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编导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7-03-10 12:30杜方伟
青年时代 2017年4期
关键词:编导广播电视改革

杜方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传媒行业迅猛发展,数字时代全面来临,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集群发展迅速,世界进入数字化媒介生存时代。随着2010年我国广播电视数字技术推广普及年的到来,卫星频道和卫星节目将大幅增加,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将急剧增加,同时,影视产业化制作将进入规模化阶段。广播、电视、电影三大机构将对戏剧影视文学人才的需求将更多,人才的需求也更趋专业化、明细化。

广播电视是目前社会最有效、最迅速、最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和主流媒体。从技术手段上,它集声、光、电、色为一身;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它融绘画、音乐、舞蹈、书法、建筑、摄影、文学为一体;它以直观多元性、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等一系列优势,强烈地冲击传统的文化形式和内容。目前,全国影视制作机构在体制、机制、运作方式上都在发生巨变,新的以广播电视主流媒体为主导的社会化影视制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社会越多元化,高科技迅猛发展,简单知识结构已无法适应影视艺术发展的需求。扩大知识面,加强媒体人乃至全民的艺术素养,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功能作用,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我们高等院校的责任。

一、广电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着眼于文化产业和广播电视发展的学科和产业前沿,积极把握广播电视事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局把握能力、专业精神、团队意识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各级广播电视传媒机构输送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创作与制作人员、影响区域乃至全国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编导人才。

广播电视编導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完善的结构、娴熟的应用能力和良好的素养。能够从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影视广告的编导与制作;频道、频率与广播电视栏目策划;电视新闻、文艺类节目的出镜采访与主持;企事业单位大中型文艺晚会的策划、编导;网络视频的编辑、制作与传播;文化产业项目的创意;各类文化传播公司组织活动的策划等工作。能够胜任主流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文化教育、军队、传媒公司、创意产业等企事业单位的创意、策划、制作、传播等工作。

二、广电编导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广电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实践,改革和创新现有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力图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一专多能”的专门人才的新路子。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必须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改革

经过深入调研,依据广播电视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同时遵循广电编导教学规律,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形成了“教学内容模块化”、“学习形式多样化”、“竞赛模式课程化”、“应用实践专业化”的“教、学、赛、用”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实施,实现了教学相长、赛用互促的相互关联,形成了教学为赛、用打下扎实基础,赛、用经验反过来又为教学提供案例和素材的良性循环。而且,还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水平。

(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在加强基础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和创意能力的同时,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比例,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实现模块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社会和媒体发展需要,不段调整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继续加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先后增设了《艺术表演类节目创作》、《影视节目策划与创作》、《网络新闻》、《网络技术》、《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学》、《媒介经营管理》、《演播厅制作与应用》、《电视摄像应用》等新兴专业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建立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专业技能的学习,融合学生“采、编、播、摄、录、演”六种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校内外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建设上,充实实践教学队伍,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改善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构建了“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等“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实训与实习、实战相结合,作业、作品与学科竞赛、专业比赛相结合”的“五个结合”教学方式。

(四)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重视校外实践、实习、实训平台的开发。积极搭建校内和校外两个教学平台,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在“台院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工学结合”两大平台:一是以广播电视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和广播站、星愿电视台、影视创作联合会、迅风纪录片工作室、小剧场话剧等为代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院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以电视台、广播电台、报业集团、门户网站、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校外合作企业。这些企事业单位已成为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及预就业基地。

整合校内资源,开发“第二课堂”活动。一是组建由专业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创作实践团体:“影视创作联合会”、“迅风纪录片工作室”和“动漫软件开发工作室”。二是重视学生社团组织。学院共有分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星愿剧组、艺术语言研究会、青春曲苑剧社、风行影视公社、广播站等社团组织。上述创作实践团体和学生社团组织,覆盖面较大,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起到了有力的中坚作用。

(五)改革测评考核方式

改革教学评估体系,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三基”测试。改革考试形式,实行卷面测试与实际操作(作业)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加强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国家职业、专业资格证考试,引进社会评价机制。引进第三方的测评机制,双方应依据社会需求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测评评价标准并依据阶段分工确立教学规范,形成多向互动良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统一体。

实行考试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把一次考试改为多次测评,学生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实践作品及课堂作业三部分构成。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试题更加灵活,重在考察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理论应用与实践的能力。

毕业设计改革。改变传统的毕业论文的单一形式,要求编导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一部内容和形式符合专业要求、时长5至10分钟的视频作品,并根据作品写出四千左右的编导创作阐述。

与此同时,还积极创新第三方测评机制。编导专业学生每年均参加学校组织的“三基测试”和校外媒体、企业的“第三方测评”,测评由媒体、校企合作单位和社会用人单位按专业要求对学生进行就业入门槛式测评。

总之,广电编导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要坚持“品质+能力”的育人宗旨。继续推行以“创新人才培养”和“优秀作品创作”为核心的专业特色发展战略。其次要创新“校企合作,台院合作”的形式,与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建立更加广泛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探索实施“将课堂搬进企业,把项目带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再次,要积极实现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人才孵化,将作业成为作品,让作品成为产品,把学生推向“舞台”,把“舞台”搭在社会。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全局把握能力、专业精神、团队意识的创造性人才,为主流广播电视传媒机构、新媒体和社会文化产业建设群体输送各类广播影视节目的主创人员,能影响区域乃至全国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优秀编导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编导广播电视改革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