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问题分析与对策

2017-03-09 14:28郑容坤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委员会权力学术

郑容坤

(闽南师范大学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高校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问题分析与对策

郑容坤

(闽南师范大学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推进学术委员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机制的制度保障。当前高校学术委员会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公共性角色缺失、运行程序不当、决策机制不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学术委员会应从重塑职业责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决策程序和树立监督意识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高校: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问题;对策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层面上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为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了法理依据和政策导向。《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专设一章,系统阐述“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认为一所完善的大学应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深刻剖析这一标准,可从政府如何依法管办学校、学校如何完善内部治理机构、社会如何对学校参与和监督来深入研究。这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任何一方没有解决好,势必会给另外两方的制度建设造成阻滞,影响现代大学建设步伐。经过10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学界对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开展了系列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有:一是从组织结构上,分析学术委员会的组成、职责与任务;二是从组织功能上,剖析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决策科学化的作用;三是从操作层面上,分析学术委员会存在的困境,比如成员主体意识不强、运行机制不规范等问题;四是从解决策略上,为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提出了对策。这些研究为高校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家层面已形成了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大背景下,主张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机制来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这一话题比较切合实际,也更具可操作性,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诉求。

一、完善高校学术委员会治理机制是建设现代大学的现实诉求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机制实际上就是高校内部资源配置决策的权利结构和利益重塑与调整。需要建设的大学内部治理机制有很多,包括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行政管理体制,高校学术运行机制等方面。笔者认为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置于我国的国情而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符合高等教育形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由此,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重点应理顺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者的关系,明确高校行政权力的职责和界限,以便为学术性组织正常运行释放空间。

当前高校的学术性组织有很多,包括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而且这些委员会还分为学校层面和二级单位层面两级,如对这些学术性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阐述,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笔者仅以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为例进行论述,这样得出的结论更为客观。健全学术委员会是学校民主建设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形式,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历史沿革,我国高校沿用苏联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形成强调行政权力的惯例,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术委员会权力运行的空间。当前,学术委员会地位缺失,学术权力弱化,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有来自原有国家层面的强行政权力的意识侵入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术委员会自身问题。笔者认为有这样一些问题,即学术委员会公共性缺失、程序规范不当、决策机制不全、监督不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术性组织的运行效率,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路径思考。

二、当前高校学术委员会运作问题分析

(一)公共性角色缺失

公共性一般是指“某一文化圈里成员所能共同享受某种利益,因而共同承担相应义务的制度的性质。”[1]学术委员会拥有裁定和评判高校公共学术事务,监督高校行政管理实务的职权。但是,目前高校学术委员会公共性角色缺失主要有两方面,即作为组织角色的缺失和作为组织成员角色的缺失。

一方面组织角色的缺失有:第一,没有厘清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关系。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身份多重,有的兼任党政领导,有的只是普通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界限模糊,分工不明,责任不清,从而导致了行政权力借助学术委员会达成行政目的。第二,学术委员会成员单一,学科分布不平衡[2]。当前有些地方高校制定了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学术委员的任职条件,但存在着重高学历、重职务问题,缺少普通教师代表,因而在学术事务决策上往往带有行政思维色彩,使得一线教师等学术力量在学术事务决策的博弈中相对弱小。同时也存在着利用“学缘”、“师缘”以及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等关系,垄断学术权力的问题,从而难以保障学术组织权力的公共性。

另一方面,组织成员角色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第一,组织认同性不够。组织认同体现出了学术委员会委员对组织的看法与立场,从而引申出学术委员会委员的立场问题和态度问题。当前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背景下,存在着委员立场不明,态度不清,无法清晰把握学术委员会的工作对象和职责使命。有些委员没有把施行学术委员会看成是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而将其视为行政管理权力的补充,没有实质性权力,或者认为学术委员会只是传话筒和表决器,可有可无。没有明确认识到学术委员会的组织使命,当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时,就会存在立场不坚定,态度不明确问题,从而无法形成组织合力,导致在与行政权力博弈中处于失势境地。第二,主动作为不足。有些委员没有把学术委员会当成是一种学术性至高无上的尊重,没将成为一名委员而感到自豪,而很现实地将履行学术委员会职责作为一种很平常的行为,还错误地认为学术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个人时间,从而导致了对学术委员会制度建构不关心,对于开不开学术委员会、何时开学术委员会、怎么开学术委员会等事关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的建设方面都缺少主动谋划的意识。

(二)运行程序不当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3]作为制度规范的程序是学术权力得以施行影响的载体,是有关学术委员会机制的设计、实施、评价和修正完善的过程、步骤和先后顺序。目前有些学术委员会成员程序意识不强,随意性较大,缺少对国家及大学内部相关制度等规范性文件的认知,影响学术委员会的存在制度基础与合法性。学术委员会委员的程序无意识,除了源于自身学习不深刻外,更重要的是与当前高校学术委员会有关制度程序的不健全、不规范有关,如在大学内部管理层面没有健全的程序运行规则,包括选拔制度、例会制度、议事规则、与其他组织的协同互动机制,这些基本制度的缺失,会让委员无法可学、无法可依。

以学术委员会的会议制度为例。会议制度是高校学术委员会最为重要的运行机制,学术委员会的审议、咨询、评议等职能主要是通过会议制度来履行。学术委员会会议制度是委员行使权力,表决学术事务,监督行政权力的重要平台,而目前高校学术委员会会议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表现为临时性、松散性状态,会议的设定一般由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观决定,其他委员并未发挥积极性,也没有思考历次会议召开的必要性。

(三)决策机制不全

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决策权力,是其在高校管理中基于学术影响力而获得的合法性安排,是学术委员会存在的价值基础。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公立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这一领导体制下,校长享有高度执行权,负责党委决策的实施;学术委员会享有咨询、审议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部分进行了高校制度改革,但改革后存在强化行政权力现象,进而导致了大部分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属于咨询性质的,没能在大学学术事务中起到主要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是高校内部决策资源配置不合理,决策主体错位,决策职权不明[4],本应由学术委员会决策、审议的学术事项被学校党政机关或其他组织包办,从而导致学术委员会沦为行政组织的附属。这种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术委员会委员决策意识、科学决策能力、民主决策氛围等方面不足。学术事务管理是一个特殊的专业领域,它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而决策素养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积淀而成。决策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决策主体拥有的对某项事务的评判权。要让决策者手中的权力得以施行就需要依靠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但是在当前部分高校,委员没有对学术委员会形成组织认同的前提下,进而谈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另一方面,学术决策规则和制度的不完善。完善、有效的决策制度与规则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和规范决策的保障。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术决策制度应包括调研论证制度、咨询制度、听证制度、表决制度、执行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实际上,各高校都有建立了学术委员会组织,但没有完善的决策制度。主要存在:有决策公开制度,但执行走形式,不落实,存在决策“暗箱操作”;决策咨询制度、决策听证制度不健全,对决策方案论证不够;决策寡头主义,声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但是决策民主制度、参与制度、监督制度不健全,存在一言堂,一边倒现象,出现决策失误,没有责任追究制度。

(四)监督不到位

监督机制漏洞是高校学术委员的诟病。虽然高校已经设立了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性组织,也出台了规范学术委员会运行的章程或规定,但是很少重视对学术委员会的监督,无法从制度层面形成约束学术性权力的相关规定。目前高校学术委员会虽尚未具备学术资源配置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决策能力,但在开展一定的学术事务,如教师职称评定、人才引进计划等方面,在其有限的权力范围内,拥有较高的学术成果审议、职称资格评定权力。苏堃博士在其论文中,通过对国内部分院校学术委员会章程文本的研究,认为大多数院校都以“公平、公正、公开”,“科学、民主、规范”等理论共识来强调学术委员会工作的特殊性[5],然而,关于如何对学术委员会工作进行约束和监督却很少提及。学术委员会监督机制的缺失,已经形成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监督主体的意识不强、能力较弱。监督主体意识来自于监督主体对于监督对象的客观认知,在于其运用一定的智力水平和判断能力对学术委员会运行流程和决策机制所作出的评价。但是,目前除了学术委员会成员有关心学术组织运行的效能外,组织外的行政人员、普通教师很少给予关注,就更不用提监督一说了。这说明了监督主体对学术委员会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缺乏对学校事业的责任感,怕迁事于人,不敢监督。

另一方面,监督制度不健全。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监督过程倒位。高校学术委员会的监督主要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个环节。当前的监督主要集中在事后,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监督,等到问题出现了才介入事务监督,导致对事前和事中监督不足,无法从源头上杜绝学术委员会的非理性行为。二是监督主客体错位。由于学术委员会具有对教师职称、晋升等学术事务的审议权、表决权,会产生作为监督主体的广大教师基于自身的利益驱动,不敢监督作为客体的学术委员会所作出的决定。三是监督制度缺失。这方面主要是关于学术委员会内部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如监督的运行制度,监督的保障制度,监督的奖惩制度等。四是监督手段单一。目前采用的主要有党政监督、经济监督、群众监督等,有关教代会、工会、新闻媒体监督对学术委员会运行的监督较少。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学术委员会的科学决策。

三、完善高校学术委员会的路径思考

(一)树立公共责任,重塑职业主义精神,提高角色认同意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最终由社会和市场来评定,但是高校本身有自己的内部评价人才质量的标准、方式、机制。而这些评价机制大部分是由学术委员会集体决策或发挥智囊建议制定出来,因此,高校学术委员会作为一个组织,其功能的施行、程度、范围、大小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展。从组织学角度讲,组织是一种人为的设置,组织中的人是组织有效整合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决定因素。对高校学术委员会而言,要从树立公共责任感和重塑职业主义精神两个方面来克服组织角色和成员角色的缺位现象,进而提高角色认同。一方面是树立公共责任感。责任是一种因职务或职位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较强的岗位意识和对结果负责的态度。学术委员会作为高校组织权力分配和制衡行政权力的重要组织形式,在保障高校学术决策、监督行政权力方面是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学术委员会要从自身组织使命出发,认清学术委员的价值、功能,树立公共责任感,才能与其他高校内部组织发展关系时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改革发展。另一方面是重塑一种职业主义精神。对高校委员会成员而言,要克服组织认同性不够、主动性不足的问题,需要树立职业主义的精神。可以这样认为,能成为高校学术委员会成员,一般都是组织中或在某一学科领域内有较强影响力的人员,通过选拔、任免等人事程序而选拔出来。因此,学术委员会成员应该要把学术委员看作是一种荣誉身份,进而形成职业主义意识。为此,高校要采取物质激励的方式,对学术委员开展工作给予一定的补助,以便提供工作积极性。物质利益的激励虽然是对高校学术委员付出时间精力的一种补偿,但更多意义上,应该是一种职业上的尊重。高校组织对学术委员会的这些利益补偿和精神重视,将有助于学术委员会成员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更好地做好学术事务决策。

(二)完善运行机制,推进学术委员会运行程序制度化、法制化

高校学术委员会是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机构,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规范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制度环境是重中之重。目前,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制度环境,包括高校内部、社会外部等一般环境和高校学术委员会自身具体环境。这些环境复杂多样,如高校委员会的职责体系、会议制度、选任制度、事务表决机制等,文中仅以学术委员会运行中的会议制度进行分析,对推进学术委员会运行程序制度化、法制化提供建议。

当前从学术委员会会议的时序上看,开好学术委员会可从会前、会中、会后三个阶段的程序着手。第一,规范会前准备程序。主要关注四个方面:一是会议通知,准确无误地通知到个人;二是会议考勤,做好参会人员统计和请假审批;三是明确会议主题和主体;四是会议提案材料的送达。第二,规范会中程序。应当注意四个方面:一是核实出席人员数量。一般情况下,根据《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全体会议应当有2/3及以上委员出席才能举行;二是告知会议决议事项,让委员清楚开会目的,需要做哪些事,行使什么职权;三是意见听取,在委员会主任提出会议议程后就进入讨论、听取审议意见阶段。在此阶段委员会主任应让各委员公开讨论、充分发言,之后综合大家意见处理大会重要事项;四是事项表决。会议表决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采取无记名方式的票决进行,而且赞成票数须达到应参会人数的1/2以上方可做出决定。第三,规范会后程序。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做好学术委员会的会议记录、档案归档工作;二是执行学术委员会表决通过的事项,并及时向委员会报告进展情况。学术委员会的会议程序化建设必须立足高校具体实践,实事求是,循序渐进,采取定期会议和特殊会议的方式进行,切实有效地从程序方面加强学术委员会会议制度建设,从而推动高校民主化管理的进度。

(三)培育决策权威意识,规范最高决策机制

根据《高等教育法》第42条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制定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从上述条款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赋予了高校学术委员会最高的决策权力。但现实中,谈及高校内部治理机制,一般都离不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争论。从规范意义上而言,目前高校学术委员会决策机制全、决策质量不高、决策形式走过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校行政权力[6]。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行政权力已经渗透到学校的机理之中。高校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对学术事务“无微不至”,导致学术委员会在高校的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是模糊的、虚弱,学术权力空间日益萎缩,形成了高校学术委员角色认同危机。为此,高校管理的顶层设计者应从规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决策领域角度,理清两者的职责所在,克服行政权力干涉学术权力业务的问题,同时可以在财务、人事等方面对高校学术委员会决策机制的健全加以保障,以便高校学术委员会逐渐成长、成熟,成为独立的组织体系。

(四)形成监督意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

权力,即影响能力,为了实现目标而对他人施行的影响力。绝对的权力势必会造成权力寻租及腐败。高校学术委员会拥有学术决策权、学术评议权、学术咨询权、学术裁定权等,这些权力的运用事关高校现代化建设、事关高校师生利益,必须慎重处理。然而,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经济人,总是最求自身效益最大化,有可能存在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因此,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要从我做起,认识到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加强自律建设,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具体而言,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监督机制的重要性:第一,建立监督机制可以有效防范因人情、利益等相关因素干扰而出现的变异和腐败,促使学术委员会沿着公平、公开、公正的路径,按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做出理性的符合学术事务发展的规律做出决定。第二,可以树立学术委员自知、自律,形成秉公办事的工作理念。目前有些委员“在其位,不履行其职责权力”,存在职业倦怠、玩忽职守的错位态度。究其根本,在于没有监督机制,没有对他们的这种松懈态度形成诸如举报、弹劾甚至罢免的一套标准程序或制度规定。第三,有效的组织监督机制,可以让成员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有助于组织形成科学合理的决议,进而增强组织的认同感和公信力。

[1]李明伍.公共性的一般类型及其若干传统模型[J].社会学研究,1997(4):111.

[2]赵俊芳.我国大学教授会的“应然角色”与“实然缺失”[J].现代大学教育,2010(5):28.

[3]道格拉诺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13.

[4]甘金球.我国高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40.

[5]苏堃.中国公立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运行模式研究[D].湘潭大学博士论文,2012(7):20.

[6]陈翔.新时期高校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研究[J].高校探索,2015(1):23.

Analysisof the Problems in University Academ ic Comm ittee M 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ZHENG Rong-kun

(Schoolof Law and Public Management,M innan Normal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 363000)

Promoting themodernization ofmanagementability and the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academ ic comm ittee is the system guarantee of the university internalgovernancemechanism.Based on the current college running mechanism of the academ ic comm ittee,the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the academ ic comm ittee,such as the lack of public role,improper procedure,incomplete decision-makingmechanism,lack of supervision,etc.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of rebuilding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perfecting the operationmechanism,perfecting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 and establishing the supervision consciousnes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academ ic comm ittee;operatingmechanism;problem;countermeasure

G 647

A

1674-831X(2017)01-0078-05

[责任编辑:胡 伟]

2016-11-23

郑容坤(1985-),男,福建漳州人,闽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基层治理研究。

猜你喜欢
委员会权力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跟踪导练(五)(2)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编辑委员会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指导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