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小兵张嘎》的影视改编

2017-03-09 22:49张怡娜滕朝军祖秉钧
关键词:张嘎胖墩日本鬼子

张怡娜 滕朝军 祖秉钧

一、“红色经典”的定义

自2000年以来,一批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题材的小说如《小兵张嘎》《烈火金刚》《红旗谱》《红岩》等陆续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也引发了人们对“红色经典”改编剧的广泛关注,“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已成为当代文学艺术领域和相关学术研究领域不可回避的现象。何谓“红色经典”? 2004年5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在这个文件中,国家广电总局对“红色经典”作出了明确的定义:红色经典即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著。

“文革”结束之后,这些 “红色经典”作品一度处于被冷落的境遇,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大多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服务政治的需要,这些“红色经典”往往有着神化英雄人物、否定日常世俗生活、批判人的正常物质欲望、“以阶级斗争为纲”等政治倾向,许多作家为了迎合政治需求,突显主人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觉悟,往往牺牲了主人公的个人情感要求和正常生活需求,刻意地塑造一心为公、公而忘私的“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但是,21世纪前后,随着这批“红色经典”的影视剧改编热,这些“红色经典”作品穿着影视剧的外衣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掀起了一股“红色经典”的改编热潮,河北作家徐光耀的《小兵张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小兵张嘎》:从小说到电影

《小兵张嘎》这部小说是河北作家徐光耀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一部“红色经典”。出版之后,大获好评,小说一印再印,还曾多次再版,到“文革”结束,已印到52万余册。进入新时期之后,《小兵张嘎》又被编入“战斗的童年文学丛书”和“小学生丛书”。如今,50多年过去了, 《小兵张嘎》依然受到读者的欢迎。早在1963年,《小兵张嘎》便被导演崔嵬搬上银幕,成为影视经典,观众数以亿计。影片一经公映,立即在观众中引起轰动。该片曾入选“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并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儿文艺评奖电影类一等奖,中宣部、国家教委和广电部还把《小兵张嘎》定为小学生必看影片。

因为电影只有短短的10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原著小说却是一个较长的中篇,因此崔嵬导演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和人物的性格特点,选取小说中的老钟叔被捕、奶奶被鬼子杀害、嘎子巧遇罗金保、西瓜摊智抓胖翻译、与小伙伴胖墩打架、里应外合消灭鬼子等几个经典段落建构起整部影片,在中国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少年英雄”小兵张嘎的经典形象。同小说相比,电影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较大的变化。

在小说中,嘎子奶奶是因为日本鬼子到鬼不灵抓共产党时无辜死亡的,并没有特别强调她对共产党的帮助与贡献。影片中把她改写成了一个一心帮助共产党的革命老人,最后英勇就义而死。这一改动既能够感染观众,传播抗日正能量,又能够加深嘎子对日本人的仇恨和对共产党的亲切感,为他后来寻找共产党、成为八路军小战士做了很好的铺垫。

与小说文本相比,影片中增加了胖翻译吃西瓜这一经典桥段,突出表现了敌人的蛮横无理与嘎子的勇敢机智,为影片增添了很多笑点,使影片更具有喜剧效果。影片的结尾也与原作小说有所区别。在小说中,为发动总攻,党组织命令嘎子打入敌人内部,在关键时刻里应外合。影片里则对此作了修改,改成嘎子是被鬼子抓去关了起来,而当最后总攻打响的时候,是嘎子主动、机智、勇敢地成了小内应,协助部队取得了总攻的胜利。这一改动让嘎子的行动由被动变为主动,更加表现了他英勇机智的性格特点,丰富了嘎子的小英雄形象。

当然,影片与小说相比,最大的改动还是“嘎子咬人”这一意象,在小说文本中本来只有一次咬人。为得到鞭炮,嘎子与胖墩进行摔跤比赛,眼看要输了,情急之下,嘎子赖皮一口咬住了胖墩的肩膀。这一举动充分表现了嘎子的嘎气和孩子气。在电影中,崔嵬导演把这一意象变为三次。第一次是咬自己。出现的场景是日本鬼子杀害了嘎子奶奶,看到这一幕,嘎子心中异常悲痛,他想挣脱人群的阻拦,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再看奶奶一眼,和小鬼子拼命,乡亲们死命地拉住了他。看着日本鬼子扬长而去,嘎子紧紧咬住自己的手背,眼睛里发射出仇恨的光芒。这个咬人的细节表现了嘎子对日本鬼子刻骨的仇恨,也为嘎子的复仇与成长埋下了伏笔。第二次是咬胖墩。小说里咬胖墩是为了得到鞭炮,两人进行摔跤比赛,结果快输的时候,嘎子咬了胖墩一口。电影中则改成了通过摔跤决定小木枪的归属。因为胖墩力气大,身体重,嘎子不是胖墩的对手,眼看就要输了,嘎子冷不丁地往胖墩肩上咬了一口。这个咬人意象表现了嘎子的调皮任性,凸显了嘎子作为一个小孩子的自然天性,使嘎子的形象更生动、更生活化。第三次是咬鬼子。影片中,嘎子最后被日本鬼子抓走,敌人想方设法要从嘎子处探听出游击队主力的活动情况,嘎子怀着对日本鬼子刻骨的仇恨,故意诱骗日本鬼子走到自己的面前。因为手脚都被日本鬼子绑住了,机灵的嘎子索性猛咬日本鬼子的手臂一口,日本鬼子疼得嗷嗷乱叫,嘎子却开心地笑了。这个电影细节把嘎子的勇敢、机智的性格表现得生动鲜明。

三、《小兵张嘎》:从小说到电视剧

针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出现的一些乱象,国家广电总局2004年5月25日下发《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对 “红色经典”进行了明确定义,并对“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作出了很多指示与规范,成为影视界如何进行“红色经典”改编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和北京市润亚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在2004年6月17日联合举办了电视剧《小兵张嘎》与“红色经典”改编研讨会,会上专家们对电视版《小兵张嘎》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将其作为“红色经典”改编的一个标准文本,这说明电视版《小兵张嘎》是首部被肯定的“红色经典”改编剧。事实也确实如此,从收视率和观众、专家的反应来看,电视剧《小兵张嘎》的改编是非常成功的。

与同名小说相比,电视剧版《小兵张嘎》平行展开了多条线索,并形成了四类主要人物形象。第一类是以嘎子、佟乐、胖墩为代表的少年英雄形象,第二类是以刘燕、罗金保为代表的革命英雄形象,第三类是以斋藤、龟田为代表的日本鬼子形象,第四类是以佟老板夫妻、纹银老汉为代表的普通老百姓形象。当然,四类形象中,着墨最多的还是以嘎子为代表的少年英雄形象。这样的改编,既扩充了电视剧的容量与篇幅,而且还能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收视需求,给他们带来新鲜感和吸引力。

和同名电影中的形象比较,电视剧《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更加孩子气,更加充满生活气息。电影《小兵张嘎》主要选取了小说中的几个典型情节,在中国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少年英雄”的经典形象。而电视剧《小兵张嘎》中的嘎子则摆脱了之前小说文本和电影中的“小大人”的形象,回归到了孩子的本位。在电视剧中,我们注意到编剧总是让嘎子以孩子的方式方法解决所面对的问题,突显其孩子的本性,而不仅仅是其“少年英雄”的形象,从而使嘎子这一形象更有生活气息,更接地气,这是《小兵张嘎》电视剧与同名电影乃至小说文本非常不同的一点,是改编的亮点。

电视剧《小兵张嘎》的改编策略也特别富于借鉴意义。相较于原作小说和电影,电视剧版的《小兵张嘎》改动非常大,其“故事情节的重点总体上转移到确保八路军急需的药品安全经过白洋淀上来了。在内容含量上,原著中相对单薄、单一的故事内容和情节线索被连续剧大大地丰富和复杂化了”[1]。电视剧《小兵张嘎》尽管改动较多,但并没有脱离原著精神,突出表现小说原作中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加了诸多人物形象也是为更好地塑造嘎子这一形象服务。比如电视剧《小兵张嘎》除保留了原来的主要的故事情节之外,还增加了真假特派员和运送药品等重要情节,并用这些重要情节引出了很多辅助情节和众多的人物。电视剧《小兵张嘎》的编剧巧妙地把原来的故事主线变成一个引子,之后妙笔生花、酣畅淋漓地加以铺陈,使得全剧的故事腾挪跌宕、波澜起伏,相较原著更加引人入胜。

同小说、电影相比,电视剧《小兵张嘎》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的反面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真实,避免了平面化塑造。因为政治和时代的影响,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小兵张嘎》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正面人物形象塑造偏于平面化、模式化及“高、大、全”的特点,反面人物形象则更是进行一种滑稽化、类型化和简单化的处理。电视剧《小兵张嘎》非常好地避免了这一现象,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呈现出较高的水准。比如斋藤这一反面人物形象。电视剧中的斋藤不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武夫形象,而是一个城府颇深、工于心计的指挥官。他一再地放过佟乐,并不是真心喜欢这个干儿子,而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抓住嘎子,找到真的特派员,并了解特派员执行的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甚至能够不动声色地忍受佟乐对他大声的呵斥与指责,这种城府,这种心计,这种隐忍,确实非常人所能及。再比如电视剧中的“歪嘴”这一人物形象,导演也没有做简单化处理。一方面,他确实是汉奸,为了保全性命,为了敛取钱财,不惜损害了国家利益,但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忘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非常情况之下也会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这样的人物描写突显了人性的复杂,避免了单一化、简单化的人物处理,这是电视剧《小兵张嘎》成功的地方。再比如佟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电视剧也作了生动的演绎,表现了其转变、成长的过程。一开始他为了保全自己的饭馆和儿子佟乐,毫无民族气节,对日本鬼子拍马溜须、阿谀奉承,甚至不惜让儿子认斋藤作干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的左右逢源、点头哈腰并没有给他带来平静的生活,反而是厄运的开始。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面前,他的良心、他的良知终于觉醒,不但喊出了“我是中国人”的心声,还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送信运药,走上了抗日的道路。电视剧《小兵张嘎》非常真实、自然地再现了佟老板如何从一个自私的小人物成长为抗日分子的过程。

四、结语

“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不可避免地要对原著进行改动、增删,很多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都是如此。比如“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被改编成电影时,被编剧大刀阔斧地删节了许多重要的描写和场景,原作中23个主要人物到电影中只剩下17个,原作中的十次战争场面在电影中只剩下三次”[2]170-174。所以,文学经典的改编不是能不能进行改编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改编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具有民族情结、革命情结的“红色经典”的改编,必须忠实于原著的精神,把握原著的精神内核。正如夏衍所言:“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是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独特风格。”[2]170

就改编的程度而言,电视剧《小兵张嘎》对小说的改动无疑是非常大的,只保留了老钟叔被捕、奶奶被鬼子杀害、嘎子巧遇罗金保、西瓜摊智抓胖翻译、与小伙伴胖墩打架、里应外合消灭鬼子等经典段落,其他重要情节线索如真假特派员、护送药品、集贤居佟老板的故事完全是重新创作,没有原著任何痕迹。这些改编很好地延续了《小兵张嘎》小说文本全民抗日的精神,拓展了小说作品的主题,实现了改编文本更新颖、更广泛的美学意义。

毫无疑问,《小兵张嘎》的影视改编是非常成功的,它在如何进行“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方面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与借鉴。目前部分“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为人所诟病,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有的红色经典在改编的过程中存在着误读原著、误导观众的问题,改编者没有了解原著的核心精神,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从而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3]“红色经典”包含了全中国几代人的生命体验和美好回忆,如果以调侃和消解的方式去消费“红色经典”,把“红色经典”作为一种商品去经营包装,去哗众取宠,则必然会给饱含着历史与回忆精神的“红色经典”带来文化形式与精神的错位,引来观众与读者的诟病之声。所以,如何正确对待“红色经典”的历史地位,如何有创造性地对“红色经典”进行改编,这是我们在进行“红色经典”影视改编时必须面对的重要工作,也是我们必须具有的问题意识。

[1] 彭文祥.电视剧改编“红色经典”的新维度和新尝试: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叙事特色[J].中国电视,2004(11):24.

[2] 夏衍.杂谈改编[M]//电影论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3] 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EB/OL].[2017-10-20].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3943/33945/2523858.html.

猜你喜欢
张嘎胖墩日本鬼子
唤醒,赋能,共生:走向自觉的整本书阅读——以革命题材类文学作品《小兵张嘎》的教学为例
抗日的洗礼
搬石头
小林清:“日本鬼子”如何变成“日本八路”
缩写《小英雄雨来》
搬石头
1948年解放军为何还能抓到“日本鬼子”
闭眼菩萨
小兵张嘎
“六尸七命”血染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