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重心问题再探讨

2017-03-09 22:49杨国誉汤惠生
关键词:文选典籍文言

杨国誉 汤惠生

本科院校历史系中国历史文选(以下简称“文选”)课程的教学重心应置于何处,历来存在争论。突出的论题是,典籍介绍与选文讲解,究竟应以何者为重?前贤时俊对之往往见仁见智,其中有以为应专注一端,不及其余者,也有认为应并行不悖,甚或更需加入史学史、文献学、史料学、版本目录学等教学内容的看法。[1]231-232笔者以为,教学重心的确定,以及由此决定的对于教学内容的增减,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教学实际,即我们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条件。就目前本科师范院校历史师范专业的相关情况而言,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只集中于选文讲解方面。

一、侧重选文讲解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本科师范类院校各专业公共课和选修课比重普遍加大,专业必修课课时持续减少,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也不例外。一减再减之后,相当多院校历史专业该门课程的课时已仅能维持在两学期72课时左右。这一前提的存在,直接决定着我们的课程体量必然是极为有限的。因此,试图在有限课程容量内纳入尽可能多的教学目标,完成尽可能多教学内容的想法,只应该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发生,比如,关联课程开设较少,需要以一门课程达成诸多教学目标的专科层次院校教学背景。事实上,依这一思路行事,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会使文选课演变为“小而全”,却处处只能作浮光掠影式概要介绍的通识类课程。

本科层次的师范院校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与专科院校不同,与文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实际关联的相关课程不在少数,其中涉及典籍介绍部分相关知识的课程,有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料学、版本目录学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甚至会遇到因为其教学内容与文选课发生重叠而不得不设法灵活安排、加以规避的情况。另一方面,它与少数师范类综合大学不同。对于学生古代汉语识读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师范院校并未能够开设古代汉语课程用以协助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这一能力培养的重担,几乎完全有赖于文选课程完成。[2]与此同时,近年来历史师范专业入学新生文言阅读的能力水平,较之其未来从教岗位的实际要求,差距又是十分明显的[3]。如果在此情况下依然试图多头并进,结果显然会影响、冲淡这个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有限的课程体量、课程安排方面的独特情形以及学生亟待加强的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得我们应该毫无疑问地将教学重心放置到选文讲解方面来。

为此,在课程安排上,首先,我们需要给文选课教学“减负”。我们需要协同相关课程授课教师,对文选课与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料学、版本目录学等课程之间的边界作具体细化梳理,通过和相关课程实现协同开设的办法,将文选课从越来越重的授课负担中解放出来,使文选课能够专注于选文讲解,对典籍介绍部分内容则作简化处理,主要交由史学史等课程完成。其次,将文选讲解讲细。文选课的教学目的由繁到简,教学内容并不能进行相应瘦身,反而应由简到繁。要对选文的字词句章,包括词汇、语法、句法等文言阅读知识作系统详细的讲解。

二、侧重学生对史料的搜集阅读而非分析运用训练

就选文讲解而言,搜集、阅读、分析、运用历史文献,是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但高师院校文选课的任务只应包括前两项,尤以文献阅读能力培养为重。至于后两种任务,则应尽量避免涉及。其缘由在于:

首先,不同的史料,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其史料性质、记载内容、历史内涵自然也各不相同,在不同考察角度下的解读本即千人千面,无法一一揭示。并且,不同的史学工作者,由于其史学修养、学术视野等综合研究能力的不同,对于同一史料更是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做不同运用。尤为重要的是,这些综合研究能力或即所谓“史识”的获得与分野,影响因素众多,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取决于其所接受的技术性的史料分析与运用教育。因此,试图通过技能训练式的手法,采用出题-提供标准答案的模式,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所谓史料分析能力,即使并非毫无用处,至少往往会遭遇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的尴尬境地。

其次,即使需要进行必要的类似技术训练,我们以为,传统的也是较好的安排,是将其置于史料学课程授课内容之内,不应该也无法由文选课来独力完成这一工作。史料,无论文言与白话,其性质与处理方法在本质上应并无二致。在能够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前提之下,熟于运用白话史料,自然同样能够熟练处理文言史料。因此,在史料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对于史料运用能力的训练,我们当然不必对材料的白话与文言性质加以过多区别。当然,文言识读方面的问题,交由文选课集中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也同样是基于对文选课程有限体量作客观考虑后的现实选择。

再次,客观地讲,与综合性普通院校不同,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未来的中学从教者而非学术研究人员。因此,在未来的工作情境之中,对其要求较多的应该还是对史料的内涵解读而非学术创新。加之现实的情况是,目前本科师范生的文言阅读水平普遍不容乐观,能够阅读文言史料是对之加以分析、运用的基础,识读能力尚不达标,遑论运用?对于这些未来的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即使难以在四年培养过程中训练其拥有熟练的史料运用能力,至少要集中力量,确保其必须能够读通、读懂文言材料,这是基本要求。

最后,从实际的操作经验来看,在文选课堂上作史料分析训练,耗费时力,且易放难收。同一则史料,角度不同,可以有诸多解读与利用,将有限的文选课时间集中于史料的逐则分析,内引外联,无异于以有涯随无涯。举例来说,对于《汉书·食货志》这一选文材料,如果对其字词句章较少用力,而将重点集中于揭示分析选文背后蕴含的当时的重农抑商、平抑米价等政策背景,就属于典型的“越位”行为了。

三、选文应侧重语法集中、时代靠前、反映典籍者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内尽快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对于课堂讲授乃至教材编选时的选文篇目需要作审慎选择。传世历史文献中被目为“经典”篇章者存在这样几种情况:第一,文笔极优美,构思精巧,情感真挚者。第二,思想性极强,尤其史学思想方面有开创与奠基地位者。第三,描写内容及对象生动活泼,可读性极强甚或类似后世小说者。但以上三者,无论在文选教材选编还是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们都要注意避开。对于文笔优美程度、思想性、可读性我们并非不加注意,但只能将之置于兼顾地位。我们需要重点编选与讲授的选文篇目应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高频词集中,语法现象集中。为达到在极少学时内尽快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目标,选文篇目必须浓缩与集中大量常见高频词汇,必须尽量多地包含常见语法、句法等语言现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知一晓百的效果。当然,这些词汇与语法现象的总量应该比较庞大,为此我们可以进行的配合工作之一就是做好文选课与高中文言教学的合理衔接。我们可以调查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哪些文言篇章,接触过哪些历史要籍,已经掌握了哪些词汇及语法现象。这样既可以使大学文选教学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重复学习,也可以在客观上达到减少课程工作量的目的。

第二,文献产生时间相对靠前。总体而言,秦汉及之前时代的历史文献应该可以看作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发端的源头,这些时代的文选篇目相对后世同类文献总体较为艰深,原因主要在于其内含重难点词汇较多,常用与非常用语法现象出现频率较高。也正因如此,对于这些篇章的集中学习可以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4]如果以这一认识角度进行考量,传统文选教材编选与课堂讲授常有的以南北朝为限,上下册(学期)按时代断限等量划分,均等用力的做法无疑是存在商榷余地的。我们的想法是,在教材编选与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进行大胆改革,上学期只对先秦及秦汉时代选文进行语言讲解,集中力量解决文言识读问题。秦汉以后时代典籍与文献数量众多,体裁庞杂,我们可以在下学期的授课过程中对该时期典籍作泛泛介绍,以学生课后自学为主,学生对不同时代与体裁典籍有一总体大致了解即可。具体选文,与先秦、秦汉同体裁文献相较,性质、风格并无太大变化的,可以少选或不选。

第三,体现典籍体裁与行文风格特点。对史料的顺畅阅读,既要有比较扎实的字词句章知识,也要能够对材料的体裁与行文风格有所把握。文选课授课过程中对相关典籍的创作年代、作者个性、文献体裁、行文风格等都会有所涉及。而这些典籍的内含篇目又并非每一篇都能足够鲜明地体现上述时代、体裁及行文特征,设若典籍介绍部分之后,教材编选或课堂讲授选篇对相关特征体现甚少,则学生无法对此前讲述内容有直观与感性的验证,今后遇及出自该部典籍的史学材料也自然谈不上熟悉与亲切,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史料出处、性质、体裁、风格的总体判断,进而会对其实现史料的快速、有效阅读产生障碍。因此,阅读篇目一定要选取那些能够尽可能体现典籍体裁与行文风格特点的篇章。

四、典籍介绍与检索技能培养亦不可忽视

中学教材中的史料运用往往只以内容吻合为唯一指向,对史料出处、作者年代、此段史料出现的上下文语境等一概未加交代。如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38页引用的商鞅的言论[5]38,以及第72页引用的民谣[5]72,均未提及史料出处。第123页所引后人对《兰亭序》的称赞,究竟是何时、何人、为何提及此话题也未能加以交代。[5]123这显然都需要授课教师自行检索掌握相关背景知识,作补充介绍。

中学,尤其高中阶段教材中已经在《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栏目中出现了大段的原文引用,对这些史料的运用可能亦会存在引据失实、交代不清等情况,教师必须有能力检证谬误,澄清事实。

更重要的是,未来的中学教师必须知道教材中某种史实、观点及看法的最原始出处,了解哪些史事、史观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讹变,发生了哪些讹变。很多史实,其基本出处只有很少篇幅,其他内容大都属于后人的添加与附会。教师只有具备分辨原始文献与“再创作”部分的能力,才能更加准确生动地对课程内容加以讲授。

历史教师具备上述能力的前提是知晓某些史实与史观原始资料的可能出处以及掌握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这就相应对高师文选课教学的另一种重点提出了要求。首先,授课过程中典籍介绍部分的内容不能省却。在前文论述过程中我们强调了以文选讲解为教学重点的必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典籍介绍部分内容可以完全摒弃,不加理会。我们在第二学期的授课过程中对史籍概貌还是要做逐一介绍,让学生对之形成大致印象。毕竟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即使运用工具书甚或进行更为便捷的网络检索,也要教师心中先有检索方向才行。其次,要训练学生知晓常用工具书名目,学会使用这些检索工具。这一工作,按照诸多前辈的经验,可以放在专设的工具书室进行。同时,在新形势下,如何训练学生形成娴熟的网络工具检索能力,也是颇有实践意义、值得着力探讨的问题。

[1] 杨燕起,陈泽延.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杨国誉.中学历史教学视域下高师历史文选教材选文策略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7(2):84-87.

[3] 蔡明伦.《中国历史文选》学习心理调查及教改的针对性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21-123.

[4] 杨国誉.刍议高师历史文选课的教学手段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37-139.

[5]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历史:七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文选典籍文言
画与理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画与理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画与理
画与理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