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政策下对地方本科高校考古专业的思考

2017-03-09 13:08孙连娣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考古

孙连娣



“双一流”政策下对地方本科高校考古专业的思考

孙连娣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2015年,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新一轮契机。地方本科高校考古专业在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层面上,总结自身发展弊端,因地制宜,应整合地方考古资源优势,发挥本区域文化特色,协同地方文物机构,建立健全的考古学科体系,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发挥学术团队优势,借鉴国外知名高校考古专业建设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加快推进考古科研成果转化,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双一流”;地方高校;考古专业;人才引进;教育强国

“钱学森之问”的提出至今已有11载,它是困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难题,也是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担忧,如何能培养和发挥好人才的最大化是目前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自1995年以来,“985工程”、“211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高水平教育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我国教育文化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心仍旧在地方高校,目前地方高校呈现出高水平大学学科数量偏少、位次偏后、科研设施落后、人才引进及财政拨款困难等问题,迫切需要重点建设、持续支持,促进学科入主流、创特色、上水平,实现整体提升。[1]108-111为了全面综合建设我国高水平教育事业,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引起教育界高度重视。《方案》指出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并且提出“四个坚持”原则,即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科学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在新一轮国家教育再分配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积极发挥本地、本校特色,实现学科转型升级,增强文化创新能力,争创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当前考古学科专业处于起步阶段,考古课程多集中在“985”、“211”等高校,如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等,每年培养的人才有限,因此近年来各地省属院校或地方本科院校依托本区域优势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申报考古学科学位点,但毕竟从师资队伍、科研设施、资金投入、学科特色等方面处于劣势,如何能够在“双一流”发展机遇下,将地方本科高校考古专业推向一流学科建设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基于此,运用个案调查、归纳演绎方法对地方本科考古专业的一流建设问题予以分析,以期对地方高校考古专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供借鉴。

一、地方本科高校考古专业概况

本科教育是一所高等院校综合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2]9-14是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科研知识储备的关键期,因此重视本科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定位即为本科教育层次的培养,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础,在“双一流”形势下,应抓住教育再分配机遇,实现本科教育的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地方本科高校与考古专业两者之间都具有局限性发展的瓶颈,与当前高水平综合大学相比,办学层次及水平尚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师资水平有限,考古专业人才引进困难

由于考古专业学科建设较晚且并不普及特点,多集中在少数高水平建设高校。相较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考古专业的开设更是举步维艰。师资力量匮乏是制约地方高校考古专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据统计,每年考古专业毕业研究生(硕、博)不足800人,需要满足各级省市区考古文博单位需求,而分配至本科高校时则几乎无考古人才可用,这就导致人才引进的困难。此外地方本科高校与高水平建设高校各项人才引进待遇相差甚大,也是导致考古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无论从科研启动经费还是学科建设,都无法满足考古教学与研究的需要,形成人才建设与考古学科的分离,人才价值无法真正体现,造成人才流失。

(二)考古专业建设水平较低,缺乏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体系

由于地方本科高校考古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往往以中国古代史专业老师教授考古课程,由于知识储备水平的有限,考古教学形同于古代史教授,如河北某地方高校在讲解考古学概论一课时,按照中国古代史思路讲解,中间穿插文物古迹照片,像秦始皇兵马俑、龙门石窟等等,而对于考古学基础理论地层学、标型学、文化区域等极少涉及,这就造成虽有考古课程之名,而非教授考古之实的困窘之态,在考古专业建设水平上形成瓶颈。地方本科高校还缺乏考古实验室建设,而室内整理是实现考古科研化水平高低的关键,考古发掘报告编写、考古资料汇编均得益于此,因此只有建立健全考古实验室研究,才能使考古专业建设走向正规。此外,考古专业发展的基础是田野考古学所提供的原始资料和记录,而地方本科高校在考古实践教学方面也几乎处于零发展,或多倾向于文博、文化遗产方面,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参观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而在田野考古勘探、发掘方面则很少触及,这就造成考古学科体系建设的不完整,无法科学合理规划考古专业发展方向。

(三)各级部门缺乏重视,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由于考古专业的开设,长期为高水平建设高校所垄断,无论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社会招聘方面,地方本科高校考古专业常受到歧视,原因在于所培养考古人才专业技能并不如高水平建设高校,造成地方考古部门(文物局、考古所)的不重视,例如某地方本科高校考古毕业生与北京大学等高水平高校同时应聘考古单位,可能在简历初步筛选时即被淘汰,这就造成地方高校考古专业人才培养的浪费,即存在所学非所用的尴尬局面。此外,考古专业属冷门学科,在专业的科学设置方面,就未能得到地方高校领导的重视,造成不论在人才引进、资金投入还是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存在缺失。

面对此种情况,地方本科高校应抓住“双一流”建设发展平台,尝试从学校和考古学科两方面进行突破性改革。其一,从学校层面而论,要明确定位,发展特色,建立健全学校自主管理模式,实现整体提升。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高校即存在缺乏自主发展,受到政府影响较多,行政化影响较大,政府既是设计者,又是管理者,既是指导者、又是调控者,政府拥有大学管理与决策的最大权利,既是大学的所有者、管理者,又是大学的评估者。[3]3-11地方高校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坚持既建设高水平高校,又服务于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定位于本区域高校建设,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建立校长负责制,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管理模式,推行扶优扶特政策,并成立学术委员会,发挥考古学科体系、学术评价以及学风建设。其二,考古专业学科建设方面,应建立完善学科体系,发挥团队作用,并注重地方区域考古建设。地方高校考古专业应从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后期科研整理三方面完善学科体系,不能孤立发展。鉴于学科发展滞后的特点,应发掘本地特色考古,以此为依托,形成特色考古发展体系。如河北师范大学建立泥河湾考古研究院,从极具河北地方特色的旧石器泥河湾遗址研究为出发点,形成考古专业学科团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发展考古专业。又如古城邯郸,考古资源丰富,先后发现磁山文化、赵王城、邺城、磁州窑等遗址,地方高校邯郸学院应充分利用本地考古资源优势,联合地方考古研究部门,共同发展本地考古学科建设,形成一流的考古专业建设。

二、地方本科高校考古专业“双一流”建设思路

“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据此,地方本科高校考古专业的建设应抓住国家教育投入的机遇,从本地优势考古资源出发,满足区域考古发展的需要,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无论在人才培养、教师团队建设,还是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均需体现出地方高水平大学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考古学科优势。

(一)结合区域特点,发挥地方考古专业优势

不同地域具有各自特色的考古遗存,在时空范围形成众多文化遗迹,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遗存,包括遗址、墓葬、城址、聚落等,并且各个区域有着代表性考古文化,如北京地区的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浙江地区的河姆渡文化、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河南地区仰韶文化、河北地区磁山文化、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等等。为更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本科高校考古专业建设,应结合本区域考古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考古专业,抓住“双一流”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将区域考古做大做强,实现地方一流学科建设的“考古梦”。

(二)合理规划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大力引进考古专业人才

考古专业发展要从长远着眼,统筹谋划,采取大思路谋划、大手笔布局、大力度推进,选准目标、找准路径、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实现学科体系建设的新跨越。地方本科高校与高水平综合高校相比,考古专业存在起步晚、学科体系薄弱等劣势,因此在谋求一流考古专业契机下,要具有超前意识,以名校考古专业为标杆,开展对标研究,从中找出自身差距,通过连续的学习和改进,最终达到超越标杆之目的。[4]72-76建立健全的考古学科体系,需要高水平考古人才的支撑,大学要实现卓越,第一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拥有众多优秀教师。[5]16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引进观,杜绝任人唯亲,去除行政化干预,打破体制束缚,结合本校本学科发展规划,从思想、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考察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对其教学科研能力的考察[6]127-128,合理科学的选择人才。要加大引进人才待遇,如科研经费、生活待遇、科研助手等,创造利于学科发展的科研环境。

(三)与地方考古文物部门加强合作,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往往地方考古事业发展,多由本地文物局(所)负责,它们掌握更多的考古信息资源,但是由于人力资源有限、科研水平较低等缺点,也迫切需要与本地方高校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地方本科高校考古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必要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可以派遣学生到考古工地实习,将在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考古实践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考古专业水平,而且缓解文物局(所)的人手压力,这也为后期考古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准备。同时,也为地方考古事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本区域考古特点,缓解地方本科高校考古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发挥学术带头人优势

政府的积极引导,是地方高校考古专业发展的指明灯。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考古专业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具有充足的学术经费和科研设备,满足考古专业实验室建设需要。政府管理要由以往的控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保证政府的政策投入、经费投入公平公正。[7]1-4在此基础上,发挥考古专业学术团队的作用,引进学科带头人,加快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如果说一流的学术团队能够为学科的发展营造一片‘高原’,那么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将会借助其团队优势打造一座学科‘高峰’。”[8]65-73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考古专业的科学发展需要一个完备学术梯队的支撑,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资源,也是核心资源。

(五)建立健全的学科运行机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21世纪教育资源整合环境下,只有实现考古专业学科动力机制与协同竞争的结合,才能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契机。考古专业是一门触及多学科领域的科学,与地质学、古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交叉发展,形成多学科多领域交互创新发展。在开放性的学科组织之内,不同学科之间还形成彼此既独立又联合、既竞争又协同的关系[9]24-27,促进形成地方高校考古专业高效率的学科运行机制。地方高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机制,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互为依托,高水平高校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实现其核心价值,大学的学科建设必须以“育人为本”。[10]7-11既要积极发挥教师团队的引导作用,也要体现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打破固有死板的教学模式,如锻炼学生独立进行器物标型学分类、墓葬年代分期等,在考古发掘中也要发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如对某一遗址地层划分要有自己独立看法等,才能与考古专业学科机制的科学运行互为依托。

(六)借鉴国外教育理念,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

“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是要打造进入国际前列的知名高校和一流专业,而考古专业起源于西方国家,国外在考古专业发展创新方面有较为前沿的理论成果。在此种机遇下,地方本科高校应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如互派教师学习进修、派遣学术团队出国考察、引进国外教师或留学生教学等,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引进高校,营造良好的国际化科研环境,提高地方高校考古专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还要遵守考古专业合理的国际标准制度,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来达到一流,单独搞一流标准只能偏离方向。因此,地方高校考古专业的建设要吸收国外高校建设经验,打造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

三、结束语

“双一流”建设方案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地方本科高校应抓住新世纪教育发展契机,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考古文化,整合资源优势,针对考古专业起步晚、发展慢等劣势因素,采取因地制宜,发挥本区域考古优势策略,与地方考古部门协同发展,构建利于考古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地方高校考古专业科研成果转化,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开辟新的途径,最终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1]林良泉. “双一流”战略视野下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J]. 高校后勤研究,2016,22(4).

[2]马陆亭.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6,32(5).

[3]王英杰. 规律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思考[J]. 比较教育研究,2001,39(7).

[4]周光礼. “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 教育研究,2016,23(5).

[5]贾米尔•萨米. 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M]. 孙薇,等译.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计龙龙. 基于双一流视角的省属高校师资队伍人才引进问题及对策分析[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5).

[7]夏泉源. 我国高水平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体制之困[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37(5).

[8]周光礼,武建鑫. 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 中国高教研究,2016,31(1).

[9]潘静. “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 江苏高教,2016,32(5).

[10]王洪才. “双一流”建设的重心在学科[J]. 重庆高教研究,2016,18(1).

(责任编辑:贾建钢 校对:朱艳红)

G640

A

1673-2030(2017)03-0113-04

2017-07-01

孙连娣(1987—),女,河北安平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考古”测一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