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校地合作的教育实习模式探索

2017-03-09 22:49
关键词:校地师范生评价

田 蕾

一、引言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让师范生提前接触教育实践,也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教育技能和素养。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普遍存在实习单位难联系或不稳定,实习时间短等问题,导致很多师范生对实习不重视,教育实习流于形式,毕业后师范生难以快速适应教师岗位,高等师范教育质量受到质疑。因此,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急需改革。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1]改革教育实习模式,可以参照校地合作模式构建区域性校地合作的教育实习模式,以高校的专业引领为指导,以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的资源调配为导向,以区域内的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为路径,发挥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三者的各自优势,形成教师教育共同体。

二、区域校地合作教育实习模式建构的目标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为指导。高校、中小学和地方政府的工作职责不同,大学倾向于理论研究,中小学倾向于教育实践,政府倾向于社会服务。要想使三者真正合作,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做出贡献,就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高校和中小学建立共同的价值取向。[2]41

以平等的合作关系为基础。在以往的教育实习模式中,高校将师范生输送到实习的中小学,并以专家的角色进行指导,中小学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参与实习活动,缺少平等的合作关系。在区域性校地合作的教育实习模式中,高校和中小学应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以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教育实习应以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在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下,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时要确保师范生能够有效参与实际教学工作,有充分的机会学习教学技能,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三、区域校地合作教育实习模式建构的内容

区域校地合作下的教育实习,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的合作应贯穿教育实习始终。在师范生实习准备和实习阶段,三方应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相应的指导。

(一)准备阶段

教育实习前的准备是教育实习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目前教育实习模式中,实习前准备阶段的培训集中在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上,缺乏对实习任务的有效讲解和深入解读。这就导致很多师范生对实习相关事项认识不足,与指导教师关系生疏,严重影响实习效果。因此,教育实习前的培训工作需要进一步细化,要让实习学校直接参与实习前的培训工作。第一,在教育实习前期要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对师范生进行动员,消除他们对实习产生的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第二,除了强调对教学原理、教学方法的培训,还要对实习任务进行细致的解读,包括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重点难点、实习流程等,帮助师范生分析在实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第三,邀请实习学校的教师介绍实习学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师资力量、学生情况、生活条件以及实习管理、实习中应注意的事项,帮助师范生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对实习的适应能力。

(二)实习阶段

实习阶段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校地合作的教育实习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解决当前教育实习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实习时间短、实习内容粗浅、高校指导教师职责缺失等。

第一,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教育实习时间为6~8周,这样的时间安排对师范生和实习学校都很尴尬。因为时间短,实习学校很难给师范生安排系统的实习任务,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指导师范生,而师范生在实习时只能走马观花,走走过场。遵循教学规律,实习时间至少应延长至半年(一学期)。这样,实习学校就可以给实习生安排更多、更系统、更连贯的工作;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也可以不用再疲于教学工作,从而全身心地跟踪、指导师范生实习。

第二,建立双导师制,即每一个师范生都有一位高校的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对其实习进行监督、指导和考评。在实习环节,实习学校教师的指导是主导,侧重于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指导,帮助师范生尽快做好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根据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高校的指导教师主要做配合与辅助工作,为师范生提供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方面的指导,并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方面的研讨。

第三,保证师范生能够参与各个教学环节。在教育实习中,师范生应主要培养听课能力、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听课、教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和科研、教研活动来实现。[3]因此,在教育实习中应保证各个教学环节落实到位,使师范生能完整、充分地参与各个教育环节。

四、区域校地合作教育实习模式的评价机制

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评价是整个教育实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模式是否有效的主要依据。

(一)评价主体

以师范生的实习评价和产生的成效为依据,校地合作的教育实习模式应将师范生自己、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学生和高校的指导教师都纳入到评价主体中来。[4]

一是师范生的自我评价。是指师范生在教育实习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以月为单位进行记录,并形成实习反思报告。二是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评价。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记录师范生在实习期间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个人表现等情况,并给予评价。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在实习中与师范生接触、交流最为密切,所以该评价是实习结果的重要评价依据。三是实习学校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真实性。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直接评价师范生的实习效果,也可以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师范生在实习中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四是高校指导教师的评价。可以分段进行。实习准备阶段,主要评价师范生理论基础、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实习结束后,以师范生的实习成果汇报和教学总结等作为评价性参考,给师范生以综合性的评价。

(二)评价依据

一是实习资料。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教学日志、教案、教学总结、听课记录、学生档案等资料都要收集和整理好,实习结束后统一交给高校的指导教师评阅和存档。二是实习总结与鉴定。实习总结是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对自己进行的反思和总结,包括对实习期间的思想态度、学习情况、工作内容和成绩等进行的全面回顾和反思。实习鉴定主要是实习学校的领导、指导教师和学生对师范生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的评价。三是实习成果汇报。实习结束返回高校后,师范生要在高校指导教师的组织下上一节汇报课。指导教师根据师范生的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说课、讲课情况,评价师范生实习前后教学能力的变化情况。四是综合评价。师范生的综合评价由高校的指导教师,结合师范生实习资料、实习总结和鉴定、实习成果汇报的总体情况,做出综合判断,给予综合性评价。

(三)评价结果

师范生实习评价的结果记录并统一存档,上交给学校。高校要认真分析评价结果,总结经验教训,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不断完善区域性校地合作的教育实习指导模式。

五、区域校地合作教育实习模式的保障机制

当前,区域性校地合作的教育实习指导模式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索阶段,为了确保该模式能够有效运行,必须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包括明确职责、相互交流和激励手段等。

(一)明确职责

在区域性校地合作的教育实习指导模式中,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有不同的角色定位。高校的职责主要是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指导和人力资源保障,促进教育科研成果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转化,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主要是为教师教育改革的有效运行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为高校在区域内遴选合适的教育实习基地。中小学的职责主要是为高校提供教育实习的平台和场地,提供实习指导教师对师范生的实习进行指导等。三方应按照公平、开放、合作的原则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规定经费、人员、设备等的保障。合作开始后,三方应按照协议规定的内容各司其职,认真履行相应的义务。

(二)相互交流

以往的教育实习,高校与实习学校缺乏沟通交流,不能及时解决教育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师范生的实习评价难免不够客观。因此,区域校地合作的教育实习,三方要经常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可以利用区域性的便利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如工作报告会、研讨会、访谈、调研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信息化手段进行交流,第一时间解决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三)奖惩手段

在区域校地合作的教育实习过程中,因各方利益、立场不同,应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来提升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例如,对中小学指导教师,将其对师范生的指导成效、对实习活动的贡献程度列入其职称晋升、评优的指标中;对高校指导教师,将其对师范生的教学指导成果列入绩效考核中。对于那些参与合作不积极或者存在问题的人员应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5],保证区域校地合作的正常运行。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2017-09-25].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36/201110/125722.html.

[2] 郭真珍.“U-G-S”合作培养师范生模式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6.

[3] 吴晓红,黑晓霞. 基于Kolb模型的“三阶段 四环节”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11):1-5.

[4] 赵正,赵炳美,刘晓彬. “双向互动、四位一体”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0):89-92.

[5] 李录琴,常宝宁. 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实习实践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7(8):33-37.

猜你喜欢
校地师范生评价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校地企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初探——以四川工商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