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减值模型的变革与启示

2017-03-10 19:17黄思雨
环球市场 2017年10期
关键词:金融工具信用风险理事会

黄思雨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金融工具减值模型的变革与启示

黄思雨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多方研究发现现行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已发生损失模型存在很大缺陷已不能再继续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准则制定机构试图研究一个更为有效的模型,随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出了预期损失模型这一概念并获得广大专家学者的认可,该模型方法的提出经历了6年时间。在2014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IFRS9的终稿,提出了2018年将采用预期损失模型。本文详细说明并对比了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和预期损失模型,提出了在建立金融减值工具模型能够参考的建议,以期对我国金融减值工具模型的发展有所助益。

金融工具减值;发展历程;预期损失模型

2008年爆发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让人们再次审视金融行业在金融监管、会计准则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将视线聚焦于会计准则中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事实证明现如今使用的已发生损失模型已经不能满足使用需求。该模型要求必须有触发事件时才能确认减值,这一特征延迟了减值的确认并可能导致巨大的顺周期效应。在此次金融危机发生时,正是由于该模型的缺陷让危机发生后又进一步地恶化。

那么要用怎样一个更合适的模型来代替现行有缺陷的模型呢?经过准则制定机构积极地探索和研究,2009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的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最初的预期损失模型。该模型的思想逐渐得到大多数反馈者所接受,专家学者也开始针对该模型进行更进一步地研究和交流合作。2011 年1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合作发布了联合文件。但是由于在模型建立上出现较大分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之后分开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4年7月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宣布该准则预期在2018年1月1日生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根据反馈意见转而研究更适合本国的当前预期损失模型。在国际会计准则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时刻关注国际发展,持续与国际准则趋同。2016年10月份,财政部办公厅发布了财办会[2016]36号《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修订)(征求意见稿)》。在这次征求意见稿中金融工具减值模型已经将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改为了“预期损失模型”,并向各界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为了更深入了解现阶段金融工具减值模型,笔者认为有必要系统回顾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工具减值模型的改革发展历程。

一、已发生损失模型

对于金融工具减值,经过多年研究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模型方法。其中已发生损失模型广泛地在国际上使用。已发生损失模型是必须证明存在有客观证据时,金融资产才能对减值进行确认。具体操作时,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只有发生突然的减值“触发事件”时才考虑对金融资产减值,通过对未来预计现金流进行折现进一步算出减值。

这个模型简单而容易操作,被广泛使用。然而近几年的金融危机也为我们展现了已发生损失模型所隐藏的巨大缺陷。该模型的计算特征决定了:减值的计提时间往往要迟于其实际发生时间。进而造成金融资产减值主体可能会出现“悬崖效应”。在经济繁荣时期不计提减值,然而经济衰退时期减值事件则频频出现,也要大量计提减值,这样大量企业利润因为减值大幅下降,经济也就更加不景气。这也要求准则制定机构能尽快找到一个更加合适的模型来替代原有模型。

二、预期损失模型--三阶段模型

经过5年不断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模型已经经历了多次改革并广泛征求意见。于2013年3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在该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预期损失模型的三阶段法。在深入考虑了众多不同的反馈意见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2014年7月底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其中最终确定使用的模型全称是“信用风险恶化的一般模式”,简称“一般模型”。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于2018年1月1日投入使用。

这个模型不同于正在使用的已发生损失模型,它按照信用风险有更加详细的分类和减值方法。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如果金融工具满足从初始确认开始信用风险就没有明显增加或者在资产负债表日显示只存在低风险,应确认12个月预期信用损失。算利息收入时应按照账面总额来计提。第二阶段,如果金融工具满足从初始确认开始信用风险出现明显增加,然而在资产负债表日显示只存在低风险没有信用减值,应确认整个存续期间的信用损失。算利息收入时应按照账面总额来计提。第三阶段,如果金融工具在资产负债表日显示存在信用减值应确认整个存续期间的信用损失。算利息收入时应按照账面净值。

该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做个比较可以看出,三阶段模型将金融工具信用风险是否有变化和资产负债表日是否显示信用减值作为判断各个阶段的依据,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金额计算利息收入。这也更为科学有效地及时对减值进行处理。

三、启示

从预期信用损失的概念的提出到这一概念被广泛地接受,金融工具减值趋同也是势在必行的。我国会计准则希望与国际准则进一步靠近,我们就需要投入更多去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新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如果对我国现有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按照IFRS9模型修订的话,也必然面临诸多问题。

面对实行新的金融工具减值准则可能产生的问题,我国应该采取审慎地态度。一方面要为我国会计准则由已发生损失模型向一个与国际接轨更合理的模型转变做出准备。要对现有的业务进行梳理分类,对企业的评级机制进行改革,对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在实际操作时,也要必须经过充分测试,然后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在对金融工具减值的探索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有可能对当前预期信用损失的建议模型再度更新形成一个新的模型,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IFRS9中的最终模型进行比较。我国会计准则要进一步更新完善,也要持续关注国际准则的最新发展变化。

[1]《金融资产减值理论分析及预期损失模型最新进展》 中国农业银行预期损失模型课题组

[2]《对IASB/FASB贷款减值确认模型的探讨》 王荭 韦彩霞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青岛266100》- 2012

猜你喜欢
金融工具信用风险理事会
本刊理事会理事
《职业》理事会理事
《职业》理事会理事
重庆市针灸学会召开2019年常务理事会暨理事会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影响探讨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测度的不确定性DE-KMV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