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主体错位下的高校古典诗歌教学

2017-03-09 22:49付嘉豪
关键词:错位古典趣味

付嘉豪

中国是诗的国度,具体地说是抒情诗的国度。当前存世的古典诗歌数量保守估计不下100万首。高校作为古典诗歌传播的主体,其主要方式是教学,然而在当前教学中面临着诸多难题,比如由于审美错位导致的古典诗歌接受困难就是其中之一。什么是古典诗歌的审美错位,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又是如何,高校教师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就成了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审美主体与审美主体错位

“审美错位”是指审美主体的错位。本文所谓的“审美主体”主要指两大主体:一是审美创造主体,即中国古典诗歌的作者;二是审美接受主体,即高校学生。“审美主体错位”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审美主体身份的错位,二是审美主体审美趣味的错位。

(一)审美主体身份的错位

审美主体身份的错位,具体地说就是审美接受主体的身份与审美创造主体的身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而给接受主体造成了接受的困难。

“审美主体错位”现象大多发生在对“言志”诗的教学过程中。中国古代诗人的构成主体多为官员,具有官员与文人的双重身份,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古典诗歌属于贵族文学,而贵族文学的典型特征就是基本上以“言志”作为其创作的最高指导原则。当前高校通用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无论是朱东润的《历代文学作品选》,还是袁行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抑或是袁世硕的《古代文学作品选》,其中所选的作品半数以上都与“言志”有关。它们或者表现作者的政治理想,比如建功立业;或者表现他们在政治上遭到打击、经受挫折后的政治苦闷,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愤。即使是布衣文人也有很多这类作品,比如孟浩然等。古人的这种政治理想、政治情感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地位、生活实际等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导致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歌时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即以平民的、涉世未深的身份审视贵族文学,在思想认识等层面上差距很大,显得格格不入。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审美感受之间存在着隔阂,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审美主体审美趣味的错位

审美主体审美趣味的错位,就是审美接受主体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创造主体的审美趣味发生错位的现象。

中国古典诗歌的作者几乎都接受过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在“言志”和“缘情”作品的创作上大都遵循“主文而谲谏”“发乎情、止乎礼”的基本创作原则,这就是“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这种诗教传统进而深刻地影响到他们诗歌的创作,从而形成了以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讲求“韵味”等为主体的高雅的、传统的审美趣味。为了达到这种审美效果,审美创造主体在创作时往往会使用替代字;或者采用比兴手法,以意象承载主体情感,从而营构出各种意境;或者在诗歌中大量使用典故。这一切艺术手段的运用使得一些“言志”“缘情”的诗歌在表达上产生了曲折性,甚至是神秘性的效果。这种高雅的、传统的审美趣味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诗史。

有鉴于此,当代大学生如果要在古典诗歌的审美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就必须建立起传统的审美趣味。但是当前高校的学生,作为审美接受主体,其审美趣味却大多表现出强烈的直接性。这种“审美直接性”与传统诗歌的审美趣味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审美直接性’是指审美感直接产生于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或表象,而不必经过任何逻辑思考。”[1]这种思维的抽象性较弱,不能很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这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审美体验。这种悲和喜的情感的获得来自对落叶和柔条的知觉或表象的直接审美,而没有深入到这些意象的内部,体验作家寄寓其中的纡徐委婉的情感,因此对于古典诗歌的审美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这只是浅层次的审美体验,而要建立传统的审美趣味就必须由高校教师加以引导。

二、古典诗歌教学策略

针对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审美错位现象”,高校教师应该给予重视。作为审美创造主体与审美接受主体中介的教师,需要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古人之人生观和价值观审视古人之诗作

如上文所述,审美主体身份错位导致学生对古典诗歌产生审美隔阂。这种隔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在身份地位、人生理想、思想认知和政治情感上与古代诗人有很大的不同所导致的。古代社会与当今社会在性质上截然不同,因此在人生理想、思想认知和政治情感上有很大的不同。以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视古典诗歌的“言志”内容固然十分必要,但是以古人之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为标准审视古典诗歌则是解决这种审美隔阂的根本手段。基于此,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讲解古代诗人的政治理想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比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李白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侠客行》),白居易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与元九书》),等等。这些理想在封建知识分子的身上具有共性特征,这既是古代文人奋发进取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他们在遭遇挫折后以诗歌抒发悲愤的原因。这种政治理想遭遇挫折后的低声吟诵或者慷慨悲歌构成了古典诗歌的悲剧美,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脱离对古人政治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的教学,就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典言志诗的精神内核,也就不能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二)以多媒体为依托,通过图片展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情感,从而使其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诗歌是诗人抒情的工具。“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立德”则为圣人,“立功”则为名臣良将。二者不可得,则古人往往会选择立言以抒发立德、立功不能得以实现的怨愤,诗歌成了他们的首选。而要实现“不朽”,诗人就希望自己所抒发的情感能够得到审美接受主体的解读、感悟和体认,得到后世读者情感的互动和反响,这样才能感动人心,实现千古流芳的目的。因此,审美接受主体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就成了能否真正实现诗歌审美的关键。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各种传媒手段的丰富不仅使得诗歌被边缘化,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以及思想情感也被异化。很多学生对外在事物的感知能力变弱,麻木不仁,反应冷淡,情感不够丰富,这也是导致古典诗歌审美错位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就成为唤醒学生情感的重要工具。

古代诗人重视以景传情,通过意象承载主体情感,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从而达到欲吐还吞、含蓄委婉的表情效果。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物象图片,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细心感知,激发学生结合自己过去的生活体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古典诗歌所设置的情景模式中,从而通过形象感知深入到诗歌的情感本质中去。

除了图片展示,教师也可剪辑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当前有很多反映古代著名诗人的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比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具体的影像资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更能将学生带进这些诗人所生活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无形中拉近诗人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有利于消除由审美错位所造成的隔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诗歌理论教学,以消除审美错位现象

审美主体的错位之所以产生,与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古典诗歌理论基础薄弱有很大的关系。“古典诗词源于古代文化传统,更应该追寻古代渊远流长的诗学。从古代诗歌理论中去寻找答案。”[2]3姚越的这段论述不太符合当前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实际,而适合高校古典诗歌的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中所使用的很多意象和典故都带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带有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特定的时代内涵。以意象为例,比如同是“菊花”意象,在东晋时期陶渊明赋予了它隐士高洁的文化内涵,而在晚唐黄巢的笔下则赋予了它起义英雄的内涵,到了宋代,在苏轼的笔下又赋予了它傲霜的、不屈不挠的文化内涵。从一定意义上讲,古典诗歌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古代诗人传统的审美趣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以理论的方式存在于相关诗论中。以《诗经》的“比兴”手法为例,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到汉代的《毛诗序》,再到清末陈沆的《诗比兴笺》,都对这种艺术手段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论述。这种诗歌理论归根结底是根植于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因此,要让学生建立传统的审美趣味,就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论融入到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去。

当然,上述三点并不能彻底解决古典诗歌审美错位的问题,还需要教师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1] 胡文烽.美感:审美直接性与审美间接性的统一:兼评当前对美感问题的一些看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6):66.

[2] 姚越.钟嵘《诗品》诗歌理论对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指导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错位古典趣味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有趣的错位摄影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午睡的趣味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