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状元李振钧诗作的“实录”特征

2017-03-10 09:19杨照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生活

杨照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71)

清代状元李振钧诗作的“实录”特征

杨照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71)

李振钧的作品主要见于《味灯听叶庐诗草》。从诗集的编集情况、诗人对组诗的重视以及诗中包含的序文、小注和背景记录中可以看到李振钧作品的“实录”面貌,其中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感知和呈现。同时,李振钧受到所处时代的文学风气影响,在作品中重视个人情感和思考的表达,尤其对女性的关注更是其创作视野深入生活的例证。

李振钧;实录;生活;组诗;传记;女性

李振钧生于安徽太湖县,是清道光九年(1829)的状元,颇有才名。《民国太湖县志》记载:“湖邑自嘉庆元年后,卅余年中,两掇大魁,人文蒸蒸日起。而振钧才名尤藉甚,天资绝特,诗文若夙抅。使酒淋漓,意气不可一世,人亦无敢抗手。”①《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志辑·民国太湖县志》(卷十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72页。但李振钧流传至今的作品数量有限,“成稿甚富,兵燹,大半散失”②同①。。现存最重要的即《味灯听叶庐诗草》。

受到乾隆、嘉庆时期“性灵”说的影响,一些文人重视文学作品的真实情感,诗文往往能表现比较细致的生活情态,记录生活的点滴变化,观照人的内心世界,李振钧的诗歌创作较为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特点。他的诗集《味灯听叶庐诗草》实际上可看作诗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的记录,其中有当时文人生活的侧影。从另一个角度说,诗歌创作也是李振钧的生活方式,诗人的生活与诗歌不可分离,诗歌是诗人生命轨迹的一种重要载体。从李振钧的经历中可以发现,虽然他通过多年的努力,状元及第、金榜题名,成为太湖李氏家族又一位科举的佼佼者,但他却和自己的兄长以及其他族人不同,他的仕宦经历较少,与士林名流的交往以及与家人共处是李振钧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较为个性化的生活轨迹中,李振钧用诗歌记录自己的经历,在作品中独抒性灵,充分表现出属于诗人个人的情感与思考。从序言可知,《味灯听叶庐诗草》是诗人芟汰后结集的,能够反映李振钧对自己诗作的认识和编集的观念。集中的诗歌从形式到内容,均有“实录”的色彩。这种“实录”重视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和记录功能,是诗人个性化创作的反映,也是诗人自觉记录人生的体现,同时也一定程度反映出当时文人创作、结集的面貌。本文立足于状元诗人李振钧诗歌的艺术特征,通过考察《味灯听叶庐诗草》中收录的作品以及诗集的编纂特点,分析和阐述李振钧诗歌的“实录”特征。

首先,李振钧的诗作注重对生活中人或事的完整表现。《味灯听叶庐诗草》是由一个个诗歌小集连缀而成,大致按照时间先后排列。从诗人9岁时赋女弟“抓周”到记录随父漫游,到读书乡里,到状元及第,到返乡探亲,再到担任同考,诗集记录了诗人的创作和几乎整个人生历程。

从整体上看,记录生活是诗人一以贯之的态度。例如,诗人在家乡之环阴阁读书所作结集为《环阴阁诗存》。这一小集有《清明杂感》四首、《病起听雨拈得声字》八首和七言长篇《五日雨》,记录了读书过程中细腻的体会。又如诗人送三妹季芬到曲阜完婚有《徂东后集》,集中《拜孟庙》、《曲阜怀古》、《孔子手植桧》、《题汪博堂培基寒宵课读图》、《赠孔冶山上公姻丈即以志别》和《伯海储公妹倩索诗赠四章其末则留别季芬舍妹也》等作品基本记录了诗人在曲阜的行迹和交往。《味灯听叶庐诗草》中的小集可以看作诗人生活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中,诗人都有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和体会。

诗人不仅在大的层面上记录生活,在具体表现某一个人物或事物时也注重对其进行完整的呈现。

李振钧的作品常用组诗的形式来表现人或事。他所创作的组诗常常具有首尾完整、内容连贯的特点,往往能将具体事物的大部分特征或具体人物的整个人生历程包含在组诗中,使得组诗具有了“诗传”的意味。《輓廉访兄十首》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廉访兄指的是诗人的族兄李振翥。李振钧敬佩族兄之德才,与李振翥有着十分深厚的兄弟情谊,时与之唱和。在李振翥的挽诗中,诗人先总写族兄的去世对家族、乡里乃至百姓的损失,表达对其去世的哀悼。从第二首起,诗人讲述了族兄一生的经历。第二首写族兄出生时的吉兆;第三首写族兄“最嫌瘦岛与寒郊”的性情和少年时“岁暮分金圆破镜”、“讼庭试句护危巢”的高尚德行;第四首写族兄气量、才识超群,为官施仁政以对百姓;第五首写其养友人之家的义举,称其所为是“须眉男子事”;第六首写族兄执法平和公正;第七首写自己与族兄的交往,尤其强调族兄对自身的帮助,谓之“总角提携到白头”,表达对族兄的思念,写下“四海空余一子由”的感叹;第八首写亲友寥落及族兄将逝时的情状;第九首写人生聚散皆如梦幻,难以料想;最后第十首写族兄遗孤才能似父,当能使兄无憾九泉。这十首诗几乎是李振翥的传记,其记述的方式、顺序也与传统传记类似。诗人将族兄的经历和自己与族兄的交往连缀在十首七律中,兼顾了一个人的经历和生活的细节,从而使组诗在结构和内容上都具有完整性。

除了记录式的组诗,诗人李振钧还常用另一种形式的组诗,即围绕一个具体的对象进行多角度描绘,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对象的特点与诗人感知的广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兼具一定的趣味性、游戏性。从齐梁时期诗人创作咏物诗开始,多角度表现生活事物的趣味性作品就已经可以见到。在其后,唐人也有类似的作品,尤其在中晚唐的诗人手中,这种对生活细部的趣味化感知更加普遍。而宋诗对题材的拓展以及明清时期一部分诗歌的生活化倾向,都使得这种形式得到延续。清代像《红楼梦》中结社作菊花诗就有《对菊》、《访菊》、《忆菊》等围绕菊花展开的表现,将趣味融入到对对象的多角度呈现中。李振钧的组诗受当时风气的影响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例如组诗《舟行纪闻杂咏》包含12首作品,均是从“声”出发,写不同事物发出的不同声音,如“风声”“水声”“雪声”等。这一类组诗注重对细节的开掘,同时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是另一种对生活见闻的展示。《舟行纪闻杂咏》中所表现的声音基本都是在舟中能够听到的。诗人用敏锐的听觉感知身边各种不同的声源,从风、雨、雪到樯、橹甚至到大雁、老鼠、梦呓等声音。诗人在自序中说:“……静听者能取影而绘声。夫水,动物也;舟,动机也;声,又动象也。群动而以一静息之,则非动于物、动于心,而皆动以天也。噫!是亦可以见道矣。”李振钧通过声音来感受“道”的意蕴,将自己感知到的各种声音进行细致的描绘,展现了舟行途中的思考、体悟,又使得诗歌突出了生活本身的丰富和乐趣。像《鼠声》这样的作品有戏作的意味,是诗歌创作趣味化的表现。

除了注重完整性的组诗,我们还注意到,《味灯听叶庐诗草》中每一个小集都标注有年代和结集的缘由,当中包含了诗人的活动轨迹和交游信息。同时,诗人的作品含有大量的序言和小注,尤其在交代行迹以及亲友往事时更为常见。这些年代记录、小注、序言都是写作的一部分。有这些内容作补充,《味灯听叶庐诗草》就不仅是一部诗集,同时也兼具史料价值。

传统上,一部分诗人会通过制题、题下自注以及序言来记录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或缘由。制题上,从南朝诗人谢灵运开始,诗人的制题艺术开始丰富,往后的诗人诗作有的题目甚至长于诗歌,有如短文,记录诗歌创作缘起。序言的写作则比较零散,基本是诗人有感而发或游宴唱和集体创作时才写。而题下的自注也只出现在诗人很有限的一部分作品中。李振钧《味灯听叶庐诗草》中,每一个小集都记录了时间,大部分都有创作地点、缘由。更为突出的是,诗人相当多的作品都有内容小注以说明诗句所言之本事,有的作品几乎一句一注,十分个人化,具有强烈的记录性质。

像上文所提到的《輓廉访兄十首》,其中每首七律下都有大量的小注来解释诗句的意义来源。通过这些小注,我们能够了解到有关于诗人族兄李振翥的很多人生经历和细节。有的小注甚至具备故事的性质,使诗歌与简短、生动的记叙文字交织在一起。例如在第三首中,“讼庭试句护危巢”句下有小注:

“先伯父尝以讼事为郡守所持,全家系狱。守见兄器守不凡,试以诗,应声就廿字。忘其首句,后云:千灾我去当。回头望祖母,无语暗神伤。守奇之,狱立解。时方十二龄云。”①[清]李振钧:《味灯听叶庐诗草》(卷下),北京奥肯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赞助影印,2015年,第186页。

这条注文犹如传记记载人物之轶事,讲述了李振翥童年时救家人于困境的惊人胆识和才华。有了这样的小注,整组作品的记录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具有传记的意味。李振钧诗歌的序言也同样具有记录作用。如《悼亡四首》、《伤马》、《舟行纪闻杂咏》等作品,诗题下均有较长的序文。《悼亡四首》的序文详细讲述了李振钧妻子汪正珠的家世背景、性情德行以及患病、逝世的经过。在诗歌正文之外,这篇序文也可看做汪正珠的小传,是了解汪正珠其人的重要资料。《伤马》则写了族兄李振翥送诗人骏马及骏马死去的内容,犹如讲述诗人与马之间的故事一般,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舟行纪闻杂咏》的序文则从其出生、随亲宦游的经历开始,讲述行旅的感慨。这些序文的内容实际是诗歌创作的缘起。诗人是在真实、细致的生活经历和体会基础上创作诗歌的,所以诗歌本身和序文、小注构成了诗人整体的写作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写作面貌与当时诗人写作的时代特征有关,是随着诗歌创作深入生活、日益普遍而出现的。早期的诗人主要关注诗歌作品言志、抒情的作用,又因为创作群体规模有限,诗人生活方式的相似,诗歌的内容在不加注解的情形下也不会有太大的理解障碍。清代诗歌创作数量巨大,创作群体规模也远超前代,诗人作品个人化的内容逐渐增多,尤其涉及个人生活经历的内容,如若不加以适当的说明,读者有时会不容易理解。李振钧所处时代的诗人也有注意诗歌编年、在诗句下加小注的情形,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中有诗“词家从不觅知音,累汝千回带泪吟;惹得而翁怀抱恶,小桥独立惨归心”,下有注:“吾女阿辛书冯延巳词三阅,日日诵之,自言能识此词之恉,我竟不知也”。②[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十辑己亥杂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10页。如果此处无此小注,读者当不知这首诗创作的缘起。而这条注也可看做诗人对女儿生活的一种记录和感慨。这些都能够反映当时诗人创作的时代特征。

以上考察了李振钧诗歌的“实录”特征在诗歌形式、编集方面的表现。同时我们也还关注到其“实录”的深度。李振钧生活的时代,一些文人受到“性灵”说的影响和启发,重视文学对真实感受和个性情怀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往往需要对真实生活进行深入的开掘,从中寻找更加细腻而丰富的内容。

李振钧的《味灯听叶庐诗草》中有着大量与身边真实女性有关的作品,这是其诗作中值得单独讨论的一点。这些作品的存在是当时一些文人在创作中重视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的典型例证。

明末清初的一部分文人学士在关注内心真实情感的过程中,逐渐开始重视女性的存在。文人身边的女性往往只存在于最真实但又最平凡的日常生活里,而诗歌的创作常常被视为“言志”的需要,表现生活这一目的常常列于其后。只有诗歌的视野足够深入生活,才能够与女性的世界相联系。表现真实女性,尤其身边不同身份的女性,是文人表现生活细节和经历的重要证明。在明末一些文人创作的小品文或纪实性文章中已能够看到一些以身边女性为中心的作品,例如著名文人归有光创作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女二二圹志》等等。到了清代,以文人冒襄《影梅庵忆语》、沈复《浮生六记》为代表的“忆语体”文学也注重表现文人与女性真实、丰富的家庭生活。与此同时,大量的悼亡诗创作也表现出文人对自己与女性之间情感的重视。李振钧作品中与女性有关的内容受到了当时创作观念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明清时期女性受教育的水平有所提升(尤其是东南一带),女性更多地参与到文学艺术活动中,涌现了许多有才华的人物。这些女性得到了一部分开明文士的赞赏,她们对文人生活的参与也成为文人生活的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部分。由于女性无法进入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中,她们的生活某种意义上更加单纯;她们的作品甚至也更加自由而独抒性灵。蒋寅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中就谈到:

“受到晚明思潮与‘情’论的影响,文人重视阴性美感以及真实情感的自然表达,因而使得外于科举限制的女性作品特质也获得新的评价。明清文人往往表彰女性不同甚至优于男性的性灵潜力,鼓励妇女接受文艺教育,并且致力于搜集、评选、出版女性的诗词作品。”①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7页。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的作品中也常常会表现与女性的艺术交流。

李振钧的创作对女性有很多的关注和表现,真实地记录了一些女性的生活轨迹,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情感和评价。《味灯听叶庐诗草》开篇的第一首诗即是《六月廿九日女弟洁晬盘》,是诗人写妹妹周岁时“抓周”的诗歌,具有浓厚的亲情意味。“抓周”被古人看作是预测人生方向的活动,男性的抓周常常受到重视。而这首诗则是写了诗人妹妹抓周的情形。诗歌中,家人为诗人妹妹所设的“抓周”活动充满了温馨的家庭氛围,其中还提到了诗人的姐姐,对姐妹有“名成双博士”的祝愿。诗歌没有太多对于名利的期待,而是重视亲人情感,诗歌显得更加温馨而有生活之情味。诗人写结发妻子汪正珠的作品也十分感人。诗人与妻子有关的作品有《舟中夜雨寄内》、《清明杂感》其四和《结肠集》中的诗,尤其《结肠集》中的悼亡之作最为细腻。悼亡诗古已有之,先秦时期就有萌芽之作,之后西晋潘岳,唐代韦应物、元稹、李商隐,以及其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大量的悼亡之作。悼亡诗是传统文人为数不多的与身边女性有关的作品。李振钧与妻子感情甚笃,而妻子不幸英年早逝,对诗人的打击可想而知。在《结肠集》中有一组骚体诗,表现的是妻子的灵柩自闽南归太湖的过程。在这组诗中,诗人几乎一步一叹,一步一写,借骚体诗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表现了归榇的真实细节(如汪正珠之兄悼念妹妹)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哀伤。李振钧的作品中还有《将至扬州闻梦仙二妹凶问作此哭之》五首,其中表现了与族妹的亲情、族妹之才华,哀叹其逝去后家人之痛苦与寂寞。不仅写亲人中的女性,李振钧还有一些作品表现通过亲友结识的才女。例如《赠许定生内史》六首并序,先记录了许定生的家庭背景,同时介绍了其书画艺术造诣,并讲述了结识许定生的缘由。诗歌的第二首提到许定生是诗人之友、著名书画家齐彦槐第二位女弟子。在清代中期,一部分思想较为开明的文人学士如袁枚等接收女性为学生,传授艺术经验,使一部分知识女性参与到艺术生活中。齐彦槐收许定生为弟子也同样如此。李振钧与齐彦槐是好友,多有诗歌往来,其《味灯听叶庐诗草》也由齐彦槐题词。诗人表现了与齐彦槐交往过程中认识许定生并赞赏其艺术成就的内容。诗歌将许定生这样有艺术才华的女性放入了诗人的艺术生活中,成为诗人观照的对象,从而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文人艺术交往的面貌与细节,表达了诗人真实的精神状态和对女性艺术家的赞赏。

这些与身边女性有关的作品反映出了诗人对于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感知,是其深入发现生活的证明。在此基础上,诗人作品的“实录”特征就显得更加丰满,同时还提供了反映文人生活面貌的史料信息。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李振钧的诗歌从编集形式、创作模式以及插入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实录”色彩,对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个性情感有着详细而丰富的记录。这种记录式的创作充分反映了诗人与诗作的个体化联系,从中可以看到诗歌对诗人个体的重要意义以及诗人对诗歌功用的看法。诗人越是用诗歌真实、全面地记录生活,其中的补充与记述越多,诗歌进入诗人生活、思想的程度就越深。对于状元诗人李振钧而言,他虽然没有选择深入仕途、浮沉宦海,但却更加重视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重视与家人的亲情,重视与友人的君子之交,并有意识地用诗歌来描画人生,从中表现出李振钧深厚而诚挚的情怀,更展现了诗人与诗歌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芟汰后编集的《味灯听叶庐诗草》具有内容、形式上的完整面貌,是诗人生命历程的诗性记录。

The recording fea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scholar Li Zhenjun's poems

YANG Zhao

The poem of Weidengtingye Villa covers the most poems of the Number One Scholar Li Zhenjun.From the editing of his poems,his attention on suite poems,the preface and notes and record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poems,we can see the recording feature of Li Zhenjun’s poems,including his percep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life details.Affected by the literature tendency of his age,Li Zhenju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 feelings and thinking,especially on the women at that time,which became an example of his deep vision to life in his poems.

Li Zhenjun;record;life;suite poems;biography;women

I222

A

1009-9530(2017)01-0051-04

2016-09-30

杨照(1991-),女,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生活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