干将的支持,而其中张辽、于禁、乐进、张郃及徐晃五人,所谓“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被誉为曹魏“五子良将”,参见陈寿:《张郃传》陈寿评,《三国志》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531页。

K236

A

1673-2030(2017)03-0087-04

2016-06-25

王靖楠(1990—),男,山东青岛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在读博士生。

猜你喜欢
官渡袁绍曹操
古渡熙攘千帆竞 滇池北岸谱华章 守正创新强承载 起航奋进新中心——这里是官渡,这就是官渡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官渡二中:生涯教育助学生收获精彩人生
广东官渡六户山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初探
袁绍其实不无能
袁绍其实不无能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