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孝道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当代价值及弘扬路径

2017-03-09 13:08崔佳慧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弘扬养老家庭

张 翼,崔佳慧



新孝道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当代价值及弘扬路径

张 翼1,崔佳慧2

(1.北京华清飞扬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0;2.邯郸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培育以新孝道为核心内容的乡村新风尚,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其是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从新孝道文化的内涵、新孝道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当代价值以及弘扬路径进行了探讨。

新农村建设;弘扬;新孝道文化;研究

党的十八大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农村是关键。而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培育以新孝道为核心内容的乡村新风尚,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这项任务完不成,农村的小康就是蹩脚的小康。因为,无论是一个村庄,还是一个家庭,如果父母不慈,儿孙不孝,兄妹不合,邻里不助,无论如何与全面的小康社会都是不合时宜的。

一、新孝道文化的内涵

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孝道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所要弘扬的是新孝道文化,也就是传统孝道的精华。

(一)新孝道抛弃了传统孝道的人格不平等

新孝道文化应抛弃人身不独立的糟粕,继承其孝养、孝敬,孝顺、孝谏,孝思、孝继,孝丧、孝祭的合理内涵。在封建社会,父与子、夫与妻,君与臣,皆为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在家族中过度强调“子孝”,在朝堂上过度强调“忠君”,而忽视了“父慈”和“君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能不亡”,这就造成了孝道的单一化、极端化。

现代社会是民主、法制的社会。家庭中的孝则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理念之上。新孝道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是双向模式,即父慈子孝。父母对子女具有教育其成人成才的责任,孩子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孩子要孝敬父母,父母要尊重子女的意愿,孩子有独立人格,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在这个前提下,新孝道继承并弘扬传统孝道提出了对父母要孝养、孝敬,孝顺、孝谏,孝思、孝继,孝丧、孝祭的合理内涵。所谓孝养、孝敬,就是对父母首先要满足吃、穿、用等物质层面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父母精神方面的需要,尤其要尊重其精神需求。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14所以,如果把孝仅看作能供养父母,而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就与犬马之养没有区别。所谓孝顺、孝谏,是指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但如父母有做的不好不对的地方,也要婉转地劝谏,不能无原则的顺从;所谓孝思、孝继,就是要时刻牵挂思念父母,不管你走多远,有多忙。孝继指要继承先辈的遗愿并发扬光大。所谓孝丧、孝祭,是指父母、长辈去世要葬之以礼,寄托哀思。祭祀的关键在于虔诚地表达一种敬重追念之情,而不是大操大办,奢侈浪费。概括讲,就是日常生活中要以最大的敬意去侍奉父母,要以最愉悦的心态去赡养父母,父母生病时要精心地去照料父母;父母逝世了要满怀哀痛、崇敬和肃穆之情按照勤俭节约的原则去办理丧事。(当然,为国事而不能守在父母身边,是一种大孝。)一个人真正这样做了,也就真正尽了孝道。人人都这样做了,农村老人就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二)新孝道摈弃了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糟粕

传统孝道中有“厚葬久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思想,这些思想与时代脉搏明显不符。厚葬久哀,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使子辈长期沉浸在悲痛中无心他事,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开展。这一民俗至今依然影响深远,造成了重死轻生的孝道观念。人们在老人生前疏于照顾、缺乏关爱,死后却大搞铺张浪费。新孝道提倡厚义简葬,更看重生前孝顺而非死后。此外,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走出国门,去异国他乡求学求发展求生存,已是一个普遍的全球化现象,国家的强大和个人的成长,需要大量的年轻人走出去,“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已不符合时代需要。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特点,辩证选择适合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的理念,而不应拘泥于经典。

(三)新孝道赋予孝移于忠新内涵

孝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孝最初就具有尊祖敬宗的意识,祖国就是我们的父母之邦。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新孝道要求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父母行孝,而且要对民族、国家行大孝。实际上,对每一个父母而言,都希望儿孙成才。所谓成才,也就是能为国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对父母的孝。父母会因此感到欣慰和自豪,这往往比给父母物质财富还重要。当然,爱国的概念是宽泛的,在日常工作中,勤政为民,爱岗敬业,尊重领导,团结同事,相助邻里,做一个诚实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也是爱国和效忠国家的具体表现。

总之,新孝道强调善事老人、敬养双亲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强调长幼有序、互爱互助的新型家庭观;强调互相尊重、人格平等的人格观;强调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爱老观;强调为国尽忠,为民爱民的大爱观;爱岗敬业,团结邻里,诚实为人的人际观。

二、新孝道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当代价值

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之为孝道文化。在我国,孝道文化多少年来连接着个人、家庭和社会,深刻地规约并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一)弘扬新孝道,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中国有14亿人口,据人口学家预测,到本世纪中期,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4亿多。而这4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尽管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名列世界第二,但人均数据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有不小差距。经济现状使我们不可能一步达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标准和养老水平。尽管国家对养老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社会养老机构也在加速发展,但未来中国社会的养老特别是农村,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而当前的农村家庭,家庭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之一是千千万万个年轻人离开农村,涌向城市,外出打工,家中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孙辈。变化之二是这些新生代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身处异乡,远离父母,在接受先进理念的同时,传统的孝道意识有淡化的趋势。一方面是农村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一方面是子女不在身边,孝道观念的淡薄。如何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成为当下农村一个新的难题。孝的观念是传统中国家庭养老的文化价值基础,可以说是历代中国人持续不断的孝行养活了中国人自己。在家庭养老仍是我国社会特别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的今天,倡导大力弘扬新孝道文化,使新孝道文化深入到每一个年轻人的心中,融入他们的灵魂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农村的养老难题。[2]

目前,我国95%以上的老人在家中度过晚年,如何善待这些对社会、家庭做出过奉献的老人,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家庭的重要课题。善待老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政府有责任重视和解决这个问题,但也不能全部推向社会。家庭,子辈也需要分担。所以,在我们已经进入老年社会的今天,进行新孝道的教育,传承新孝道文化,对于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寂寞和精神孤独具有重要意义。

(二)弘扬新孝道,建立乡村和谐

乡村和谐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诸如干部之间的团结,干群关系的密切,邻里关系的融洽,家庭关系的和睦。在诸多关系中,家庭关系的和睦是乡村和谐的基础。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的和睦是社会和谐、乡村和谐的重要前提。而在家庭和谐中,解决好善待长辈,使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一个关键问题。建立父慈儿孝,婆善媳孝,邻里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互帮的农村新风尚,是每一个农民的期盼。

家庭不仅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父母永远是孩子心灵的港湾。新孝道文化是家庭人伦关系和谐维系纽带上的核心之结,是化解家庭矛盾和冲突的润滑剂。新孝道文化内化于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关系,邻里之间的互爱互助关系必然建立。整个农村形成养老敬老的良好氛围,文明乡风、和谐乡村也就建立起来了。

(三)弘扬新孝道,助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作为道德规范的要求,与新孝道中孝移于忠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从弘扬新孝道入手,把弘扬新孝道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意义重大。

孝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源头和首德,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孝的拓展。人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就是与父母的关系,人间的慈爱与呵护也首先来自于父母,人总是在他人的爱中感受爱,体验并形成最初的道德责任感的。因此,爱团体、爱社区、爱民族、爱国家的道德心与责任感,首先产生于爱父母的感情中。一个人的初始责任是对父母的责任。人的道德成长正是把这种责任感不断地扩充、升华而形成对他人及社会的爱与责任。每一个社会成员大多具有为人子女的身份,因此,要求每个人把孝敬父母作为培养公民道德的起点。传统中国之所以能把孝泛化,一方面是因为孝的主体是广泛的,另一方面孝作为道德的起点与内在精神即爱与责任也有进一步扩充、升华的可能性,最终从孝敬父母中可以升华出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孝的伦理精神本质是爱、敬、忠、顺,这是一切道德的内在精神源头和基础。一个不从精神上爱、敬父母,从行动上忠、顺父母的人,何谈对他人尽责任。孝是品德的根本,忠是孝的延伸。只有对父母长辈遵守孝道的人,才可能对国家、对企业、对单位以及待人接物忠诚可信。反之,一个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心的人,所谓忠于国家,对人诚信友善必是虚假的。我们要重视孝这种始德、首德的作用,并以此为起点,推动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处。

三、新孝道文化的弘扬路径

融入学校教育之中。新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从总体看,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教师关注的是分数,一个学生,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孝道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在大学阶段,学生忙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深造,对于孝文化教育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建议在不同学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加强孝道文化的教育。要根据“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运用多种媒介新技术,如采用三维动画、二维图示等,使学生在轻松中理解、接受和认同新孝道文化,进而使学习和传承新孝道文化成为青少年的自觉的行为。还要拓展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孝道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潜移默化,培养他们懂得尊敬父辈,感恩家庭和社会,使我们古老的社会文明在农村继续传承下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年轻人的养老观念、孝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养老的质量。因此,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新孝道教育,无疑是弘扬新孝道路径的重要切入点。

开展广泛的社会宣传。首先,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媒体,广泛开展新孝道文化宣传。新闻舆论是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对个体道德的形成起着一定的调节和催化作用。通过社会舆论,宣传敬老养老的好传统。培养以尊老养老为荣,厌老弃老为耻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社会舆论动员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老年人,积极参与老年事务,广泛开展老年人生活服务。尤其是现代传媒具有覆盖面广、渗透能力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借助于新媒体,再加上农村中的黑板报、墙画等,或自编自演的孝道文艺节目,广泛开展社会宣传,使新孝道理念传递到千家万户,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通过广泛的社会舆论宣传,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由此来调整家庭内部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其次,发挥妇女组织的作用。现在的中国,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妇女在家庭中有相当的地位。就照顾老人而言,女同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妇女进行新孝道教育,让新孝道文化在她们心中扎根,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必将对改善农村文明风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再次,各级政府部门要广泛开展“文明村庄”、“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以及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加大宣传先进模范事迹,使孝亲敬老、代际和谐、家庭和睦的动人故事家喻户晓,为孝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批评不孝行为,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敬老、养老、爱老、助老、扶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孝文化建设关系到占全国总人口12%的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事关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并纳入政绩考核。唯有政府在思想上重视,并强力出击,才能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使新孝道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政府要建立孝德管理长效机制,设立农村孝德制度落实的专门机构。村委会要建立孝老敬老的奖惩机制,要使孝德管理工作日常化,以表彰为主,树立孝德典型,促使村民孝德观念的养成。对于不孝行为要以大众舆论谴责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增加不孝成本,威慑约束不孝行为。

借助法律手段。目前,部分农村子女在处理与父母关系问题时没有法律观念,总认为这是家务事,为此触犯法律者比比皆是。事实上,我国的《宪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对老年人的权益均做了明确规定,如果能把法制监督与道德约束结合起来,会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借助法律手段,加强普法宣传,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手段,既让子女意识到敬老养老的法律责任,又使老年人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显得极为必要。与此同时,也要根据农村养老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对农村老年人法律援助的协作机制,不断把法律援助的触角向农村延伸,争取做到每个乡镇都有法律援助工作站,村村都有法律援助联络员,使农村养老真正做到立法可依、有法能依。

[1]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

[2]肖群忠. 传统孝道的传承、弘扬与超越[J]. 社会科学战线,2010(3).

G112

A

1673-2030(2017)03-0124-03

2017-08-11

2017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HB17YS004)

张翼(1986—)男,河北曲周人,北京华清飞扬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师;崔佳慧(1989—),女,河北藁城人,邯郸学院文史学院教师,教育学硕士。

猜你喜欢
弘扬养老家庭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家庭“煮”夫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恋练有词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