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献评蒋春霖“倚声家杜老”说辨析

2017-03-10 18:39佘璐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杜甫

佘璐

谭献评蒋春霖“倚声家杜老”说辨析

佘璐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谭献的“倚声家杜老”说是当代蒋春霖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立足文体生态,蒋春霖尊崇词体本色,亦秉承“词祖乐府,与诗同源”的词学主张,将战事民情等宏大主题融入词的题材范围,有力证明了“词能证史”的观点。因此,在词体发展历程中,蒋春霖词律之精通,词风之多样,词境之阔大,词史之价值直能追步杜甫在诗史中的贡献和地位。

蒋春霖;杜甫;倚声家杜老;词史

蒋春霖(1818-1868),字鹿潭,晚清词坛巨擘。生逢咸同乱世,一腔血泪倾注于词,写尽社会陵谷变迁,谱出寒士悲愤心曲。评论者对其《水云楼词》多有称誉,其中,谭献《箧中词》评骘其词:“文字无大小,必有正变,必有家数。《水云楼词》固清商变徵之声,而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咸丰兵事,天挺此才,为倚声家杜老。”[1]称赞甚隆,影响极大。

蒋春霖是否可堪“倚声家杜老”之称?后世评家或赞同其论,彪炳蒋春霖以词存史的功绩可与杜甫“诗史”比肩,或从阶级立场、创作实际、理想信念等方面批驳蒋春霖无法与杜甫联镖方驾。“倚声家杜老”说是当代以来蒋春霖研究的焦点问题,但评论多限于只言片语式的感悟性阐释,缺乏深入系统地分析。笔者认为,从谭献所云“流别甚正,家数颇大”出发,立足文体生态进行探析,蒋春霖在词体发展历程中的贡献和地位直可追步杜甫。

一、清商变徵,流别甚正

正变说诞生于汉儒说《诗经》。《毛诗序》云:“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2]。郑玄《诗谱序》进一步诠释:“故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迄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3]可见安治之世的诗歌称为“正风”、“正雅”,衰乱之世的诗歌称为“变风”“变雅”,“正”者突出“美”的功能,“变风变雅”者则强调“刺”的功能。在词的审美范畴中,“正变之说”也有固定的内涵指向,一般以婉约为正、豪放为变。

谭献亦以正变之说为切入点评《水云楼词》“固清商变徵之声,而流别甚正,家数颇大”。清商源于“世积离乱,风衰俗怨”[4]的东汉民间,“商,伤也”[5]泛指凄清哀伤之曲。变徵之声最早见于《战国策》荆轲易水送别场面:“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6]可见,变徵调式情感特性为悲怆凄凉。而随着荆轲事广为流传,“变徵”一词也逐渐成为慷慨激越之音的代称。同时,谭献认为正声之词首先须合律应歌,同时能表达淑世情怀,反对游戏娱乐之作。蒋春霖生逢咸同衰世,“清商变徵之声”乃指其词词曲合律而声容凄切哀伤、慷慨激越,表达词人家国之忧,正所谓“流别甚正”。

二、律细文工,沉郁顿挫

谭献所谓“流别甚正”首先着眼于词的音律特征。而时至清代,词多不能被之管弦,亦多见“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7]的情况。蒋春霖却是清代精通音律的词人代表,颇具“倚声家”本色。据记载:“鹿潭善品萧,每得新词,即命婉君歌之,大有白石‘小红低唱我吹箫’之风韵”[8]。时人则称誉“鹿潭所作,于九宫七始八十四调,不差素黍,而能天机开阖,六情谐畅,别具工捶,自成馨逸”[9]、“盖几几饮水处,无不唱鹿潭词矣。”[10]足见蒋春霖文律之工。

且看述写友人聚散离合的《甘州》①一词:

怪西风、偏聚断肠人,相逢又天涯。似晴空堕叶,偶随寒雁,吹集平沙。尘世几番蕉鹿,春梦冷窗纱。一夜巴山雨,双鬓都华。笑指江边黄鹤,问楼头明月,今为谁斜。共飘零千里,燕子尚无家。且休赏、珊瑚宝玦,看青衫、写恨入琵琶。同怀感,把悲秋泪,弹上芦花。

近代词曲大师吴梅业曾盛赞蒋春霖词律精通,并通过批驳项鸿祚词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词有律有文,律不细非词,文不工亦非词。有律有文矣,而不从沉郁顿挫上着力,或以一二聪明语见长,如《忆云词》类,尤非绝尘之技也。鹿潭律度之细,既无与伦,文笔之佳,更为出类,而又雍容大雅,无搔头弄姿之态。”[11]可见文律俱精已然不易,但好词还要在“沉郁顿挫”上钻研揣摩。“沉郁顿挫”的审美风格主要讲求情感的深厚,声调的抑扬顿挫与艺术构思的波澜起伏。从《甘州》一词来看,蒋春霖为词章法颇具匠心,而声容曲折婉转,“怪”、“似”、“笑”、“问”“共”等词意转折跌宕皆用去声,显得短促有力,跌宕生姿。从声律而言,所选词牌《甘州》是唐边塞曲,声情慷慨悲壮,此词虽选用了适宜表达感伤情感的平声“家麻”韵,但几乎句句以仄声收尾,显示出刚柔相济的声容之美,情感虽悲伤愁怨却透出隐忍温和之状。

“沉郁顿挫”可追溯至杜甫晚年对其文赋的评价,亦被后人视为杜诗的独特风格,其“沉郁顿挫”首先体现在诗歌“结构之波澜起伏、声调之抑扬顿挫”[12]。在杜甫的创作中,律诗多达九百十一六首,远超总数四百零四首的古诗[13]。而作为唐代“一代之盛”律诗,在丽辞和声律上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律和法则。杜甫的诗歌中常见其对文律的重视,如“文律早周旋”②,“晚节渐于诗律细”。在律诗基本的平仄规则外,杜甫双声叠韵入诗、“当句对”、“流水对”等技法更是炉火纯青,名篇《登高》甚至做到句句对仗,可谓达到“律中鬼神惊”的境界。此外,构思的含蓄、曲折以及凝聚在诗歌中深厚的家国之思也是杜诗“沉郁顿挫”的内涵体现。因此,杜诗的沉郁顿挫乃指情与律的统一。相比之下,蒋春霖笔下不仅《甘州》、《一萼红》等长调章法曲折跌宕而情感柔厚,《菩萨蛮》、《唐多令》等小令亦“一句一意,婉转关生”[14]。蒋春霖尝谓:“词祖乐府,与诗同源。偎薄破碎,失风、雅之旨。情至韵会,溯写风流,极温深怨慕之意,亦未知其同与异否也。”[15]“词祖乐府”的词学观与谭献“乐府之余”的观点不谋而合。同时,蒋春霖提出“情至韵会”的主张,讲究词作情与韵(律)的和谐统一,表达温和深沉的怨慕之情,反对旨意浅薄、破碎的词作,则又与杜甫的“沉郁顿挫”一脉相承。

三、风格融会,家数颇大

仅仅是律细词工、沉郁顿挫,蒋春霖恐难与杜甫相提并论。谭献评述蒋词时亦称其“家数颇大”,足见词体风格流派的气象阔大亦是蒋春霖能与杜甫相冥契之处。

从蒋词的章法风格来看,蒋春霖对姜夔自度曲尤为倾慕,常以其谱填词而歌。此外,蒋词中也多见姜夔自度词调,构思章法和意象组合亦有承袭之处。如:《扬州慢》所选词牌乃是姜夔自度曲,二词都是有感于扬州战后生灵涂炭、繁华不再而作。词韵上,蒋春霖沿袭姜词,用声情振厉的第十一部韵;意象组合与构思章法上,也明显有模仿、化用的痕迹。除师法姜夔以外,蒋春霖词中亦多见“用碧山(张炎)韵”,“和梦窗(吴文英)”,可见其词乃瓣香浙派清空之风。

然而蒋春霖也并非“以常州人而从浙派”[16]所能笼络。常州词派领袖张惠言提倡言内意外、比兴寄托,而周济更提出“诗有史,词亦有史”的词史观,强调词的比兴寄托要与时代盛衰相结合。蒋春霖所秉承的“词祖乐府,与诗同源”,“每有感慨,于是乎寄”[17]的创作观念,与常州词派词学主张相冥契。如被谭献称为“词史”之作的《踏莎行(癸丑三月赋)》,通篇用比兴借伤春喻战事,暗指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分兵攻取镇江、扬州,江南、江北一时战火纷飞。又如《浪淘沙·云气压虚栏》词人沉痛地感叹“明日朱楼人睡起,莫卷帘看”,对时局的重重忧虑和伤心难以抚平。二词通篇皆以比兴手法寄托一腔忧国忧民的慷慨悲愤。

清词流派纷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兴局面的形成,然而词坛主导的词派往往存在互不相融的门户之见。如常派则批评浙派流入虚滑;浙派末流尊雅正,代表人物王昶编词选严守姜、张之清雅而排斥其它风格;词学大家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等贡献颇大,但难免因个人偏嗜而诋毁一些词人,并呈现崇北抑南的态势。在流派门户偏见普遍存在的背景下,蒋春霖既得浙派姜、张之神韵,而从常州词派比兴寄托,更在二者基础上融汇深化,可谓一扫常浙藤葛,境界阔大。

杜甫诗歌“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18]对前人高妙、豪放、冲淡和藻丽等诗风融会贯通,自成一体,无愧为集大成者。夏承焘云“兵间无路问诛茅,彩笔如椽手独扛。常浙词流摩眼看,水云一派接长江。”[19]称赞蒋词气象之大直与长江相接。吴梅“有清一代以水云为冠”[20]之评似乎有过誉之嫌,然词“至蒋氏,集大成矣”[21]却可当之。基于此,蒋春霖才有了接武杜甫的可能。

四、辛苦贼中来——词史与诗史

在蒋春霖丰富多彩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中,都有一个基调,就是反映战争。即谭献所云“咸丰兵事,天挺此才”。

蒋春霖一生经历了英法联军入侵之亘古未有的剧变,又与波及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战争相始终,更兼捻军起义等动乱,流寓江北,备尝艰辛。“辛苦贼中来”不仅是杜甫的生平写照,也是蒋春霖动乱生涯的图景。况周颐《蕙风词话》云:“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22]。蒋春霖正是以一颗听风雨、览江山的词心抒写黍离麦秀之悲,铜驼荆棘之恨。

如《台城路》不啻为一幅“咸丰兵事”间的流亡图景:

惊飞燕子魂无定,荒州坠如残叶。树影疑人,鸮声幻鬼,欹侧春冰途滑。颓云万叠。又雨击寒沙,乱鸣金铁。似引宵程,隔溪磷火乍明灭。江间奔浪怒涌,断笳时隐隐,相和呜咽。野渡舟危,空村草湿,一饭芦中凄绝。孤城雾结。剩罥网离鸿,怨啼昏月。险梦愁题,杜鹃枝上血。

咸丰四年秋,身陷太平军中的友人金丽生逃出南京,“虎口逃生”,令人唏嘘。陈廷焯评此词“绘声绘影,字字阴森,逼人毛发,真乃笔端有鬼。”[23]全词从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味觉等感觉入手,构筑一幅阴森恐怖、险象环生的流亡图,金丽生如惊弓之鸟一般,见树影则惊疑人在追捕,听鸮鸟嗥叫如听鬼声,闻风雨击沙则如闻兵戈碰撞,在结冰的道路又常常因惊恐而滑倒。严迪昌也称赞此词:“叙事而不以事实作为填词料,提空而写心灵颤抖状,这是倚声妙擅之处。”[24]亡命途中忽明忽暗的鬼火星星点点,江间怒涛和笳声幽咽时时敲打着金丽生脆弱的心灵,更那堪野渡、空村中只能以芦中一饭充饥的凄凉。词作着力描摹金丽生命悬一线,荒不择路的心灵震颤。此词描绘的人民之流亡图景与杜甫安史之乱中“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的《彭衙行》有异曲同工之妙,虽无杜甫“痴女小儿”之神来之笔,但反映逃亡人心理亦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历史的记载总是有些苍白与枯燥,那么蒋春霖的词则给人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文学魅力,与“写人所不能写处,真极朴极”[25]的杜甫诗歌同样展示了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画面。

蒋春霖笔下反映列强进侵、地方残破、民生凋敝、战争境况之词蔚为可观。如《渡江云》之“秋生淮海,霜冷关河,纵青山无恙,换了二分明月,一角沧桑。”哀叹咸丰十年英法列强攻陷北京,焚烧圆明园的“奇耻大辱”;《虞美人》之“还是兵戈满眼路漫漫”,《一萼红》之“待消尽,华鬘小劫,洗冰泪,招客说伤心”等词不啻为友人飘零聚散、百姓颠沛流离的世情图卷。《踏莎行(癸丑三月赋)》《惜秋华》《水龙吟》等词则以杜鹃哀啼之血泪集中记录“一年似梦光阴,匆匆战鼓声中过”的咸丰三年太平军与清军的几场血战。

回顾词体发展历程,词起于唐五代闺襜秀帷之际,是文人谑浪游戏的文字载体。而适逢山河陆沉的动荡时代,部分文人却借被视为卑体、小道的词体一吐家国之叹,写就慷慨悲壮的忧时念乱之作。清朝建立以来,明清易代之痛以及清统治者的文化高压使得文人将心声寄托于词体。清初陈维崧经历时代变迁、身世遭际的巨变,产生“存经存史”的论说,晚清周济、谢章铤也明确提出“词史”的主张。然而,这股词史之说却未能引起时人应有的重视。谢章铤曾如此评骘太平天国时期的词人创作情况:“予尝谓词与诗同体,粤乱以来,作诗者多而词颇少见。是当以杜之《北征》、《诸将》、《陈陶斜》,白之《秦中吟》之法运入偷减,则诗史之外,蔚为词史,不亦词场之大观欤?惜填词只知流连景光,剖析宫调,鸿题巨制,不敢措手,一若词之量止宜于靡靡者,是不独自诬自隘,而于派别亦未深讲矣。”[26]据统计:“终咸丰一朝(1851—1861)仅以词人记,就有数以百记或‘殉难’、或破家四处流亡。”[27]可见,太平天国战争带给当时文人极大的伤痛。然而面对时代的剧烈阵痛,浩如烟海的填词者中只知流连光景,写靡靡之音的仍不在少数。即使是关涉世情的词作,若非咒骂“洪杨”或批评当政者,则是满纸愁云恨雨哀悼自身。格调不高且略显粗率,难以望蒋词之项背。诗穷而后工,词亦穷而后工,面对“咸丰兵事”带来的苦难,蒋春霖自觉秉承“词祖乐府,与诗同源”的词学主张,承袭杜甫、白居易忧生悯乱之仁爱之心,以“双手回澜”的阔大姿态,记录这段山河陆沉、陵谷变迁的血泪历史。正是这“几许伤春忧国泪”令蒋春霖在同时代词人,甚至有清一代词人中卓然傲立。

杜甫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统治,一生正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时代相始终。凡是人民所遭受的战乱、饥荒和痛苦,他几乎都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了。然而在那个时代的大诗人中也只有杜甫以“直录”的精神写下了“三吏”、“三别”等名垂千古的“诗史”之作,尽显“变风”、“变雅”之遗韵。“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正是安史之乱的世情写照,也正是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玉成了杜甫“诗史”之盛名。

蒋春霖可谓杜甫异代知音,虽少负诗名“不减少陵秦州之作”[28],却提出“吾能诗匪难,特穷老尽气,无以蕲胜于古人之外,作者众矣,吾宁别取径焉。”[29]“别取径”即专力为长短句,其后蒋春霖终其一生一意为词。由此可见词人自觉以词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诗作为抒情言志的文学载体,更难能可贵是词人虽穷困潦倒、身居下僚却以一颗听风雨、览江山的词心将自己置身于咸同乱世时代的大潮中,面对亘古未有之英法侵略战争、波澜壮阔之太平天国战争,自觉以倚声之道反映时代交替的轨迹,使一度低迷的“词史”之说再次焕发新的光芒,也为清词题材内容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由此观之,从律细文工的角度而言,蒋春霖可与杜甫相视莫逆;从风格气象来看,蒋春霖一扫常浙“藤葛”,与杜甫之“集大成”亦有相通之处;从创作实际入手,蒋春霖自觉“以词存史”与杜甫异代呼应。因此,蒋春霖在词体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贡献直可追步杜甫。

余论

内忧外患的国情激发了词的题材拓展,但“诗之境阔,词之言长”[30],与诗相比词无论在表现现实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所欠缺,这也是评论者诟病蒋春霖不能比肩杜老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词也自有诗所不能代替的价值。以蒋春霖为例,他将大变革时代封建士人、黎民百姓所产生幽微心态寄托于词,充分调动了词的抒情特质,情感显得更为细腻、曲折。

此外,中国词坛上苏轼、秦观、黄庭坚、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和王沂孙等人亦被比作杜甫,其中以周邦彦、姜夔和王沂孙的“词中少陵”,影响较大,也多受评家认同。周邦彦与姜夔皆精通词律,在词坛影响甚大、艺术造诣颇高,王沂孙与杜甫也确有可比拟的之处。但周邦彦虽身处北宋之末,其词也流露出衰世的隐忧,然而他未经丧乱,其词在“觇世变”方面未免逊色;姜夔笔下虽有感慨时事的情怀,但绝大部分词作多用来写冷僻幽独个人心情;王沂孙身处宋末元初,其身世之感、家国之悲只能通过托物咏怀来表现,词作过于隐晦,难以坐实。相比之下,蒋春霖词具有广泛的现实性,其描摹战争的词作境界阔大,军声、民声声声入词,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如杜甫诗般显豁,却不似辛弃疾、刘辰翁、陈维崧等人难免有不合律或者豪放而粗率之嫌。可见,蒋春霖将壮阔的家国兴亡寄托于悠扬杳渺的词中,与其他“词中少陵”相比亦不逊色。

注释:

①刘勇刚.水云楼词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本文所引蒋春霖诗词均出自此书。

②杜甫撰,杨伦笺注.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00.本文所引杜甫诗均出自此书。

[1][15][17]谭献.箧中词(清词一千首)[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185.

[2][3]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A]//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8.

[4]刘勰著,王运熙,周锋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05.

[5]欧阳修著,黄进德撰.欧阳修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48.

[6]刘向集录.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137.

[7]沈括著,候真平校点.梦溪笔谈[M]长沙:岳麓书社,2002:34.

[8][9][10]刘勇刚.水云楼词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5,133,365.

[11][20]吴梅.词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166.

[12][13]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65,236.

[14]杜文澜.憩园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三册)[Z].北京:中华书局,2005:2995.

[16][21]刘毓盘.词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5:209.

[18]元稹.元氏长庆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77-278.

[19]夏承焘著,吴无闻注.瞿髯论词绝句[M].北京:中华书局,1979:67.

[22]况周颐著,王幼安校订.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0.

[2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Z].北京:中华书局,2005:3872.

[24]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26.

[25]杜甫撰,杨伦笺注.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66.

[26]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Z].北京:中华书局,2005:3529.

[27]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24.

[28][29]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24.

[30]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4.

Analysis of Tan Xian's Comment that Jiang Chunlin was‘a Master Ci-Poet Equalling DuFu’

SHE Lu
(T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3)

Tan Xian's comment that Jiang Chun-lin was‘a Master of Ci-Poetry Equalling DuFu’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contemporary Jiang Chunlin study.In terms of stylistic feature,Jiang Chun follows characters of Ci-poetry and holds the belief that Ci-poetry is rooted in YueFu-poetry,and has the same origin as Poetry.The theme of Jiang Chunlin's poems includes wars and the suffering in ordinary people's life,which testified that Ci-poetry can record the history.Jiang Chunlin is proficient in the rhythms of Ci-poetry with various styles,splendid description as well as its value of historical references,which altogether mark him the position almost equal to Du Fu in the history of poetry.

Jiang Chunlin;DuFu;master of ci-poetry equalling Du Fu;history of Ci-poetry

I207

A

1671-9743(2017)02-0085-04

2017-02-17

佘璐,1990年生,女,湖南会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杜甫
杜甫《戏为六绝句》诗论对我们的启示
忆杜甫-秋兴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跟着杜甫游成都
杜甫改诗
《杜甫 秋兴一首》
杜甫与五柳鱼
绝句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