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

2017-03-10 02:34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硕士汉语

陈 欣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武汉 430205)

文化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

陈 欣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武汉 430205)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文化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它包括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和文化经典的解读。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也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包括新媒体的运用、中华才艺的训练和文化生活的实践。只有加强文化课程的学习,才能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更广阔的视角中进行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化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教学方式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属于硬实力,是决定这个国家能否在国际上获得话语权的重要指标;文化却是一种综合力量,它向世界展露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不仅仅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生存技能、生活习惯,它更是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最好的媒介。

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传承中国古老而优秀的文化传统,融入现代大众化理念,繁荣和传播当代的中国文化,需要大量的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中,更好地传承文化,延续民族的血脉?如何让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呢?面对世界,加强文化课程的学习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重中之重。

一、 文化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是对外汉语的传播者,面对的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的国际学生。近年来,全球兴起“汉语热”,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借助传统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世界在向中国靠拢,中国也要迈向世界。除了政治和经济,让世界真正认识我们、了解我们的最好方式就是文化。文化的传播,不仅要借助我们熟知的媒体,还需要借助汉语国际教育,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技能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从2008年开始,“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二级学科被正式提出。2009年,“教指委”颁布《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中华文化素养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加大文化传播的力度。

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呢?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1]我国学者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阐明,“我今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们,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2]简单说来,文化也就是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以及在这其中反映出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正因如此,文化也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会不断显现出新的样貌。这就要求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多层次多角度地设置文化课程的学习,使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二、文化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基本构架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中,一般包括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教育教学管理三个大的板块。无论是哪一板块的教学,都与文化课程密不可分,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和文化经典的解读。

(一) 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我们几千年的文明。每个方块字都有它的源头,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等多个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文化生活。从汉字中追根溯源,我们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轨迹和思维方式。通过篆刻、书法、诗词这些方式,来进行优美的汉字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根,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文化课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加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教师口语》等课程的讲授。语言文字是基本的交际工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学会追本溯源,构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桥梁,从本源上了解中华文化,更好地进行国际传播。

除了语言文字基础课程的讲授,还必须增加方言文化的体验课程。教育部、国家语委自2015年起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将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列为五大重点工程之一。不同地域的方言,展示着不同的民俗和民风,是乡土文化的血脉,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重要标记。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方言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必须学习和了解的。

(二) 文化经典的解读

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经历了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积淀,已经建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体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诉求、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

重读、细读、精读文化经典,加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化通论》等课程的讲授。一方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技艺水平,与国学为伴,与经典同行,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些文化经典的内涵。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在新的时期,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融入到当代社会生活中,让这些古老的故事重新焕发新的光彩。文学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的,经典的诵读、诗词大会,翻译、整理、改编古代经典,都是不错的方式。

与此同时,也需要开设《世界文学》或《外国文学》课程,以此拓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视野。文学文化教育体系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古今中外广阔的历史空间。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一起,在人类永恒的文化经典中,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能够在更广阔的视角中进行跨文化交流。

三、文化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文化课程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文化课程的需要。在传统课堂中,用传统的教学手法讲授文化课程,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文化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需要运用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知识的讲述和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体悟。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相结合,课堂讨论、课内实践与课外拓展相结合,在多样化的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知行合一,体验和传播中华文化。

(一)现代技术的运用

信息化时代,现代技术的运用已经非常普及,传统的课堂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毕博平台、慕课共享课程、网络海量数据都是拓展文化课程的好方法。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共享和传播,文化课程的学习已经变得越来越生动。

在文化课程的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现代技术,创造文化情境,运用交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化知识,教师就得学会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尝试采用最新教育技术,充分调动网络文化资源,做好课内交流和课后评价反馈,将文化课程的魅力展现出来。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对于将文化素养转化成文化资源传播的能力还略显不足。针对专业硕士的需求,我们不单单要从文化实践、文化环境中学习和加强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整合课堂和网络空间的文化资源,建立一个立体的教学资源网络,并寻找合适的传播途径。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利用手机、微信、网络进行广泛传播,推出文化微信公众号,并交给学生去运营。用这样的方式,拉近文化的距离,在网络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中华才艺训练

中华文化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财富。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而言,不仅仅要传承中华文化,更要通过对外传播来提升世界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美国参议员伯曼在《美中文化交流法案》中指出,学习汉语是“为我们的孩子们提供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机会,将使他们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获胜机会。”由于中华才艺展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在我们寻觅对外传播文化的途径和交流的渠道的时候,中华才艺就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纽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之后,要教授的学生主要有两类:来华的汉语学习者和在海外的汉语学习者。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汉语学习者,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都是为了了解中国的历史,知晓中国的今天,参与中国的未来。对这些汉语学习者而言,当代中国文化,包括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影视文化、大众文化、民俗文化等等,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这些活跃着的当代中国文化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中华才艺的交流和艺术的享受中,汉语的教学者和学习者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中华才艺有多种表现形式:剪纸、摄影、绘画、书法、古琴、对联、相声、小品等等。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而言,他们可以选取任何一种或几种自己感兴趣的才艺进行学习。通过课内外的文化实践,语言艺术的多样性、文化生活的丰富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这样体现出来。

(三)文化生活实践

文化素养的形成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通过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来体验和感悟,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文化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旧有的模式,还必须进行课程的应用性开发和研究性开发。

文化课程的应用性开发是指,将文化课程的讲授和文化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运用文化习俗、民俗民风来寓教于乐。习俗节庆是很好的文化生活实践方式,它使文化更加生动和真实,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希望。每种习俗节庆的背后,都联系着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民风民情,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民族成员联系的纽带。

文化课程的研究性开发是指,研究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研究如何更好地传承经典,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从而指导当代的文化生活实践。

其一,借助各类文化展览、艺术展览和文化旅游。全国各地都有具有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和艺术馆,那里经常会举办当代文化主题的展览,在古老和现代的穿梭中,在城市与城市的交汇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任意扩展文化课程的范围,丰富当代文化生活的感性体验。

其二,借助各类文化赛事。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庆,都会有多样化的美食大赛、诗歌大赛、创作大赛、朗诵大赛、摄影大赛等等。通过这些不同的赛事,以赛促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中华文化,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

其三,让文化生活实践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特定的节庆为主体,针对不同的主题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一方面通过文艺创作,重塑经典;另一方面,推陈出新,融入时代要素。不仅要关注传统文化,还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只有更好地融入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开放的、发展的。其中的人伦亲情、文化记忆、文化内涵和现代活力交融在一起。文化课程的学习,不仅仅要让中华文化被看见、被感知,还能被带走、被传承、被传播。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中,我们只有更好地教授和学习文化课程,将文化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地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出适合的人才,更好地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促进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1][英]泰勒.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9.

[3]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9,(3).

责任编辑:陈君丹

On Cultural Course Learning and Cultivation of Master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HEN X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nurturing the master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study of cultural curriculum is very important. It includes the training of basic language skill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classic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cultural courses are diversifying, including the use of new media, the training of Chinese talents and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life. Only by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cultural courses, the master’s degree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in a broader perspective.

cultural curriculum; master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2017-01-10

2016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科研项目(XK2016SS21)

陈 欣(1979-),女,福建福州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20世纪文化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G643

A

1674-344X(2017)3-0086-04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硕士汉语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