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何以相谋
——荀学的历史使命及其批判

2017-03-09 17:11余亚斐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稷下历史使命诸子

余亚斐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道不同,何以相谋
——荀学的历史使命及其批判

余亚斐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荀子是先秦学术的总结者,背靠繁盛的诸子学术,面朝一统的政治格局,其学术肩负着结束道术分裂、建立多元而有序、统一而充满活力的学术机制与体系,即道不同,何以相谋的的历史使命。但是荀学终究未能摆脱“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思想偏见,非此即彼,独树儒家旗帜,对汉代儒学的独尊以及整个中国文化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今彰明荀学现代价值的同时,更应接续先哲未尽的历史使命,实现与不同道者的共处与相谋。

荀子;荀学;儒学

荀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波折起伏,其思想定位也颇具争议。战国末期,荀子三次被推举为稷下学宫的祭酒,“著书布天下”,堪称先秦诸子之学的集大成者。汉代时,荀子不仅与孟子并举,而且汉儒受到荀学的影响还远甚于孟子。从魏晋至隋唐的一段时间中,道、佛昌盛,儒学虽不为显学,但实质上已经内化为日常政治领域中的典章制度来发挥作用,而这正是荀学的根本特征,故而荀学仍然得到了实际上的尊崇。但是中唐以降,荀学的地位一落千丈,由“大醇而小疵”到“极偏驳”“悖圣人者也”,并最终落了个被剔出儒家“道统”的命运。建国初期,国内思想界广泛受到唯物、唯心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荀学由于被冠上唯物主义哲学的名号而得到肯定。但是在现代新儒家兴起的背景之下,心性之学成为了儒学的代名词,荀学又遭受冷落,受到批评。近年来,由于现代新儒家的自我反思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荀学的深入研究,荀学的当代价值也日益突显,研究成果丰厚。由此可知,历史对荀学思想地位的评论驳杂不一,而这些评论都是与当下时代的需要息息相关,虽然学术最终要落实当下、经世致用,但从学术的客观研究与评论来说,还需要将历史主义的态度与哲学诠释学的方法结合起来,既要从荀子的时代背景入手,又要将荀学纳入到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分析荀子所处在的历史状况,以及荀学所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并以此为依据,对荀学进行历史的评价。

一、稷下诸子的思想困境与荀学的历史使命

春秋以降,诸侯崛起,周王朝失势,学术也随之分裂,各偏于一端而加以发挥,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兴起的学术发展高潮,正如庄子总结道:“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①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68页。学术分裂一方面造成了学科的分立,并在此基础上各自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术也笼罩在极大的偏见之中,各个学派往往自好自爱,彼此则相互倾轧,形成了文人相轻的狭隘心胸。时至战国中后期,这种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虽然政治一统的历史趋势日益明朗,学术整合的客观需要也迫在眉睫,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3页。的思想偏见仍然占据着知识界的主流。

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宫成为中国的学术中心,许多学术大家都曾访学、做客于这里,荀子曾先后三次被推举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一度成为稷下诸子的学术领袖。与此同时,荀学的形成也与稷下学宫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稷下诸子的思想既是荀学的思想来源,又是荀学批判的主要对象。正是稷下诸子丰富多元的思想资源,以及所面临的思想困境,才促使了荀学的形成,并进而规定了荀学的历史使命。稷下诸子是兴起于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在战国中后期的集中体现,诸子们在稷下学宫中每日著书立说,辩论交锋,思想精深而多元,创造了先秦学术发展的顶峰。但是稷下诸子也继承了春秋诸子学术的分裂格局,彼此间相互抵牾,散漫无序,未能形成一种能让这些多元思想共存,又能相互补充的思想体系,也难以对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进步提供一套稳定且长远的治国方略,因此,稷下诸子的这种思想状况决定了他们在齐国只能“不治而议”,对齐国社会的发展并无太大实际的益处,近则不能成霸,远则不能成王,仅仅成为统治者夸耀的资本。与道术分裂的思想状况相比,现实的历史发展则由分裂日趋走向统一,并对思想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即由非此即彼走向相互融合,由“道不同,不相为谋”走向道不同,相互为谋,这正是战国末期这个历史关结点对思想界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而这个历史任务也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荀子这位稷下学宫首领的肩上,成为了荀学的历史使命。

不仅客观的历史形势对荀学提出了历史的使命,而且荀子对其亦有充分的自觉。面对统一的历史趋势,战国末期的一些思想家力图整合百家学术,消弥彼此间的界限,让多元的思想共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些包罗万象的大著作,如《管子》《吕氏春秋》等,这些著作虽然给予了不同道者表达思想的自由空间,但是彼此“相谋”的问题却仍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观念仍然像梦魇一般困扰着中国学术的发展以及历史的命运。荀子承接稷下诸子,更加敏锐地把握到了历史的脉搏,对秦国大加赞赏,认为秦国地势险要、军事强大,“威强乎汤、武也”②荀况:《荀子校释》,王天海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63页。,成为当世霸主,与此同时,荀子又精准地指出秦国如果一味地重用法家,非此即彼,国家无儒,此一致命缺陷,必然会导致秦国的短命而亡。荀子不仅对历史的发展趋势有着精准的预计,而且还预感到学派并立的时代即将一去而不复返,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即将到来。面对这样的历史趋势,荀子开始着手进行思想整合的工作,结束稷下诸子的思想纷争,力图为未来社会建构统一的政治秩序与学术秩序。

二、荀子对其历史使命的认知及其缺憾

学术整合的工作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延续“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做法,非此即彼,以一家之学术来排斥或统一他家,如秦代独尊法家、焚书坑儒,或如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另一种类型是建立一种能让不同思想与学派共存的机制或体系,彼此间相互牵制,又能够在多元中达到内在的平衡,不断融合与创生。虽然站在当代的立场上,前者是历史的客观事实,而后者只能成为历史的逻辑运动,但是两者的分野只是从秦代才真正开始出现,并最终将前者确立为现实历史的发展轨迹,而后者则成为不具现实性的潜能。因为在先秦时期,两者共同存在着实现的可能,思想间是走向对立亦或走向融合,尚且处于未定的形成过程之中,一直到了战国末期,客观的历史形势以及思想的准备条件才逐渐成熟,并最终将荀子推到了这个历史的关结点上,来完成整合诸子学术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

荀子曾三为稷下学宫的祭酒,长期在稷下这个诸子百家思想的大熔炉中锻炼,对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等思想都非常熟悉。同时,荀子也深知诸子思想之间相互倾轧的痼疾,认为在这种思想支离且相互矛盾的状况下,是难以真正做到经世致用的,因此,荀子作《非十二子》,对稷下诸子乃至整个先秦学术进行思想整理与总结。通过荀子对诸子思想的批判可以看出,荀子并非单纯从学术的角度来分析和反对诸子思想,反而认为他们“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对其思想的逻辑严密性与论据可靠性给予了肯定。荀子批判的矛头是直指诸子思想以偏盖全、固守己见、不利于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学术秩序的统一,即“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如荀子批评它嚣、魏牟“不足以合文通治”,批评陈仲、史鳅“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批评墨翟、宋钘“不知一天下,建国家之权称”,批评惠施、邓析“不可以为治纲纪”,批评子思、孟轲“不知其统”等。虽然荀子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进行的批评,其中存在着诸多先入的偏见,但是却不无道理,因为中国学术本来统一于“道”,惟精惟一,自从道术分裂,始有诸子争鸣,因此随着政治的一统,学术亦要回归到道统之中,使道不同,相互为谋,成为多元而统一的学术整体。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个真正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道统并未实现,客观历史中出现的仍然是一家之“道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之“道”。

荀子处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任何选择都有可能造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千古遗憾,虽然将这份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荀子,似乎有点缺乏历史主义的宽容态度,也可能有强人所难的不义之嫌,但是出于对历史发展阶段的考察以及对中国学术命运的关切,只有荀子才有可能承担这项使命。然而,荀子的工作却是令人遗憾的,因为荀子未能把握住那个历史的关结点,在中国即将走向大一统政治的关键时刻,没有能够力挽狂澜,为后世建立一个有序且多元的充满活力的健康学术体系,而是仍然延续着春秋战国时期“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思想偏见,高举儒家旗帜,将其它各家的思想资源毫不留情地扔进了历史的故纸堆中。作为荀子弟子的李斯,虽然被归入法家,但其基本的思想理路却是与其师如出一辙,秦帝国气象宏大,但思想却极端狭隘,最终短命而亡,对这一历史格局,荀学亦应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荀子是先秦诸子百家学术的总结者,既拥有百家学术大繁盛的充分的思想基础,又具有政治格局既定而未定的得天独厚的历史形势,但是荀子却终究未能跳出儒家一派的限制,虽有历史关怀,但却目光短视,这从荀子对“道”的理解中可见一斑。荀子已经意识到“道”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的重要精神,将“道”理解为“管”,如荀子说:“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①荀况:《荀子校释》,王天海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97页。“管”是连接诸多思想的通道,但是在对待多元思想的态度上,荀子却有着强烈且固执的立场和见解,以儒家为标准来对诸子学说划分优劣,把“道”仅仅理解为礼义之道、君王之道,终究丧失了“道”之为管道的意义。荀子所谓的“一”实质上是排斥了多元中的单一,所谓的“道”实质上却是专制之道,难怪谭嗣同在批判中国历史时会将荀学与秦政相提并论,得出“二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②谭嗣同:《仁学》,加润国选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0页。的结论。

三、荀学的历史评价及未尽的历史使命

现代史学派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③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博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页。,现代哲学诠释学亦认为,理解的过程总是充满了当代的诠释,是古与今的视域融合,对荀学历史使命的判断以及对荀学的历史评价亦是如此。时至今日,当我们缅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那段豪迈岁月的时候,也同样抱有一种遗憾。站在儒学的立场上来看,荀子总结先秦学术,独树儒学之大旗,并对汉代儒学乃至整个中国封建制度的构建产生深远影响,堪称旷世大儒;但是如果基于中国学术发展的历史,并将荀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加以考量的时候,荀学由于未能完成其客观的历史使命,而留有缺憾,并遭到后世的非议。

从古至今,荀学遭受过形形色色的历史评价,既有汉儒的赞扬,又有宋儒的鄙夷,既有近代反封建斗士的怒斥以及现代新儒家的偏见,也有当代学人对其现代价值的重申。但是无论是何种历史评价,都不能完全离开荀学所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这一重要标准,即对道不同,何以相谋这一难题进行谋划的努力。汉代儒家对荀子称赞有加,在思想上多有继承与发展,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荀学迎合了汉代建构大一统政治的需要,荀学主张思想一统,成为汉代经学的先驱;荀学主张礼法结合,为汉代典章制度的建构提供理论基础,因此荀学可谓是为后王立法。但是这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观念,都是荀学在探索道不同,何以相谋过程中的结果,这些结果虽然一方面促使了儒学的独尊,真正践行了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理想”,但是另一方面却造成了汉代学术精神的狭隘和社会思想资源的单一。因此,如果没有对荀学历史使命的反思与审视,就不能清晰地看到汉儒的思想来源,以及理性地分析汉儒的历史局限。宋代儒家对荀学提出了众多不合理的批评与指责,其原因也正是在于缺乏对荀学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理解。诚然,宋儒批判荀学有出于历史的需要,即挖掘儒家心性思想的传统资源,提升儒家的形而上学,以应对佛、道的思想挑战,但是宋儒自称为醇儒,批评荀子杂而不纯,显然充满了误解与偏见。荀学对稷下诸子展开批评,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存在着对诸子思想的吸收,但是荀学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杂而不纯,反而是过于单一而不能杂揉,没有能够对稷下诸子的思想进行充分地吸收与融会,以致于造成后来儒家逐渐走向思想的狭隘与精神的萎缩,可以说,正是荀学的这一遗憾,才造就了汉代儒学之独尊以及宋儒之“道统”偏见。但是吊诡的是,宋儒反而以此来批评荀子,似乎尚嫌门户之见不够森严,似乎应该更进一步地让中国学术完全固守在儒学之中。倒是近代思想家谭嗣同独具慧眼,一语中的地道出整个二千年封建社会其政治专制开始于秦朝,其学术专制发端于荀学。荀学之所以要负如此沉重的责任,其原因就在于荀子所处的独特的历史地位以及后人对荀学的莫大期待,虽然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者,并非肇始于荀子,诸子各家皆有如此的态度与表达,但是只有荀子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即中国学术最为辉煌且环境最为自由之时期,上承诸子百家之兴盛,下启学术制度之建构,但是荀子终究未能完全其历史的使命,以致于“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成了中国学人的最高期盼。

古人遗憾之处亦是今人奋斗之目标,在当今彰明古代先哲现代价值的同时,亦不能忘记先圣们未尽的历史使命。现代社会纷繁复杂,从人心的塑造、道德的重构,到社会的治理与国际间的交往,都离不开思想的整合与融会。古今中外之学术虽都是“道”之一端,但又都是“道”的部分体现,因此学术之间本来相互平等,只有真正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0页。,才有可能了解他者文化的价值,一窥“道”之大全。“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观念,不仅表现在对自我的过度自信,在主观上不愿意与不同道者相互借鉴和学习,以至于画地为牢,自我封闭;而且还表现出对不同道者相互为谋的客观可能性的怀疑,认为不同道者,便无交集,可以老死不相往来,以至于从根本上否定了对话与交融的价值与意义。其实,社会与自然一样,都有其内在的生态秩序,自然万物虽然缤纷繁杂,但却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懵懂与无知之中构成一个混然天成的和谐之网,而人为的一切干涉,即使是出于善良的意志,都将造成生态的破坏。与自然相比,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虽然是通过人的意志和行为来推动的,但是不同的意志与行为之间亦结成一个内在的生态秩序,因此,人们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来创造出自我的文化与观念,而且还需要学会用更加高明的智慧,即“道”,与他者共处、共谋,维护人类世界的平衡与和谐。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②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63页。人之所以能够居其之一,而成为一“大”,就在于人可以具有天道之胸襟,“道”不仅具有建构与解构的功能,还是一种能够让多元共存的平衡力量、和谐力量。

How to integrate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YU Yafei

Xun Zi's doctrine was the summary of the pre-Qin academic thinking.His teachings were based on the pre-Qin thinkers'prosperous academic research and faced with the unified political situation. So Xun Zi and his followers shouldered the historic responsibilities of ending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establishing diverse and regular academic system.However,Xun Zi's doctrine failed to be free from the prejudice of non-cooperation without the same ideological concepts.On the effect of these ideas,Xun Zi insisted the sole hegemony of Confucianism and had far-reaching effects on the Han Dynasty Confucianism and the whole Chinese society.Nowadays,we should succeed the unfinished historic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sages and study how to integrate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while showing the modern values of the Xun Zi's doctrine.

Xun Zi;Xun Zi's doctrine;Confucianism

B22

A

1009-9530(2017)03-0013-04

2017-02-25

余亚斐(1980-),男,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

猜你喜欢
稷下历史使命诸子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中国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遗址确认
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稷下复合阅读空间构建实践
先秦诸子谈大小
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稷下学宫的地位与贡献
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担起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从稷下学宫看百家争鸣
牢记历史使命,把握时代机遇,再创未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