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与“和生”思想

2017-03-10 15:22钱耕森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元气道德经太平

钱耕森



《太平经》与“和生”思想

钱耕森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太平经》有关宇宙本原和万物生成的论述,认为“元气”“阴阳二气”与“中和”之气都能生万物。卿希泰等先生着重阐述了《太平经》的哲理与当时即汉代哲学的关联及其直接影响。本文则较多说明了《太平经》的哲理与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南华经》的渊源及受其影响,以相互发明与补充。具体而言,将《太平经》中所言说的“道”“元气”“阴阳二气”与“中和”生万物,通过对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南华经》的溯源,揭示出其实质是传承和发展了史伯的“和生”说。

《太平经》;《道德经》;《南华经》;史伯;“和生”说

道教产生于东汉中叶。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所固有的传统宗教。道教将老子(生卒年不详,稍长于孔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奉老子为教主,将老子神化;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道德经》作宗教性的解读。这始于东汉顺帝(126-144年)时的张陵(34-156年)。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其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老子先于道教。老子与孔子(前551-前479年)为春秋末期同时代人。老子与孔子同为古代大思想家和大哲学家,分别是道家和儒家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老子与孔子同时成为中国与东方文化的主要代表,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对全人类的文明做出了伟大贡献。

《太平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虽然在《太平经》中只有“天师道”“天道教”和“太平道”之名,但尚无“道教”之称。东汉灵帝(168-188年)时,黄老道的张角(?-184年),于熹平年间,创立太平道,开始以《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太平经》的内容丰富,主要是宗教神学,但还有其他内容,也谈到哲理,如对于万物起源这个形而上的根本问题,就有所论述。

当然,道教哲理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指导和基础,但也兼收并蓄了其他思想,尤其是汉代当时的哲学的新思想,而最终都加以宗教化和神学化。

一、“道”“元气”“和生”万物

《太平经》对于宇宙本原及其万物产生的哲理上的根本问题有这样一些表述:“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1]16“道无所不能化”[1]21“道者,天也,阳也,主生”[1]28“道者,乃天地所常行,万物所受命而生”[1]734“道无不导,道无不生”[1]736,等等。“六极”,指上下四方;“六合”,指天地四方,二者含义相同。这表明《太平经》认为,在上下四方之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着变化,并且万事万物之所以能变化的原因,就是“道”。这“道”何以能如此呢?“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1]16。由于这“道”是“万物之元首”,也就是说这“道”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和不断变化的根源和动力。

《太平经》的这个主张,显然渊源于《道德经》。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以下凡引自同书,仅注章节)这表明老子认为,所谓“道”生于天地之先,独立存在,不停地运行着,可以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好比是全天下的母亲。所以,他能产生出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可见,老子的“道”,不仅其自身存在具有“独立不改”的本色,而且其生万物之时也保持了“独立不改”的本色。

但是,《太平经》在传承老子“道生万物”时,增加了“元气”,甚至还把“元气”置于“道”之上、之前。《太平经》说:“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1]16“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无柱而立,万物无动类而生……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1]21。这是认为“道”在产生万物的过程中,无论是“行道”,还是“守道”,都是离不开“元气”的。《太平经》以为“元气”更为根本,“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1]12“元气迺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1]78,“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按王明校改,一与天应换位);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1]305。

“道”与“元气”孰为根本?任继愈等先生认为:“这样,《太平经》的宇宙论,‘元气’居于‘道’之前之上,成为它的最高概念。”[2]卿希泰等先生说:“道与元气的功能都是‘生’,性质同属‘阳’,但道似乎更为根本。”[3]65笔者认同前者,因为《太平经》特别强调说过:“元气无形,……不缘道而生。”[1]16又说:“夫物始于元气。”[1]254

把“元气”当作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根源,相传最早是战国楚人,姓名不详的黄老道代表人物鹖冠子。他说:“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鹖冠子·泰录》)到汉代则甚为流行,如王充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因而影响到了《太平经》。

老子的“道”,被道教通过“一”和“气”而神化,进而将老子神化为道教的“太上老君”。《老子想尔注校笺》说:“一者道也……。一者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3]卿希泰等先生说:“道被人格化、神圣化了。”“道、一、老君三位一体,成为宇宙万物的本根。”[4]65所谓“聚形为太上老君”如果结合有关论述可解读为“聚气成形为太上老君”的话,那就不是“道、一、老君三位一体”,而是“道、一、气、老君四位一体”了。

二、“阴阳二气”“和生”万物

《太平经》又主张阴阳二气生万物。“天地之性,半阳半阴”[1]702。“阴阳相与合乃能生”[1]678。“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太平经》所言“阴阳二气生万物”,是阴阳二气相交时才能生万物,如果阴阳二气分开则不能生万物。“一阳不施生,一阴并虚空,无可养也;一阴不受化,一阳无可施生统也”[1]221。《太平经》更具体地说:“天,太阳也。地,太阴也。人居中央,万物亦然。天者常下施,其气下流也。地者常上求,其气上合也。两气交于中央。人者,居其中为正也。两气者常交用事,合于中央,乃共生万物。万物悉受此二气以成形,合为情性;无此二气,不能生成也。”[1]694“大道……皆以一阴一阳为喉衿”[1]653。“喉衿”,比喻事物之纲要或扼要之地。

《太平经》关于阴阳二气相交时才能生万物的主张自有其来。来自何处?

笔者认为仍然出自《道德经》。但卿希泰等先生说:“《老子》讲道也讲气,但未将二者合论。”并说:“《庄子》中讲气的地方更比比皆是,甚至认为:‘通天下一气耳’,但似乎也未将二者结合。”他们认为:“战国时黄老道家首开此风,到汉代则通常把道与元气合起来形成元气论。”“元气化生为阴阳二气,只有阴阳的对立统一才可生成万物,这里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4]67-68

但笔者则认为老子和庄子虽然没有用到“元气”这个词,但都明确将“道”与“气”“阴阳二气”加以合论了,实际也就讲到了“元气”。这是笔者一贯的主张,最近刚发表的拙作《论“大道和生学”的理论源流》一文仍然持这一观点:“老子在回答万物起源的形而上的问题时,明确提出了‘道生’说。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起源’的问题,是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回答和理解的问题。而老子的‘道生’说却深入浅出,直接采用了人人都能明白的简便的加法,令人一目了然、过目不忘。这就是老子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老子·七十章》)的大智慧。”[5]105

“但是,我们认为老子的‘道生’说,还有其‘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的一面。这就是他接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在老子之前,已经有用阴阳来解释具体事物与现象成因的传统。如,伯阳父于公元前780年用阴阳只解释地震成因;叔兴于公元前644年用阴阳只解释小鸟退飞现象;等等。而老子则将这一传统之说推广到万物结构与产生的形而上的高度,并深刻揭示出阴阳二气在互动中达到和谐状态。”[5]105这还不足以表明老子在论述万物生成时,把“道”和“阴阳二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吗?而且还把“道”和“阴阳二气”以及“冲气”与“和气”同样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吗?“道”和“阴阳二气”“冲气”“和气”紧相连的重大意义以及有关庄子的合论,请详见下文。

三、“中和”之气“和生”万物

《太平经》还主张“中和”之气生万物。它说:“阴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1]20“阴阳相得,交而为和,与中和气三合,共养凡物”[1]148。“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1]149。所谓“中和”之气,《太平经》认为它本是“元气”,“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1]19。而“元气”是能生万物的,因此能生万物则是“中和”之气应有之义了。

卿希泰等先生说:“阴阳的统一为‘和’,《太平经》更强调‘中和’,发挥了汉易阴阳得当便有宇宙和谐的思想。”“阴、阳、中和三气相通以成道,即是说阴阳和是为道创生过程的一重要环节。此为早期道教较有价值的思想,来源于汉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观。”他们还引了《淮南子·俶真训》和《论衡·异虚篇》,特别是《潜夫论·本训》以为证。他们认为王符讲得更全面:“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以统理之。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气乃臻,机衡乃平。”[4]68-69诚然,王符在《潜夫论·本训》中对先有“元气”,再有“阴阳”及其“中和”之气以成“道”,然后产生天地人等万物说得比较详细。

笔者发现王符在这段话里,说到了“和气生人”。那么,推广开来岂不就是“和气生万物”,这和史伯所说的“夫和实生物”岂不相同?又说到了“和气乃臻,机衡乃平”,和气达到最佳的境界就是平衡,这又符合了史伯所说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多元的他在互动中达到平衡时就形成和。而和了就能生,简言之即“和生”。王符所说“元气”“阴阳”“中和”之气生物,其实就是在说“元气”“阴阳”“中和”之气生物都是“和生万物”,即“和生”。

笔者仍拟补充渊源于老子和庄子以及最早的史伯的有关思想。老子的“道生”说的两句话具有内在联系,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揭示出道生万物的过程及其规律:“道生一”,即道先生混沌的元气;再“一生二”,即经混一元气生阴气和阳气;再“二生三”,即经阴阳二气在互动、互冲(即冲气)之中达到平衡而成和气;有了三,有了和气,就可以生万物了,“三生万物”。在老子所说的“道生”两句话中,确实没有明说到“元气”一词,但确实还是说到了它,这就是“道生一”的“一”;它同时又是“一生二”的“一”。换言之,老子的“道生”其实就是“和生”。所以说,老子的“道生”,是对史伯的“和生”的传承和发展。

庄子提出“气生”的主张。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北游》)这表明庄子认为,人、生、死、神奇、臭腐……万物都是“一”,都是“一气”所生的。当然这“一气”含阴阳二气。换而言之,这“一气”也可以说就是“元气”。无论是“一气”,还是“元气”,在老子和庄子那里归根结底都是生于“道”的。

庄子又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万物包括上述人、生、死、神奇、臭腐在内,都是阴气和阳气“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这阴阳“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无疑是源于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这阴阳“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简而言之就是“和生”说。所以说,庄子的“气生”是对老子的“道生”,也是对史伯的“和生”的传承和发展。

那么,史伯是何许人也?

史伯,生卒年不详,西周末年周幽王(前781-前771年在位)的太史,于前774-前771年与同朝的司徒郑桓公讨论国是时,为反对周幽王的“去和取同”的腐败的朝政,提出“和同之辨”,并上升到哲理上,提出了“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表明史伯以“以他平他”的“和”作为产生万物的根源。笔者概括称之为“和生”说。他既提出了和确实能产生万物的新理念:“和实生物”,又对“和”赋予了新内涵:“以他平他”,用以回答“和”何以能产生万物的原因。其实,这也是他对什么是产生万物的“和”所做的界定。他的这个“和”的定义,既是中国悠久的和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定义,又是久经考验历久弥新的,同时还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经典性定义。史伯又以大量的实例证实了自己的理论,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史伯的哲学是有体系的,而且他的体系是博大精深的。所以,史伯不仅是一位明智的政治家,而且又是一位智慧的哲学家。

史伯生活于西周末年,比生活于春秋末年的老子和孔子,早约二三百年,老子和孔子都深受他的影响,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都直接源于史伯的“和同之辨”与“夫和实生物”的“和生”说,所以,笔者认为史伯是老子和孔子的先驱,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而且还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因为他比西方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古希腊的泰利斯(Thales,鼎盛年即四十岁左右约在前585-584年)早约近两百年。笔者把史伯的“和生”说与老子的“道生”说合称为“和生学”,并认为史伯开创了“和生学”,老子建立了“和生学”。多年来,笔者力图传承并弘扬史伯和老子的“和生学”,探索构建“大道和生学”。“‘大道和生子学’简称‘和生学’,它主张世界万物是由‘和’‘和气’‘大道之和气’产生的。这一哲学体系由史伯率先提出‘和生’说,老子继而提出‘道生’说,庄子发展为‘气生’说,我发展为‘大道和生学’”[5]104。

“中和”,是先秦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中最后一句话说明“中和”是可以产生万物的。

朱熹的后学陈淳解读“中和”时说:“那恰好处,无过无不及,便是中。此中即谓和也。”(《北溪字义·中和》)陈淳的解读不是把“和”归为“中”,而是把“中”归为“和”。这也就是说,“中和”生万物实际上就是“和”生万物。这又一次证明史伯的“夫和实生物”的“和生”说的影响深远。《太平经》认同了“中和”是可产生万物的,也就认同了“和生”说。

《太平经》所主张的“元气”“阴阳二气”与“中和”之气生万物虽未直接用到“和生”一词,但其实际内容则都含有“和生”的思想。

综上所述,《太平经》有关宇宙本元和万物生成的论述,认为“元气”“阴阳二气”与“中和”之气都能生万物。卿希泰等先生着重阐述了《太平经》的哲理与当时即汉代哲学的关联及其直接影响。笔者则较多地说明了《太平经》的哲理与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南华经》的渊源及其影响,以相互发明与补充。笔者更乐意将《太平经》中所言说的“道”“元气”“阴阳二气”与“中和”生万物,通过对《道德经》和《南华经》的溯源,揭示出其实质归根结底还是传承和发展了史伯的“和生”说。

[1] 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61.

[3]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M].敦煌六朝写本,选堂丛书之二.香港:香港苏记书庄,1956:13.

[4] 卿希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5] 钱耕森,沈素珍.论“大道和生学”的理论源流[J].社会科学动态,2017(2):101-105.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骆树锋)

Theand “Theory of Harmony”

QIAN Gengse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China)

In,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formation of everything are illustrated, concluding that “monism of qi”, “yin and yang” and “harmony” can create everything. Mr. Qing Xitai expound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and the philosophy in Han Dynasty and its direct influences over the latter. And this paper illustrates in detailed that the thought inoriginates fromandand how it is influenced by them. By tracing the central concepts ini.e “monism of qi”, “yin and yang” and “harmony”, the author finds out their origins inand, revealing the fact of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armony” by Shi Bo.

;;; Shi Bo; theory of harmony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3.010

钱耕森(1933-),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衡水学院顾问。

B21

A

1673-2065(2017)03-0059-05

2017-01-27

猜你喜欢
元气道德经太平
太平风俗美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