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地区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017-03-09 22:43马雪峰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0期
关键词:人格化呼伦贝尔精神科

马雪峰

(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50)

呼伦贝尔地区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马雪峰

(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50)

研究呼伦贝地区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和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呼伦贝尔地区360名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实际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方面的情感程度明显的高于医生,数值为:t=-3.345,P<0.05,职业倦怠和性别、学历、职称、收入、编制、工作安全感、工作压力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其中还有社会的支撑性、积极处理和消极处理都和职业倦怠各个维度表现明显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性别、工作压力和收入对情感衰竭具有明显的预测效果,积极处理、处理方式、社会支撑、性别、收入和工作压力对去人格化的作用也比较明显,积极处理和年龄对个人成绩具有明显的预测效用。所以,呼伦贝尔地区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管理人员需要强化组织力度,找到关键因素,构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的减轻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医护人员;精神科

精神卫生问题是我国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核心成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年)》指出: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匮乏,精神卫生工作困难重重,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精神科医护人员是精神卫生工作的核心所在,其中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对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工作服务质量和职业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职业倦怠是一种负面情绪,主要体现在进行人际工作的人员身上。医护人员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其中的危害和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对呼伦贝尔地区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进行分析,找到影响我去精神卫生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并且构建处理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相关方案。

1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医护人员是职业倦怠研究的主要对象。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医护人员存在相应的职业倦怠。精神科是一个刺激性专科,因为该科的医护对象、治疗方式和社会文化比较特点,所以职业倦怠问题也比较明显。本研究表明,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要明显高于医生,尤其是在情感衰竭方面更为明显。医护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编制和职业倦怠关系密切,和以前的研究存在不同。该研究发现,精神科医护人员女性在情感衰竭方面比男性严重。40岁以下的医护人员个人成就感比较低,这就表明年轻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更为严重;大专学历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程度也比较高,表现在情感衰竭和成就感下降等方面。中级及以下职称水平的医护人员和高级职称的医护人员相比,去人格化情况更为严重,个人成就感下降,这也表明该群体是职业倦怠产生的高发群体。研究还表明,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收入、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倦怠紧密相联。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的群体职业倦怠要高于低于40小时的医护群体,这就证明压力越大,职业倦怠就越严重。而且,工作安全感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水平更高。

2 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去人格化和社会支撑是负相关,个人成就感和社会支撑是正相关,这就表明社会支撑和职业倦怠紧密相联,医护人员领导、同事、亲人和朋友等群体的社会支撑,能够有效的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国内研究表明,积极的解决方案是接触职业倦怠的有利因素,这和该研究的结果相吻合。该研究表明,精神科医护人员的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消极处理呈正相关,个人成就感和积极处理呈正相关,去人格化和积极处理呈负相关。这表明,精神科医护人员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采取积极的处理方式能够有效的环节其刺激性,去人格化程度也会下降,成就感就会提升,能够有效的减轻职业倦怠。而消极的处理方案就会对工作热情造成影响,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 职业倦怠与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通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女性、工作安全感降低、收入减少容易造成其情感水解,从而提升职业倦怠水平。缺少积极的解决方案、社会支撑减弱、女性、收入减少和工作压力大的医护人员也容易产生去人格化的情况;使用积极的解决方案、年龄较大的医护人员成就感更高,职业倦怠也比较低。希望积极关注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的医护人员,从整体上降低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

综上所述,呼伦贝尔地区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和性别、学历、职称、收入、编制、工作稳定性、社会支撑等因素密切相关。希望卫生管理部门和医院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关注,并且表示理解和支持。适当提升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薪资待遇,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加强工作安全感,增加精神科医护人员编制,能够有效降低职业倦怠。而且,还需要积极关注女性、学历层次较低的医护人员、最后,管理部门和医护人员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素养,学习相应的积极的解决方式,及时调解不良情感,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

[1]贺定翠,张新风,涂哲明,刘 波.荆州地区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3):404-407.

[2]杨淑红,李聪慧.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2):2791+2796.

[3]苏建萍,韩晓梅,马 龙.新疆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1,(07):1-3.

R192

B

ISSN.2095-8242.2017.40.7832.01

马雪峰(1982-),女,内蒙古牙克石人,护师,本科,研究方向:精神科护理

本文编辑:吴玲丽

猜你喜欢
人格化呼伦贝尔精神科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银色的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之行
浅析纳兰词中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构建
“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从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来探究播音主持的艺术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