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与教学启示

2017-03-10 12:03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大学思想

谢 晶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却是以无尽物质增值、无尽消费、破坏生态环境、个人绝对自由等为前提,其促进了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现代社会以科学主义、经济增长万能、人类主义中心等为主要特点,其负面影响越来越为人们所热点关注。面对此类情况,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来指导自身开展实践,迫切需要一种思想来引领自身认识世界、改变世界[1]。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便能够给人们一定的启示。由此可见,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与教学启示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白璧德人文主义概述

白璧德人文主义有着内在的、普遍的规训与纪律,训练与选择,节制与判断的特征。在白璧德看来,人类一生是有规训与纪律的,人类的自由与欲求应当以纪律、节制为前提,同时此方面规训与纪律、训练与选择,并非是源于外来的规训,而是内在的、普遍的信条与训练。他指出,过于注重同情而忽略选择,则会趋向于极端,是非不分的同情必然会丧失同情的准则;伴随人同情对象不断趋向于高贵,则极易形成责任思想的标准;而完全选择摒弃同情,则会使人不断朝傲慢冷漠方向发展,丧失人所具备的慈爱、怜悯的品格。白璧德极力批判对自身欲望不做丝毫约束、限制的,主张随心的自然主义;极力批判对自身智慧不做丝毫选择、束缚的,崇尚功利的自然主义。人类如果将大部分精力用以开发自身的情感、智慧,缺乏规范、约束的支持,重自由而轻节制,必然会造成毫无节制、一意孤行的不良后果。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不仅主张选择与节制,还强调臻于至善的个人主义。白璧德人文主义旨在发展完善的人,是绅士与学者的有效相融,博古通今、温文尔雅、自足悠闲。白璧德人文主义以合度为最高境界,合度即为中庸之道,也指的是“一”和“多”的相融。

2 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1 大学与民主精神

在全人类社会均以量化生活为基础开展运营过程中,白璧德通过不断钻研,强调大学必须要对自身核心任务予以有效确立,即为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大学应尽量打造当今时代对应需求的性格与思想贵族,进一步取代世袭制下的贵族,并与不断萌生的金钱贵族开展斗争。民主精神是大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然而该种民主并不是要求大学放低自身标准以满足广大个体的所需,而是指摒弃等级差别、家庭背景及崇尚个体差异[2]。

基于对大学与民主精神的深入研究,表明了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一大本质,即为选择与同情相互间的协调,换言之即为“一”与“多”相互间的协调。选择本质上即涵盖了强烈的精英意识,朝极端发展便会造成一元论;而倘若同情朝极端发展,便会造成极端的多元论,进一步造成思想的散逸及深度涣散。鉴于此,白璧德依据“中庸之道”提出选择性民主,由此凸显了人文主义的根本原则——均衡原则、适度原则。

2.2 更高意志

依据白璧德的思路,“更高意志”指的是人对有约束理想目标的判断能力;指的是人对与该理想目标相违背的自然欲望的摒弃能力;指的是人对该理想目标根本价值的验证能力。白璧德尤为推崇“更高意志”,并将其视为人文主义者的一大标识。他强调应当以一种“更高意志”去约束自我,去达成对自身道德的全面培养,诸如礼貌、温和、谦逊等。

在白璧德看来,“更高意志”的人趋向调节自身的情感。就好比,浪漫主义者认为一部电影可使大量观众潸然泪下,则该部电影即属于一部浪漫主义作品。白璧德对此不以为然,想必该种作品有着与洋葱相似的功效。白璧德以其讥讽的口吻,使人们对浪漫主义者此方面缺乏根据的话语形成了更为明了的认识。白璧德赞许人类欲望尤为重要,但是人唯有对欲望对象做出了合理的选择,方可能实现自身的快乐与幸福。倘若人仅仅接受突如其来的即使对象,则人只不过是受到某种驱使,而并没有自由,依托对目标的选择方可真正意义上达成自身的自由。一方面,没有任何庸俗的、卑下的欲望需要抑制,也没有任何尊贵的、高雅的期许可将人趋向于正确道路[3]。由此表明,“更高意志”作为一种成就完满境界的意志,其要求自我的控制及规范。

2.3 树立典范

白璧德指出,倘若对教育中依据“人之律”开展调整的观念予以摒弃,则可能会对文明本身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倘若缺乏理想的“典范”,选择判断能力不足的年青一代则会不断产生不当的习惯;正确习惯的有序传递,是文明的重要前提,而于此期间,教育可为该种有序传递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对于年青一代而言,他们对于“典范”的力量尤为敏感,倘若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典范顺从于相关正确的规范,并结合其开展人文主义实践,则该群体中大部分成员会积极模仿。某种意义上,这便是典范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是确保正确习惯有序传递的不可或缺手段。

基于此,白璧德对典范种类予以了划分,他指出,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典范的“潜移默化”尤为关键,而典范的该种作用可有效发挥与否,受典范品格很大程度影响。白璧德所提出的典范指的是具备相应固有品格的人。典范所具备的何种品格,对于一个群体而言极其关键。一方面,品格可反映的是人的特有脾性,比如他的私人自我或者性情自我;一方面,品格可反映的是人与其他人共有的自我,该两项内容构筑起了人的双重天性。白璧德由此将典范划分成两种,一种是以合理标准为追求,并以自身正确的模仿作用影响他人正确的行为;一种是反映力量与计谋的法则。在白璧德著作《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中,白璧德将“典范”的含义升华至大学层面。作为一个客观物质,大学显然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典范”的,不过大学依旧具备一种象征,即为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大学文化反映的是一种共性,其以大学精神为核心体现。倘若将其进一步具体化,其指的便是大学为社会培育的学生,这些学生会被视作大学的“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每一位学生都能体现大学的精神,可成为“典范”的仅限于少部分人群,而这一少部分人群即为白璧德所言的“精神的贵族”,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4]。

2.4 内在制约

“内在制约”是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一大关键词汇。在白璧德著作《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中,作者对“内在制约”进行了充分的阐释,人文主义起初表示的是信条与规训,现在的人们倘若不像过去人们那样为自身设置信条或者规训般的桎梏,至少也应当内在地接受相关高于“一般自我”的事物,无论人们将这一事物视为“神”,还是称作“法”。倘若缺乏此类内在制约的准则,人类必然会徘徊于、趋向于各式各样的极端,唯有秉承内在制约准则的限制,在平静与波澜之间找到理想的平衡点,人们的心智方可实现健全。另外,白璧德还在其多部著作中,说明了“内在制约”在多个不同领域如何实现并发挥有效作用。

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在制约”,是他用以回击“科学主义”、“浪漫主义”的重要利器,与此同时,白璧德还依托“内在制约”阐明了人文主义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展现出人的知识性格、道德性格的发展,相互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换而言之,倘若学习者要想实现自身人性的完善,人文就务必要发挥有效作用,此处指向的即为基于“内在制约”指导的人文教育。某种意义上而言,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在制约”与我国社会提倡的“和谐”、“融洽”殊途同归,由此可见,“内在制约”对年青一代知识、道德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学启示

3.1 抨击人道主义、倡导人文主义

白璧德认为,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产生了两方面运动倾向,一方面是以培根为领军人物,强调功利第一,倡导科学技术,崇尚物质的现实创造;一方面是以卢梭为领军人物,强调情感第一,主张平等,追求个性的浪漫扩张。针对此方面运动,白璧德将它们称作“人道主义”,前一种为科学人道主义,后一种为泛情人道主义。白璧德进而认为,此类人道主义以进步主义为其核心哲学观念。对于人道主义者而言,进步与反动之间的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对于一些与进步观念相符的内容应当予以接收汲取,反过来一些违背进步观念的内容应当予以摒弃去除。而在白璧德看来,文化的发展不应当是进步与反动之间的斗争,而应当是文明与野蛮之间的斗争。此方面前提的明确尤为关键。因为在白璧德看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来自西方文化的压迫为契机的。换而言之,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并非是源于国家特定文化的衰弱,而是由于遭受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后,迫切需要向西方文化学习强国富民的方法。其中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代表趋向学习的正是白璧德所抨击的“科学人道主义”及“泛情人道主义”。因而白璧德特别强调,要明确中国在谋求发展过程中,切忌一味效仿西方,对自身伟大的旧文明不予以保留,如同“倒洗澡水时,将澡盆中小孩一并倒掉”[5]。

近百年以来,不难发现,白璧德早期的顾虑颇具前瞻性。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现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年轻人崇尚个性张扬,追求自我风格。表面上看来,人类社会在有条不紊的发展,然而社会大众的幸福感并没有因此得到显著提升,各式各样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屡屡发生。依据白璧德人文主义理念,这些事件的引发,很大原因在于人们太过关注个人情感的放纵及物质生活的追求,而在建设理性的、稳定的、有序的文化方面则未有投入多少精力。换言之,即为太过关注人道主义建设,而疏忽了人文主义的重要性,前者注重的是——物质之律,后者注重的是——人之律。白璧德指出,重物质重科学并没有错,倘若将物质之旅用以人之事,则会导致个人情感的放纵、道德观念缺失的不良后果。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教人以所以为人之道,与纯教物质之律者相对而言”[6]。

3.2 倡导现代大学教育中应积极开展人文教育

白璧德通过其作品《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对美国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批判,而其中提到的诸多不足同样存在于中国的现代大学教育中,我国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下述几方面:1)人文学科中引入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使得思想与学术难以有效相融;2)太过关注科学教育,而疏忽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3)高校一味注重生源扩招,重数量而不重质量;4)量化管理导致学者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开展事务性工作,对个人研究心有余而力不足等。这一系列内容均是现阶段我国大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则为现代大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白璧德指出,现代大学教育过于强调科学教育,而疏忽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导致大学教育丧失了其“教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意义。人文教育应当对自身根本的目的——伦理教育予以明确,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性格、道德性格,推进知识教育与学生心灵、精神提升的有效相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超越的理性,一方面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人格的提升。白璧德指出,要想构建起切实可靠的伦理道德,必然要以道德意志的自律、约束为重要前提。白璧德推崇精英教育,抵制大学教育中民主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他强调,大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精英,因而应当秉承人文标准及选择性民主。与此同时,白璧德还反对在未对经典展开有效学习、掌握前,便一味地主张“标新立异”。缺乏对经典的有效学习、掌握,一味地“标新立异”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为文化的传递者、守成者,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白璧德认为,教师应发挥自身在教育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榜样作用,注重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应引导学生去发现自我,构筑起自身的价值观。针对这一情形,白璧德极力反对,他认为,在现实中倘若不对此方面教育理念采取一定限制措施,必然会使得其迈向极端。学生的价值观,应当是于历史、文化真空环境中逐步被选择出的。白璧德十分关注大学教师的生存状况,提倡将大学教师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使他们拥有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个人研究中。

3.3 重视传统文化

如何发扬人文主义,换言之,如何开展人文主义教育,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尤为关键。对于白璧德而言,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它们各自的古典部分均属于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白璧德指出,古典文学凭借其严谨规范性,不会使受众产生不必要的情感或者冲动,能够使受众形成得当的想象、理性。换言之,古典文学可使受众放宽眼界,进一步发挥其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在白璧德看来,古典文学凸显的精神是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可引导广大受众形成凌驾于个人以上的理性。而此类引导与宗教尤为相似。正是凭借古典创作的引导,使人们得以不断有序健康发展。古典文化可发挥这般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新文化运动者却崇尚对中国古典创作予以摒弃,并对西方文化进行全盘接收,显然这与白璧德倡导的人文主义不相符[7]。另外,白璧德也指出,传统文化同样存在一系列形式主义的不足,因而可以对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不足予以剔除,并进行严格处理,对其中“伟大之旧文明之精魄”予以留存。

有研究人员指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起初便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相融,并且,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划清界限为标志的。研究人员对中国早期现代大学种类进行了划分,总共可划分成八大科,第一科为经学科,经学科涵盖了十一门类,所有门类均是有关中国古典文化的教育。伴随中华民国的建立,当权政府推出了一套全新的大学教育方案,相较于之前的大学教育方案,全新的方案由八个科转变为七个科,换言之有关中国古典文化的教育被完全剔除。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该种变化被视作“进步”的行为,属于对“封建残余思想”的清除。如此一来,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中国大学教育便以“反封建”、“反迷信”等为由,对中国古典文化教育进行了彻底清除。研究人员无奈地指出,二十世纪中国覆盖面广泛的反传统思想,尤其是此类反传统思想下的中国大学教育,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当今社会普遍感受到的文化内涵缺失。

对于中国现代大学教育而言,除去中文系以外,庞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并束缚于小小的一门大学语文学科之中。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下述几方面不足:1)大学语文课程课时不足,大部分高校一周只安排1~2个课时,且安排两个学期的授课;2)大学语文课程中古典文学占据比例不足;3)大学语文课程强调文学性,而不注重思想性,由此只不过是促进中学语文的进一步发展,而难以凸显大学教育的固有特征[8]。依据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倡导重视传统文化,旨在引导广大学习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找寻为人之道,并不断发展成理性的、完善的、道德的人。

3.4 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认识

白璧德有着十分独特的思维、开阔的眼界以及独到的眼光,这为其实现对中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融会贯通”创造了极大便利。实现对中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融会贯通”,并用以对现代问题开展解决,是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之于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在对中西方文化开展评价期间,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值得借鉴的是,白璧德以“旁观者”的视角,较为客观地对中国文化中存在的优点及缺点进行了评述。白璧德首先指出,中国文化较为自闭,“彼以为中国为文明世界,为普天之下,其外皆边徼之蛮夷,佛教固系自外传入者,然韩愈之谏佛骨表,亦谓佛为夷狄也”[9]。然后以西方文化作比较,对中国文化中所具备的各方面优势展开了分析。

一方面,白璧德认为,中国文化以“道德”为核心价值观。他指出,道德是长期以来中国的一大立国之本。不过此方面的道德观念,不仅与西方自然主义道德观存在一定差异,还有别于印度的宗教道德观。广义上而言,道德与物质主义是站在对立面上的。需要一提的是,白璧德指出,不应当以孔子对其身后数千年的影响来对其学说展开评定,原因是孔子的学说是其对生前数百年中国道德观念的汇总。白璧德对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并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很大原因在于白璧德想要解决“如何能够使人类精神实现统一”的问题。白璧德通过研究得出,要想达成此方面的统一,与道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也解释了中西方人文主义者的不谋而合,也就是——“若人诚欲为人,则不能顺其天性,自由胡乱扩张,必于此天性加以制裁,使为有节制之平均发展”[10]。

一方面,白璧德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中有许多值得赞许的地方。他提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即便缺乏完备性,然而其早期的用意存在有价值之处,此类取士为官的考核标准与人文密切相关,换言之,考核对象为老百姓,而考核标准则是贵族精神。该种对贵族、普通百姓一视同仁的考核精神,是西方社会所缺乏的。另外,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尤为注重记忆训练,大多数人对该种做法进行了批判,而白璧德则有不同的看法。他指出,西方自卢梭创作《爱弥儿》对记忆展开了抨击后,使得西方教育不断趋向极端,并已然遗忘了记忆所能够起到的有效作用。要重视人文训练记忆的功用。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汲取了众多儒学思想的养分,而当前儒家的思想也重新得到学界的推崇。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儒家中庸之道思想等的相通之处,一定程度是中西方思想的不谋而合。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白璧德人文主义内涵及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抗衡人道主义、倡导人文主义”、“倡导现代大学教育中应积极开展人文教育”、“重视传统文化”、“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认识”等,强化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科学合理运用,积极促进教育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1] 张源.论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三个核心概念——“内在制约”、“二元论”与“存在的三个等级”[J].国外文学,2007(4):38-46.

[2] 薛颖.白璧德人文主义及其对当下中国发展的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6):105-110.

[3] 李欢.白璧德与学衡派的相遇——读张源著《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中的白璧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1):214-219.

[4] 唐红洁,陈笑笑.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与哲学,2013,34(3):80-81.

[5] 丁怡,罗霄.论白璧德思想对高校传统文化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4(44):171-173.

[6] 张源.文化与政治:白璧德人文教育观的双重面相[J].中国比较文学,2008(4):44-54.

[7] 陈笑笑.大学与民主精神: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精髓[J].文教资料,2008(34):133-135.

[8] 吴民祥.人文之维与“精神贵族”:欧文·白璧德大学教育思想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12):64-68.

[9] 蔡龙威.新人文主义思想的中国信徒——对吴宓与白璧德的源流关系及吴宓贯彻新人文主义思想具体实践的考察[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9(1):121-124.

[10] 秦法跃.论白璧德之新人文主义观对吴宓文学观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3):184-186.

(编校 左葛生)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大学思想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思想与“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大学求学的遗憾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